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典藏人才培育學程之品質管理探究-以台灣藝術大學「π型藝文人才培育計畫-數位典藏學程」為例
Tags: none 發表: 2008-06-14, 點閱: 7,061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 轉寄徐昌男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 專案助理 hsucn@mail.ntua.edu.tw
錢曉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 專案助理 chsu@mail.ntua.edu.tw
摘要
行政院積極推動「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中,已將發展數位內容產業列入經濟部所擬定的「兩兆雙星產業發展計畫」之內,可見數位典藏不僅為數位內容產業裡八大範疇之一,更是重要基礎建設;然而,吾人探討數位典藏內容議題之時,更應著重相關學程(或課程)於教育品質管理上之要求,更不得不正視長期以來國內雖亟求數位典藏人才,但專案培育機構往往卻付之闕如或不甚健全之既有現象。因此,本文除將著重於國內數位典藏人才培育學程之介紹,同時亦以臺灣藝術大學π型藝文人才培育計畫-數位典藏學程為例,強調品質管理概念與機制如何融入數位典藏人才培育歷程當中,且於文中介紹該學程迄今之實施結果、實務困難,以及可能提出之可行策略等,以求未來更形健全之專業藝文人才與數位能力養成之學程,得以落實與實踐。
關鍵字:數位典藏學程,教育品質管理。
一、 前言
1.1研究背景與動機
行政院積極推動「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中,將數位內容產業的發展列入經濟部所擬定的「兩兆雙星產業發展計畫」之中,數位典藏雖為數位內容產業裡八大範疇之一,卻是其發展的重要基礎,在數位內容素材加值應用之前,必須經過數位化標準作業流程、多媒體影音應用、以及數位典藏產業整合。然而,今日我們探討數位典藏內容的品質管理議題時,卻不能忽視品質管理實踐者素質的重要性,更不得不正視長期以來,國內數位典藏人才需求極大,而國內專案培育機構缺乏,除了政府為了推動數位產業內容,由經濟部工業局成立數位內容學院,以及「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在其子計畫中,進行數位典藏人員培訓課程之外,目前學校教育並無專門培育數位典藏相關人才的系所。這形成嚴重斷層,產業需求與人才供應出現兩大缺口。
有感於數位典藏專門人才培育的急迫性,以及臺灣藝術大學以往校友,往往因為藝術學習的獨創性與專業化,導致在就業時遭遇到瓶頸與困難,以及體認職場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而使其徬徨在選擇屈就工作、抑或堅持專長興趣兩難中無所適從。是故,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在95年向教育部提出「π型藝文人才培育計畫-數位典藏與文化創意產業學程」[1]的三年計畫。本學程規劃宗旨在於開拓本校藝術人才在藝術與人文領域專業中的數位化素養與能力,培育具有市場價值與數位化藝術人文能力之優秀人力,為文化數位內容產業注入新的生命力。結合本校傳播、美術、表演與設計四個學院,融入圖傳系所、多媒系所、電影系所、工藝系所、美術系所與廣電系所的課程與師資,以介紹整合2、3D動畫、創意遊戲、多媒體視訊、產品、空間、環境設計領域的科技技術;建構聲、形、光、音、色等多元媒體超連結之電腦網路設計與數位媒體整合設計的學程,目標在於培養認知涵跨媒體的動畫、遊戲、網路、資訊、媒體創意藝術與設計人才。此外,配合學程所提供的證照,可使學生在其藝術專業之上,獲得加值效果,提升未來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
一個人才培育的過程若沒有品質管理的機制,無法確保人才品質是否能符合業界需求,因此,培育過程必須有相關檢定機制的配合。本文的研究對象「π型藝文人才培育計畫-數位典藏學程」是「π型藝文人才培育計畫-數位典藏與文化創意產業學程」的子計畫二,它既是學校教育專門培育數位典藏相關人才的先鋒,其學程發展與執行的品質管理過程,可以作為將來有意發展數位典藏教學與相關研究的範型。
