1024x768 1280x800   De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Reset to normal font size for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In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數位影像內涵分析與評估指標之建立

Tags: none 發表: 2008-01-23, 點閱: 3,595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列印 , 轉寄 轉寄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林彥宏 2006/07/17
                       

  
一、前言:為什麼要評估

 

  評估是有系統地收集各種類型、格式的資料,並進行綜合的過程,以表現計畫的價值和效益。更重要的是,藉由資料系統性的分析及評價,能提供予評估對象回饋的建議。因此評估並非僅是一種「結果」,亦是計畫決策過程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執行至今已進入第五年,但截至目前為止,計畫中對於數位典藏內容仍未有一套可操作的評估標準,對於每季甚或每年的管考資料中,著眼於數位典藏內容的部分,仍以「數量」為最重要的考量,但產出「數量」的進度符合,是否就意味著一個計畫的執行成功?若是以一個成功企業的角度而言,數位典藏的內容就相當於一家企業的產品或商品,應是一家企業成敗的關鍵,但沒有一家企業會以「產出量」做為一項產品是否成功的指標,「銷售量」或「產品利潤」才是關鍵,過渡膨脹的「產出」,卻無法「售出」,這將造成企業的失敗。數位典藏內容的目標雖非在於追求銷售與利潤,但其為社會教育或學術服務的願景,就意味著至少使用者的數量或滿意度,應該被列為評估的重要考量。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要素應該被考量的,所以首要工作即是對各計畫的數位產出訂定評估指標體系,並藉由評估結果,以達到下列目的:

(一)評估數位內容是否符合專案或計畫的目標。
(二)產生對計畫和決策有用的訊息,瞭解計畫或服務的質量,以改進計畫質量和管理。
(三)把計畫、服務或者行動的重要性,傳達給潛在的用戶、決策者。
(四)釐清典藏內容的優勢與劣勢,提供計畫執行與政策擬定的參考。

  數位典藏內容當中,包含許多不同的媒材,包括文字、影像、錄音及影音等,其中,影像是數量最多亦最具代表性,因此本文即以數位影像的評估為例,進行說明。


  
二、數位複製時代與數位影像的內涵分析

 

  影像是具有深刻意義的平面,藉由影像能紀錄外在事物,並凸顯某種「外在世界」事物的意義。影像可藉由將外在世界抽象化,將空間與時間所組成的四度空間簡化為二度空間,因此縮小物件本身意義或資訊傳播的時空限制,但在傳統的影像表現中,必須依賴某種媒介,如照片、幻燈片、印刷精美的圖冊或微捲等,雖然物體性質仍然固著在這些媒介中,然而這些媒介的價值往往不在於他本身的材質,而在於他的平面上所載負的訊息,這也是後工業時代整體的特性,有價值的是訊息而不是東西。1這在數位世界中,情況更為明顯。
  數位影像由一系列小圓點或者方格組成,稱為象素,安排在由欄與列排列的矩陣中。每個象素有一種具體的顏色、色階及數值,並和相鄰的象素聯合在一起。數位影像沒有任何獨立的物質存在;相反,他們以數據或者二進制碼形態存在,而藉由電腦,即可快速處理,其中數位技術最普通的應用是數位影像複製,用於代替原典藏品,進行線上即時的瀏覽。例如透過數位影像技術把學術性資源的收藏,透過網路將資訊內容直接交付給讀者而沒有人為干涉。而且影像內容能代替原典藏品被遠距的讀者重複使用。
  「複製技術使複製品脫離了傳統的領域,通過製造許許多多的複製品,他以一種摹本的眾多性,取代了一個獨一無二的存在。複製品能在持有者或聽眾的特殊環境中供人欣賞,在此,他復活了被複製出來的對象。2」藉由電腦的影像處理技術,數位影像更超越傳統機械複製的眾多性,朝「普及化、平等化」特質更邁進的一大步。除了擴大傳播速度及範圍外,藉由數位影像複製,比起傳統影像複製還產生更多的附加價值,例如許多重要收藏,可能分散在許多機構中,使用者必須親自一一尋找,但藉由數位影像複製,這些資源可能結合為一虛擬的線上收藏。再加上全文搜尋和複雜的索引技術,也為使用者提供傳統研究資源所無法完成的工作。此外,原典藏品因時間、使用和環境損害而遮蔽的影像細節,亦可利用專業化的攝影技術或者高解析度影像,透過數位修復技術,使原典藏品的資訊再現。3
  不過數位影像複製也有其限制,首先,數位影象變換的投資花費是非常驚人的,數位影象技術及支援系統需要龐大的資本投資,另外,數位影像檔案特別脆弱,而且格式隨著技術發展亦不停的變化,因此必須發展長期數位保存的策略及環境。
   

表一 數位化費用表4
目錄 花費細節 說明
硬體 掃描、計算機、儲存 使用現存或購買新的
軟體 掃描、影像處理、設計和存取 使用現存或購買新的
人員工資 項目管理、選件、保存和保護、掃描、後設資料的著錄、網頁設計 人員工資應該包括新進人員,和致力于專案的現有的人員所花時間的估計。尤其,專案經理需要做的管理細節,經常為「隱藏花費」
訓練經費 在訓練過程中的講師和人員時間 訓練主要是花費在內部人員和新進人員的時間;通常新進人員為特定角色訓練,專案經理則應該訓練專案的各方面
展示和保存花費 伺服器空間、數據遷移和長期保存 確定可提供的伺服器空間;能夠使用現存的或者購買新的;另外遷移和長期保存也是需要評估費用
材料花費 為數字化、儲存的準備 通常表示保存工作可能需要向外採購零件,並且可能有聯合的供應花費

