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x768 1280x800   De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Reset to normal font size for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In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網頁中的建築構築術:淡水古蹟數位典藏網頁設計

Tags: none 發表: 2008-07-14, 點閱: 5,613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列印 , 轉寄 轉寄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黃瑞茂 邱克豪淡江大學建築學系



摘要

 

  本文旨在介紹淡水古蹟博物館數位媒體網頁的實踐,由理論的觀點出發,探討古蹟建築於數位科技應用中以網頁為基礎呈現的理論與技術。理論範疇旨在嘗試理解古蹟以網路作為導覽介質時,相對實體接觸所衍生觀覽特性的差異性,內容包含構築呈現方式的迥異點、網頁架構內涵之作用對象探討及文字與圖像視覺閱讀的串結性。技術層面則回應理論需求相關軟體操作及整體網站架構呈現所應用之技術與敘事邏輯,內容包含設計敘事敘述、基礎網頁架構技術、資料庫查詢等。最後探討網路介面落實於真實使用,所誘發的網頁互動與社群凝聚的力量及後續發酵的效應,回應理論轉化實踐後所呈現的落差,爾後進行後續修補與改善的過程。

 

關鍵詞:古蹟保存、淡水古蹟、數位典藏、網頁、設計敘述

 


 

1. 前言

 

  古蹟建築的保存,傳統上大多強調實體建築形體的維護與再使用的可能,進而以各種營造手法改善人類接近古蹟的機會,但實體古蹟常因都市環境的變遷與當代需求的回應而轉化使用的機能,讓文化遺產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以觀光需求為例,古蹟修復多為地方帶來新的經濟價值與效益,當前往人次增多,遺產的負荷增大,間接也造成古蹟建築的傷害。古蹟再利用的意圖,更易造成古蹟建築新與舊空間矛盾的分離感,使建築與周邊街區環境原有的古風貌盡失。因應科技技術的成熟,數位技術讓古蹟保存綻放出新的典藏思維。數位媒材可為理想的工具,能重新創造(Re-creation)新的觀覽模式,對古蹟提供非破壞性的接近機會。除可忠實呈現古蹟當代的樣態外,經由考據及資料3D數位化的技術,與傳統保存模式相較更可精確瞭解施工者的意圖、建造過程、提供建築物-增建、改建、修建甚至毀壞的過程、回顧記憶、歷史空間的狀態。而數位媒材與資料庫的採用,統合各種多樣的保留資料,更直接減低了四處搜尋資料與形式轉化的問題。另一項優勢即為數位媒體保存與取用的便利性,網路擁有易接近、散播方式迅速、擁有廣大觀眾群、並易激發新的表現形式、理解與合作的可能性。應用數位資料庫的建構,於全球化思維的引導下,讓分享無國界,達到古蹟保存、分享、倡導等多方位的利基。

因應數位潮流的趨勢,本文即以「淡水古蹟博物館數位典藏計畫第一期」作為探討,針對淡水23處古蹟,如何以非實質性的保存模式,探討古蹟保存的各種可能性,觸發對古蹟保存理論新的理解過程,由理論的探討,進而陳述古蹟數位與網路化實踐的技術與敘事內涵。最後則探討網絡媒介與使用者互動的過程,真實呈現數位媒體於淡水古蹟網頁導覽的成效與其所衍生出的後續效應。


2. 建築於數位媒體及網絡呈現之理論探討

 

2.1數位媒體於古蹟保存優勢新思維-文化遺產構築再現的契機

  古蹟建築與一般文物的保存方式相較有其獨特性。建築不單僅是單體建築,與其坐落的位置及環境具有緊湊的關係,另因量體龐大無法全放進實體博物館,長期受到氣候風化的影響,而有毀壞的疑慮;另以價值方面論述,古蹟建築的營造法與施工的技術與構築性,為累積前人智慧相當重要的一門知識,「建築」本身就是一種理解,是基於「建築」的「構築性」,因此典藏古蹟各時代的構築術,為古蹟建築與一般文物保存更須去著墨的領域。