1.2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的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以臺灣藝術大學(以下簡稱臺藝大)推動「π型藝文人才培育計畫-數位典藏學程」過程的品質管理實況分析,可歸納出下列幾點研究目的:1.瞭解學程前置規劃要點;2.學程實際執行過程的品質管理;3.檢定機制(學程評鑑制度)的實施與實證結果;4.學程實施過程,面臨之實際困難的因應對策。
2. 文獻探討
本節乃探討國內外「品質管理」與「數位典藏學程」之相關文獻,包括專書、期刊以及論文等。藉由文獻的閱讀、整理與分析,歸納出結論以作為實徵研究的理論基礎,共分為二小節,茲說明如下:一、教育品質管理之意涵,包括:「教育品質之意涵」、以及「教育品質管理的意義與關鍵要素」等兩部分之文獻;二、數位典藏學程發展與教育品質管理之關係,包括:「數位典藏學程之發展沿革」,以及「台灣藝術大學數典學程融入品質管理機制之探究」。
2.1教育品質管理之意涵
任何課程或學程之安排,經由題材選取、主題確定、課程大綱安置、硬體設備選定、施教場所之妥置等各階段,皆是層層相關、環環相扣之教學活動。因此,教育品質之維繫勢必端賴品質管理之精神與內涵與以支撐及維持。其次,品質管理之概念,已由原本品質「管制」概念逐漸質變為全面品質管理之樣態與推動實況。據此,於以下先行介紹:教育品質之意涵、以及教育品質管理的意義與關鍵要素。
1教育品質之意涵
此部份所言之教育品質,於下再細分為「教育品質之產生背景」與「教育品質之定義與評估」兩部份闡述:
(1)教育品質之產生背景
教育品質攸關人力培育成效,提昇教育品質更成為人文藝術專業人才培養之重要課題。其次,教育市場國際化亦帶給國內高等教育之另一波危機,因此,各校若再不設法提升教育品質進而藉以發展學校特色,未來更將面臨難以招生之境,甚者更可能因此走向被淘汰之命運。不論是教育品質意識的覺醒或責任之建立,皆需教育品質之管理,透過有效適切的品質管理,學程乃至於整體教育品質才能獲致有效保證。然而,論及教育品質之意涵,必須對於品質概念加以釐清。基本上,不同學者對於品質的意義存在有相異之看法,有人從完美觀點論品質,認為品質即等同卓越之表現;有人從成品產出論品質,認為品質是具有固定特質或特徵;有人從顧客或使用者之觀點論品質,認為品質即為使用之適用性;有人從製造或生產者觀點,主張品質必須以符合生產規範或原則為前提;有人從價值觀點論品質,認為品質應為顧客或使用者可以接受之定價。
玆彙整目前對於品質之主要定義方式,逐一陳述於下:品質(Quality)的真正意義在於了解顧客,符合顧客的需求,讓顧客滿意,所以說:「顧客滿意」這正是品質的同義詞。因此,就品質的發展過程而言,可從三個層面予以探討(李傳政、1995):一、從品質的歷史面而言:已從過去作業員、領班、檢驗員品管的微觀層面,發展至1980年代的全面品質保證(TQA)的巨觀層面。二、從品質的觀念面而言:品質是可經由檢查、製造、設計、管理、習慣等發展出來的。三、從品質的制度面而言:從最早的品檢(Quality Inspection)制度、品管(QC)到品保(QA),發展到全面品管(TQC),以及全面品保(Total Quality Assurance)制度;此外,就其品質的發展過程的層面而言,光是產品的品質一項,已不足以代表品質的全部內涵,實更應包含以下四類。一、產品品質(Quality of Product):強調產品的研發與製造的品質;二、過程品質(Quality of Process):要求工作及服務顧客的系統品質;三、環境品質(Quality of Environment):結合生理、心理環境及硬體環境的品質;四、管理品質(Quality of Management):規劃人力資源應用與經營決策的品質,適合企業文化及人性文化的品質。諸如上述各觀點,皆由特定角度切入品質意涵,但卻難以一窺品質全貌(張明輝,2005)。
(2)教育品質之定義與評估向度
教育,乃師生互動之場所。教育品質高低影響學生學習與教學效果。教育品質更可視為教育系統內之表現,不僅應符合教育服務對象之需求目標,甚至更超越原有之期望。尤以特定學程之服務對象,不僅包括系統內部服務之對象(如:學程修習學分之學生),以及系統外部之服務對象(如:家長、社區,或未來可能合作之建教廠商)。甚者,當系統內外服務對象之期望間產生衝突時,教育單位更應從其價值性與深遠性兩方面考量,不能全然偏重任何一端而產生嚴重落差,成為待遇差異之後果。
然而,若論及教育品質之評估,吳清山(2007)指出可從教育輸入、歷程運作與結果表現來評估,藉以了解其品質高低。基本上各階段之教育內涵應皆包括有教學、研究與社會服務之功能面向,因此教育品質至少包含「學習」、「教學」、「行政」、「環境」、「研究」以及「社會服務」等六大品質項目。