  
  其次,數位化過程當中,亦有相當高的損失風險,這種損失風險包含兩種,一是數位化過程當中,對於原典藏品的損害。例如搬運、攝影及掃描過程中,對於原典藏品造成傷害。另一種遺失風險則發生在類比轉換為數位的過程當中,在這過程重要特性的轉變包括:
  
(一)來源的格式
(二)物理狀態
(三)視覺特性
(四)顏色
(五)細節的水準

  以上描述主要還在於物理性質的改變,除此之外,在「複製」過程當中,影像成為原典藏品的一種符號化,在這符號化的過程,亦造成原典藏品意義的流失。由於澳大利亞學者戴維.思羅斯比(David Throsby),在《經濟學與文化》一書中提到六種價值,分別是「審美價值」、「精神價值」、「社會價值」、「歷史價值」、「符號價值」和「真確性價值」,但在一個數位影像複製品當中,還剩餘多少價值呢?
  在數位典藏的計畫當中,數位影像承載著多數原始典藏品的資訊內容,而在網路上展示、流通,當我們要評估一個數位影像時,其基礎即在於能盡可能發揮數位影像的優勢,並盡量降低其限制及風險。
  首先,最應該考量的即是數位影像與原典藏品的關係,換句話說,數位影像是複製原典藏品,並用以代替原典藏品提供瀏覽、使用,因此,數位影像的優劣,應該建立在數位影像複製原典藏品時的完整度及真實性。這即包含了兩個層面,一是原始典藏品的價值,及數位影像保存原始典藏品的多少價值?其次則是數位影像的質量,是否完整捕捉原始典藏品的色彩及細節,使轉換過程損失風險降低?另外隱藏在這兩點背後的另一個因素,即是花費成本的問題,亦如前文所說,數位轉換及儲存是需要花費大量投資,因此除考慮建立高品質、高價值的數位影像,亦需考慮成本,尤其大多數計畫執行皆有其預算的限制,因此必須在成本與品質當中取得一種平衡。而這種平衡的建立標準,則是依據數位影像使用目的。英國教授吉莉恩.蘿絲(Gillian Rose)認為在討論視覺影像作品時,認為影像的意義從三個地點製造出來:生產的地點、影像本身,以及影像收視的地點。亦即如何製造影像、影像看起來怎麼樣、以及影像如何被觀看:視覺影像透過這三種關鍵的途徑便的有文化上的意義。其中生產的地點、影像本身,與數位影像價值、質量及花費成本有關,而影像收視則與使用者及需求有關,而這亦是決定影像品質及成本之基礎。
  依據上文說明,可將數位影像內涵分析以下列圖示說明:
  

圖一 數位影像內涵分析

 

 

 

三、評估指標的建立原則與指標


  數位影像評估指標在建立時,需考量以下三個重要原則:
(一)評估內容需涵括人文、藝術與自然
  數位典藏內容影像包含範圍相當廣泛,以目前十六個主題來看,影像包含檔案文獻、地圖、善本古籍、金石拓片、書畫、器物、動植物標本照及生態照、考古遺物、遺跡,以及原住民極少數民族的影像資料等,因此指標的建立必須能夠全面的反應各個類型。

(二)評估方式兼備質化評估與量化評估
  根據評估項目與其指標內涵的不同,應建立質化與量化分析方法,對於能夠進行量化分析的要素,盡可能訂定量化標準,對於難以用量化分析的指標,則根據指標特性進行質化分析,並取得可以加以衡量的分值。

(三)理論與實務的妥善結合
  評估指標的建立,必須以可操作性為基礎,除了每個指標,都能進行上述質化或量化分析外,亦需考量進行評估時,所需時間及金錢成本,尤其進行計畫成果評估時,往往有時間上的限制,因此一套過於繁複的指標體系,或許可以取得較為準確的數據,但收集數據及分析數據的過程,卻往往需耗費相當多的人力、時間及金錢,因此,評估指標的訂定,仍須符合計畫進行評估的時間及人力限制。
   
  在以上三個重要原則之下,根據上文數位影像內涵分析,本文擬以「藏品價值」、「影像需求」、「影像質量」及「成本效益」等四項,為數位影像評估的主要一級指標,並根據一級指標內涵,建立二級指標:
  

表二 數位影像評估指標體系

第一級指標 第二級指標 第三級指標
藏品價值 資訊價值  
  意義價值  
  審美價值  
影像需求 組織發展  
  學術效益  
  教育效益  
  社會效益  
  資源的關聯度  
影像質量 完整性  
  顏色  
  色調  
  銳利化  
  信噪比  
成本效益 單張(幅)成本  
  銷售額  

 

  上述指標體系當中,一、二級指標僅建立出評估體系之架構,對於各指標的設計,還需進一步考量評價的具體方法,並列出三級指標,所以本文僅能說是一個開端,對於後續將持續再建立各指標的實際操作方法。

 


 

1 維蘭.傅拉瑟(Vilem Flusser),《攝影的哲學思考》,李文吉譯,P69,遠流,2006,初版八刷。
2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張旭東譯,收錄於(啟迪),P220,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
3Maxine K. Sitts, Editor,Handbook for Digital Projects,2000,http://www.nedcc.org/digital/dighome.htm
4 Katherine M. Wisser Editor,Guidelines for Digitization,2005,
 http://www.ncecho.org/Guide/toc.htm
5 Maxine K. Sitts, Editor,Handbook for Digital Projects,2000。

 












評分:

1 Star2 Stars3 Stars4 Stars5 Stars (No Ratings Yet)
Loading ... Loading ...

回應: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請按圖片取得圖片中文字的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