  傳統的文化遺產保存以現狀再修復並利用為策略,修復法雖可考究相關文字資料、圖片與歷史文件,攀摹出古蹟之營造法與施工所呈現的建築型態,但當前所遺留至今的文化遺產,則大多經由多次修復而成,其建造的歷史與施工法所呈現出的構築性,但目前以一般的文資保存模式,僅只能以修復後的建築型態進行推測或者經由古蹟各時期的照片、古蹟調查報告、手繪稿、甚至由耆老的口中,以各種不同的傳統媒介,如同瞎子摸象般進行資料的拼湊。

  數位媒體的運用,則給予古蹟建築保存技術帶來新的衝擊與想像,於構築術再現的可能性上新生契機。數位科技除了可將理解建築的各種型式資料數位化,強化資料的可及性與便利性,形塑數位資料庫進行傳統資料的典藏外,最重要的特性即在構築術上,呈現一般傳統古蹟維護中所無法展現的成果。

  數位媒材可壓縮時空造成的影響追溯既往,並以虛擬的方式呈現建築建造與構築型態的內涵。以建造角度來說,一棟建築的營造法與施工,數位軟體可具體呈現建築建造與組構的過程;以修復的角度,則可看見建築各時期所呈現的各種變化與因應需求而改造的方式;以保存的角度,數位媒材提建築細部構材無限次虛擬操作的優勢。顯而易見的,數位媒材於建築遺產保存上的角色將越來越重要,他提供了傳統保存方式所無法呈現的一面,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重現了建築保存中,最核心的建築建造的過程與構築的內涵。

 

2.2線上古蹟教育與研究的想像

  以傳統方式重建遺跡提供給所有各式的人接觸古蹟的機會,發現新的知識是相當吸引人的,但是因經濟的效應所引起的觀光熱潮,造成歷史遺跡的破壞,是不可不去面對的。

  因此線上古蹟解說資料,相對於實體參訪可減少真實古蹟的破壞。因應目前網路頻寬的優勢,大量的圖文資料、甚影音檔案皆可藉由分享的機制,沒有時空的限制傳達至全球,而粹化的資料庫內容,線上數位檔案的可重覆下載與操作的特性,讓虛擬的古蹟構材、內外部空間及各角度的觀覽模式,藉由這非破壞性的典藏機制,以解說為目的全面性提供多樣化的資料與知識,提供學者、學生與專業人員等專業社群人員,一個便利取得的管道,藉以提高教學、研究與專業成果的品質。雖然數位古蹟典藏不會取代實際古蹟,但卻可於教育的作用上,貢獻一份心力。

  線上展示必須要有研究性的本質、經過選擇的內容,以及特定的目標和任務,也就是說所展示的文物必須是在一定的脈絡下被組織起來的,否則只能算是一些檔案而已,而不是線上展示。

 

2.3虛擬古蹟呈現數位媒材的關聯性

  數位媒材的運用,於線上網頁呈現效果裡占有相當的地位,而視覺感官的刺激,更為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以頁面作為圖文分隔的段奏,每一頁皆為陳述設計者所欲於表達的理念與文本特性,但內容的排序則有相當豐富的想像。依據網頁結構的安排,有的採以誘導模式,使用者以被動角色被安排的進行資料的瀏覽;另則可發揮網路特有的超連性,操作者另也可得以採橫斷模式(transactional models)來進行閱讀,使得網頁的構築不再為單線模式,而是一種加倍非線性的故事敘述。

  虛擬古蹟數位化與線上化,多樣的媒體素材,調查資料、地圖連結、影像、模型、文字等,建構整體的古蹟面貌。目前常用的數位媒材大多以FLASH、VR(虛擬實境)、QUICK TIME、3D繪圖、XML並將其運用各種多樣的平台上,如Website、Blog、Google Map等,進行文字與圖像的結合。

  一般傳統的實體導覽,多為感官體驗與文字說明分離的狀態,但數位媒體的統合性則可讓資料再創造(recreation)新的古蹟敘事架構,統合了解說文字與虛擬感官的互動性與連結性。

  虛擬實境的影像以傾向真實世界存在的近似值為基礎,操作者可透過感官而互動,自主感覺提高,真實度因而加強,另於靜態解說層面則可因應需求,以超連結(Hyperlink)形式,直覺式的呈現於所體驗的空間與構材上,共通性的素材安排,使感官與研究的層面,更加契合,為線上網頁相當具有優勢的一面。

