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x768 1280x800   De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Reset to normal font size for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In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數位典藏與我的家族

發表日期: 2008-03-24, 點閱數: 4,619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數位知識總體經營計畫專任助理 陳泰穎

 

 

    因為二二八和平紀念日的一日假期,因此在冬春之交的慵懶午後,我有機會攤在家裡,懶洋洋地讓各種思緒奔馳而過。不期然地,我突然想起了以前,媽媽曾經提過的名字:「王超倫」。他不是甚麼名人,只是一個沒有機會把國立台灣大學念完、就急急忙忙離開人世的年輕人,因此在大部分的台灣歷史辭典裡面絕對不會有他的資料出現。他在1950年時離開人間,至今已經有五十八個年頭了,但是他在我母親的家族當中,卻是一道已然超過半個世紀、至今依然存在的深刻傷痕。我原本以為,世界和我想的一樣,早就將他忘卻;但是當我嘗試利用網路搜尋引擎,不抱期待地打進他的名字之後,事情卻不如我所想的那樣悲觀,一筆王超倫的搜尋結果,赫然出現在數位典藏聯合目錄、來自國史館的資料頁面上頭。
http://catalog.ndap.org.tw/dacs5/System/Exhibition/Detail.jsp?ContentID=7847&CID=16991&OID=1428324

   王超倫,是我外公的兄弟的兒子,如果今年還在世,也已經是八十多歲白髮蒼蒼的老人家了。我還記得我的母親第一次提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我還只是一個高中生;而王超倫過世的時候,也才不過是二十四歲、國立台灣大學工學院四年級的學生而已。他和那時候許多念理工的人一樣,除了數字與公式之外,對於世界運作的方式更有深刻的興趣,而對於社會也抱持思索的好奇與廣博的同情心。在1940、50年代之交的台灣,正是經濟凋敝、政治趨向威權體制的年代,社會上有太多的紛擾與動盪,或許身為台大生而熱情的他,除了希望能夠用工程來帶給人幸福之外,更希望能夠用思想與行動的力量改變社會,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那時的台灣,剛剛走過了二二八事件,傷口仍然隱隱作痛。而國民政府對於社會與經濟上的問題,似乎也無法做出有效的處理。物價高漲,而在中國大陸上政治與軍事的全面敗北,更使得中國共產黨的「解放台灣」口號聽起來像是一個似乎可以預見、也可以被實現的政治預言,人心浮動而期待變化。也許就在這種氣氛中,王超倫加入了具有左傾思想的讀書會,也可能憑著一股血氣加入了當時眾多示威遊行的行列。又或許,他為了他想要追求、實踐的社會理想,加入了某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也說不定。又或者,他其實只是個帶點熱情、喜歡打抱不平、批評時政的年輕人。又或者,他不小心跟人結了冤仇,所以被羅織入獄。又或者,他只是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錯誤的場合,有破案壓力的特務又剛好必須要交差了事。今天的我,已經沒有機會再向他本人求證,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因為歷史和他的生命都已經不會重來了。唯一有跡可循的除了家中長輩的記憶之外,就是那一個個映在筆電螢幕上的細明體字。在網頁上,國史館的典藏裡面,是這樣描述他的:  

(more…)

蘭嶼的冬天

發表日期: 2008-03-24, 點閱數: 8,880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文/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專任助理 王傢軍
 
2008年的第一個月,我坐在飛往蘭嶼的飛機。
 
  雖說是早在一兩個月前就排定的行程,但奇妙的違和感依舊存在,在飛機上除了因為機身的搖晃造成的不適之外,穿越藍色大海之後綠色的島在這樣子的冬天感覺是種不真實的幻象,腦海裡想到是美國越戰電影「現代啟示錄」的片斷。當然這邊不會有什麼燒夷彈,也不會有什麼奇怪的軍官。
 
  下了飛機,由於是觀光淡季,整個島沒有太多的聲音,聽說夏天飛魚季時很熱鬧,不過這是我第一次到,所以也無從比較起。整個島被條公路圍繞著,六個部落則以公路為連接分佈在島上,街道上沒有像我們這樣的外人,街道上散著塑膠椅,椅子上則是聊天的蘭嶼居民,在路上聊天好像是這邊很重要的社交活動。
 
我在來蘭嶼之前,上網搜尋了蘭嶼的訊息,結果大概如下:
 
蘭嶼是一座美麗的小島,位於台灣東南方海上,擁有許多獨特的自然與人文資源,其中翱翔在天空的珠光鳳蝶…
 
蘭嶼島與台東相距約49海浬,為台東縣東南方海面的小島,面積46平方公里,舊稱紅頭嶼…
 
目前往返於蘭嶼與台東富崗港口的客輪,並無固定的船班時刻,且大都是乘客以包船的方式進行往返,建議各位遊客欲搭乘客輪前往蘭嶼前,請先與船公司確認時刻及相關注意
 

(more…)

數位化技術於文化資產保存之程序初探

發表日期: 2008-03-03, 點閱數: 0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數位化技術於文化資產保存之程序初探

楊文斌    鄭鴻銘   游政憲   陳敏彬   陳昶良   閻亞寧

中國科技大學

{wunbin, hungmc, chyu, cmb, ccl, alexyen}@cute.edu.tw



 

摘要

古蹟保存是目前重要之議題,目前數位化典藏的計畫中,多採取傳統且片段的建構方式,內容不完整且耗時。為了解決目前的瓶頸,本研究嘗試將逆向工程的技術導入數位化之過程,將可節省人工測繪的時間,且提升測量的精準度,其技術工具採用3D雷射掃描儀擷取點雲數位檔格式,並透過逆向工程軟體 Rapidform XOR2 快速處理點雲並建置實體3D模型,再由相關參數化軟體完整保留3D實體模型,建置數位資料進行編輯。在逆向工程方式的操作過程中,確實能有效減少人工量測與繪圖的時間,且在建置模型的過程中,以精準的尺寸在數位平台上完成建置數位模型的工作。

 

關鍵詞:文化資產、古蹟、數位化、3D雷射掃描儀、逆向工程

 



1.         前言

古蹟建築,是先人所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也是社會與文化發展過程中,對於生活風俗與經驗技術等的傳承。為避免具吸引力而且能繼續使用的場所遭受不適當的破壞或修改,保存的議題是相當重要的。從現實層面上觀察,古蹟的保存常因認定程序時間、經費的關係無法有效的長久保存。又可能因為天災(如921 大地震、火災或山坡土石災害等),極可能讓建築一夕之間消失,而喪失修復保存的機會。

數位化是文化資產保存亟待加強的重點技術,目前對實體建築物皆以照像或人工測繪的方式,經由人以 AutoCAD 軟體建立數位資料。雖然可以對於日後的整建與重建工作確定藍圖,但對於建物真實的三度空間資料卻無法掌握,有可能失去保存物當時的真確性,尤其以構件與其相對位置在手工測量的侷限性是比較大的(張榮等,2007)。復以測繪的工作多耗時長達數個月之久,加上人工建檔繪圖與校對等手續,時效與精確度也大受影響。藉著工程界發展成熟的3D 雷射掃描器技術,可以作為數位化技術的一大躍進,不但可以無接觸性的測量出精確性極高的數位資料,更可以保存完整的3D 數位資料檔案,作為日後保存修復的依據。

本研究以台北縣轄內古蹟共25處為對象,將建築資料進行數位化典藏保存。採用3D 雷射掃描器就建築外觀屋脊、外部屋簷、外牆細部等整體掃瞄,建立數位資料,並將掃瞄的點雲資料轉換成3D 電腦模型檔,藉數位模型記錄提供完整記錄與比對之依據,並以後端資料處理達到紀錄典藏的目的。既往因天災所造成的遺憾,如:921 損毀的歷史古蹟、元清觀火災、大雪山製材廠火災等歷史教訓,都得以此數位化科技先測量儲存歷史建築資料而保存,再待日後重建。本研究效益具有開發古蹟建築數位化系統、數位化建築物3D 資料與外觀影像時空監測資料建立、古蹟資料查詢等之潛力。

 

1 研究架構

 

對於古蹟建築數位典藏保存研究議題的確立,保存科技的演進,本研究研擬出以下幾個議題與目的:

 

1.      文獻及案例回顧:內容包括古蹟的保存、古蹟建築數位紀錄的方式、3D 數位檔案與點雲資料的彙整,3D 雷射掃瞄器的性能以及相關應用的案例,以作為研究的基礎。

2.      古蹟建築掃瞄與建檔:將數位化的掃瞄作業流程化,解決作業中所遭遇的問題,從中建立古蹟建築3D 掃瞄所需的基礎知識與規範。對於點雲資料的轉換與應用。利用點雲精確的數位檔案特性,  編輯點雲之2D 3D 檔案圖面建置,並討論適當的演算方式將資料轉換為數位幾何的向量形式,並製作3D 影像模型。

 

藉以上的研究議題與目的,期待對目前台灣的古蹟建築保存與修復,及時留下可參考的資料,並對保存教育的推廣及數位科技等學術研究有所貢獻。

 

2.         文獻回顧

2.1. 古蹟保存

中國傳統建築大多為木構造。在各個構件形式中包括當時的工法、構法、樣式、樣式、彩繪等資訊,這些優美的造型外觀和豐富的細部構件,都是重要的文化資產;現階段的保存過程包含量測、繪圖、影像紀錄、模型製作、數據計算、資料保存、資料管理、施工等八個流程(王麗雅,2000)。

對於古蹟的保存的原則可分為下列三種(黃斌等,1998):

1.      原物保存(Preservation):意指建築物具有極高的歷史意義或價值,具有特殊的材料、技術、  風格、形式、紀念性等,必須予以原物保存。

2.      原物複製(Duplicate):當建築物已不堪使用需拆除或重建時,為了保存原物原貌,所以採取複製。但是應注意三項觀念:一是歷史證物不應使用新料(指相同或相近材料)複製而減  損其價值;二是必須優先考慮採用傳統的技術和材料,如果不能到達此限度,則須以復原風貌  為首要目標;三是若是以現存技術方法不能達到保存原物原貌時,則必須重新評估以原物保存的方式進行。