2教育品質管理的意義與關鍵要素
所謂「教育品質管理」乃源於「品質管理」概念,深植於學校行政、教學、研究、學習、環境與服務等方面,運用適切的管理原則與方法以確保該學校或學程之卓越表現、既有特色或改進動能,以達成教育品質的全面管理與內涵不斷提升之發展目標。據此,可將教育品質管理涵蓋之關鍵要素,羅列於下:(1). 教育品質管理之內涵:是以學校行政、教學、研究、學習、環境,以及社會服務為主要目標;(2).教育品質管理之方法:採用管理之原則與方式,包括視導、評鑑,以及各種可能評量與管理之手段或方法;(3).教育品質管理之目標:確保教育內容或成果之卓越表現,持續改進教育現況與提昇教育品質,使教育領域更為社會大眾滿意與肯定。
2.2數位典藏學程之意涵
數位典藏為數位內容產業裡八大範疇之一,一個產業要能發展得成功,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有充沛且質佳的人才。而產業要能長期穩定的發展,必須奠基於人才的培育,以滿足目前產業中的人力需求,並以適當的速度培育投入的人力,以確保產業的成長,方能達成預期的成長率。是以,足見數位典藏學程乃針對數位產業多元發展,所需之人才培育長期發展目標,所建立之現代化課程設計與推動。據此,本段於下將陳述「數位典藏學程之發展沿革」與「台灣藝術大學數典學程之推動梗概」等兩項主要內容。
1.數位典藏學程之發展沿革
隨著全球性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科技進步帶動了人類的文明與各國相繼努力推廣網路的普及應用,整體網路使用人口在近幾年驟增,使現代生活中處處可見科技斧鑿的痕跡,隨時可以感受到科技應用所帶來的影響與便利。根據經濟部技術處截至2004 年3 月底為止之統計資料,我國經常上網人口達888 萬人,網際網路連網應用普及率為39%,寬頻用戶數已達308 萬戶。(資策會ACI-FIND,2004)由數據顯示,各種網路資訊應用與服務顯然已蓬勃發展,意謂著資訊網路化社會將蔚然成型,使得人與人的溝通模式、知識訊息表達與傳遞方式將呈現巨幅的轉變。
因此,在積極佈建有線寬頻網路與無線通訊網路的同時,人們開始發覺在各項設備與環境逐漸完備之後,唯有開發出優質的內容與加值應用服務,才能真正讓使用者享受到資訊科技與網路服務所帶來的豐富效益;亦唯有透過資訊科技的數位化技術進行加值並轉製成「數位內容」(Digital Content)的形式,再經由有線或無限的寬頻通訊網路快速傳播,才能充分發揮「內容」本身的高附加價值與所帶來的各項好處。
鑑於世界各國紛紛投入大量資源發展數位內容產業,2002 年5 月31 日在行政院2785 次院會中定案,由經建會秉持綠色矽島規劃的基本理念,體現以人為本、永續發展的核心價值,發揮國家有限資源最大的效益,推出『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目的是希望持續發展台灣既有的製造實力與優勢,並加強創新設計能力,以締造擴展新局的契機。預計在未來六年內,發揮促進經濟成長、創造就業機會、提升生活品質等多重效益,並可強化農、漁民及勞工等弱勢團體福祉與權益。此計畫目的在對「未來」做強力投資,厚植國力的建設,藉由投資人才、研發創新、全球運籌通路與生活環境等四項主軸,選定了包括有(1)E 世代人才培育、(2)文化創意產業發展、(3)國際創新研發基地、(4)產業高值化、(5)觀光客倍增、(6)數位台灣、(7)營運總部、(8)全島運輸骨幹整建、(9)水與綠建設、(10)新故鄉社區營造等十大重點落實推動,加速打造台灣邁向綠色矽島之路。
2. 臺灣藝術大學數典學程融入品質管理機制之原則
文化是人類行為的整體,包括思想、語言、行動和成果,以及依賴人類學習和傳遞知識能力,留存給後代的模式(盧瑞彥,1995)。Oakland(1989) 認為除非我們細心經營,否則教育品質管理未必會成功。是故,唯有對目標體認後,方能促使學校內成員共同合作克服的難題。但是教育從業者人數龐大,要改變行為與態度實屬不易,唯有強調顧客為導向,尊重顧客為依歸,了解就業市場變化環境才是積極有效的更新,茲提出各項於台灣藝術大學數典學程融入品質管理機制之原則:
(1).配合在職進修與職業證照的全面品質管理,促使修業年限彈性規定,建設資訊化的學習環境(馮嘉玉,1997) ,予以提昇學術網路(TANET)普及化。
(2).全面的規劃完整課程,促使發揮職業試探功能,並且重視人文教育陶治。
(3).加強與產業界產學合作,增進修習學分之學生高科技實務經驗,更使理論與實務配合,得以結合學校教學、及職業訓練與就業輔導,以健全數位典藏學程之功能。