  基於上述的理論架構,以下我們將先介紹淡水古蹟博物館數位典藏計畫網頁製作的技術與敘事架構,接著討論真實使用下,網站所引發的後續於保存、學術與實務工作上的影響。

 


3. 淡水數位典藏的網頁設計想像

 

  淡水地區擁有相當豐富的歷史與文化遺跡,集結了先民建構的智慧與美學觀。更重要的是古蹟建築原為與生活密切結合的既有場景,是一種在地活動型態的紀錄。因此如何將這生活的情景以數位與網路,重現與模擬人與古蹟建築接觸的角度與過程,成為本案相當重要的一門課題。

  資訊網路無遠弗屆的特性,讓世界每個角落的人,都能經由一妥善安排的資訊網路的架構,以一敘事的過程,瞭解該古蹟建築的知識、美學與先人的智慧,而不必實際前來,就能達到最真實的接觸性與互動性,是本網站欲於達到的目標。

  由此概念出發,我們企圖以網路建構的經驗,以各種多樣的軟體呈現一敘事的過程,發展最真實的古蹟接近性,營造具親和力且擬真的學習場域,期能讓瀏覽者得以建構整體的知識,而不再只是局部與片段化的資訊吸收。

  集結這樣的理念,本案將數位典藏的數位化資料,以一有系統的方式進行實驗性的網路設計,架構具有敘事情景的網頁內涵,讓資料活化的呈現給予瀏覽者,進行階段性的介紹,深入淺出的達到數位網路呈現的效果。

 

3.1技術說明

  科技日新月異,技術的運用取決於軟體與電腦硬體、網路的發展與運用,本案在製作網頁時,為維持空間的動態性與互動性,因此配合採用Microsoft FrontPage作為基礎的網頁架構,內容的呈現上則以Macromedia FLASH作為內容呈現的軟體。

  因本站大量運用了許多動畫、影片與圖片,為避免網頁載入過慢及符合一般使用者網路頻寬,故關於動畫與影片等皆將其轉成*.FLA格式進行壓縮,並以「漸進式下載」模式來取的最佳的畫質、載入速度比,以減少使用者等代的時間。

  網頁介面上,除要求美學的呈現外,字體、照片、動畫的清晰度也是本案相當要求的技術之一,字體我們採用CLEAR TYPE來增進字體的清晰性、動畫與照片則經由PHOTOSHOP等軟體進行修改大小與解析度,達到網頁瀏覽的舒適度。各項連結的按鍵、文字與圖片,皆設計有「反應」式的設計(反白、增亮)等,可讓民眾更清楚瞭解連結按鍵的位置,以期能符合無障礙網頁的設計標準。

  網站的內容呈現,將因應軟體的更新與技術的學習,將會逐步的進行改進與修正,期望觀眾皆能快適的瀏覽,取得自己希冀吸取的知識與內涵。

 

3.2網頁架構

  根據所欲表達之古蹟資訊與資料結構及內容,本案擬定了淡水古蹟園區數位典藏計畫網頁系統架構包含了四大內涵(古蹟文化地圖、23處古蹟歷史介紹、3D動態導覽、互動部落格)與相關細項,詳如下圖。

  本案主在針對淡水古蹟進行數位化處理,而建築為空間之涵構下之主體,基於這些理由,整體的網路架構,為採以空間敘事方式進行導覽。空間狀態的呈現即成為敘事中相當重要的要素之一,在虛擬的網路空間中,空間感受的呈現成為接觸古蹟的感官中最需被維護的,從首頁一直延續到3D的動態導覽中的敘事關係,嘗試以空間的概念來進行導覽,對空間狀態的產出,在網頁設計中相當的重視。

  除了古蹟導覽敘事的導出之外,另形塑一互動與即時書寫的網路空間-部落格,將與居民互動及工作過程的內容,詳加以記錄,將整體典藏研究的真實面完全的呈現,除了作為工作人員、居民交流的平台外,更重要的是達到與其他典藏計畫專案的研究人員互通資訊與相互協助的空間,達到經驗累積的目的。