3.      原物倣製(Imitation):如果建築文物已經消失,或是歷史物證遭受破壞以及不當的維修改變原貌時,必須參考文獻資料和其他研究推論使其復原可能外貌或真實的舊觀。

 

分析傳統保存內容可分為文獻、環境、建築空間、結構材料系統、文物等五項保存的類型,並依據上述五項內容架構作為保存系統中的依循方式(王麗雅,2000)。而一個歷史建築的構成,必包含多項資訊,除了建築本身的發展背景之外,舉凡所處的人文風俗、經濟發展、典故流傳等,都成為建築本體的一部份,而展現的方式不只存在於建築上,亦同時表達記錄在文字中(楊仁江,1992)。 文字的保存型式主要在於歷史建築的相關紀錄,且這些資訊是無法利用圖面、影像、模型等方式清楚呈現,並對於存在的文獻或是其他因時間演進所生的資料作蒐集,再加以整理統合,對於歷史事件、經濟文化發展、社會風俗、典故傳說等方面詳加說明。

以建築空間而言,古蹟建築的空間保存型式主要從空間組織原則、構件裝飾原則、空間色彩為主,並針對此項目探討歷史建築的空間關係、格局大小、型態類別、型態類別等。另一方面,就結構材料系統上來說,結構材料系統可分為建築的構法、工法、材料、結構等,在保存作業上可以一併分析記錄,尤其在於材料和工法上如木構造的型式中的穿斗、疊斗、抬梁式等構法的紀錄更是珍貴。

 

2.2. 數位化技術的應用

隨著資訊時代科技的演進,保存過程已經開始全面的使用數位電腦技術,但大多侷限在數據的電腦圖面繪製、數據計算、影像收集記錄、文字資料建構等等,且多為平面式的2D 靜態資訊處理;但傳統的古蹟建築構件本為3D 的實體,除了變化繁瑣的曲面轉折、還有高低前後退縮的虛實空間,縱然從明顯的邊緣處著手當成線條繪製的依據,再配合輔助的儀器或其他軟硬方法,實體記錄除了可表達出脊線位置之外,亦無法精確且完整的呈現弧面或與銳角皺折等全貌(Shih2003;黃斌等,1998)。

隨著電腦科技日新月異,數位技術已然開始改變傳統的保存模式和方法,除了檔案格式的不同之外,檔案類型亦有所增加,照相測量的技術、虛擬實境的應用、數位影像和3D 模型建構、網際網路流通平台等,無一不對過去的保存觀念注入新的做法。科技所帶來的便利,如果能夠善加利用,必定可以突破很多過去傳統保存上的缺失,替歷史建築的保存工作效益和品質大幅度提升。

 

2.2.1.  3D長距離雷射掃描器

3D 長距離雷射掃描器屬於非接觸式與非破壞性的量測系統,可以避免接觸受測物形成壓力而產生破壞行為,也可減少量測所需的時間;這是一種逆向工程的技術,目的是以更快速、準確的方法量測曲面(曾秉儒,2000)。3D 掃描所取得的資料直接來自於建築本體,所獲得的點雲(point of coluds)具有即時記錄、實況記錄的特性(Goldberg2001),依此方式所建立的數位化化施工過程應該是比較精確而且值得信賴的(Bjoerk1993Shih2002Shih2003)。

3D 掃描的特性在於現況的忠實紀錄,所以對於形體的表徵和外觀輪廓資料收集有較大的功用,關於修護過程的紀錄和資料,除了實際構件形體記錄、修護前後外觀屬性、修護中形象變化外,需要配合其他工具。例如數位攝影、筆記本等來拍攝實地影像並輔以文字描述,才能對於修護的相關作業能有更完善的紀錄。換言之,3D 雷射掃描可於修護前進行掃描作業,並於修護中同步紀錄修護工程施作情形,而後於完工後再次掃描,以達到修護前後和過程的相關資料保存目的。(內政部民政司,2002

3D 掃描的應用在工業設計中極為普遍,並直接在設計階段引入輔助,對於構件形體的掌握最為直接,提供設計人員完整的外觀資訊,便於修正以及檢核的工作。不過這些適應於工業設計的掃描器,多為小型或是箱匣式,在大型的建築物上並不適用;3D 長距離掃描儀就是一種不同於上述介紹的掃描器,這種掃描器主要針對大型物件進行掃描取樣的需求而設計,以本研究所使用的RIEGL LMS-Z420i 3D 雷射掃描器為例(圖2),有效的掃描距離達1000 公尺以上,並搭配高畫質單眼數位相機組合,精密度最小可至5mm,為目前國內量測距離最長,精度最高之3D 雷射掃描器,極為適用於需高精密度測繪。藉掃描專案視景的管理模式建置,利用其他輔助結合參考點,即可進行掃描專案的結合動作,使掃描結果得以連續不間斷,形成無限制的掃描範圍。

                                                 

                              2 3D雷射掃瞄儀

 

對於3D雷射掃瞄儀的使用,施乃中教授有三項建議(Shih2006)(A).掃瞄古蹟建築物若較為複雜,很不容易搬運這項儀器,若可能,可使用較小的手持式雷射掃瞄工具,進入大儀器不易出入的位置。(B).過去的3D 掃瞄儀器因為體積重量太大不利運送與安置操作,(長距離雷射掃描器重量27.8KG,長寬高15.8×13.25inx16.9in)。(C).搭配的電腦需要效能高才會運作方便。另外,這些數位模型都要成為日後比較評估建築物變形狀況的重要依據。

使用3D雷射掃瞄器作為數位保存的工具,直接由雷射測得的座標形態是點雲,因為點只是代表座標的位置,這些座標如何呈現、數位模型的轉化、呈現與幾何圖形的展現都是研究的課題與問題,而這些都是研究上要考量的因素(Shih2006)

 

2.2.2. 3D雷射數位掃瞄儀與傳統數位化測繪比較

關於數位化的方法,本計畫針對所使用的3D雷射數位掃瞄儀與傳統數位化測繪作一個基本的比較(如表1 3D雷射數位掃瞄儀與傳統數位化測繪比較)

 

1  3D雷射數位掃瞄儀與傳統數位化測繪比較

項目

傳統數位化測繪比較

3D雷射數位掃瞄儀

數位影像

可採用高像素數位相機進行拍攝作業並利用電腦相關影像處理軟體編修

掃描器內建相機像素不足,需再配合其他高像素數位相機輔助,同樣也須經由其他影像處理軟體進行編修

3D模型

須經由測繪工作獲得尺寸數據,並由平立面圖做參考,從軟體中拉建出來

直接從點雲轉換,進行網面貼附、補面作業和多邊形體建構即可產生3D模型

虛擬實境

經由3D模型建構或環場數位影像編輯製作

同樣也是需求其他虛擬環場等軟體建構之

優點

費用低廉、數位化呈現製作可單獨一人作業、數位化工作管理層級較為容易明確

可遠距掃描測繪、避免危急人員安全、降低測繪時間、提高測繪精準度、不受時間早晚影響、點雲數位資料應用廣泛

缺點

測繪工作進行費時,易產生誤差累積、無法避免環境危險條件、需接觸被測物體、3D模型數位資料需逐步建立

費用較高、需由2-3人為小組同步作業、點雲數據資料龐大,結合整理工作費時

 

2.3. 逆向工程

3D 雷射掃瞄的應用可溯及工業設計領域中的逆向工程,而逆向工程的定義是指相對於某一正向作業的反向作業程序。近年來在3D 軟體蓬勃發展的引領之下,這種新興的技術在工業設計中逐漸受到重視,目前工業設計多著重於產品的外觀造型,順向工程流程已不能完全勝任,取而代之的就是所謂的逆向工程(許智欽等,2004)。簡言之,正向工程是從設計概念發展,經由規劃製作流程,最後產生實物;而逆向工程是從既有的實體,經過不同量測介面的資料擷取,獲得實物外觀空間數據,再進行其他後續的編輯和分析(Shih2003)。逆向工程的作業流程,可以依據處理數位資料的過程分為資料擷取、資料處理、資料建構及資料輸出等四個重要步驟(莊添東,2002),如圖3 以正、逆向工程於文化資產建築數位化流程比較圖。

 

3 以正、逆向工程於文化資產建築數位化流程比較圖(本研究整理)

 

藉由3D 長距離雷射掃描器的問世,開始拓展至建築領域,無論在建築數位保存、工程觀測、施工現場即時同步記錄、環境實景記錄、輔助建築設計、人員動態觀測等方面都可以廣泛的應用。

 

2.4. 相關研究

近期數位典藏之計畫已有許多關於古蹟建築相關的數位典藏研究,其內容如表2所示,由內容可看出以往數位化典藏技術多集中於傳統的建構方式,因時間因素導致資料多不夠完整或案例偏少之情況。

 

2 近期數位典藏計畫研究比較(本研究整理)

計畫名稱

照片介紹

2D圖面

3D模型

其他

虛擬實境

3D建置

教育部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畫-府城現代經典十大建築  http://thmda.hku.edu.tw:82/moe/index.htm

 

 

專家影片導覽

照片環場

 

淡水古蹟博物館數位典藏計畫http://mail.tku.edu.tw/094152/tavc/

 

 

3D環場影片

傳統

台灣建築史 http://www.dm.ncyu.edu.tw/

 

 

搜尋

功能

照片環場

 

臺灣3D城市建築數位資料庫與技術服務創意加值計畫

http://www.arch.nctu.edu.tw/projects/3dmuseum/

 

 

傳統

臺灣古蹟巡禮,http://dnastudio.ckitc.edu.tw/dm/

 

 

搜尋

功能

3D環場

傳統

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數位保存以正殿大木構為例

http://140.118.29.109/

 

 

點雲

模型

搜尋

功能

 

 

逆向

鹿港龍山寺大木作 數位典藏計劃

 

 

搜尋

功能

 

 

 

3.         數位化程序建置

為完成3D 數位典藏古蹟掃瞄歷史建築的相關資料,並完整建立古蹟建築的3D 數位資料庫,掌握資訊與知識之能力,達到推動數位化呈現的教育工作,以精緻文化普及及提昇古蹟保存之目的,本研究將採以下研究方法與程序建構。

 

