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2.0 與「數位島嶼」
Tags: none 發表: 2008-05-27, 點閱: 2,928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 轉寄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 曾鈺絜
一、前言
全球在經歷了達康泡沫化的衝擊之後,還能僥倖存活的網路平台,他們憑藉什麼力量站穩目前的市場 ?尋求轉型的階段又面臨到那些困境?想要在這個新的時代裡找尋創意,筆者藉由參加九月二十六日經濟部主辦「Web 2.0 國際研討會」得到初步的體認。從大家耳熟能詳的維基百科到網路相簿大亨Flickr,他們成功利用Web 2.0精神,並且加上「病毒行銷」式的手法,終究開創出新的網路紀元。
這個誕生於歐萊禮(O’Reilly)的新名詞- Web 2.0,強調網路的「互動、參與和共享」,利用AJAX和RSS技術,網路服務將大過於網站功能。在Web 2.0的時代,使用者擁有更多的主導權,引導資訊雙向的流通,就像《引爆趨勢》一書作者葛拉威爾曾說過的一句話,「觀念與產品,訊息與行為,散播起來就像病毒一樣」,讓這些業餘玩家力量變大,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新現象。
利用Google關鍵字查詢不難發現Web 2.0的重點性,到目前為止,超過六千萬個可搜尋網頁連結,可知道目前全球正在關注的議題,只是不管這一切是否經由人為炒作,或是虛有其表,至今仍是定義模糊的存在眾人眼底;Web 2.0在我的認知,就像是前陣子紅極一時的「藍海策略」,其實都只是已經存在,被人們再重新定義的新名詞,但不可避免的它將是網路未來趨勢,引導整個市場的走向。當經歷同等於Bubble 1.0的Web 1.0後,大家更冷靜看待Web 2.0,它會不會變成另一個Bubble 2.0 ? 我想這是需要時間來證明,只用眼前的成功就下定論,也未免太言之過早。
二、數位島嶼有參考價值的Web 2.0 成功個案簡介
隨著Web 2.0的大力推動之下,像雨後春筍般出現的數位平台,正衝擊當今的網路生態。以下列舉數個可以當作「數位島嶼」參考的案例,希望能提供更多不同的想法。
1. Flickr
Flickr為一家提供免費及付費數位照片儲存、分享方案的線上服務,也提供網路社群平台。一般認為Flickr是Web 2.0應用方式的絕佳例子,除了有許多使用者在Flickr上分享他們的私人照片,該服務由於可作為網誌圖片的儲存空間,亦受到許多網誌作者喜愛,Flickr受到歡迎的原因是其創新的線上社群工具,並且能夠將照片標上標籤(Tag),藉以此方式瀏覽所要的圖片。
2. BubbleShare
BubbleShare是一個新型態的免費網路相簿服務,沒有容量限制,使用AJAX技術,相片會在背景中自動上傳。為了減少使用者維護網路相簿的負擔,使用者不需申請帳號,不用安裝特定的軟體,只要達到BubbleShare的首頁就可以上傳照片建立自己的相簿並且把照片分享給其他人。
3. Sendspace
提供類似網路隨身碟的功能,只要將檔案上傳至該網站,網站便會馬上提供一個下載及刪除此檔案的網址,若欲將此檔案刪除,只須點擊該刪除網址即可,使用方式十分簡便。
4. TagWorld
Tagworld是一個social web ;它提供1GB的空間讓使用者儲存照片、音樂、影音資料,也可以在那裡建立blog,與大家分享這一,它是一個分享型的網路社區,使用者可以用Tag來搜尋、觀看、聆聽音樂;這是一個大型的社區,甚至可以在它的分類部份放上自己的廣告,最重要的是使用者可以在那裡交朋友。
5. Zingee
網站提供了不同權限的分享:有朋友分享、與群組成員分享或是公開分享。使用者能夠很容易透過網站來扮演web server的角色,讓朋友至你的站台下載檔案,透過這樣的方式,使用者可在網路上分享個人照片、電影或文件。
6. Streamload
網站提供了檔案上傳的空間,上傳的檔案並沒有大小限制,使用者可以上傳video、music、photo與其他人分享。每個帳號之儲存空間有25G,可以取代ftp以及CD燒錄的功能。
7. 無名小站
提供客戶之個人化服務為主,讓使用者可以表現自我的完美平台,除了一般大家熟悉的相簿服務,網誌也是此平台的最佳人氣首選,人人皆可是業餘作家,在此建立屬於自己的小宇宙。
三、Web 2.0與「數位島嶼」
從這些以商業模式存在的個案裡,不難發現他們的共通之處;發展新型態的服務,加上創意加持,終究殺出一條血路,只是當我們想把Web 2.0的願景應用在「數位島嶼」時,是不是該思考更多安全性以及可行性的問題,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終究是政府機構所補助的單位,針對開放性來說,不可能像商業網站那樣的自由並且無所限制,在未來也會受到更多來自於社會大眾的檢視;歐萊禮所提及的概念裡,Web 2.0有四個特色:參與取代接收、分享取代控制、資源分散取代資源集中、免費取代收費;針對這四點,分別探討如何應用於數位島嶼並且研究它實作上之可行性。
1. 參與取代接收
以往數位典藏的對象皆是以機構為主,為了讓社會大眾更了解其中意涵,期待全民參與並且共同典藏屬於台灣的記印;數位島嶼平台,也可藉此補充第一期計畫的不足,透過平台互動參與的過程,增強使用者黏著性,就可行性而言,是未來必走的方向。
2. 分享取代控制
一般來說,不管是國家級、名家或是私人藏品在展示上的空間確實有限,有著這樣的一個數位平台,無私的把知識回饋給全民,正是Web 2.0的主要精神。
3. 資源分散取代資源集中
這些分散在台灣各角落的精彩故事,透過數位島嶼平台將它有系統的彙整,如果可以利用群組力量重新分類定義,加上「以圖找圖」技術,將會讓使用者帶來更方便的搜尋,把看似分散的資料又整合串連在一起。
4. 免費取代收費
在推動數位島嶼的同時,我們期望把服務貢獻給社會,讓全民享受知識流通的便捷,數位典藏是屬於全民共有,在這一點應該沒有所謂免費或收費的問題。
經由上列的討論之後,相信各位對於數位島嶼會有更深層的認識,但是數位典藏畢竟是政府機關單位,安全性的問題將不可忽視,當有人群彙集的地方,秩序要如何界定就會顯得格外重要,人多意味著問題複雜度會相對提高,開放與封閉之間權衡的藝術,需要花費更多的構思,網站安全以及管理問題正在考驗著我們團隊的智慧;數位島嶼必需要以長期生存為主要目標,並不只是一個展示空間;期待在未來的日子裡,利用數位島嶼豐富全民對於台灣的認知,認同這塊溫暖的土地。
四、參考資料
- 林順喜、梅士杰、陳俊良,適用於數位典藏多媒體內容之自動分類索引與複合式多媒體檢索技術研究計畫,數位典藏應用服務分項計畫
- 盧諭緯,完全解讀Web 2.0,數位時代雙週
- Web 2.0 國際研討會,http://www.find.org.tw/web20/
黎榮章,病毒行銷的夢幻與真實, http://www.mailking.com.tw/ecom_info/einfo-001.asp
蔡燿駿,Web 2.0時代 更個人化網路內容登場,天下雜誌 - 林宏達,破壞王來了,商業周刊第972期
- 葛拉威爾 Malcolm Gladwell、譯者:齊思賢,引爆趨勢,時報文化 2005年06月13日 ISBN:9571343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