(4).學程全面品質管理化,培養自治自律,使具備體認社會責任的青年,並且注重培養博雅教育,而使成人教育與生計教育成效相輔相成,以培養具有世界觀的國民。
(5).採用目標管理策略,企業化經營校園,充分溝通授權下屬,並以行政部門支援研究教學為工作使命(游常山,1998)創造更良好的教學環境。
(6).全面性整合藝術人文與資訊應用體系之多元管道,朝向終身學習,暢通教育國道,以建造另一個更宏觀的社會學習之領域。
3. 台灣藝術大學推動數典學程之品管實況
臺灣藝術大學推動數典學程的品質管控,可以從學程的前置規劃(規劃與資源投入階段)、實際執行及運作成果(績效產出階段)三方面進行討論,其管考項目可分做師資面、課程面及學生面三個面向。評鑑機制如下圖1:
圖1 台灣藝術大學數位典藏學程評鑑機制流程圖
由圖1可見:
1.π型藝文人才培育計畫-數位典藏與文化創意產業學程,由校長聘請校內外學者專家組成「學程委員會」綜理課程、政策等之考評,委員會設主委一名,由委員選出。「學程委員會」執行決議、諮詢、評考、調查等工作,每學期檢討執行成效並寫成報告書供各方參考。
2.除總學程評鑑之外,「數位典藏學程」將由教師組成「數位典藏學程委員會」,每學期執行學生評鑑與回饋,並將評鑑報告送交「學程委員會」參考、以提出改革意見。
3.1學程前置規劃之品管機制
在師資及課程的規劃方面,首先針對數位典藏人力需求規劃及數位內容產業的發展趨勢,瞭解數位典藏人力的供需情形以及就業市場的急迫性。於是本校召集曾參與國科會、文建會與各縣市數位典藏領域多項研究之圖文系、廣電系與多媒系多位教授共同開會討論數位典藏課程應有之方向、架構與內涵,根據當前數位內容產業之市場需求、本校相關院系課程的特色與建立具體評量績效的實際需要,規劃出數位典藏課程。並邀請相關產業之企業負責人、部門經理或人力資源專家共同參與課程,引進業界培訓資源,如邀聘業界專家擔任實務講師、共同開設專題討論(實作)課程、安排至業界進行教案實習或參訪等。並且協調本校現有電化教室四間,專供數位典藏學程授課使用,運用現代科技與設備提供優良的教學環境。進一步,申請95年度教育部補助重點特色領域人才培育改進計畫的經費投入,確保數位典藏學程的實施成效。
由產學專家學者共同針對產業人才培育為目標的課程規劃模式,共計針對本校四個學院(傳播、美術、表演與設計)預計開設35門課,70學分,其中必修5門課,10學分,選修30門課,60學分,新開18門課,36學分。學生需修畢30學分(包含8學分跨領域通識課程)方授予數位典藏學程證書。
本學程的課程優勢如下:1.課程設計模組化:學程模組可分為基礎課程、數位化基礎應用課程、數位典藏應用課程與專題實作課程四個層次(見下圖2);2.擁有最多可抵免課程:可抵免跨領域通識課程、院選修課程、各系所支援課程。學生選課彈性且能培養多元能力;3.輔導學生取得國際認證:『基礎認證』-IC3計算機綜合能力及Adobe Applications認證;『應用認證』-含XML資訊交換標準認證;『專業認證』-數位典藏領域專案管理認證。用以提升學生就業市場競爭力;4.數位內容產業實習:為了使本學程學生在數位典藏學程學習一定階段後,透過工作現場的實習,吸取相關專長的實務經驗及專業技術,藉收學校理論與實際生產技術密切配合相互印證的效果,厚植就業職場所需具備的基礎;5.擁有最知名企業師資陣容:邀請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主持人陳昭珍教授、台灣夢工場總經理翁正修、黃禾廣告執行長何清輝、春水堂董事長張榮貴及蕃薯藤執行長陳正然等等等頂尖企業人才。以達到產官學結合、理論與實務並重;6.免學分費且同時擁有獎助學金:因獲得95年度教育部補助重點特色領域人才培育改進計畫,學生於補助期間不需繳交學分費,惟需繳交報名費三千元整,並於學程修業期滿取得學程證書後發予兩千元獎勵金。
圖2數位典藏學程架構圖(學程模組)
3.2學程實際執行之品管實況
1.師資面:
(1).強化師資專業:為協助教師強化專業教學能量,提升教學成效,教師不同於以往只需在任課時間到校上課,而必須參與學程委員會規劃的期初座談會及期末成果發表會。透過學期開始前召開「講師座談及說明會」(96/3/2舉行),能協助教師瞭解學程開辦的理念、目標及整體規劃架構、特色。學期末舉辦「期末成果發表暨學程招生說明會」(96/6/13舉行),由課程師生共同公開發表學習成果,不僅增進師生之間教學相長的共學風氣,更能達到教師間教學觀摩之效。
(2).教學支援機制:為了提升教學品質,支援教師教學的具體措施如下:
A.每門課配合一位教學助理:協助點名、視訊記錄(錄音及錄影)、剪輯視訊內容並上傳至課程網站提供補救教學、協助安排上課所需教具與教材、彙整學生作業、維護課程網站的內容更新與變動。
