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本土音樂家之影音典藏—李泰祥大師計畫介紹
Tags: none 發表: 2008-05-30, 點閱: 7,725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 轉寄 台灣在1970年代音樂家與藝文界人士有感於西洋音樂充斥於市面,年輕人與中國文學和音樂漸行漸遠,於是有人主張要唱自己的歌,表現對民族與鄉土的關懷,民歌遂在校園與民間掀起一陣風潮,其中大家耳熟能詳的「橄欖樹」,至今仍被大家所傳唱,其優美動人的旋律出自於作曲
交通大學近年來積極提倡人文關懷與藝術教育,以均衡科技創新與人文藝術的共同發展,希望能夠為台灣的文化資產保存與傳承盡一份責任。交大圖書館執行數位典藏計畫多年,將成果建置成「浩然藝文數位博物館」提供讀者透過網路得以共享此藝術資源(http://folkartist.e-lib.nctu.edu.tw)。2006年因緣際會認識了
95年度計畫的第一期主要以民歌為主,由李老師精選民歌初期,最能展現其風行年代特色的25首民歌為數位化標的,歌曲有:橄欖樹、一條日光大道、告別與不要告別、雁、晨光、海棠紋身、都市旋律、青夢湖、傳說、答案、你是我所有的回憶、觀音、蒹葭、水天吟、祝福、山之旅、去罷、浮雲歌、歡顏、三月的風、鷺鷥、今年的湖畔會很冷、他的眸子、菊嘆、春天的故事。計畫係以李老師所提供的各式樂譜,涵蓋簡譜、人聲演唱樂譜、鋼琴譜、絃樂譜、室內樂譜、交響樂譜、各種分譜等文件掃瞄為主,並蒐集其相關的影音資料,輔以其所提供的唱片、照片、演出紀錄、創作背景說明,另一方面從完整音樂家生平資料,能有助於作品的瞭解,計畫同時整理李老師大事年表、作品一覽表、新聞事件、期刊資料,提供一般民眾做音樂賞析,或音樂教育者研究與教學更完整的圖譜(成果請見圖一~圖三,詳細網頁請瀏覽http://lth.e-lib.nctu.edu.tw/)。
96年度計畫的第二期將以交響樂為主,包括有「大神祭」、「鄉–台灣民謠交響組曲」、「天地人」交響詩、「山和田」管絃樂、「狩獵」、「驚見霓虹關」、「太虛吟 I & II」等等予以數位化之保存,這些作品以台灣價值為主體,以原住民歌謠及故事,客家民謠,台灣民謠,並涵蓋中國各地方民謠為體現系統,勾勒ㄧ幅幅交響詩畫。其中有若干創舉是台灣音樂界首創,如「鄉–台灣民謠交響組曲」是將台灣膾炙人口之「丟丟銅」、「天烏烏」、「一隻鳥仔哮啾啾」、「補破網」、新疆民謠等民謠改以管絃樂團編製加搖滾結奏重新編曲並以組曲形式演出呈現,為台灣作曲家首度將民謠交響詩化。又「天地人」交響詩是透過阿姆斯斯特丹管絃樂團合作錄音,以250萬元的製作費精心產出成各地方歌謠為材料之管絃樂團作品,至今尚無出其右者,預計於97年5月呈現數位化成果。
圖一、網頁首頁
圖二、原稿樂譜
圖三、相片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