  而捷徑的處理,在本網頁中的串連,佔有相當的影響力,本案也實驗性的除了一般的敘事方式達到古蹟介紹的目的外,更加入了捷徑的處理。虛擬空間的時間性並不受路徑的距離而產生隔閡,而人類的邏輯也常較符合跳躍式的思考,觸發靈現的動作常顯現在人類平日的生活當中,因此我們在許多關鍵點皆設有符合使用者使用的捷徑,達到資料導覽的靈活性,並更符合真實世界人類判斷與思考的狀態。捷徑的下落處,與操作者點擊觸發的關係,在本案的捷徑安排中,嘗試能進行處理。

1網頁架構

 

3.3網頁呈現

3.3.1首頁-敘事的啟幕與捷徑的觸發

  網頁敘事的開始,以首頁作為主要的開端,本案首頁以醒目的”PUSH STAR”按鈕來對瀏覽者暗示敘事的入口位置,為避免干擾敘事的過程,因此首頁中除了呈現3D數位動畫的影片及必要捷徑的安排外,並不納入其他的資訊串連。

  除了敘事結構的確立外,捷徑的安排在首頁即宣示了四大結構的標題,四大結構分別為:1.古蹟分佈地圖、2.古蹟導覽簡介、3D動態導覽、部落格(最新訊息與工作動態的呈現),讓已瞭解本網站結構的瀏覽者(proficient user)可以迅速的取得本網站所提供的網頁資料,允許其捨棄本網站所採用的敘事結構。

  這樣的安排,隱喻使用者的身份與其目的,瀏覽者可以依據熟悉度來進行網頁的瀏覽。

 

2首頁版面擷取圖

 

3.3.2古蹟分佈地圖-空間狀態引導與地理位置的呈現

  建築是位在空間涵構之下的實體物質,古蹟建築的建成,與其地理位置與周遭環境也有不可分的關係。以此概念由虛擬的世界營造實體空間的狀態,地圖的使用即為重現環境質感相當重要的媒介之一。在此層級中,即採用了古蹟點位置的下落串連,並配合適當的圖文簡說,達到瀏覽者對於古蹟空間狀態瞭解的需求。並在潛意識中,讓瀏覽者對古蹟位置、型態與整體古蹟園區之古蹟座落區域有一定的概念及空間觀感,就如同親身涉入一般的清晰明確。

  除了空間導覽外,古蹟建築之美,也常令瀏覽者嚮往,因此於本頁下方也提供淡水地區23處古蹟之照片與連結,經由圖像的引導,使用者也能輕易的取得所需要的資訊,不被設計者的敘事行徑而侷促。

3古蹟分佈網頁擷取圖

 

3.3.3淡水古蹟導覽簡介-建構歷史資料索引與導覽資訊下載空間

  做為古蹟歷史與文獻資料介紹的基礎網頁,內容上主要呈現該古蹟的詳實文獻記載與各項的古今對照照片來呈現當中的內涵。因此本網站將於淡水地區的23處古蹟點採分頁方式進行介紹,將該處古蹟之基本資料、歷史文化意義及建築特色等簡述於內,並將該古蹟之相關文獻資料,包含:舊照片、營造圖樣、施工圖、現今狀況寫真等,以瀏覽索引的方式呈現。

  除了資料的集結外,為服務願由虛擬前往真實空間的瀏覽者,另提供了導覽資訊的下載。這些原位在真實世界的導覽牌資訊,我們將其移植至虛擬的網路空間中,使用者可以直接按該網頁上方的導覽牌,即可下載清晰的古蹟導覽資料,列印這些資訊,使用者可輕易的在真實空間中,找到該古蹟。在虛擬與真實空間中,我們做了一次成功的連結。

4古蹟導覽簡介網頁擷取圖

 

3.3.4 3D導覽首頁-典藏計畫示範點3D資訊的呈現

  為符合古蹟保存的趨勢由保存原有風貌轉化到保存文化風貌,本網站提供了一種另類的古蹟保存模式,即採用3D建模軟體來保存,以網路來呈現。

  本頁面之3D導覽以動畫、影片、虛擬實境、渲染寫真等媒材於網路空間中,重現古蹟風貌與環境狀態,而本期計畫即以-淡水紅毛城、領事館官邸、淡水總稅務司官邸、滬尾跑台等四處作為3D保存的示範網頁。

