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島嶼特約專欄–冰點
Tags: none 發表: 2008-05-16, 點閱: 5,262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 轉寄冰點 –冷凍廠勞動工作初探紀實
文‧攝影/盧昱瑞
2005年八月,高雄港排名全世界第六大貨櫃碼頭,當年是全世界唯一貨櫃量下滑的國際商港,而高雄市的失業率為4.2%,排名全國第三,就業機會普遍下滑,但是整體的高雄市容外貌卻越來越優美,夜晚的燈光也越來越耀眼!我首度拿起攝影機走向城市的邊緣,試圖看清楚這海岸城市美麗外貌背後的事實。
在旗津南端的高雄港二港口有一座北堤防,每天都會有一些人在這邊釣魚消磨時間,他們普遍都是中年失業的勞工朋友,或是被公司提前遣散的員工,還有一部份是臨時粗工,沒工可做時就來這邊釣魚順便探詢工作機會,從他們的口述裡可以感受到高雄的基礎工業正逐漸凋零沒落,主因就是產業外移中國。
老李偶爾也會來釣魚,但因為魚越來越少,所以他都週末才會過來,順便和一些老釣友喝杯小酒。他的工作是前鎮漁港的裝卸工人,從二十幾歲一直做到現在也二、三十年有了,有一次他伸出左手掌心給我看,上面佈滿一層厚厚的繭,每到冬天時會因為龜裂而疼痛不已,由於他在漁港搬卸魚貨時手要緊握鉤子,長年下來手心就磨出一層厚厚的繭。而他的工作也相對不穩定,就像臨時粗工一樣,有漁貨要裝卸時才有工作可做,而且常要待在零下25℃的冷凍庫房裡作業,勞動量大且工作時數長,但是沒工可做時就又無所事事,鎮日看著手機等待電話通知上工,我一直很希望能多瞭解在冷凍廠裡頭的工作情形,以及他們的工作制度。
前鎮漁港替台灣贏得許多風光的頭銜,它是遠東地區最大的遠洋漁港,亦是全世界第二大鮪魚和第三大魷魚捕撈的基地,但在2005年底,大西洋鮪魚保育國際委員會(ICCAT)對台灣提出最嚴厲的懲罰,將我國大目鲔漁獲配額刪減超過三分之二,從一萬四千九百公噸減為四千六百公噸,政府開始強制減船120艘鮪釣漁船,經過一年多我國政府的積極減船及強化管理措施,大西洋鮪魚保育國際委員會於2006年十一月始恢復台灣在大西洋大目鲔的配額一萬四千九百公噸,作業漁船不得超過64艘,2008年以後改為60艘。
2007年五月,我初次到前鎮漁港拜訪工作中的老李,並計劃開始拍攝他的故事,他正汗流浹背地把冷凍櫃裡的油魚(粗鱗)搬出來,喝了一口冰沙士後跟我說他自己做不完,已經打電話叫其他工人過來,過沒多久幾位工人就騎著機車前來支援,後頭還跟著一位前來監督的貨主,似乎在對老李的班長抱怨出貨太慢,要他們手腳快一點地把冷凍櫃裡的油魚全搬上小發財車,人手多確實效率就出來了,沒一會功夫就把剛剛老李沒搬完的油魚全弄上了車子,但當我跟那位貨主表示想要拍攝紀錄工人的工作情形時,卻被他拒絕了,他說想拍攝或有任何疑問就去魚市場那邊拍那邊問,這邊是他們工作的地方不方便拍攝,事後老李結束工作回到他家時,就直接跟我表明說那位貨主並不希望我在那邊紀錄拍攝,於是再經由他輾轉的介紹下認識了另外一個裝卸工作班,事後我才明白漁港的作業是很複雜的,近年來因為台灣近海漁業枯竭,再加上原油高漲,漁民的賺頭下滑,於是少部分人就會私下偷渡大陸漁獲或其他物品來台銷售,以彌補生活上因物價上揚的困窘,同樣的魚肉,但因為運輸路徑的不同而區分為合法和非法,這種地下化的作業模式當然就見不得光。
