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x768 1280x800   De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Reset to normal font size for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In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老樹啊老樹,你有多老?

Tags: none 發表: 2008-07-31, 點閱: 4,963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列印 , 轉寄 轉寄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文/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台北植物園植株數位化計畫
吳維修、陳建文、邱文良、林朝欽

 

  我們在第二十一期數位島嶼電子報(2008年1月3日出刊)上曾經說過,民眾常常透過電子郵件或電話來詢問植物園植栽資訊的相關問題,對於大部分的問題,我們大多能透過經驗老到的同仁或志工回答,或是可由民眾自行上網查詢找答案,不過還是有些問題因為沒有詳細的歷史資料,以致無法回答民眾的疑問。

 

  前些日子接獲民眾來信,詢問植物園荷花池畔幾棵倒伏狀大樹的名稱,透過民眾對植栽的外觀及所在位置描述,我們很快便能知道那些樹的名字,並且馬上回答。過沒幾天,好奇的民眾又來詢問:那幾棵大樹看起來好大,他們的年齡有幾歲了?這問題真的是難倒我們了!

 

  樹木的年齡,相信一般人普遍都知道可由其主幹的年輪得知,但要看到年輪,勢必得將樹木砍倒,而這不是以活體收藏為主的植物園會做的事。或者有以生長錐測量法1、同位素碳14定年法,或以樹圍2 來計算樹木的年齡,但這些方法都有缺點與限制,不是不精確,就是無法在不傷害樹木的前提下,精確計算樹木的年齡。

 

  對於野生的樹木,我們的確無法得到一個精確的年齡數字,但是在人為管理栽植的樹木呢?理想的狀態下,植物園應該要對其所收集種植的植栽作詳細的引種及栽植紀錄,在這樣的前提下,植物園應該可以提供每一棵從種子或幼苗栽植而來的樹木年齡才是。不過,台北植物園還是無法回答那位民眾該樹木精確的年齡。

 

  台北植物園的歷史,可回溯至西元1896年,由日本人創建,初為「台北苗圃」及母樹園,1921年才更名為「台北植物園」,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後,續由林業試驗所接管至今。雖然植物園有超過百年的歷史,在土地幾乎已完全開發的台北城中,也保有著難能可貴的老樹巨木,可惜的是,卻沒有留下完整而明確的引種與栽植紀錄。這也許是當初植物園管理者未有植栽資訊管理的觀念,或者是當初有紀錄,但隨著改朝換代管理者更迭,歷史資料就這麼漸漸遺失,無論如何,這都是台北植物園目前無法有效解決的問題。

 

  如果無法用這些「正規」的方法給民眾一個答案,那有沒有其他的方式呢?有沒有其他證據可以估算這些樹木的年齡呢?植物園裡這些有著濃濃歷史感的大樹,應該不會什麼資料都沒留下吧!?

 

  林業試驗所除了植物園外,還有一座全台最老的植物標本館,當中除了存放有日治時期典藏至今的臘葉標本外,還有一批鮮為人知的古老玻璃底片,記錄著當時林業試驗工作的點點滴滴,當然也包含了日治時期台北植物園的影像。林試所在2007年的數位典藏計畫中,即將這批珍貴的玻璃底片影像數位化,並公布在網站上,而這些古老影像中,就可能包藏著植物園內大樹的年齡秘密。

 

  仔細檢視這些數位化影像並與植物園內現況作比較,的確發現有些樹木依然安安穩穩的站在原地,如長形玻璃溫室南側那株老茄苳樹(圖1老照片;圖2現況照片),以及舊標本館東南側的老麵包樹(圖3老照片,照片中有三株麵包樹,僅箭頭所指植株留存至今;圖4現況照片),我們都可以在玻璃底片的影像中,清楚的看到他們「小時候」的樣貌,而如果我們能知道這些玻璃底片的拍攝時間,也就能較有把握的說出這幾棵老樹的年紀。當然,這樣的估算方法仍有不小的誤差空間,因為即便知道了當初拍攝的日期,我們還是無法得知在拍攝的當下,那棵樹究竟已經栽植了幾年,我們也依然得像偵探幹員一般,從舊影像中透露出的種種訊息,加上其他文獻資料,來推估那棵樹的年紀。雖然如此,我們總是得到一個實實在在的證據,可以證明這棵樹「至少」有幾歲了,就像網路論壇常有人說:「沒圖沒真相!」而我們現在至少有張可資證明的老照片了啊!
 

 
(左為圖1老照片;右為圖2現況照片)
 
 

(左為圖3老照片;右為圖4現況照片)

 

  以長形玻璃溫室南側那株老茄苳樹為例,雖然玻璃底片上(圖1老照片)沒有記載拍攝日期,但根據李瑞宗老師的估算3,這張照片約是在1920年代後期所拍攝,因此我們可暫時以中間值1928年作為此影像的拍攝時間,所以到了今日的2008年,這棵老茄苳樹「至少」就有80歲了。而在舊影像中,這棵茄苳樹當時也不算小了,推估影像中的樹幹直徑應也有20-30公分,保守估計至少也應活過了20年以上(以筆者個人經驗及以樹圍估算),因而我們可以說,植物園的這棵老茄苳,一定是棵百年以上的老樹了!