B.學程網站的建立:透過網路硬碟將授課教材分享,一方面可讓教師們彼此分享、交流教學經驗;另一方面學生可自行下載講義,提升學習效率。教師於網站分享的教材講義與文章皆經過教師簽署授權同意書後,始上傳。另外,設置課程討論區(可連結至學程部落格),加強教與學的良性互動。
(3).教師獎勵及淘汰機制:為了提升教師教學水準及教學品質,鼓勵教師投注於教學,乃建立教學成效績優教師之獎勵機制,其執行方式如下:A.授課教師須先將課程大綱與授課計畫提交由校內外聘用之教師組成「數位典藏學程委員會」討論,經修正後方上網公告,確保教師教學品質;B.於學期中進行「數位典藏學程期中評量」,將學生對於教師教學的滿意度調查,彙整回報給教師,作為教學品質的檢討機制;C.經學程委員會審查及學生的教學滿意度調查結果,評選出的優良教師,將於「期末成果發表暨學程招生說明會」公開表揚;D.若「數位典藏學程期中評量」調查結果呈現出,該門課在學生的整體滿意度、教材教法皆被評定最低者。由助教將此結果回報該教師,並於口頭提醒教師改進,列為下學年續聘考量。
2.課程面:
(1).課程及學程規劃:95學年第2學期按照學程模組規劃開設「基礎課程」1門、「數位化基礎應用/使用課程」13門、「數位典藏整合應用課程」5門、「實作課程」1門,共20門課。該學期學程選課人數共67位。此外,為配合產業人力需求及加強跨領域學門知識之整合、並與相關範疇之產業相互連結,每週舉行「數位內容專題講座」,外邀產學專家進行專題演講,自96年3月底至6月,共舉辦22場講座。
(2).教學設計:各類課程皆兼顧理論及實務的設計,學生實作作品於學期末陸續上傳至學程網站的學習剪影專區展示(http://www.ntua.edu.tw/~gca/digital/07media.html)。鼓勵學生課後參與能力認證,如「資訊素養能力建構」課程,共有5名學生參加IC3國際認證,4名學生成功獲得認證證書。
(3).課程及教學檢討評估機制:為了建立有效教學評量與回饋機制,以確保教與學能有效進行,於學期中進行「數位典藏學程期中評量」,此次評量總共發送271份問卷,回收184份有效樣本,回收比68%[2]。除了進行「數位典藏學程期中評量」之外,亦鼓勵學生在學程部落格或期末學習心得中,發表學習心得與學程建議事項。在95學年第2學期,學程專屬部落格共發表日誌47筆、網誌(含課程公告事項及學生回應)126筆、留言28筆。學生們所反應的建議已都透過學程助理反應給該任課教師,做下學期課程安排的教學建議。
3.學生面:
(1).學生基本能力指標及學習成效考核:本學程開辦的重要目標是成就學生藝術與資訊能力,培養優良藝術資訊人才,因此,學生基本能力指標在於透過學習評量與專題製作,創作出數位典藏與創作的作品。學生可以將原本就熟悉的藝術領域專業創作作品,透過數位平台與軟硬體的應用,發展出具專業水準與市場潛力的數位內容。學習評量與專題製作的執行方式如下:A.學習評量部分:a.由各教師於課程大綱中詳列評量標準,每學期至少包含兩次以上的評量過程。因為評量方式明確,經由助教協助批改考卷,登錄成績,統一製作分發學程成績單,力求建立公平、正確的評分機制;b.評量方式涵蓋期中考試、期末考試、學習心得報告、課堂口頭報告、專題作業製作;B.專題製作:a.學生透過專題製作,將數位典藏學程的內涵以實證方式完成,專題製作相關作品於「期末成果發表暨學程招生說明會」呈現,邀請相關廠商、學者專家提出各項專題的優缺點評述;b.除公開發表之外,學生作品亦經由數位化平台以多媒體典藏與創作方式呈現,且彙整上傳至學程網站之學習剪影專區
http://www.ntua.edu.tw/~gca/digital/07media.html,目前總計上傳23筆部落格網站連結,7筆PDF檔案,並持續累積作品,期望建立數位創作暨典藏學習教材的資料庫。
(2).學生學習輔導機制:善用多媒體科技與網路發展的特點,將本學程所有外聘教師授課,事先徵求同意後,建立錄音與錄影的視訊內容,經適當剪輯後上傳至學程網站,提供請假或因故未到的學生,採用視訊方式進行補救教學,建立不同於以往的課後輔導機制。另外,設置學程專屬部落格(http://blog.yam.com/gcapai),學生可在此提出課程問題與討論,亦可從學程部落格首頁連結教師個人網頁與部落格,讓學生做課後交流、輔導。
