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x768 1280x800   De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Reset to normal font size for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In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回憶地圖-典藏外省人的生命記憶

Tags: none 發表: 2008-10-02, 點閱: 6,524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列印 , 轉寄 轉寄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台灣外省人生命記憶與敘事資料庫

葉倩如

    

左圖一:1991.5.2首次返鄉的高秉涵(左一)與唐爺高三(右一)亂在熱淚中相逢。

右圖二:民國40年代,新竹東門城上的標語。


 

數位典藏資料庫:封存多元的生命經驗

   記憶如何被封存?這問題不再是個大哉問。過去,我們認為考察人類的記憶工程,只能成為科幻電影的母題,譬如在科幻電影《極光追殺令》的外星人,不斷挑戰、考察地球人類的記憶如何被封存、再使用,得以瞭解人類,進一步侵占地球。如今,在現實生活的況味裡,封存與考人的記憶,如實且頻繁地發生。透過數位相機、掃器等新科技的使用,讓生命經驗中的剎那,輕巧地被封存。封存什麼?不只是實體的物品、不僅只是珍貴的寶物,而是包括更多元的生命體驗比方說,創作的文字、家書,又或是照片,將它們掃成為電子化文件,並且將文件集結在更大的電腦資料庫裡。

 

姑且,讓我們在這裡把這類將資料電子化的過程,稱為「數位典藏」。

 

「數位典藏」,聽起來很酷!外省人生命記憶與敘事資料要怎麼數位典藏?我身為外省的第三代,卻始終將「外省人」與「本省人」這二元對立的族群議題,視為政治口水戰的箭靶,選擇冷漠以對過去我也認為外省與本省分野的問題,在灣的歷史過程裡,彷彿黑暗大陸,並未完全被開發,也讓人充滿綺想。但是,在這次訪談結束後,我對於外省的議題、族群經驗,有了不同的觀感。

 

  圖三:薛繼光攝舟山老兵王長根返鄉定居,參加兒孫婚宴後獨自回家的身影

 

 
  颱風將來的夏季午後,氣候有些悶熱,彷彿預示著一場微雨將帶來些微的涼爽。我與數位典藏計的專職助理,一同採訪張茂桂先生,他爽朗的笑容與健談,很難讓我與他目前的身做聯想。他目前是外省台灣人協會會長、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與數位典藏計合作執行、建立「台灣外省人生命記憶資料庫」。

 

這典藏資料庫非常特別,不同於其它計內容,它處理的不是物質文明的實體物品,而是試圖透過典藏的技術,捕捉到「此曾在」(註)的生命活動。如果說,人是生命長程裡的過客,那麼,這些時光是如何雕刻在人的生命旅程裡,又成為一張什麼樣的地圖呢?在這典藏計裡,蒐集「外省女性創作的書寫」、「家書及返鄉照片」的過程,模模糊糊地為我們描繪出一張又一張生命的地圖,而這些地圖因為來自於許多不同的個人獨特經驗,顯現集體生命經驗內的多元性。

   

 

多元化的「常民」觀點,著眼公眾議題                                                                                                 

「過去對於外省族群,存在刻印象,多半是菁英或說是統治階層的觀點。這次計的資料庫,希望將一般民眾對於外省族群的印象,拉升至強調『人』的部,以抽象層次來說,就是『常民』。」張茂桂侃侃地説著,他強調「常民」的觀點,也就是關切外省人不只是一個分類的形式或是政治類別,外省人有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不再只是我們直接聯想的外省老兵。生命敘事記憶資料庫裡,呈現出多元化 的瞭解觀點。

什麼是計執行中面臨的最大困難?張茂桂表示,目前是「授權認可」的問題。譬如以這計所表現的一致主題,便是「家」。「家」是一個私領域的議題,也是個人的獨特經驗,而今天透過新科技數位化上網公開後,它成為一項可被討論也具有公共性的話題,「在資料蒐集過程裡,我們面臨的挑戰是田野倫理。」田野倫理關係著內容提供的原名原姓的人物,他們是否願意在數位化的時代,公開自己的身,一再被閱讀但是,田野倫理不是瓶頸,張茂桂接著說,未來計整理澎湖山東煙台聯合中學流亡學生案,透過倖存者所書寫的大量資料,反映著過去台灣歷史脈絡中,值得被關切的人權議題。流亡的經驗不再是個人的苦痛,它是全球化聲浪中,被關切的「人權議題」,是公眾的議題。

電子化的資料呈現,以「家鄉」主題作整理,或許不能收盡所有細微的資料,但是透過擷取,以完整性及可讀性高的資料,描繪外省家庭的傳統典範,也同時呈現對於傳統家庭典範的批判。

 

培力文史工作者 建構與解構「外省人」

 