3.1. 3D雷射數位掃瞄技術

本研究所使用的儀器是RIEGL LMS-Z420i 3D雷射掃描儀,在重量與外型尺寸上,均有很大的差異,其中重量小於13公斤,尺寸上也較瘦長而便於攜帶進出一些狹小的空間與場所,此外並配合使用高階運算功能的電腦,經測試已能解決施乃中教授所提的三項建議問題(Shih2006)

針對古蹟所需的主要步驟首先為設定覘標點,在同一視角範圍必須能涵蓋三點覘標點,可提高點雲組合的精確度,其次依照雷射掃描儀之位置做360度的初步掃描,以及對於標的物作細部掃描,最後能得到標的物的點雲資料,其流程如圖4所示。

                                    

               4 古蹟3D掃描主要流程

 

3.2. 數位化程序

本研究利用3D 長距離雷射掃描器來擷取中國傳統建築的數位資訊,以作為數位保存的重要依據和方法。3D 長距離雷射掃描器屬於非接觸式與非破壞性的量測系統,產生的3d 數位的點雲資料,紀錄歷史建築文物外觀及量體,必須將點雲資訊轉換成為3D 電腦模型,以數位化模型呈現記錄古蹟建築,供專家與民眾瀏覽、查詢,並對教育、文化傳播產生貢獻。

3D 的電腦模擬呈現是讓聽覺、視覺、觸覺、嗅覺、味覺等人體感官和電腦產生一定程度的互動,而這種人機介面的溝通機制,和一般的電腦動畫是完全不同的型態,虛擬實境具有融入性、互動性、即時呈現性等三種特性,對於數位化應用而言,是一種更能貼近人類生活的數位表達方式。虛擬實境的建構與3D 模型(Model)和物件(Object)建立,成為完整的虛擬實境。這樣將數位影像的處理透過電腦技術的編修運算後,以達到更好的呈現效果。

本研究之數位化程序為取得原始點雲資料後,透過軟體輸出為Dxf格式,並由逆向工程軟體 Rapidform XOR2 來進行編修,其優點為可快速處理點雲的資料,若由 3dsmax Autocad 處理,在載入檔案的過程中,相當費時,故透過 Rapidform XOR2 可做點雲資料分析、面化處理及模型建置等工作,且可透過參數化軟體之優勢,直接由軟體轉換至其他的參數位化軟體,可完整將其編修過程資料完整轉換,其軟體現階段包含CATIAPro/ESolidWorks等,最後經由以上軟體作細部編修及材質貼圖工作,最後可建置完整之3D實體模型,其流程如圖5所示:

                                  

5 數位化程序

利用3D 數位的點雲資料,紀錄歷史建築文物外觀及量體,將點雲資訊轉換成為3D電腦模型、各種工程用圖面、外觀線檔圖,以數位化模型記錄提供古蹟建築不論是計畫性的重建或意外災害後的重建,這些資料都具有紀錄、比對之依據,更可能產生數位加值的後續效用。

 

4.         數位化實例操作程序與技術簡介

本研究透過3D長距離雷射掃描器來擷取廖市嬌紀念碑的數位資訊,並經由Rapidform XOR2以匯入Dxf檔案格式的方式進行,首先須依據點雲的數量及密度進行篩減,並完成雜點的去除,以便進行編輯,然而相對於工業產品上的掃描點雲資料,建築物較容易產生點雲會有破面的情形發生,因此在點雲匯入的過程中因原始檔案如果掃描不完整,會產生破面的情形,此時需經由補面的工具來進行補面。

完成上述工作程序後,可藉由面的分析可瞭解點雲的外觀輪廓以及面的組成範圍及方向,操作者可以藉由面的資料以及描繪工具來完成參考線段,而當曲面較為複雜時也可透過3D描繪工具繪製完成,最後可透過參考線的建立進行3D實體模型的建構以及透過軟體功能做3D點雲資料及實體模型重疊顯示,進行模型的觀察與分析之工作,上述流程如圖6所示。

                                

6 廖市嬌紀念碑數位化表示圖

 

由於Rapidform XOR2目前無法進行材質的貼圖工作,必須將實體模型輸出到其他3D軟體進行貼圖的程序,然而此軟體輸出的檔案,仍有參數化功能的優點,並配合本身軟體的功能,可輸出至另項軟體平台如CATIAPRO/ESolidWorks等參數化軟體進行貼圖及編輯,而不會失去原有建構流程之資訊,更可利用以上參數化軟體的功能進行2D圖面的產生,以增進繪製2D圖面的效率。

數位典藏計畫中,網際網路上的呈現也是一大重點,本研究利用Rapidform XOR2內建之網路虛擬格式輸出,操作者可輕易旋轉各個角度及放大縮小觀察文化資產的細部,其檔案格式也非常小,以本案例而言,只需45KB,可方便民眾瀏覽,另於模型左上方也可顯示出3D數位虛擬檔中模型的細部資料,可方便瞭解各組件的構成及模型資訊,如圖7所示。

 

        

7  廖市嬌紀念碑虛擬實境網路數位化表示圖

 

5.         建議與討論

本研究執行數位化的過程中,其掃描程序以及數位化建構程序中,仍有部分問題需要解決以及注意的要項,若能加以克服,必能提高3D掃描的精準與完整度,進而更有效率的轉換3D模型數位檔,以下提出過程中其遭遇的問題及建議討論如下所示:

 

  (1)掃描程序

3D雷射掃描過程中,以下要項均關於空間、環境、氣候及設備等因素,因此應該加以探討,並將經驗值轉為正常的工作要點與流程。

a.      掃瞄物如位於巷弄中,因為空間跼限致使兩側側牆無法完全掃描,可以以覘標標示重要幾何特徵並加上照相,來進行後續修補建模工作。

b.     標的物屋頂的部份,因為高度較高與周圍不易進入,導致屋頂部份掃描不完整,可能協調鄰房制高點,若無合適工作測點就要搭設鷹架了。

c.      掃瞄物基地附近不易接近且無電源可用,應該預備大容量的備用電池,或是自備直流發電機。

d.     外業掃描作業不詳細,導致點雲模型組合作業時間過長,應考量掃描精度與時間的因素。

e.      進行組合3D點雲資料時,其覘標的擺設以三點為最低限度,如能提高覘標點數,必能提高點雲組合的精確度,並且可配合軟體提供的三種方式進行組合的動作,包含2D3D及照片的方式。

 

  (2)數位化建構程序

                     



a.     Rapidform XOR2 內建的自動曲面建立功能,若3D數位點雲資料不夠完整,其效果並不理想,仍需人工配合描繪工具產生曲面。

b.    3D點雲圖的原始密度影響數位化模型的精準度。Rapidform XOR2軟體具有點雲的編輯功能,然而如原始點雲密度若過於稀疏,將會影響面的分析,導致精度降低。

c.     建築物較容易產生點雲會有破面的情形發生,因此在點雲匯入的過程中因原始檔案如果掃描不完整,會產生破面的情形,此時需經由補面的工具來進行補面,但是如果破面過大,以人工的方式進行補面,也將影響精度。

d.    以傳統測繪方式或將點雲匯入AutoCADMicroStationCAD軟體,可以人工方式繪製掃描建築立面圖,但經由逆向工程參數化軟體的功能,可將3D實體模型快速轉換2D輪廓圖面,更加方便進行描繪的動作與效率的提升。

e.     參數化軟體可快速產生2D圖面,然而較為複雜之建築物立面或剖面會有多餘之線段,仍需以手工的方式刪除,然而比較傳統的繪圖方式仍較為快速。

 



參考文獻

          [1] 內政部民政司,文化資產保存法,台北,2002

          [2] 王麗雅,歷史性建築虛擬保存之可行性研究-以鹿港日茂行為例,碩士論文,台
  
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pp. 1-22, 32-362000

          [3] 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數位保存以正殿大木構為例,2003http://140.118.29.109/

          [4] 台灣建築史,2006http://www.dm.ncyu.edu.tw/

          [5] 林會承,傳統建築手冊-型式與作法篇,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

          [6] 許智欽,付敬業,張寶峰,鄭義忠,葉聲華,快速成型技術三維鐳射掃描測量方
  
法的研究,天津:天津大學精密測試技術與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2004

          [7] 鹿港龍山寺大木作數位典藏計劃,2007

          [8] 陳信宏,3D雷射掃描在施工變位分析上之應用,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科
  
技大學建築研究所,pp. 20-24, 38-392003

          [9] 張榮、劉暢、春雨,佛光寺東大殿實測數據解讀,故宮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二
  
130期),p28-p512007

          [10] 教育部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畫-府城現代經典十大建築,2005
   http://thmda.hku.edu.tw:82/moe/index.htm

          [11] 淡水古蹟博物館數位典藏計畫,2007http://mail.tku.edu.tw/094152/tavc/

          [12] 黃斌,徐明福,張嘉祥,蔡明哲,國立文化資產研究中心籌備處:古蹟建築大
  
木構造修護技術原則性問題之探討,p5-p12,台南,1998

          [13] 曾秉儒,三維影像快速量測系統,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機械工程研
  
究所論文,p2-p92000

          [14] 楊仁江,大龍峒保安宮調查研究與修護建議,台北市政府委託,pp 7-33, 73-108,
   216-272
1992

          [15] 臺灣3D城市建築數位資料庫與技術服務創意加值計畫,2004
   http://www.arch.nctu.edu.tw/projects/3dmuseum/

          [16] 臺灣古蹟巡禮,2003http://dnastudio.ckitc.edu.tw/dm/

          [17]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2004http://www.ndap.org.tw/

          [18] Bjork, B.C.,“A Case Study of A National Building Industry Strategy for Computer  
   Integrated Constru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utumn, 1993.

          [19] Goldberg, H.E., “Scan Your Would with 3D Lasers,” CADALYST Magazine,
   pp.20-28, 2001.

          [20] Shih, N.J.,“The Application of a 3D Scanner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Site.,”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utomation and
   Robotics in Construction, 19 (ISARC),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Gaithersburg, Maryland, September 23-25, 2002, pp.337-342, 2002b.

          [21] Shih, N.J.,”3D scan for the digital preservation of a historical temple in Taiwan”,
   Advances in engineering software, 2006 on printing.