  為清楚的呈現四處3D模擬的空間,因此以顯要而乾淨的方式,將此四處古蹟以連結方式連到主要的介紹頁面,並獨立呈現,讓典藏古蹟內涵可精確而深入的讓瀏覽者取得最詳細的資料。

53D導覽首頁擷取圖

 

3.3.5互動古蹟3D導覽頁面-數位模擬典藏、擬真狀態呈現

  3D模型的建構,重現了古蹟的古今狀態,為了呈現清晰的3D模型所訴說的意涵,我們以分頁的方式專於介紹每個示範古蹟的各項內涵,而內容上,則分割成三大架構來進行陳述。

(1)古今對照與營造法式動畫介紹

淡水古蹟多受多次的重建與改建,而每次整修的空間狀態與修復方式,在歷史研究上是相當重要的,因此呈現古蹟古今的修建過程與建築的營造法動畫,能夠清楚的讓瀏覽者瞭解箇中的修築狀態與古蹟斷代的面貌,為珍貴的典藏資訊,因此於網頁上,我們以串連、分項方式來傳達這方面的理念,作為古蹟研究的基礎。

(2)古蹟環境狀態動畫與360度VR影片的呈現

古蹟的生成與其地域環境、社區空間與區位上有一定的關連性,呈現單棟古蹟僅只能瞭解其建築狀態,但周遭環境卻會被忽略,因此在網站中,即提供了古蹟與環境相結合的動畫,除此之外,並提供360度VR影片,以真實的360度還景照片來重現空間中的真實環境,讓瀏覽者瞭解該地古蹟與環境關係。讓使用者不僅只有虛擬物理性的空間,更可使人感受位處於空間的感受。

(3)高感度3D渲染寫真瀏覽

為更呈現古蹟的細節與建築形貌,高感度的3D RENDER渲染圖片,即提供研究者可更詳細的以靜態方式觀看古蹟的各個面向。

本案將這些內容以單一網頁的方式,採分類、分項的方式進行導覽與重現古蹟的典藏資訊,目的在於簡化操作過程,簡單文字與圖像、吸引人的動畫與影片,增進使用者的使用意願,讓古蹟的介紹能更符合人類的思考邏輯。

 

6互動3D導覽頁面擷取圖

 

3.3.6典藏部落格-即時書寫、與社區及網客互動的連結劑

  部落格是當前所興起的一股網路浪潮,以即時性、互動性、流水帳的文章排列是其特色。為讓典藏計畫的內涵與在地的社區民眾與網路瀏覽者有一互動的平台,因此本案即建立一淡水古蹟典藏計畫專屬的部落格。

  部落格資訊呈現旨在呈現與社區民眾互動的相關訊息與過程,本案與社區大學導覽解說班有合作計畫,探詢淡水古蹟建築的同時,我們藉由這個平台,拉近了與社區間的距離。於互動的過程在頁面中,呈現了互動與研究的成果,達到與社區接觸的目的。

  除此之外,典藏部落格也是累積研究過程的平台,將所蒐集之研究資料、數位典藏技術、工作日誌等進行流水帳的排列,可逐步的累積我們工作的流程與知識,以作為與其他研究單位互動的窗口,達到資源共享的互動性。

  於科技的使用範疇,為因應數位化導覽解說之需求,於部落格中更提供了豐富的地理資訊系統的運用與資料互動登入的平台,以部落格內嵌GOOGLEMAP的方式,讓多管理者得以將最新的解說知識與訊息以地理資訊的方式輸入於其內,並採GOOGLEMAP精確的NE座標系統於PDA GPS的定位,應用於實體古蹟導覽中學術與教學中。科技軟體與設備的採用,最終目的即在於學術與研究範疇使人們得以更便利的取得各種多元的知識,深化古蹟解說的內涵。

  部落格增加了網頁的動能,儼然開了一個窗口,讓欲於瞭解典藏工作與社區居民,可以有一暢言的空間,抒發自我的感受。

              

7典藏計畫部落格頁面擷取圖

 

 

