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x768 1280x800   De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Reset to normal font size for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In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新港旗魚傳

Tags: none 發表: 2008-05-05, 點閱: 11,233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列印 , 轉寄 轉寄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江偉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

  

  1917年(大正6年)日本殖民統治臺灣時期,為改善交通、輸運民生物需及積極開發臺灣東部豐富的海洋資源,臺灣總督府多次實地測量與勘查尋覓建港地點,最終選定現今臺東縣成功鎮為最適合的設港地點。但建港過程幾經波折,至1929年(昭和4年)方始開工,未料動工不久遂因財政緊縮政策而停工,再經多方奔走與建言爭取復工,終于1932年竣港緣於當時的行政中心為「台東廳新港支廳」,港口名稱遂稱為「新港」,一直沿用至今。

 

  「新港」漁港建港完成之後,持續建設各項漁港設施並積極進行官營漁業移民,由於臺灣東部海域受黑潮流經的影響,表層大洋性魚種資源豐富,因此招募的對象以黑潮環境特性相似的日本沿海府縣為主,北自本州千葉南至沖繩等縣,陸續移入45戶(計152人),大舉開拓臺灣東部海洋漁場資源,引進動力漁船進行曳繩釣、延繩釣、鰹釣、刺網及鏢旗魚等漁撈作業技術。

 

  來自各地漁業漁民各有所擅,但漁撈也面臨實際作業問題,經營型態亦逐漸調整,其中以千葉縣及和歌山縣移民利用小型動力漁船,在每年冬季於新港海域進行鏢旗魚作業,因漁場近、不需餌料且漁獲新鮮,獲得最佳的成效。由於鏢旗魚作業需要較多的人力,提供了當地漢人(來自恆春及綠島)及阿美族人成為鏢旗魚船成員的機會,因此創造新興的利益事業-「漁業」,造就出以漁業為生計的「漁民」。在鏢旗魚作業團隊中,每一位船員所負責的工作皆有明確規定,而當時參與的本地漁民以見習、煮飯等雜工付出為主。1945年臺灣光復之後,仍有少許日本漁民為臺灣政府徵用,滯留在臺灣擔任傳授漁撈技術給臺灣人的任務,臺灣東部漁民也因此承襲了鏢旗魚的作業技術。「漁業」的稱謂隨著歷史的變遷賦予的本土的言語,改稱為「討海」,「漁民」也遂稱為「討海人」,意謂著以海為生,靠海吃飯。

 

  鏢旗魚漁法代代傳承,鏢手站上鏢台是經年累月磨練而來,舉起由純手工打造長達18呎(5.4公尺),重達6公斤的鏢竿,代表榮耀與責任。主鏢手(俗稱正鏢)由船長擔任,鏢魚時站立於鏢台右方。副鏢手(俗稱左鏢)站在左方,正鏢鏢出若未射中,副鏢才可以出鏢(照片一)。討海人頂著冬季強勁的東北季風與滔天巨浪,追尋著旗魚的蹤跡,靠著眼力巡視著四面大海,銳利的眼光望穿旗魚在大海中揚鰭劃過水面的雄姿。在大海中鏢刺旗魚,是鏢旗魚團隊的默契表現,鏢刺旗魚的技術、力道與準度,旗魚被鏢中後纏鬥的力道、水面的跳躍情景,奮力的追獵與搏鬥過程,每一次皆深烙討海人心中。

  鏢旗魚漁法作業所能鏢刺魚種實際上包含各種大型表層洄游性魚種,其中雖以旗魚類為主,而板鰓類、魟類及翻車魚等亦可漁獲。旗魚類中包括立翅旗魚(俗稱白肉旗魚、翹翅仔)、黑皮旗魚(黑皮仔)、紅肉旗魚(紅肉仔)及雨傘旗魚(破雨傘)皆為鏢刺對象。但其中冬季以立翅旗魚漁獲最豐,每尾旗魚經常重達數百公斤,而且漁獲利益最高,鏢獲白肉旗魚豐厚利潤回報,溫飽了漁家,創造了漁村經濟的繁榮,也奠定了白肉旗魚在討海人心中神聖的地位。因此討海人口中所稱的「旗魚」,代表的是白肉旗魚,白肉旗魚才是正港的旗魚。