執行過程裡,有一重要的目的,是培力(empowerment)的功能。

什麼是培力?簡單地解釋,就是「人」不再是被當作蒐集的資料,人本身所提供的資料,同時也透過蒐集的過程,創造能夠為自己發聲的機會。以這計蒐集外省女性寫作的作品為例,潛在與讀者分享的想法,會帶入書寫過程,她們書寫自己對於組織家庭的種種回憶,過去在外省家庭裡,女性長期被排除在公共事務的討論之外,藉由書寫喚起回憶,幫助身為書寫者的女性,訴說她平日無機會說,美好或是甘苦。

培力的作用不只對個人產生正面效果,也幫助與其人進行對話。張茂桂分享社區紀錄片培訓班的例子。目前許多眷村在國宅化,那些過去社區的樣貌,逐漸消逝,在有限的時間內,只能透過影像被錄與描繪,與其組織協會合作,投入資源與資金開辦紀錄片培訓班,不僅讓拍攝者學習如何錄,也帶動更多的觀看者瞭解眷村曾經的光景。

「外省人的第二代、第三代,真的還會有必要去認同與理解外省族群過去的生命經驗嗎?」訪談的尾聲,我拋出了一直盤踞在腦中的狐疑。張茂桂抿了嘴笑了笑說「外省人這詞原本並非一種自稱,而是他稱,但是,在台灣卻逐漸變成一種自稱」,這典藏計除了展示外省人生命經驗的多元、豐富特質,在建構外省人的存在,但也同時逐漸在解構外省人的存在,因為外省人用最簡單地方式理解,就是人,意義不是只停留在不確定的「本省」與「外省」類屬上打轉。我們要進入外省人的生命經驗,但同時想像與試圖體驗外省人與常人一般的生活樣貌:思念家鄉、戀家,得以我們也瞭解常人生活的情感如何錯置在歷史的發展中。

          

左圖四:黃璽恩拍攝曾經征討沙場多年的譚力飛身影。

右圖五:屏東市大鵬七村自治會辦公室一景

 

剎那,甜蜜或者是約束

 

女詩人夏宇,她曾經寫過這麼一首詩甜蜜的復仇,對生命裡因時間流逝而不斷模糊的情人印象,帶些邪惡玩弄的意味她是這麼寫著:把你的影子加點鹽 / 醃起來 / 風乾 / 老的時候 / 下酒。確實,一如詩中所隱喻,生命敘事、私密的個人記憶,它被個人醃漬保存,具有獨特的風味然而,透過數位典藏的技術、網路資料庫的運用,這些私密的經驗,不再只是私領域裡記憶甜蜜且反復的復仇,它可能並且可以擴張成公共性的議題。

返鄉探親、魚雁往返一封封的家書訴不盡念鄉之情又或是透過書寫,追憶那似水年華初到台灣組織家庭的記憶,這些私密、個人的生命經驗,它們所指示的共同議題,不啻是對於「家」的描繪想「家」、返「家」、我在台灣島的「家」。

返鄉照片的蒐集過程裡,有著這麼一段個人的往事:三十多年前,開放老兵返鄉探親,返鄉的旅程充滿了雜音,不少老兵自舟山群島撤退,在台灣居住了將近半個世紀,在台灣被喚作外省老芋仔,難得有機會返回舟山市,卻不被叫作舟山人而被直呼「台灣老頭子」。在台灣居住的時光想著家鄉,卻不被家鄉的在地人認可,這樣離散的時光,透過數位典藏技術,封存記憶,關於生命裡始終被約束的想妄。

 

或許是因為一種悟,明白在建構外省記憶的過程,同時也就是在解構「外省人」,那是一段發生在台灣本島被殖民的歷史,而種種對於島國居民的分類,也只是統治者的必然手法,畢竟外省人也都是「常人」,都是我們,我們也都是他們。這樣的想法漸漸清晰,不再混沌幽暗。而氛候正好,走出中研院社會所的研究大樓,飄著微雨,應和著思緒上如斯的清朗。

註:「曾在」是法國思想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用語,主要指示了照片的存在功能。在一張照片中,對象對我顯現的「所思念」是照片的指涉對象,以巴特的用語,稱作「此曾在」(ça-a-été)。「此曾在」這是一個事實(c’est un fait.),它所指的就是:必有一真實存在,且存在於過去的時空。相對於此曾在的「所思」及「能思」(能思便是所謂的自我意識活動)是取決於情感、欲望。我的情感欲求的對象透過捕捉曾經是事實,在現今卻是不在場的過去真實。

台灣外省人生命記憶與敘事資料庫:http://hakka.nctu.edu.tw/LABTEST/123/index.html

           

圖六:門口對聯

 











評分:

1 Star2 Stars3 Stars4 Stars5 Stars (No Ratings Yet)
Loading ... Loading ...

回應: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請按圖片取得圖片中文字的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