8 GOOGLEMAP應用於古蹟導覽解說系統

 

 


 4. 討論

 

 

 4.1線上資訊應用新思維

  線上古蹟導覽的角色,並非以取代既有真實世界的文化遺產為目的,而是發展另一種觀看古蹟的態度及統合資訊的平台。除此之外,因應科技的進步,線上網站的運用也呈現出多樣化的可能。

  真實古蹟的導覽解說,以研究與教學的層面看待,經由線上資訊的提供,在觀覽者尚未到現場前,即能經由網站詳細的地理、建築、環境、構築形式,預先理解而有所概念,於導覽得到加倍的成效。進一步更可經由無線網路,直接將網站與所蒐集的資料帶至現場進行對照與學習。

  線上網站的使用,傳統以個人電腦、Laptop等設備以瀏覽器進行資料傳輸,需要採定點的方式來涉取資訊,但因應掌上型、隨身型資訊網絡接駁設備逐漸普遍,頻寬也與一般家用無異,3.5G甚超越一般ADSL的狀況下,多媒體與地理資訊的可及性更跨越了一步。隨身可攜式的器材讓本解說網頁得以帶往古蹟的所在地。虛擬的各種多樣資訊,經由人體帶往真實的空間,而達到資訊互補的成效。

  因此對於線上網頁的想像,不再僅只以單機定點操作的模式進行閱讀與導覽,更重要的是預習作用與現場解說層面,達到真實與虛擬相互印證的目的。

 4.2線上閱讀品質的討論-部落格與網頁的使用探討

  線上解說為古蹟導覽展開了新的氣象,以網頁重現文化遺產的詮釋方式,擁有相當多元的資料呈現形式來展露實體建築所無法呈現的一面,讓導覽古蹟的過程不僅是走過空間而是體驗與觀察。以研究取向的網頁,大多採誘導模式,引起處於被動的觀眾去感受、思考、以及遵照預先被描述的方式行動。本網頁不免於閱讀上隱約依舊保有誘導模式線性的主要架構,讓生熟者可全盤理解整體的故事描述內涵。當操作者擁有預先理解(pre-understanding))知識後,即可以Hyperlink採跳躍的橫斷模式,採加倍非線性的故事敘述,去探詢更符合自我的閱讀姿態。

  然則除了單向的提供資訊的網頁外,網路雙向溝通的特性,使得線上閱讀多了一個分享的能量,於網路的瀏覽模式下,使用者習慣於獲得回報,在有著導覽和能操控實體的應答。部落格(Blog)提供了這樣的一個機會,互動的直接性的影響,創造出了一種文本的背景與社群的互動性。

  於部落格中,給予使用者自行詮釋的權利與生產,經由群組化多人撰寫的機制,內容與知識能因為良好的社群互動,得到良性的發展,回應更稠密、有效、雙向的知識網絡建構概念。

  網頁提供團隊知識累積成果的呈現,部落格則持續綻放知識的生產,雙向的互動下,閱聽者不再僅被動的接受訊息,更重要的更成為文本書寫的主體,最後此以網路社群的力量,更希冀能產生以守護淡水空間與文化的氣氛,讓社群的輿論回歸至淡水實體的環境保護,衍生出獨特的民眾參與機制。

 

4.3在地智慧的重現

  古蹟與其設施及設備因文物保存維護不易,大多皆無法以平時的使用狀態進行操作與體驗,使人們難以真實感受在地智慧的表現。淡水建築位處海口為因應多雨多風與潮濕的天氣,於構築與設備設置方面,大多有獨特的手法抵抗氣候產生的不良影響,尤以防水隔板、防潮的屋架構築、防風插梢等,更是具有價值,當然這些設備年代久遠無法讓民眾親自操作。但經由數位虛擬實境的動畫的協助,即可重現其使用的狀態與構築的方式,並能無限制的重複操作而不會有所損耗,這是以前從未有過的體驗。另於構築上,觀覽者僅能觀看到已建成的建築成果,但建造過程大多無法親自參與,而虛擬實境則可將營造者的心意完全重現,使得人們可由建造過程的虛擬互動中,發掘先人於營造工法上的智慧與技術。

 