(3).學生選課之彈性機制及多元能力培養:95學年第2學期開辦之初,為了讓學生瞭解學程開辦目的,舉辦「招生座談會」(96/02/27舉行),由計畫主持人介紹學程開辦理念與課程規劃。在開放討論時間,與會學生熱烈提問,從過程中可以感知,本學程符合學生的需求與期望。因此,為了讓首次開辦的數位典藏學程能讓更多有興趣的學生修讀,在執行過程規劃如下的彈性機制:A.為鼓勵校內有意願修讀本學程之學生都有機會選修,開放不在學業和操行成績上設限制,凡本校在籍之各學制、各年級學生有意申請學程者,可於公告申請時間內提出申請;B.為因應大四學生「升學」或「就業」的需求,將畢業證書與學程學分證明書分開取得,如學生錄取本校研究所,仍可保留學程資格,入學後修讀。亦可延長修業年限,延續修讀;C.校內各系如有相關必修或選修課程,可抵免相對應課程之學分由本學程開辦系所中任認可,亦可抵免;D.於教育部補助期間學生不需繳交學分費,惟需繳交報名費3000元整,於學程修業期滿取得學程證明書後發予獎勵金2000元整;E.在校內課務組選課系統內獨立建立學程選課系統,讓學生得於電腦選課系統中選修學程所有課程,不受不得跨日夜間部修課之限制。
(4).提升學生就業市場競爭力之特殊性、創新性規劃:於95學年第2學期進行「實習申請調查」,預計於96學年第1學期新開「數位內容產業實習」課程,透過實習安排,用以累積實務工作經驗,提升就業競爭力。
3.3 95學年第2學期學程運作之成果呈現
95學年度第二學期,本學程新開課程6門,各系所支援課程14門,共計開設20門課程,申請修讀學程共67名學生;校外新聘講師,以產官學結合、理論與實務皆為專才者,共11位;學程並於每週舉行「數位內容專題講座」,外邀產學專家進行專題演講,自96年3月底至6月,共舉辦22場講座;此外,本學程亦於該學期期末,舉辦「期末成果發表暨學程招生說明會」,共八門課程師生公開發表學習成果,邀請學者專家提出各項專題的優缺點;透過設置學程網站與網路硬碟,使學生得以分享教師教材(自96年2月至6月間,共上傳講義27個PDF檔案,43.7MB大小);安排學程助理協助錄製及剪輯上課內容視訊紀錄,自96年2月至6月間,總共完成上傳影片130個檔案,共69.86GB;本單位亦設置學程專屬部落格,自96年2月至6月間,共發表日誌47筆、網誌(含課程公告事項及學生回應)126筆、留言28筆;學生專題製作作品除了在「期末成果發表暨學程招生說明會」呈現,亦彙整上傳至學程網站之學習剪影專區。目前總計上傳23筆部落格網站連結,7筆PDF檔案,並持續累積作品,期望建立數位創作暨典藏學習教材的資料庫;進行「數位典藏學程期中評量」,用以瞭解學生課程的滿意程度與回饋,此次評量總共發送271份問卷,回收184份有效樣本,回收比68%。
3.4學程評鑑之實證結果分析
本次研究結果與相關數據實證資料,依照學生結構,以及差異性之顯著考驗等,逐一析論如下:
1.學生結構方面:本次研究總共回收有效問卷總計達182份,其中,「性別」部分有效數據為182份;「住宿」部分為180份;「學制」部分為182份、「學院」部 分為181份、「科系」部分為181份,以及「年級」部分為181份。性別部分,本次調查男性學生為42位,佔23.1%;女性學生為140,佔76.9%;住宿情形方面:住宿學生為59位,佔32.4%;未住宿學生為121位,佔66.5%;學制部份:本次調查日間部學生為131位,佔72.0%;夜間部學生為51位,佔28%。學院部份:本次調查傳播學院學生為109位,佔59.9%;夜間部學生72位,佔39.6%。年級部份,本次調查一年級學生為29位,佔15.9%;二年級學生為53位,佔29.1%;學生為38位,佔20.9%;學生為61位,佔33.5%。由以上各項數據可總結出以下現象:性別比例女性多於男性;非住宿比例高於住宿比例;日間學士部多於非日間學士部學生;傳播學院學生多於非傳播學院學生之比例,以及大四以上學生佔33.5%等數據。
2.課別分析方面:如下表1,以下為各學科本次參與問卷調查學生人數及其比例分佈。其中「數位典藏概論」有17位、佔9.3%;「數位內容產業分析與加值應用」 有21位、佔11.5%;「專題創作」有22位、佔12.1%;「數位內容專題講座」有29位、佔15.9%;「數位內容製作技術(人)」有15位、佔8.2%;「數位內容製作技術(數)」有18位、佔9.9%;「資訊素養專業能力建構」有5位、佔2.7%;「網路資源與創意開發」有4位、佔2.2%;「影像處理」有5位、佔2.7%;「多媒體與設計」有7位、佔3.8%;「電腦繪圖」有5位、佔2.7%;「3D電腦動畫」有14位、佔7.7%;「攝影理論與實踐」有9位、佔4.9%,以及「影像輸出品質與檢測」有11位、佔6.0%。
科目名稱 |
累積次數 |
所佔比例(%) |
科目名稱 |
累積次數 |
所佔比例(%) |
---|---|---|---|---|---|
數位典藏概論 |
17 |
9.3 |
網路資源與創意開發 |
4 |
2.2 |
數位內容產業分析與加值應用 |
21 |
11.5 |
影像處理 |
5 |
2.7 |
專題創作 |
22 |
12.1 |
多媒體與設計 |
7 |
3.8 |
數位內容專題講座 |
29 |
15.9 |
電腦繪圖 |
5 |