          [22] Rapidform XOR2http://www.rapidform.com/

          [23] Richard Furuta, Catherine C. Marshall, Frank M. Shipman, John J. Leggett, Physical
   Objects in the Digital Library,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1996, Bethesda, Maryland, United States, pp109-15.

          [24] Vilbrandt, C., Pasko, A., Pasko, G., Goodwin, J.R., Goodwin, J.M.,“Digital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through Constructive Modeling”, pp.183-200, 2001.

使用者需求和知識作為核心價值的數位典藏品質管理意義:以台灣民間信仰鄉土文化電子書為例

發表日期: 2008-03-03, 點閱數: 3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使用者需求和知識作為核心價值的數位典藏品質管理
意義:以台灣民間信仰鄉土文化電子書為例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means@mail.nmns.edu.tw

摘要

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的目的在促成國家社會文化資材的開發,進一步積極創造產能。就文化資材「典藏」的目的而言,藏品本身就是「知識」,而「知識」的價值在於對人類社會做貢獻,因此數位典藏的專業職能,貴在透過知識管理策略導向及資訊科技的應用,成為數位環境中要素中,「數位運用內容」的生產和提供者。

在評估數位典藏品質管理之時,我們可以確信,在現今數位環境中,數位典藏再造工程正是扮演知識管理的核心產能工作。儘管「品質」一詞的概念抽象、意義多元而模糊,在積極彰顯管理的功能開發特質下,重視使用者需求和典藏材知識內涵的呈現,應當是數位典藏品質管理特殊的社會意義。解析台灣民間信仰鄉土文化電子書計畫的規劃設計構想及產出結果,可以發現其在使用者需求和知識核心價值呈現立場上,充分體現這項意義。

 

關鍵詞:

資訊公用事業  知識管理  典藏管理  數位再造  台灣民間信仰  使用者導向

 



1.        前言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劃自今年起邁入第二期的另一個五年發展新歷程,回首數位博物館先導計畫伊始,旋於87SRB策略會議後啟動「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次年並擴大成立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迄今匆匆已近十個年頭。開發完成數位典藏內容及加值應用文化資材已有相當的質量,其主要工作流程、標準規範均已建立,相關技術研發亦臻成熟,整體而言,這是一項典藏管理數位再造的社會工程,並已有難能可貴的成果。

回想當年SRB策略會議中,幾位知名專家學者不約而同紛紛議論,認為國內各公立典藏機構所典藏資料應屬國家社會公共文化資材,應提供研究學者和產業共同開發以彰顯其價值。筆者躬逢其會,當時亦發言響應並積極建議成立國家典藏數位化計劃,而代表性、重要性公立典藏和學術機構更應該優先參與進行,為數位典藏上游工程奠基,以利產業界加入中下游的開發利用鍊結。其後並屢次公開為文呼籲:國內各公立博物館、圖書館、文化中心、學校及研究機構等,應共同建構「資訊公用事業」的環節,實踐資訊分享社會的時代使命( 明,民8889)如今在探討數位典藏品質管理議題時,審視諸多品質管理質素和要件,不免再度感受到前述使命的深刻價值,和數位典藏體現「知識資訊分享社會」的重要意義。

本文嘗試在當前數位環境中,透過文獻分析解構品質管理意義的元素,就管理的功能意涵強調「使用者需求」的滿足和知識作為核心價值的追求,在數位典藏品質管理所呈現的社會意義。

 

2.        數位典藏品質管理的社會意義

2.1解構品質管理的意涵

「品質管理」一詞,顧名思義,在說明對品質理想的追求、達成與創造。隨著「品質」概念和「管理」觀念的轉變,品質的追求從早期作業員責任的「品質檢驗」(Quality Inspection),逐漸演變成運用統計工具的「品質控制」(Quality Control)、「品質保證」(Quality Assurance)、「全面品質控制」(Total Quality Control)乃至於今日強調持續改善、顧客導向、建立組織文化的「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簡稱TQM )宏觀理念的形成(陳啟榮,2002)。了解「品質」與「品質管理」一詞的意涵,會發現他們好像連體嬰一般,很難分割,其意義整體一環而互為目的,如影隨形。

「品質」一詞向為產業(有形產品)和服務(無形產品)所重視的質地,其定義眾說紛紜,也由於其本身具有令人無法捉摸和不易明遼的抽象概念(Crosby, 1979),難以被簡單完整的界定說明。在ISO9000的定義中(經濟部標準局,2001)說明為:「產品或服務的總和性特徵與特性,此種總和性的特徵與特性,使得產品或服務具有滿足顧客明定的或潛在之能力。」;美國國家標準協會(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InstituteANSI)將品質一詞定義為:「一種產品或服務具備滿足需求者需要的輪廓與特質」(陳炳宏,1995)

由是觀之「品質」一詞的意涵表示了特定的良好程度,而這種特定良好程度的評估,可能因為主題不同或使用不同的評估方式,而產生不一樣的品質定義。不過共同顯現的重點意義是「滿足顧客的需求」將是關鍵性的要件。

研究學者從產品或服務的產製和控制流程切入,探究品質的重要性與影響,提出不少相關理論均可說明品質與品管的重要性,供我們更進一步瞭解品質管理的深層意義,例如:

戴明(Edward Deming):品質是製造出來的,而非檢驗出來的。用經濟的手段,製造出市場最有用的製品(Deming, 1982)

朱蘭(Joseph Juran):品質是一種合用性(fitness for use),使產品在使用期間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Juran, 1974)

費京堡(Armand Feugenbaum):品質所指不是最好的,品質管理的核心是預防而非補救,因此品質成本應該被重視(Feugenbaum1997)

石川馨:品質是一種令消費者或使用者滿足,並且願意購買的特質,因此品質管理追求的不只是產品和服務的品質,更是良好的工作品質。

克勞斯比(Philip Crosby):品質是符合需求的條件,因此應追求零缺點制度,第一次就把它做好(do it right the first time)(Crosby, 1979)

從以上的觀點可以再一次的確認,品質意義必需建立在顧客滿意和使用者需求基礎上,尤其是進一步站在管理的積極層面而論,管理已不再是消極的控制、檢測作為,而是積極的功能創造,因此為了有效達到這個理想,品質管理必須朝向在「關鍵時刻」做好顧客或使用者的認同條件。

 

2.2品質管理在數位環境中的社會意義

這個觀念回應在數位典藏品質管理意義上,我們明顯可以發現,數位典藏的社會需求何在,數位典藏品質管理意義即其所指。

著名學者David Gravin在分析品質管理意涵時亦曾經提出形而上(transcendent)、產品基礎(product-based)、使用者基礎(user-based)、製造基礎(manufacturing-based)及價值基礎(value-based)等五個構面說明(Gravin1983;戴久永,2002),其中又特別強調,品質管理的觀念應該由不同面向組成,尤其是品質的形而上基礎、使用者基礎和價值基礎,必須放到消費(使用)者和社會環境互動而共構的環節來考量。在今天日漸成熟的數位環境中,數位工具和技術應用無疑的需要滿足使用者需求,而數位內容的提供正是形而上基礎和價值基礎品質意義呈現。

其次就文化資材「典藏」的目的而言,藏品本身就是「知識」,「知識」的價值在於對人類社會作貢獻,因此透過數位典藏工程再造讓藏品的知識得以開發應用,應該是「知識管理」時代新的專業認知( 明,民93)。換句話說,數位典藏的專業職能,貴在透過知識管理策略導向及資訊科技的應用,為藏品的知識開發作出貢獻,在數位環境構成要素中,正是「數位運用內容」的生成提供者,因此我們也可以說,在現今數位環境中,數位典藏品質管理正是扮演知識管理的核心產能的工作。

執是之故,如本文前言所述,如果我們認同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貴在共構國家「資訊公用事業」的環節,實踐資訊分享社會的時代使命,那麼使用者需求和典藏材知識內涵的呈現,應當是數位典藏品質管理特殊的社會意義。

 

3.        體現使用者需求和知識分享社會案例分析:台灣民間信仰鄉土文化電子書

以九十五年數位典藏創意加值應用公開徵選計畫之一,台灣民間信仰鄉土文化電子書計畫為例,計畫執行選擇台灣民間信仰典藏文物標本知識,對構成臺灣民俗文化的民間信仰現象,進行整理,期望有助於社會大眾建立基本的認知與適切的信仰觀念,進一步用包容和理解的態度,深入探索、欣賞和體會臺灣民俗文化之美;在使用者需求體現方面試圖產出一個趣味性多媒體電子書,可以在個人電腦操作像實體書籍一樣翻閱,有目錄、頁碼、書籤、註記及多媒體元件設計嵌入設計,以進行連結、搜尋、載入動畫及影音等等功能,展現電子書多元形式創意,兼容傳統與創新,創造全新的數位閱讀及學習經驗,應用在台灣鄉土文化知識材的推廣經驗模式,開拓數位內容產業在電子出版品的市場發展生機(  明,民96)。本文乃就此項計畫設計構想及產出結果,分析檢討其在使用者需求和呈現知識核心價值立場上,所體現的數位典藏品質管理意義。

 

3.1使用者需求的品質設計

近年來資訊科技界在多媒體內容產出無不講求使用者介面方便設計原則,力求站在使用者立場處處體貼考量,一方面固然為工具人性化思考的合理邏輯,一方面也是市場機能的大勢所趨,如今所謂User Friendly 幾乎已經是命定的普世價值取向。

台灣民間信仰鄉土文化電子書在設計規劃方面,呈現使用者需求考量的品質意義可以反映在下列幾項重點:

1、體貼一般民眾紙本閱讀的習慣,提高接受度。

2、徹底發揮電子媒體的優勢,提供紙本閱讀無法達到的切換便利性、交互參照的閱讀樂趣與多維度的豐富性。

3、整體以雜誌化的精緻排版風格為主,並符合數位媒體特質的無壓力閱讀。

4、各單元可獨立存在、自行解釋完足,讓讀者可自由跳躍性閱讀。

5、以趣味化包裝、明確的主題單元貫串全冊。

在體貼讀者閱讀方便、增加閱讀興趣的設計理念下,產出的電子書確實呈現了幾項特色:

