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x768 1280x800   De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Reset to normal font size for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In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真理大學人類學馬偕日記數位化工作流程

Tags: none 發表: 2007-11-07, 點閱: 4,165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列印 , 轉寄 轉寄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本文主要是介紹「馬偕日記」、「馬偕與國外、友人往來之書信」、「馬偕求學階段的筆記」、「馬偕自己在台灣生活時所作的地質、礦石、植物研究筆記」、「馬偕記錄的平埔及福佬用語」、「對平埔的相關觀察紀錄」等典藏文物的數位化工作流程。

 

 

計畫單位:真理大學

計畫名稱:馬偕與牛津學堂

 

 

目錄

計畫簡介
馬偕日記數位化流程圖
數位化工作流程說明
一、清冊檢閱
二、數位化工作討論
三、調件
四、製作登錄介面
五、翻印
六、編號登錄
七、數位影像製作
八、還件
九、內容製作
十、著錄
十一、系統連結
十二、架設網站、建置網頁內容
十三、開放利用
備註

計畫簡介

本計畫主要是在做一歷史的傳承,使珍藏文物、史料,躍於媒體化、數位化,將資源與大眾做一分享。並提供學術研究的開放園地,其典藏重要史料有-「馬偕日記有三十份」(約一萬多筆資料,本計畫內容提供了英文電子版和內容重要記事漢譯版)、「馬偕與國外、友人往來之書信」(約有八百多份,目前已於九十二年一月底時,與加拿大約克大學商談馬偕史料資源數位化的國際資訊交換與合作事宜,未來此書信將在數位化之後,回歸牛津學堂收藏)、「馬偕求學階段的筆記」、「馬偕自己在台灣生活時所作的地質、礦石、植物研究筆記」、「馬偕記錄的平埔及福佬用語」、「對平埔的相關觀察紀錄」等,以及真理大學校史館內所珍藏達「約四百多幅與馬偕行腳事蹟相關相片」,是以集結了馬偕的生平、工作內容等,並還有「數十多項相關文物」,及達「數百本的珍貴史料參考文書」的目錄檔案之提供,以現有的資料整合、編號歸檔。
在數位典藏計畫第一年(九十一年度)中主要將建立資料庫有五大類,供現有史料、重要文物、珍貴相片等收藏,做一基礎的數位化保存;在第二年(九十二年度)將馬偕日記與其他重要史料一一解構分析,並同步在中研院計算中心Metadata小組全力支援下,欲規劃更完善的後設資料庫,將文書、文物、相片及馬偕在北台灣宣教建立了六十間教會的足跡資料(地圖),建立觀念性的網絡連結,打破單一資料庫的檢索使用之不足,於一年內建立內容分析及後設資料庫的建立之後,於計畫第三年(九十三年度)借助與結合中研院計算中心GIS小組的WebGIS技術,將史料、文物、相片做時空結合的呈現,將計畫典藏品達到完整呈現與實際應用的結合,更可使馬偕文化得以永續的傳承於世人。<目錄>

 

 

馬偕日記數位化流程圖<目錄>

 

   

數位化工作流程說明

 

一、清冊檢閱

 

由於原財產清冊紀錄年代永久遠,所以調件前需核對原財產清冊紀錄與原件,重新登錄作業,並製作新的數位化清冊以詳實記錄(圖一)。<目錄>

 

 圖一、對原財產清冊紀錄,重新登錄作業(示範者:謝佩容)

  

二、數位化工作討論

 

約每個月定期開會一至兩次,每次會議約兩到三小時,開會討論,如Metadata設計規劃、典藏分類方式、計畫執行進程等所有細項(圖二)。<目錄>
 

 圖二、工作小組會議進行中(示範者:全體真理大學工作人員)

 

 

三、調件

 

持財產清冊與數位化清單至牛津學堂或倉庫調件,並記錄原件存放位置,調件人員一名,負責查詢櫃位與調取原件。將原件與清冊核對,確認無誤後,才將原件取下,調件人員須遵守文化資產首重保存維護慣例及守則,小心搬運持拿(圖三)。<目錄>

 

  圖三、仔細核對原件與清冊,確認無誤後才小心取下(示範者:謝佩容)

 

 

四、製作登錄介面

 

與Metadata小組討論後,依照規劃進行資料庫製作,由校內電算中心老師自行研發(圖四、圖五)。<目錄>
 

 圖四、由校內老師自行開發登錄介面(示範者:顏卓群)