2.7 |
數位內容製作技術(人) |
15 |
8.2 |
3D電腦動畫 |
14 |
7.7 |
數位內容製作技術(數) |
18 |
9.9 |
攝影理論與實踐 |
9 |
4.9 |
資訊素養專業能力建構 |
5 |
2.7 |
影像輸出品質與檢測 |
11 |
6.0 |
3.差異性之顯著考驗
獨立樣本t檢定(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之功能,主要在檢定兩組獨立樣本之母數(通常以平均數為代表)間的差異,是否達到顯著。本研究將用以分析不同性別、學制與學院間,對於「授課教師的印象」,以及不同課程CS指標間,是否存在顯著差異進行統計分析。
(1). 不同「性別」之學生對「授課教師的印象」之顯著性檢定及其結果可見:就不同性別而言,對於授課教師印象在「熱忱VS冷漠」、「溝通良好VS互動不良」、「有幽默感VS嚴肅」,以及「有活力VS怠惰」等向度有顯著差異,且可看出男性認為教師之印象多半為冷漠、互動不良、嚴肅,以及怠惰的;於女性則認為教師形象為熱忱、溝通良好、有幽默感及有活力的。
(2). 不同「學制」之學生對「授課教師的印象」之顯著性檢定及其結果可見:就不同學制之學生而言,對於授課教師印象在「誠實VS不誠實」、「準時VS不準時」、「溝通良好VS互動不良」,以及「可信任VS不可信任」等向度具有顯著差異,且其中非日間學士班學生認為教師形象多半為不誠實、不準時、互動不的及不可信任的;日間學士班學生則認為教師形象為誠實、準時、溝通良好及可信任的。
(3). 不同「學院」對「授課教師的印象」之顯著性檢定及其結果可見:就不同學院之學生而言,對於授課教師印象在「客觀VS主觀」、「準時VS不準時」、「溝通良好VS互動不良」、「有幽默感VS嚴肅」,以及「有耐心VS不耐煩」等向度具有顯著差異。其中,非傳播學院學生認為教師形象多為主觀、不準時、互動不良、嚴肅及不耐煩的;傳播學院學生則相對認為教師具備有客觀、準時、溝通良好、有幽默感及有耐心的。
4.課程CS指標差異性比較
吾人由CS指標定義可以了解:任一指標必須做為一個作用,我們稱之為績效指標,用以辨別優劣。然,本學程為本校第一項自辦學程,無法援例比較,只能從現有資料做自體驗證,故採取各課程量表得分之平均值標準差,從中找出課程差異性,以了解課程好在哪裡或弱在哪裡。本研究以課程、教材教法、同儕,以及設備環境等四個因素,為每項區分出「品質與效益」、「價值重要性」、「時間妥適性」三個軸面以正、反向的描述性模式,以(品質與效益正向×價值觀正向×時間正向)-(品質與效益反向×價值觀反向×時間反向)求得各因素之綜效指標,再與個別課程平均數相比,即得出各項績效指標,其等式如右所列:CS指標= (各班綜合指標平均數) / (全體綜合指標平均數)。
(1).課程因素CS指標部份:
由圖3可見:經由求出的績效指標可得知「多媒體與設計」班學生對課程滿意度超出預期,是所有課程滿意度最高者;「數位內容產業分析與加值應用」班則顯示出學生對本課程有低落現象。
圖3 課程因素CS指標差異比較圖
(2). 教材/教法因素CS指標部份:
由圖4可見:經由求出的績效指標得知「專題創作」、「數位內容製作技術-數典學程」、「3D電腦動畫」班級學生對教材/教法有超出預期滿意;同樣「數位內容產業分析與加值應用」班則顯示出學生對本課程有低落現象。
圖4 教材/教法因素CS指標差異比較圖
(3). 同儕因素CS指標部份:
由圖5可見:經由求出的績效指標得知同學對「攝影理論與實踐」、「資訊素養專業能力建構」的同儕有超出滿意度;對「數位內容產業分析與加值應用」的同儕顯示有低落現象。
圖5 同儕因素CS指標差異比較圖
(4).設備/環境因素CS指標部份:
由圖6可見:經由求出的績效指標得知「3D電腦動畫」、「網路資源與創意開發」班級學生在設備/環境的指標得分最高,有高度滿意。
圖6 設備/環境因素CS指標差異比較圖
4. 結論與展望
4.1學程面臨之實際困難與可能之因應對策
本學程自95學年度第2學期正式開設,目前即將邁入第二個學期。累積一學期的執行經驗,也許不算多,但執行過程面臨的困難與因應對策,或許能提供將來打算成立相關學程的學校,一些可用的資料。以下是本學程針對95學年度第2學期開辦時,面臨的幾個主要困難點:
1. 行政協調耗時:此次開辦數位典藏學程為本校首次跨系所的學程規劃,因無相關綜理經驗亦無前例可依循,所以在本學程施行細則經常要重新審議,並且需配合各部門、各系所協調。每次為了協調會議時間、達成會議共識,都需耗費相當多的時間與精力,增加學程執行上之困難度,亦造成執行期程的延宕。在學程開辦之初,這部分似乎是難以避免的,唯有透過每次召開會議前事先擬定清楚的討論議題,並於會後確實執行,方能減少後續會議。