1、語音功能-於楔子頁設置語音讀書功能,增加閱讀便利性。

2、版權宣告頁點選時,會新增視窗出現,以利使用者運用時版面的整齊美觀。

3、目錄連結-於目錄頁各篇章條目中,設立聯結功能,讓使用者可自由點選欲閱讀之篇章,快速翻至使用者所選之篇章頁;另設有回章節目錄輸入頁碼跳頁等快速翻頁功能,達到資料可二相對照、查閱之目標。

4、關鍵字查詢-與網頁搜尋功能相當;本電子書內容資料相當豐富,可謂是一個台灣民間信仰知識資料庫,設置關鍵字查詢功能可找出各篇章相闗資料,作交互參照用以增加使用者對於台灣民間信仰知識的深度及廣度。

5、主動提供延伸閱讀的功能,以增加閱讀的寬廣度與多樣性,滿足讀者求知需求,如「民俗小博士」插頁單元設計。

6、翻書效果媲美實體書-

本電子書翻書的效果,比一般市售電子書翻頁動畫更具靈活外,其操作介面為維持像實體書籍一樣可翻閱,有目錄、頁碼、書籤及多媒體元件設計嵌入設計提高使用者的閱讀興趣及質感。而翻書的設計更呈現幾項特殊的質感效果設計(如圖一所示)

1)將翻閱電子書時的手感增添趣味,有翻閱封面(硬紙板)與內頁(薄紙)的區分。

2)翻閱內頁時可同時瀏覽前後兩頁、交互對照內容

(3)閱頁面時,後方頁面呈現被遮蓋的陰影效果,在美觀上增添立體與細膩感。

1 細緻的翻書設計

7、獨特又具創意的活書籤設計-創造個人化閱讀樂趣(如圖二),其特色包括:

1)把電子書內容完全「元件化」編排。

2)以桌面/筆記本的概念,將參考資料互相拖拉參考。

3)落實多媒體交互參照的數位閱讀概念。

4)交互參照的方式,活用數位閱讀的特點。

5)直觀的使用邏輯,以拖拉的方式儲存進筆記本內。

 

2 活書籤提供個人化閱讀樂趣

 

3.2知識作為核心價值的品質追求

「博物館的重要性不在建築物而在藏品,沒有藏品,就等於沒有博物館的存在(Timothy Ambrose 1993)。」這是博物館學界的一句至理名言,因為藏品就是知識,代表博物館貢獻社會的核心產能( 明,民94)。所以我們可以借用這句名言進一步體會,數位典藏就是知識管理,也就是說,數位典藏品質的核心價值在於知識,當然其品質管理意義,在於透過數位再造工程能否將藏品的知識充分顯現出來,進一步有效傳播出去。

臺灣民間信仰鄉土文化電子書計畫就是為體現這種「知識分享社會」的品質意義而進行。

臺灣民間信仰充分反應出臺灣民間社會的精神凝聚力,這是常民生活文化的一環,深深影響臺灣人的日常生活,亦具有相當的文化內涵與功能意義。但由於認知體系的缺乏,模糊中容易導致怪力亂神、靈異充斥,並衍生種種迷信的負面作用戕害了社會進步。如果透過數位典藏詮釋其豐富的文化與知識內涵,再透過資訊傳播讓社會大眾普遍建立基礎認知,應該有助於破除迷信的效果。茲就電子書中內容舉要說明其所呈現的知識核心價值品質意義:

 

3.2.1詮釋台灣民間信仰知識體系

透過「台灣民間信仰的文化探源」、「台灣民間信仰的內容」、「台灣民間信仰HOT活動」、「大師來開講」等四大單元,介紹說明台灣民間信仰形成的多元體系並詮釋其文化現象內涵,提供讀者建立適當的基本認知。

 

3.2.2節慶及民間信仰活動導覽:基隆中元祭為例

3.2.2.1族群融合的意義

基隆早期為平埔族部落,至清代中葉,漳、泉兩地居民大量移入基隆地界,形成不同的姓氏聚落,期間常因土地與灌溉問題,而有械鬥發生。咸豐年間,漳、泉兩籍人馬發生激烈衝突,傷亡慘重,共計喪生108人,雙方派出代表協商,呼籲收集遺骸合葬,並祭慰亡靈,墓碑題為『老大公墓』,即現今之『老大公廟』,之後為地方父老為徹底根除械鬥陋習,協議每年的農曆七月舉行中元普渡以祭亡靈,並以祭典的『賽陣頭』取代械鬥的『打破頭』。此後每年基隆中元祭以十五個姓氏宗族輪流主持普渡,由於十五年才輪值一次,各宗族無不卯足全力,聚辦盛大活動。

 

3.2.2.2民俗小博士插頁單元:「雞籠」中元祭姓氏輪值主普的由來

基隆舊名「雞籠」,早年拓墾移入以漳、泉兩州先民為多,或因墾界水渠、牛羊放牧等時生摩擦,日漸構仇。尤以漳州人信奉開漳聖王,泉州人奉祀保儀大夫,俗稱「尪公」,壁壘分明,因此基隆地區有俗話說「尪公不過嶺」,意即保儀大夫神駕絕不越過獅球嶺,不入漳州人的墾地,分裂之深可見一般。咸豐元年(1851)發生漳泉械鬥,致死108人最為慘烈,此後先民也因此學會族群融合,有識之士相約出面呼籲收集械鬥冤死遺骸,建「老大公墓」(其後遷墓為今老大公廟)以慰安亡靈,為生聚教訓,相約以普渡賽會代替血鬥,自咸豐四年起沿襲閩南中元節慶普渡信仰民俗,由11個姓氏宗親(張廖簡、吳、劉唐杜、陳胡姚、謝、林、江、鄭、荷藍韓、賴、許)輪流主辦祭典儀式,成為以賽陣頭代替打破頭的重大改革。

1956年因基隆市社會發展與人口變遷,參加主普宗親加入「聯姓會」,包括李、郭、王、楊、曾、黃、柯蔡、邱丘、蘇周連、鍾蕭葉、白、余徐涂、董童等,1981年李、郭二姓脫離聯姓會獨立參加,1985年黃姓也脫離聯姓會,經協調其輪值順序改排在李姓之後,郭姓殿後主普,成為今天15姓宗親輪流值年主普中元祭的由來。

 

3.2.2.3族群融合、敬業敬事的輪值主普精神

農曆七月半炙熱的艷陽下,在李姓宗親主普的基隆中元祭活動系列萬頭鑽動的人群中,下一年接棒的「主辦單位」黃姓宗親會,非常體貼地到處散發手搖紙扇,分送給看熱鬧的人們。小扇子正面預告了明年中元祭由黃姓宗親主普,清清楚楚地列載各項重要活動日期時程,背面印上黃姓宗親族訓與觀眾互勉。這一項帶有宣傳功能小舉動讓人感受到明年主辦單位的用心和慎重其事,借用這把扇子向民眾招手歡迎,提早邀請大家相約在明年中元祭回來看熱鬧的同時,也透露出明年祭典活動準備工作已經展開的訊息意義。

從這裡似乎可以體會出基隆地區輪值主普的宗親們,那一股卯足了勁辦好祭典,一年要比一年精采,這就像俗話所說:「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的比賽精神。好像辦得隆重精采,代表姓氏宗親們普遍的成就和榮譽,基隆中元祭先民所開創「放下拳頭比陣頭」的典故,不僅呈現出畛域盡泯、民情歡洽、生聚教訓、族群融合、諄諄善誘於後世的精神,也顯現出輪值的鄉親們數百年如一日、敬業敬事的傳承發展的蓬勃生機,足以令人敬佩不已!

 

3.2.3民間信仰的藝術鑑賞:內行人看門道知然後能賞

3.2.3.1典藏神像標本雕刻藝術為例

在神像的雕刻藝術方面,計畫內容所展示的註生娘娘標本手中握筆,是非常獨特的造型,雕刻工法上屬泉州派,此一派別早期多以家族工藝的承傳型態出現,常採取不授徒制,以免其獨門技法外傳,其所呈現的特色包括:

1、講究神味表現,完全依靠雕師的經驗與素養,並以純視覺雕刻方法掌握神韻和造型,注重結構細節與變化,雕工精細,臉部漆色較福州派為紅。

2、為求穩重,神像刻意不合常態人身比例,所謂三頭身、四頭身、五頭身最為常見。

3、表面線飾另以乾漆手法製作。

雕製的過程通常包括雕刻、修光髹漆、貼金等,因神像木雕為信仰產物,故非常講究傳統的禮制法度,一開始需以符咒請神,將符貼於備刻的樟木上,然後再上香請神開斧,自上下左右先砍三刀再砍七刀,象徵定三魂歸七魄,才開始雕刻。木質紋理處理過程還需要賦土磨光、貼金箔,漆分青紅黃白黑等以講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相成的象徵意義。完成之後需開光點眼,稍早的古法更以靈符及虎頭蜂塞入神像背部留空處,神像面部需持咒加蓋紅布等儀節。若以現今科學度來看,其作法多少會被認為有點迷信,但如果從社會、民俗、藝術欣賞的角度,和歷史的背景予以了解認知,就會覺得另有嚴肅的文化內涵和趣異之處(如圖所示)

 

3  註生娘娘典藏神像標本

 

3.2.3.2鹿港龍山寺窗櫺木雕藝術為例:

主題意義:

根據易經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的哲學及平安、如意、福祿等寓意,構成建築木雕藝術的巧思,顯現臺灣人的民俗信仰與精神生活空間密不可分的文化特色。

藝術表現:

內圓外八卦的佈局中,由雙鯉魚構出太極和陰陽兩儀,四隻螭龍團於外代表四象,也象徵東、西、南、北四方和春、夏、秋、冬四季,番花草外框圍成八角形,再加上四角落的蝙蝠位補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及構成完整的先天與後天八卦;兩對螭龍頭尾各由如意環與長命鎖套住,蜿蜒蟠曲成為瓶狀,寓意「平安如意」;四方螭龍吐出甘霖,源源不絕,雙鯉游於其中,整體圖案亦隱約構成葫蘆造型,葫蘆諧音「福祿」,寓意「如魚得水」、「長享福祿」;四方蝙蝠口啣如意草迎拱中心,寓意「天官賜福」、「福臨如意」。整體而言,本作品綜合呈現了「虛實動靜」、「智方神圓」、「陰陽剛柔」、「日月四時」、「天地乾坤」,將傳統民俗趨吉避凶、富貴吉祥、平安如意、生生不息的共同祈願,都表現出來,實在是傳統建築木雕不朽的經典之作(如圖4所示)