4.4跨時代的美學體驗

  建築反映當時代各種美學體驗的綜合呈現,也會因應時代的需求改變其使用機能與外觀美學,因此保留了多元文化所交織成的痕跡與使用者生活的各種狀態,倘若磨滅了古蹟建築這份價值,僅只觀看當前古蹟形式實相當可惜。經由考證後模擬的情境,則可讓我們得以回顧既往,重現前人對美學的觀感、行為的情境、甚至是生活的態度。台灣曾受荷領、日據與國民黨執政等政權的轉移,建築於會因政治因素而受改建與使用型態的變更,淡水的古蹟也不免遭遇時代的遷變而改變。經由虛擬實境的幫助,我們可於當代,體驗各時期不同的古蹟樣貌,並延伸著理解當時代人們的生活情狀,應用媒體模擬出一個歷經了數十年的改變,製作一段一分鐘的短片。這為一般實體導覽中,較難去理解的知識區塊。

 

4.5淡水二十三處古蹟的架構與個別建築之間的關係

  淡水古蹟多分散在大淡水地區,做落點有其時代與環境背景的意義,建築的材料與工法的運用、構築行為的差異性,皆與地理位置的分佈有正面的相關。地圖等數位媒體與WEB2.0服務的運用,提供準確理解古蹟與地理環境之間關連性的一種媒介。以全面的地圖資訊所形塑的資訊概念,更可讓人理解古蹟建築與街區之間的關係,由環境變遷與都市發展中,理解古蹟建築生成的因果關係。

  人因需求而建築,建築因地理環境而有所對應,此對應關係常形塑獨特的地景景觀,包含了真實生活的各種活動。地理資訊的呈現,將建築、地景與生活世界的軌跡加以統合,使人更理解建築、地景、生活之間的綿密關係。

 

 


 5. 結論

 

 

  古蹟建築有著與一般文物不同的性格,量體龐大、受自然風化影響劇烈、與街區環境關係密切、偏重營造構築術內涵理解等,讓古蹟資產保存的概念,漸次轉化以數位典藏資料的方式,進行非破壞性的建構,並採以虛擬實境方式再現空間狀態的形式來表達近似真實的狀態。當前的許多媒體技術已能再創造虛擬的實境氛圍,更深入的以研究解說導覽的型式,針對使用者的預先理解性,採以誘導模式或橫斷模式進行的網頁導覽,另配合雙向社群串連的部落格寫作,達到文本寫與讀互動的效果,這些皆是傳統文物保存較難實踐的地方。

  數位典藏於古蹟保存的應用,並非全盤的否定實體保存的意義與再利用的價值,實際空間的臨場感受,絕對有其經驗的價值。線上解說的主要意義,是在於提供更具研究性、教育意義的平台,屏除空間於時間上的限制,達到知識解放與攝取的目的,並減少舟車勞頓所造成的社會成本。

  淡水古蹟博物館數位典藏計畫網頁的確努力朝向這個目標持續邁進,以真實的角度,實驗性的嘗試將古蹟應用地理資訊、年代分期、多重角度的虛擬方式,形塑新的看待古蹟保存的思維,但於永續的角度來看,目前尚未看見其未來對整體古蹟保存的影響力,這也是我們未來將持續努力的地方。

 


參考文獻

 

[1]吳紹群 2002。展示活動與資訊科技-從實體展示的輔助到線上展示。博物館學季刊,第十六卷第二期,69-75。

[2]林崇熙 2005。博物館文物演出的時間辯證:一個文化再生產的考察。博物館學季刊,第19卷第3期,07-24。

[3]David Herman 1999 Narratologies,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4]Mark Poster 1996 The Second Media Age, Pol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5]Thomas Kvan & Janice Affleck 2007 The Role of Virtual Communities in Heritage Interpretation,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Applications in Cultural Heritage.

[6]Wallace Martin 2004 Recent Theories of Narrativ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7]William J. Mitchell, Anne Beamish 2007 Preserving Architectural Heritage in The Digital Era,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Applications in Cultural Heritage.











評分:

1 Star2 Stars3 Stars4 Stars5 Stars (1 votes, average: 1 out of 5)
Loading ... Loading ...

回應: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請按圖片取得圖片中文字的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