 

  在相信李瑞宗老師所估算拍攝日期的前提下,我們有了上面這樣的推算年齡,便可與前述用樹圍估算的年齡作一比較,看看兩者的差距有多大,並檢驗這株老茄苳樹圍的生長速率。2006年測量得知該株茄苳樹的樹圍約為215公分,以樹木平均生長速率每年約增加2.5公分來計算,這株老茄苳在2006年只有86歲,到今年也應有88歲,比前述保守推估的100歲,差了12歲以上。再來看看生長速率,如果我們還是相信這株茄苳樹超過百歲,那麼很明顯的,這顆茄苳的生長速率比平均值低,保守估計每年大概只增加2.15公分,甚或更慢。

 

  那麼舊標本館東南側的老麵包樹呢?圖3的老照片上一樣沒記載拍攝日期,也沒有相關書籍文獻指出這張相片的拍攝年代,我們只好由影像中的蛛絲馬跡自行推測了。照片中可以清楚見到林試所的舊植物標本館,這幢典雅的建築為日治時期建造,於1924年落成,但是影像中標本館北側(照片的右方)仍維持著空曠的環境,依舊可見到稍遠處的樹木,而這空曠的地區,一直到了1932年,才移築了現為二級古蹟的「布政使司衙門」。因此,這張照片一定是在1924年至1932年之間所拍攝,如果我們暫以中間值1928年來表示其拍攝年代,到了今年2008年,這棵老麵包樹也跟前述的老茄苳樹一樣,「至少」80歲了!而老照片中的麵包樹還是小樹,依筆者的經驗估計,拍攝當時的樹齡約僅10歲上下,所以我們可以說,這株麵包樹並沒有前述的茄苳樹那樣老,今年大概只有90歲上下而已。

 

  接著再來比較以樹圍估算的年齡。該株麵包樹2006年所測量樹圍為251 公分4 ,同樣以平均生長速率每年約2.5公分來計算,這株老麵包樹在2006年已有100歲,到了今年則為102歲,跟由老照片推算的年齡比較,也是相差了12歲,但是很明顯的,麵包樹的生長速率,比起茄苳樹是快多了!

 

  這12歲的差距,現在看來也許頗大,但如果他們再活過100年、200年,這樣的差距或許就漸漸的變成微不足道,但這仍需要植物園定期測量記錄,並將這些紀錄一直保存下去,後人才能作比較。而如果我們要以樹圍來估算樹木的年齡,勢必也得依不同樹種,花個10年或20年,先進行個別樹種生長速率的統計計算,才能較精準的對同一種的老樹進行年齡估算。植物園的任務,不只是要將這些植物們栽種好,植栽資訊的保存管理亦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工作,唯有良好的植栽資訊管理,我們才得以在日後作更深入與更精確的研究探討。

 

  雖然林試所保存了珍貴的玻璃底片,將其影像數位化,我們也由當中解讀出一些植栽資訊來推估樹木年齡,遺憾的是,文章一開始提及民眾所詢問的那幾棵樹木,他們所在的位置雖然也留下了影像,但在拍攝影像的當時,他們都還未被栽植,時至今日,我們依然無法回答,那幾棵倒伏的大樹,到底有多老?

 

 


 

參考資料:
李瑞宗,2007,臺北植物園與清代欽差行台的新透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南天書局有限公司,臺北。

 

台北植物園植株數位化計畫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計畫主持人:林朝欽
共同主持人:邱文良

 


註釋:

1.生長錐測量法:生長錐為一中空螺旋形的鋼錐,由樹幹上鑽孔通到樹心,然後用生長錐所鑽下取出的木條來計算年齡。基本上此方法跟數年輪是相同的,但生長錐最長不過1公尺,許多巨木的樹幹直徑都超過2公尺以上,生長錐無法鑽到最深處,遇到空心的樹幹也無法使用,還是有其缺點。此外,鑽取後會在樹幹上留下傷口,有可能造成病菌感染,對老樹也是一種風險。

2.透過統計,一般樹木每年平均增生約2.5公分的樹圍(離地面約1.3公尺高的樹幹周長);將樹圍除以2.5,可算出大概的樹齡。但不同氣候區,不同樹木的生長速率皆不盡相同,所計算出的年齡誤差空間不小。

3.詳見李瑞宗(2007年)著,<臺北植物園與清代欽差行台的新透視>(林試所與南天書局共同出版)第104頁。

4.資料可由「台北植物園Web-GIS服務系統」網站(http://210.69.175.199/plant_web/GisOper.php)查詢得知,該株茄苳的植物園植株ID編號為20063797,麵包樹的植物園植株ID編號則為20063379。











評分:

1 Star2 Stars3 Stars4 Stars5 Stars (No Ratings Yet)
Loading ... Loading ...

回應: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請按圖片取得圖片中文字的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