2. 校務系統未支援:95學年度第2學期學程首度開課之際,教務、學務等事務尚未納入校方行政系統,因此,無論是學程申請流程、學生選課、教師鐘點費計算、成績計算與公告等事務都需由人工處理,造成學生無法在校務系統查詢自己在學程的選課狀態及成績,亦無法做學分抵免。在教師方面,因最初學程被設定為日間部學制,教師雖於夜間或假日授課卻無法領取該時段應核發的鐘點費,影響教師的權益。透過多次協調會議後,從96學年度第1學期起,將學程的教務、學務等事務納入校方行政系統。在原本的架構下,增設學程專區,以增進行政執行上的成效。
3. 學生素質參差不齊:最初在學生來源的規劃方面,建議採用遴選學生的方式,然而在進行招生座談會時,發現本校學生對於學程的修讀有相當大的興趣與期望,在考量首次開辦之際能讓更多有興趣的學生修讀,故而彈性調整為校內有意願修讀本學程的學生都有機會選修,不在學業和操行上設限制。但是在學程期中評量的分析呈現及老師、同學的回饋中得知,部分課程需要一定程度的專門知識與能力,若是學生沒有分級,老師授課就會淪入進退兩難的狀況。若課程太艱深,對沒有基礎的學生而言,太困難而無法吸收。若課程流於廣泛簡述,又讓水準以上的學生,無法滿足而無法引發學習動機。為了彌補學生程度的落差,在96學年第1學期起,將課程做程度分級,授課教師於課程大綱上需明訂選修限制或標定是否有先修課程的必要。藉此希冀能降低學生素質落差造成的影響。
4. 視訊內容補救教學的成效評估:本學程開辦的核心規劃之一,在於利用視訊內容作補救教學。在95學年度第2學期,動用三位兼任助理及數名工讀生進行課程攝影與課後剪輯、建檔、上傳網站的工作,這麼繁多的拍攝工作曾經造成兼任助理的負擔,然而,最初的美意,反而變相造成學生無故缺席、請假頻繁。學期中後,重點攝影的班級上課人數銳減。調查學生出席率低落的原因,竟發現有一部份原因是學生認為即使缺席,亦可於網站上看到當週的上課內容,因此造成他們動輒缺席。實際上,學生上網補課最頻繁的時段多半集中在考試或繳交報告之前。由此可知,現在學生對於學習,仍舊看成是考試與成績的總和,尚未體會學習的意義。為此,本學程重新評估視訊補救教學的意義與效益,除了減少錄製視訊內容的數量,將來可能會重設補救教學教材的使用方式。
4.2未來學程有效品質管理之可行策略
提升教育品質與改善教育現況,本為曠日費時之艱鉅任務,更是時代的責任。尤以現今高度競爭與淘汰現狀之社會發展趨勢言之,普羅大眾更是無法接受毫無品質之教育產業。因此,無論學校、教育行政單位,亦或學程運作團體,都應將提升教育品質視為當務之急。以下針對上述諸項目前於學程實施之困難,提出可行之有效策略:1.發展全體品質管理知能,建立學程品質管理責任概念;2.落實學程自我課程評鑑,增進學程品質自我提升能力;3.強化行政體系服務態度,確保學程內外服務對象滿意;4.建立標準作業流程制度,維持學程基本服務品質水平;5.導入績效責任服務概念,全員負起學程品質績效責任;6.形塑全面品質管理文化,品質提升概念融入學程運作。
參考文獻
[1] 吳清山(2007)。教育行政議題研究。台北:高等。
[2] 李傳政(1995)。「由全面品質經營看行政革新」,研考雙月刊,19(2),66-70。
[3] 張明輝(2005)。永續領導與學校經營。臺灣教育月刊,635,8-12。
[4] 游常山(1998)。教育是社會運動。天下雜誌,203,143-150。
[5] 馮嘉玉(1997)。建設資訊化的學習環境。社教雙月刊,81,24-26。
[6] 資策會(2004)。「資策會公佈2004年台灣網路使用者行為報告」,取自http://www.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disp.aspx?news_id=3358,2004年。
[7] 盧瑞彥(1995)。從企業文化看TQM。管理雜誌,250,88-90。
[8] Oakland, I. S. (1989)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Oxford: Heinemann Profassional
[1]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在95年向教育部提出「π型藝文人才培育計畫-數位典藏與文化創意產業學程」共有三個子計畫,分別是子計畫一:跨領域通識課程整合教學計畫;子計畫二:數位典藏學程;子計畫三:文化創意產業學程。本文研究對象主要針對子計畫二「數位典藏學程」。
[2] 此次「期中評量」的進行方式與統計分析結果,請參見3.4學程評鑑之實證結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