 

4 典藏影像標本:鹿港龍山寺正殿木雕窗櫺

 

4.        結論

品質的追求不僅是企業的策略性武器,也是企業創造競爭優勢的價值活動之一(Anderson and Zeithaml, 1984; Parasuraman, Zeithaml and Berry, 1988; Hill and Jones, 1995),優勢的品質管理更將成為社會發展和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指標。隨著「知識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時代的到來,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將更著重知識的取得、創造、流通及擴散,因此掌握知識的利基必將成為創造財富和贏得競爭的優勢關鍵( 明,民91)。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發展的目的,正是希望透過數位科技和知識管理導向策略,達到知識經濟產能的創造開發。因此數位典藏品質管理意義,在迎向市場機制導向的使用者需求和知識核心價值的呈現方面,自然顯得格外的重要。

就本文所析「台灣民間信仰鄉土文化電子書」計畫為例,如不採用數位出版電子書形式,改採傳統紙本平面印製出版,至少要有600頁的菊版彩色銅版紙印刷規格設計安排,如此厚重的一本書,市場售價恐怕要500元以上水準,是否真正能符讀者需求和市場反應,顯有疑慮。

反觀數位出版設計製作,不僅超越平面印刷功能,多媒體嵌入的特色正可滿足閱讀者感官需求,更符數位媒體發展潮流趨勢;而知識單元豐富交織呈現,適足以彰顯民間信仰知識的系統化與完整性,影片導覽不僅讓讀者有「百聞不如一見」的臨場體驗,更方便闡述民間信仰的社會文化觀點,讓知性題材能與讀者產生感性共鳴。

在知性與感性之間,再次印證了「鑑賞的基礎在於認知」,也就是說「知識」是文化藝術素養的底層苗圃,唯有豐富的知識才能散發文化藝術的光彩,所以我們想要能「欣賞」台灣民間信仰的文化藝術之美,就先要從「了解」台灣民間信仰開始,也就是要從他的基礎認知著手,舉凡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典故等背景資料、傳承發展變遷過程的殊異性、代表性經典題材風貌等等,在充實知識之後,就不再是外行人看熱鬧,而是內行人看門道了。

優質的數位典藏內容,正是提供社會大眾滿足需求、知識豐富的文化資材。透過本文引述的案例分析,可以發現數位典藏品質的理想性,無論就形而上或哲學法(transcendent or philosophic approach)、產品導向(product based approach)、使用者導向(user based approach)或價值導向(value based approach)等各種不同觀點(Garvin, 1983),都可以歸納出「滿足使用者需求」和「呈現知識核心價值」在當前是其不可忽略的社會意義!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      李昆林 (2001) 全面品質管理、知識管理、學習型組織之結合,管理雜誌,327期。

[2]        (88),建構一個知訊分享的大社會淺談數位博物館的時代使命,博物館學季刊,13(1)5-11頁。

[3]        (89),知識經濟文化界的資訊時代使命,聯合報,911日:15版。

[4]        (91),知識管理導向的電子化博物館經營策略,博物館學季刊,16(3)67-75業。

[5]        (93),典藏管理數位再造的社會意義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作業規劃為例,數位典藏作業規劃與品質管理學術研討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劃:內容發展委員會、文化大學,頁155-164

[6]        (94),博物館核心產能的躍昇,蒐藏研究雙年報:92-93,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頁3

[7]        (96),台灣民間信仰鄉土文化電子書計畫結案報告,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劃:95年創意加值應用公開徵選計畫,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8]      陳啟榮 (2002),以全面品質管理建構教育行政機關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9]      陳炳宏 (1995),服務業類型與服務品質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戴久永審訂,S. Thomas Foster原著 (2002),品質管理(Management Quality : An Integrative Approach),台北,智勝。

[11]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 (2001)ISO9000品質管理系統基本法則與詞彙,台北市:經濟部標準檢驗局。

英文部分

[12]  Anderson, Carl and Carl P. Zeithaml, (1984), Stage of the Product Life Cycle,Business Strategy,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27, pp.5-24.

[13]  Ambrose, Timothy, (1993), Managing New Museums: A Guide to Good Practice, Scottish Museums Council, pp.16

[14]  Crosby, Philip B., (1979), Quality is Free : The Art of Making Quality Certain. , New York : McGraw-Hill.

[15]  Deming, W. E. , (1982),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Competitive Position. , Cambridge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enter for Advanced Engineering Study.

[16]  Feuganbaum, A. V. (1997), Total Quality Control. , New York : McGraw-Hill.

[17]  Garvin, David A., (1983), What Dose Product Quality Really Mean. ,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pp.25-43.

[18]  Hill, C. W. L., and G. R. Jones, (1995),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 3rd ed, Hongton Mifflin, Boston.

[19]  Juran, J. M., (1974), Universal Approach to Managing for Quality, Quality Process, Vol. 19, pp.10-24.

數位典藏加值應用品質管理機制之建立–以「信仰.探索-台灣民間信仰數位典藏創意加值」為例

發表日期: 2008-03-03, 點閱數: 1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數位典藏加值應用品質管理機制之建立

以「信仰.探索-台灣民間信仰數位典藏創意加值」為例

謝顒丞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所)教授兼系主任

t0308@mail.ntua.edu.tw

簡如君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所)專任助理

joan@ntua.edu.tw

陳宇芯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所 研究生

winterbae@gmail.com

 

摘要

走過資本與勞力密集的工業時代後,全世界已邁向知識密集的新局面,在這樣的潮流下,各國無不發展知識經濟以提升競爭優勢,我國政府也開始設法將內容、創意與科技結合,積極推動數位內容產業。臺灣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執行至今已邁入第五年,本研究發現就數位典藏加值應用部份,於每季甚或每年的管考資料中,仍以「數量」的數字作為衡量專案成功與否的思維,而忽略唯有良好嚴謹的專案品質管制過程與標準,才能提升數位典藏加值應用的品質與創造實質的經濟效益。有鑑於此,在探討數位典藏內容的品質管理議題時,本文希冀能以「信仰.探索-台灣民間信仰數位典藏加值創意」乙案發展與執行等品質管理過程,作為其它有意發展數位典藏加值創意領域的可供操作與參考的專案品質評估標準。

 

關鍵詞:數位典藏、加值應用、品質管理、全面品質管理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走過資本與勞力密集的工業時代後,全世界已邁向知識密集的新局面,在這樣的潮流下,各國無不發展知識經濟以提升競爭優勢,我國政府也開始設法將內容、創意與科技結合,積極推動數位內容產業。有鑑於數位典藏成長力道之強勁,以及目前國際間無不致力從事國家典藏數位化的工作,再加上我國包括「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等數位典藏工作之進行,和近幾年針對數位典藏各層面問題之探究所召開的多場研討會,在在顯示數位內容產業之一的「數位典藏」愈來愈受到關注,而將文物數位化保存只是起步,運用數位典藏內容素材進行加值應用從而促進數位典藏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才是更大的價值所在。然而,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執行至今已邁入第五年,本研究發現就數位典藏加值應用部份,於每季甚或每年的管考資料中,仍以「數量」的數字作為衡量專案成功與否的思維,而忽略唯有良好嚴謹的專案品質管制過程與標準,才能提升數位典藏加值應用的品質與創造實質的經濟效益。有鑑於此,在探討數位典藏內容的品質管理議題時,本文希冀能以「信仰.探索-台灣民間信仰數位典藏加值創意」乙案發展與執行等品質管理過程,作為其它有意發展數位典藏加值創意領域的可供操作與參考的專案品質評估標準。

 

1.2 研究目的

從專案執行的進程而言,舉凡專案進行前的規劃、執行過程及完成,均必須訂定明確及完善的評估要點及標準,才能藉以維持專案的進度與品質。是故,本研究的目的有三:

一、建構出數位典藏加值專案導入全面品質管理的關鍵成功因素

二、數位典藏加值創意專案執行的品質管制實績

三、數位典藏加值創意專案執行過程,面臨的實際困難與因應對策

 

2.        文獻回顧

為了解相關之研究狀況,本研究首先回顧台灣數位加值應用相關政策及品質管制相關理論,藉以做為探討如何提昇數位典藏加值內容品質理論與模式建構之基礎。

 

2.1 數位典藏加值相關文獻

國科會自20021月開始推動「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其宗旨為典藏數位化國家重要的文物,藉以建立國家數位典藏,進而以國家數位典藏促進我國人文社會、產業與經濟之發展。換言之,此計畫為人文與科技並重的計畫,也是目前唯一著重人文內涵的國家型計畫。該計畫包含了內容發展、技術研發、應用服務、訓練推廣及維運管理等五個分項計畫,其中應用服務分項計畫扮演典藏單位與業界之間的橋樑角色,使典藏單位瞭解業界加值技術的發展及內容的需求,讓業界獲知典藏單位數位化成果及商業化需求,媒合二者的需求,促成其於加值應用方面的合作契機。為順利推展數位典藏應用工作,「應用服務分項計畫」規劃五項策略,其於五年內是持續且交叉地進行。整體計畫執行至今邁入第五年,建置許多珍貴的圖像、文字、影像、與語音透過資訊科技整合之數位素材資料庫,結合適當的軟、硬體開發數位內容產品或服務,促進與提升相關數位內容產業,如:數位遊戲、電腦動畫、數位學習、數位影音應用、行動應用服務、網路服務、內容軟體開發、數位出版與數位典藏等(數位內容產業推動辦公室,2004)。其中「創意加值應用」著重於使用數位內容素材庫,廣納產業界技術與行銷策略,厚植數位典藏整合加值技術之經驗與人才,透過產學合作、數位授權、市場行銷機制,激發產官學各方加值創意發想具體落實,建立示範性創意加值應用典範。然而,相較於《數位典藏技術彙編》提供各種數位典藏保存及維護的方法與智慧財產權與資料安全控管、檢索機制訂定等管理資訊與標準,數位典藏加值應用品質管理實施現況,大多仍停留在以「數量」做為考核專案績效的最重要考量,而忽略加值應用分項的目標應在於重新詮釋數位內容的文化內涵,進而創造高質量的數位文化經濟價值。