  雖然討海人與旗魚有獵人與獵物的關係,但討海人及漁村居民對於旗魚皆懷有特殊的情感,不僅新港區漁會以旗魚為標誌,地標為旗魚、路燈亦採用旗魚圖騰。座落於港邊的萬善爺廟蔭祐出海打拚的討海人,也經常應許旗魚的豐收。廟方更恭請木匠臨摹200公斤旗魚體型,製作長度達3.6公尺木製「旗魚神」一尊,供討海人及漁村居民膜拜,香火更加鼎盛,並在每年成功鎮元宵節舉行神明遊境祈福時,由漁村青少年組團恭抬(照片二),熱熱鬧鬧上街,充分顯現漁村對於旗魚感恩之心情,期盼出海航行順利,滿載而歸,有旗魚神的加持,「成功」在望。

  2001年新港區漁會為慶祝新建造的船型漁業大樓(照片三),懷抱的「入厝」及旗魚豐收的喜悅心情,首創了「旗魚季」的地方嘉年華活動。隨後逐年在當地漁會與地方政府合力之下,辦理一系列旗魚季漁業文化活動,地方各單位及各級學校皆積極參與,活動內容包括鏢旗魚競賽、旗魚百科及鏢旗魚體驗等等,掀起了國人對於新港旗魚的注目,目前已列入地方重要慶典之ㄧ,是重要的海洋文化資產。近年來,水產試驗所為探討臺灣東部海域旗魚類族群移動與洄游路徑等生態習性(照片四),將利用衛星發報器裝置於旗魚活體上進行野放,追尋旗魚的蹤跡,期待能將漁業科學研究成果貢獻於漁業資源永續利用。

  臺灣的漁撈技術不斷精進,傳統的漁撈技術及寶貴的漁業文化也逐漸在消失,「鏢旗魚」及「旗魚季」深深蘊含特有的黑潮漁業技術與漁業文化。水產試驗所自2007年起執行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臺灣東部黑潮漁業文化數位典藏」,目的在於將黑潮漁業文化進行有系統之整理。計畫執行過程欣見近十餘年來歷史學家林玉茹博士專研於日本殖民統治期所實施有關東部地區開發政策之下的漁業移民與水產企業改造;地理學家陳憲明教授曾經調查東部地區的鏢旗魚漁船的捕魚活動,記錄了東部傳統的漁撈行為與地理環境之關係;日本人類學家西村一之博士持續深入調查臺灣東海岸成功地區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所引進的漁撈方式及漁業文化。這些重要結果更加豐富了臺灣黑潮漁業文化的歷史性。

  臺灣東部黑潮漁業文化數位典藏計畫以臺灣東部海域黑潮「魚類」及「漁業」為主體,除陸續將黑潮流系魚類相進行數位化典藏,更針對相關傳統漁撈作業資料及影像進行數位化處理建檔,將資訊科技與漁村文化結合,促使黒潮漁業文化得以完整永久保存。

照片一、具歷史性的傳統漁法-鏢旗魚 (?提供)

 

 

照片二、臺東縣成功鎮每年元宵節旗魚神遶境祈福(田俊雄 提供)

 

 

照片三、臺東縣新港區漁會船型漁業大樓(田俊雄 提供)

 

 

照片四、水產試驗所利用衛星發報器追蹤旗魚類(江偉全 提供)

        











評分:

1 Star2 Stars3 Stars4 Stars5 Stars (3 votes, average: 4.67 out of 5)
Loading ... Loading ...

回應: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請按圖片取得圖片中文字的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