位在漁港附近的宏榮冷凍廠門口右側,有一間簡陋的鐵皮工寮,裡面的鐵架上擺滿了白色雨鞋和鉤子,還掛著幾件厚外套,天花板懸吊著兩盞日光燈,有七、八位工人圍著桌子喝酒啃花生,這裡就是老李跟我介紹的另一個班;在這個工作班工作三年多的阿志跟我說,他們這一班算是前鎮漁港裡最大的班,人數最多資歷也最久,帶頭的班長邱大哥已經在漁港裡打拼了三十幾年,也正因為他們有加入漁會所以能進入港區爭取較多的工作機會,但近年來漁會的功能漸失,部份沒加入公會的小班其實也是能進到港區作業,但總體來說他們的工作機會正在逐年萎縮。民國56年前鎮遠洋漁港落成,遠洋漁業生產量首度超過近海漁業,前鎮漁港提供了不少的就業機會,也替台灣帶來可觀的金錢收益,據說早期的裝卸班有二十幾班,但是隨著海洋漁源的枯竭及休船減船的政策,目前僅剩三個較大的裝卸班和零星幾個人數較少的小班。
裝卸工人的工作制度類似派遣工,通常二十到三十人為一個班,不隸屬任何一間公司或工廠,班長是貨主和船東交辦任務的窗口,然後班長再將任務交待給副班長,由他分配人力來完成工作任務,並將工作總數量和貨主確認後回報給班長,用案件計酬的方式來賺取工作酬勞,然後再將工作所得平均分配給每位班底,通常十五天結算一次,勞健保自理。工作兩年半的阿龍跟我說,他們一些前輩早期都有審核制度,一位新人工作半年後,會經由幾位資深工人來評估你的工作表現,通過就可以加級,按比例增加酬勞,沒通過就繼續努力表現,想辦法贏得前輩的信任與支持,但是現在已經不存在這種制度了,有人願意進來做這份既辛苦又不穩定的工就很不錯!雖然現在漁港的漁獲量趨緩,大型冷凍廠的作業方式也都改成機械化,需要人力徒手搬卸的工作機會越來越少,但因為邱大哥這一個班是全漁港最精實也最有效率的工作班,他們全班29人,一個月努力不休所掙下來的酬勞,平均分配後工人所得也都將近經理級的薪資,但每天工作時數超過十一個小時,大月時完全沒有假期,小月時抽籤輪休。
老李在漁港幹了二、三十年,因為年紀已大,勞動力降低,無法在工作量多的大班工作,只能換到小班,但小班工作量十分不穩定,酬勞相對低,有時做了一天分配下來只有六、七百塊,還不見得每天有工可做,他沒有任何資歷的累積,沒有任何勞工應有的保障,最近他離開了漁港,找到高雄港貨櫃碼頭的工作,一樣是臨時工的工作型態,每天等著手機鈴響……。
現在我的攝影機已經進入零下25℃的工作環境,並開始紀錄這一個行業的故事!如今這海岸城市的美麗依舊,夜色奪目耀眼,提供市民休憩的空間增多,似乎一掃過去文化沙漠惡名的陰霾,但今年上半年高雄市的失業率依舊維持在4.2%,排名全國第一高位,這個過去由勞工朋友所撐起來的城市,隨著產業外移與中小企業凋零,城市外貌的改變似乎也無法更替體質上的缺憾;2007年高雄港的競爭力持續下滑,預估可能會滑落到世界第八,將被荷蘭鹿特丹及杜拜港所超越……。
(一)推車 (二)冷凍廠
(三)冷凍廠一角 (四)冷凍庫
(五)等魷魚磚上來 (六) 等魷魚
(七)阿根廷魷魚 (八)前鎮漁港
(九)夜晚的工寮
(十)清洗魚體 (十一)搬秋刀魚貨
六月 2nd, 2008 at 2:02 am
看了覺得很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