 

2.2 品質管制相關理論

好的數位典藏加值應用成果必定與嚴謹的品質管制過程習習相關。因此,數位典藏加值應用品質之維繫勢必端賴品質管理之精神與內涵與以支撐及維持。其次,品質管理之概念,已由原本品質「管制」概念逐漸質變為全面品質管理之樣態與推動實況。據此,於以下先行介紹:品質管理之定義與全面品質管理理論之意涵。

 

2.2.1 品質之定義

「品質」一詞常為人掛在嘴邊,而且幾乎每個人均承認品質的重要性,但多數對品質的意義還是很模糊,甚至有人誤解為「品質檢驗就是品質」。事實上,品質可簡單地解釋成產品或服務的「適用性」,也就是「顧客的滿意度」。然而,所謂品質之高低或好壞,並非絕對值,乃視其能否回應顧客需要所訂。這些需要通常依特定準則詮釋成為特性,其可包含了產品或服務的價格、功能、使用性、可信性、安全性、耐久性、經濟性、美學以及售後的服務等。目前,世界各國對品質定義方式,主要依據國際標準組織所持看法,要義如下:「品質,係指一項產品或服務之特徵與特性之整體性且具有滿足其所規定或隱含需求之能力」;換言之,數位典藏加值應用之品質若據此觀點,則其品質應被定義為:「係指數位典藏加值應用暨其產出涵蓋範圍,擁有之特徵或整體特性,具備其所規定或隱含需求之能力。」

此外,從國內外學者所主張之觀點,可以發現其對於品質之定義宣稱,屬於一個很抽象的概念,難以用具體的測量加以界定,必須參酌各學者的說法才得多元整合之效。Crosby (1984)提出:品質是產品符合標準;Deming (1993)提到:品質不是來自於檢驗,是來自於不斷地改善過程;Sallis (1993)對品質所作定義為:品質是滿足並超越顧客的需求與期望;吳清山與林天祐(1994)認為品質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為絕對的角度來看品質是最完美的境界,及通稱最高品質之意;一為相對角度來看品質非完全取決於事物本身內在特質,而是外在客觀因素所決定,當符合外在需求標準時,事物的本身品質才有意義;黃旭鈞(1994)提到品質是符合顧客的需求與期望;吳思達(2000)認為品質就是,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足以符合顧客的需求以及達成期望的滿意度。

綜合以上學者所述可知,品質是來自於不斷改善的過程,同時,品質除了必須符合標準外,還要持續滿足並超越顧客需求與期望,才是真正達到品質的要求。尤其,品質管理理論之發展進入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簡稱TQM)階段後,歷經不同學者提出品質檢驗、控制、管理等理念,經過長時間轉變所形成的,所以在定義上會隨著不同領域的觀點或組織的運用而有所差異。

 

2.3 全面品質管理

全面品質管理是一種管理哲學,主要以DemingJuranFeigenbaum 之理念與作法,同時融合了石川馨等學者主張之技術與手段而發展出來的(曹健齡,2000);藉由不斷改善組織為基礎的指導原則,建立一個團隊的工作環境,使每人發揮自身能力、知識、動機與機會來進行改善品質,進而滿足顧客的需求。茲以就全面品質管理之定義與其主要內涵,分別論述如下:

 

2.3.1 全面品質管理定義與內涵

目前,全面品質管理的理念已廣泛應用在各類企業及組織中,是一套有系統的改革策略。藉由組織領導階層的支持,依據顧客的需求訂定品質標準,並要求成員在充分的溝通與參與下,建立合作共識,再運用科學化的統計方法,以過程為管理重點,不斷地改進品質以製造滿足顧客需求的產品與服務。玆摘要各主要學者對全面品質管理之定義所提出主張,詳列於下:Sallis (1993)對全面品質管理定義為:「全面品質管理是一個持續改進的哲學,可以提供任何教育機構系列的實用工具,以滿足並超越現在與未來顧客的需求與期望」;美國國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對全面品質管理的解釋如下,全面品質管理是一種理性思考方式及一種指導原則,作為持續改善組織的基礎,它利用數量方法及人力資源,以改進所獲得的產品及服務品質,是組織內所有的作業過程,符合顧客現在及未來的要求。它是以規則的方法,整合基本的管理技術,現有的改進努力以及技術工具,集中全力於品質改進的工作上。(引自吳思達、鍾南峰、柯煒煜,2001);閻自安(1998)提到「全面品質管理」是一種「全面參與」、「品質不斷提升」的整合性管理策略;其主要精神是藉由重視內外顧客的需求、鼓勵全員參與、服務品質的增進在於組織的過程而非結果、藉由統計分析瞭解缺失的原因、重視團體而非個人、由上而下的承諾、持續的改進及創造較高的競爭力與生產力;鍾國文(1999)整理相關文獻,歸納出全面品質管理的主要內涵包括:建立持續長遠的目標、顧客滿意至上、承諾品質第一、持續不斷改進系統、重視成員的發展訓練、全員共同參與及授權、資料本位的決定與管理、預防重於治療,過程與結果並重;吳思達等人(2001)認為全面品質管理可定義為:「組織中的成員、部門、系統所形成的工作團隊,利用科學的技術及統計資料的方法,全面參與及持續改善追求卓越、永續發展為目標的組織經營管理活動」;曾榮華(2001)表示全面品質管理是一種管理的哲學,其精神在於強調組織內的全員參與及永無止境的改善。而這樣的理念是以系統的、一致的、整體的組織方式,檢討組織內各項事物的處理過程,期能達到工作品質與績效改進的目的,以符合顧客的需求。

歸納以上觀點,本文定義全面品質管理如下:「全面」:一個組織由上至下,全體動員為品質負責;「品質」:涵蓋整體產出或服務之歷程與結果,皆能符合標準及服務對象之需求;「管理」:有效達成品質目標的可行策略與具體方法;「全面品質管理」:即為達成品質目標的全面且持續不斷的作法。

 

2.4 數位典藏加值應用與全面品質管理理論

Deming (1993)針對全面品質管理所描述的十四項原則及專業團隊運作的特性歸納出全面品質管理之八大必要因素,包括有「共同承諾」,意指對團隊的服務品質及共同目標,有強烈的追求熱忱及責任感;「顧客服務滿意」在於強調任何服務及產品都要以顧客的滿意程度為依歸;「持續改善過程」即為團隊中之個人皆須致力個人及團體的不斷改進,以改善服務品質與提高效能;「合作參與」則允許所有真正參與的工作同仁都參與改進的歷程,共同協力合作信賴負責,為共同目標而努力;「事先預防」採取「錯誤可以事先設計予以消除」的態度,經由管理程序將錯誤減少到最低;「彼此授權」讓成員們分享彼此的專業能力,授與彼此的權力作決策,使其在工作中獲得滿足感、成就感;透過「教育訓練」為成員提供在職教育訓練及自我改進的方案;重視「溝通協調」,以塑造和諧尊重氣氛,建立有效溝通網絡,以消除不必要的衝突與競爭。

綜合以上觀點,我們得知全面品質管理是一種管理的哲學,其精神在於強調組織內的全員參與及永無止境的改善,而這樣的理念是以系統的、一致的、整體的組織方式,檢討組織內各項事物的處理過程,期能達到工作品質與績效改進的目的,以符合顧客的需求。換言之,在一個數位加值應用的計畫或專案當中,數量並非代表質量,如何拓寬並深化數位典藏內容的「多樣性」與「統整性」,是為數位典藏應用服務分項的重要職責。同時,本專案亦相信數位加值應用的計畫或專案質量不佳的結果,其勢必來自於不良的持續改進管理系統。是故,本文嘗試將全面品質管理的內涵導入數位典藏加值專案不同的執行階段並發展及遵循五大實施原則:(一)、「以客為尊」:全面品質管理以市場滿意為核心,提供廣受歡迎的產品;(二)、「全員參與」:「夥伴關係」的建立,所有參與人員均兼負品管的責任,是實施數位典藏加值應用專案導入全面品質管理的重要策略;(三)、「品質承諾」:專案必須營造追求品質的氣氛,使所有人員齊心一致共同為提昇產品品質而努力;(四)、「永續攺進」:專案永續改進的工作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指專案內部的持續性品質改進,第二部分是指不斷了解市場的需求情形;(五)、「事實管理」:專案如要持續改進品質,必須隨時掌握可靠的資訊,因此,事實管理或資訊的有效蒐集、處理與解讀是實施全面品質管理必須掌握的重要原則。歸納上述觀點,當全面品質管理的理念經過理論界的整合以及實務界的驗證,已經發展出系統性的知識體系,本研究導入全面品質管理內涵除以提升數位加值應用專案品質與績效為目標外,亦希冀能做為日後相關數位加值應用專案參酌之基礎。

 

3.        「信仰.探索-台灣民間信仰數位典藏創意加值」專案品質管控

綜合上述之理論分析,本研究案由執行單位「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所)」(以下簡稱台藝大)透過和典藏單位「世界宗教博物」、合作企業「頑石創意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頑石創意)之三方產學合作模式所組成。台藝大做為專案之執行單位,為使專案品質與其加值商品商值的提昇,將專案劃分階段並分別付予不同的工作內容與考核項目以執行數位加值應用品質管控(如圖1)。

1 「信仰.探索」品質管控階段及其項目

 

3.1 專案發起品質管控

專案發起為數位加值運用流程之開端,換言之,當專案發起之任何環節產生疏失,必然直接影響專案後續流程。是故,本小節以實際經驗探討專案發起階段工作項目與管控要點。

 

3.1.1 典藏單位之選取與合作模式

Deming (1986)相信品質不佳來自於不良的持續改進管理系統。就數位典藏加值應用專案而言,好的數位加值創意成果必與其本身數位素材習習相關。因此,如何選取典藏單位、確定數位素材評估指標及確保數位素材授權合法性,是專案發起階段最重要的工作項目。以下,將分述之。

 