 

 圖五、程式設計介面

  

 

五、翻印

 

先將馬偕日記原稿,送至專業印刷店製作影印版本,以便數位化掃描進行。列印以能清楚分辨手寫原稿為原則,由於採用影印版本,如有內文較不清楚的情況或邊線資料較不清楚時,則必須自行重新複印(圖六)。<目錄>

 

圖六、翻印回來的日記稿

 

 

六、編號登錄

 

編錄新增數位資料之典藏號與增加至清冊目錄,並對清冊作最後檢視,檢查是否有重覆或疏漏的部分(圖七)。<目錄>

 

 圖七、清冊檢視(示範者:李柏翰) 

 

 

七、數位影像製作

 

為避免原件損壞,將翻印回來的日記翻印檔掃描製作數位檔(圖八、圖九),並登錄影像檔名。掃圖時,如原件已破損,則將缺損資料補齊,不清楚的部分再請老師看原稿,幫忙補齊,所幸目前尚未遇到此情形,但是在裝印成冊的附印本卻較容易有內文不清楚的情況發生。<目錄>

 

  圖八、將翻拍的照片掃成數位檔(示範者:謝佩容)

 

  圖九、掃瞄時,進行修圖(示範者:謝佩容)

 

  

八、還件

 

將數位化完成的馬偕日記原件放回防潮箱,歸還至牛津學堂展示架(圖十)。<目錄>
 

  圖十、將日記原件放回防潮櫃(示範者:謝佩容) 

  

九、內容製作

 

馬偕日記原稿轉成電子檔後,隨即進行中文翻譯。馬偕日記的翻譯工作由一位校內教師擔任,但因為內容非常多,所以目前已增加二位校內專任老師協助翻譯(圖十一)。完成後,再請另一位老師進行校稿。
由於日記內容皆為偕叡理先生親筆書寫紀錄,且年代頗為久遠,故初期翻譯較常遇到手稿較難辨認的問題,不過此問題在翻譯工作上手後已經解決。另外地名的問題,馬偕日記裡提到的地名多為古地名或已不可考,故需要多方查證確認。<目錄>
 
 圖十一、馬偕日記翻譯 (示範者:王榮昌老師)

  

十、著錄

 

資料更新審查並輸入資料庫,參考相關史料(馬偕博士在台灣等)。資料著錄有時會有中文翻譯與原文搭配不起來,或是日期上無法辨識,因此必須與原翻譯老師再次確認核對(圖十二)。<目錄>
 

 圖十二、將資料輸入資料庫(示範者:歐陽瑞蓮)

  

十一、系統連結

 

結合影像檔、目錄檔、著錄內容、GIS技術與人名權威檔(圖十三)。<目錄>
 

 圖十三、系統著錄介面

  

十二、架設網站、建置網頁內容

 

 圖十四、網頁製作(示範者:何佳蓉)<目錄>

 

 

十三、開放利用

 

因為網站開放機制問題(如仍未加設浮水印、防盜烤等),而使典藏內容有遭致破壞或任意轉錄使用之虞,目前以會員登錄方式,並作版權聲明,若要引用必須註名資料來源為真理大學「馬偕與牛津學堂」計畫網站。未來將以收費機制做初步控管,主要以600dpi典藏級圖檔為主要收費項目。另外牛津學堂採預約制實體導覽(圖十五至圖十七)。<目錄>

 

 

 圖十五、牛津學堂實體導覽(示範者:郭銘玉)

 

 

圖十六、資料庫檢索畫面

 

 圖十七、網路瀏覽圖檔

 

 

備註

 

製作單位

              真理大學 馬偕與牛津學堂數位典藏計畫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文字撰寫

              真理大學 馬偕與牛津學堂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助理 李柏翰先生等單位工作人員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人類學主題小組助理 陳美智

圖片拍攝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人類學主題小組助理 陳美智、劉華珍

 

圖文編輯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人類學主題小組助理 陳美智 

致謝

感謝【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之馬偕與牛津學堂計畫】主持人 陳志榮教授與王榮昌老師、李柏翰先生、歐陽瑞蓮小姐、郭銘玉小姐、謝佩容小姐等相關工作人員的悉心指導。<目錄>











評分:

1 Star2 Stars3 Stars4 Stars5 Stars (No Ratings Yet)
Loading ... Loading ...
引用通告

回應: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請按圖片取得圖片中文字的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