1. 典藏數量之豐富性

世界宗教博物館以典藏宗教文物為主,台灣民間信仰為宗博館典藏之一,其藏品本身充滿故事性與傳奇色彩,而這些背景與文物特色使宗博館獲得93年度文建會國家文化資料庫補助之「台灣民間信仰資料庫計畫」,完成有關「台灣民間信仰」方面之館藏藝術品數位化的工作,每年數位化200件文物(表1)。除了持續增加台灣民間信仰資料庫及專題網站內容,宗博館並計畫將台灣民間信仰資料庫做加值運用,開發周邊商品,提供展覽、研究、教學、出版等文化推展效果。

 1 世界宗教博物館經文建會國家文化資料庫補助數位化件數統計表

計畫名稱

信仰探索台灣民間信仰數位典藏創意加值

典藏單位

世界宗教博物館

數位化年度

93

內容類別

印版、神像、神像掛軸、法器、祭祀用品、厭勝物

件數

200

資料來源:世界宗教博物館提供

 

2. 藏品數位化品質與其衍生價值

數位典藏的數位影像產出主要是藉由掃描、攝影等方式擷取,因此,對於數位內容發展分項計畫或專案而言,數位影像具有藏品外貌擷取、藏品資訊記綠兩大主要目的。在藏品外貌擷取部份,提供了藏品本身的造型與色彩的紀錄,優質的數位影像能產生美感的衍生價值;在藏品資訊記綠部份,主要目標為清晰的描寫藏品本身的獨特資訊,如藏品本身的文字、圖騰、紋理等,有效達成藏品資訊記錄的數位影像能使數位產出更具有學術研究與加值應用的價值。然而,如何對數位影像進行適宜的評估,林彥宏與黃冠華(2006)依據數位影像的目的,發展出「影像質量指標」,並藉由各項指標所檢驗之內容與操作方式,進一步計算影像質量之品質,而衡量的指標包括:影像尺寸的最低標準(數位攝影至少要達到3000×2000像素以上,掃描則為與原件1:1為原則)、解析度的最低標準(數位攝影至少要達到300dpi以上,掃描則需達到600dpi以上)、檔案格式(維持完整不壓縮的TIFF)、色彩模式(RGB模式且色彩深度24位元以上)、影像清晰度(指藏品細節顯示能力)、影像是否產生變形、影像的雜訊比、數位影像內涵資訊的描寫能力、數位影像材質表現能力等等。換言之,對數位典藏加值應用計畫或專案來說,藏品本身的數位化影像是否符合完整性、可讀性與精確性亦為加值應用是否能發展出高質量之衍生價值的重要基礎。

3. 典藏品授權合法性

數位典藏加值應用過程中,常面臨數位典藏法律歸屬的問題,例如:原始典藏著作權歸屬之釐清,或素材授權等,皆造成各執行單位的困擾,同時亦讓業界投資裹足不前。因此,為控管典藏品之來源及合法性,嚴謹的授權過程及相關合約之簽署非常重要性。同時,典藏單位與合作企業兩方也需達成此共識,方能使後續的流程在法律規範下順利執行。本案數位加值計畫即遵照此原則與流程,合作企業與典藏單位簽訂著作權授權契約,契約中必須說明授權圖像之使用範疇、期限與規範等。如此,雙方可依循著作授權契約書之約定內容各自行事,不僅提升執行效率,也能使雙方達成合作共識,掌握加值商品之圖像品質。 

3.1.2 合作企業之選取

如前所述,好的數位加值創意成果必與其本身數位素材息息相關,而如何提升數位素材運用之高品質則與合作企業本身密不可分。因此,本案在尋求合作企業時,除以信譽優良企業為優先考量外,合作企業是否擁有數位加值應用之經驗,亦為評估的重點。以本案合作企業「頑石創意」來說,其自1999年開創以來,擅長以新穎、活潑之科技語言與設計,過媒體、動畫、遊戲等娛樂科技重新詮釋文化內涵。在推展「數位內容研發」方面,自2002年起積極參與數位內容競賽,於國內外屢受佳績。2003年延伸創意加值商品,經營法國羅浮宮埃及特展,發展系列主題商品。由此可知,「頑石創意」之數位內容產業專業實力備受肯定。

3.2 專案執行品質管控

本專案加值應用產出,以商品開發為例,舉凡從商品企劃階段->設計階段->修改設計階段->打樣階段->開模階段->量產與行銷規劃階段等執行過程(如圖2),每一步驟皆需通過學界(台藝大圖文系)、典藏單位(宗博館)及業界(頑石創意)三方代表於定期會議中不斷地進行評估與修正後,才能進入下一階段的執行。而如此繁瑣的步驟與管控原則,只為提昇專案品質與符合市場需求。本案商品開發品質管控流程說明如下:

2 「信仰.探索」專案商品設計與開發品質管理流程

 3.2.1 創意發想階段

本案商品概念之規劃,一開始即認同台灣的民間信仰是本土文化中獨特的一環,並試圖將如此珍貴之文化元素,轉化為生活美學的設計元素,為台灣宗教文化藝術帶來新的創意新與思考。因此,在此核心價值與共識之下,三方各司其職,如:宗博館扮演提供文獻與商品文案諮詢的角色,台藝大研究團隊與頑石創意則負責商品創意發想及設計與規劃行銷暨通路推廣策略工作。

 3.2.2 市場分析與品牌定位階段

品牌核心是消費者消費意識與需求在市場上的一種集中。然而,數位典藏加值應用專案品牌發展目前面臨的主要矛盾是:其品牌延續性因執行期限而受到限制。是故,本研究團隊相信要改變目前因政策和競爭力方面所存在的被動局面,必須品牌建立藉以提升產品的核心競爭力。而為了建立正確的商品策略與品牌定位,研究團隊首先進行市場分析的工作,我們也因此發覺現今台灣廟宇加值商品大部分仍缺乏設計性紀念品及文化禮品,有的大都只是圖素的直接應用且形象肅穆。有鑑於此,「信仰‧探索-台灣民間信仰數位典藏創意加值」研究團隊擬出四大商品開發主軸,即:品牌塑造、相關主題網站建置、神佛肖像Q版化及商品年輕娛樂化。 

3.2.3 商品打樣與開模量產階段

本案加值商品由台藝大圖文系與頑石創意共同合作,共同執行設計開發工作,精選「世界宗教博物館」之館藏作品,將之開發成設計性與創意性十足的商品。商品開發過程須經過選圖設計評估打樣開模製造量產此一專案品質管控流程。其商品品質管控流程詳述如下:

1. 選圖

挑選出「世界宗教博物館」所提供館藏藝術作品之數位影像圖檔,本案獲得合法授權之圖像共計200筆。數位內容素材的運用,最初由台藝大研究團隊與頑石創意多次會議討論,進行各文物特性與其故事性之評估,藉以決定未來文物應用於商品設計之方向。

2. 設計

1)商品項的決定

就創意加值商品的設計可以分成:擷取典藏物文化風格特色、形成設計概念模式,與完成文化產品設計等三個步驟。以本專案為例,選擇欲開發的商品項需先考量市場趨勢、材質及展現效果,此過程經過台藝大研究團隊、宗博館與頑石創意等三方每1-2週定期會議討論,最後,由頑石創意進行專業判斷,選定了兩款商品系列,即:博物館DIY教具與創意商品,作為本案商品的設計基礎。

2)邀稿與定稿

為了廣徵創意與培養設計新秀,台藝大研究團隊與頑石創意均投入此階段性工作。首先,由計劃主持人邀請校優秀學生,學生團隊與頑石創意均須每1-2週定期在商品設計會議中向計劃主持人提出設計圖及設計概念,歷經多次評估與修正後,由計劃主持人與頑石創意就創意性、市場性與可行性三大因素,共同決選出設計稿後,進行下一階段的商品打樣測試。

3)打樣測試、修模與量產

設計圖一旦確立,此設計圖須以電腦3D動畫圖進行設計後,交由工廠進行打樣樣品。而本案評估樣品的項目包括:材質、彩度及商品與其包裝材料是否符合政府相關環保與安全法規之說明等等。而依據本案建立之品質管制標準程序,若上述這些評估要項發生不符合本案計劃主持人要求之情況,承製廠商須重新進行商品打樣後再交付給計劃主持人進行再次評估與確認,方能正式確立此項商品可開模量產。

4. 行銷推廣暨通路規劃

經由台藝大研究團隊、宗博館及頑石創意多次會議討論與樣品呈現等開發歷程,方可進行商品量產。而為了擴大本案商品經濟效益,由台藝大研究團隊、宗博館與頑石創意三方集思廣義,共同規劃活動推廣策略。此推廣策略範疇包括:活動規劃、公關運作及媒體露出等,活動規劃以宣傳推廣數位典藏加值應用成果為目的。而為了擴大推廣之效益,公關運作及媒體露出亦為提升專案成果效益之重要項目,因此,本專案將媒體報導部份依照報導的媒體類型可分為以下:「平面媒體」、「電視媒體」、「電子媒體」、「廣播媒體」。平面媒體主要以平面報章雜誌所報導新聞為主;電視媒體包含有線電視與無線電視所報導之新聞為主;電子媒體則是包含國內與國外知名網站所報導之消息為主。透過此活動加值推廣與媒體報導形式,希冀可以達到文化推廣與商品行銷,使民眾在參與活動時,可間接瞭解數位典藏在傳統文化升級推廣中所扮演的角色與豐碩的成果。

4.        「信仰.探索-台灣民間信仰數位典藏創意加值」成果

隨著數位化藏品之數量與規模日趨龐大,加值商品除了在量的方面追求廣泛涵蓋之外,在質的維護也必須同時並進。「以客為尊」為全面品質管理五大實施原則之一,換言之,應用在數位典藏與創意加值領域中,即是典藏加值如何以市場滿意為核心,提供廣受消費者歡迎的創意加值產品。一如韓國數位典藏計畫以「向市場學習」為其口號,正值得臺灣加以借鏡。以本研究對象為例,除了利用有趣的創意加值商品,結合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文物典藏,喚回大眾對於台灣民間信仰的記憶之外,專案團隊亦深信創意加值商品必須要有故事性,有時間推移的卷軸,才容易讓消費者加強印象。因此,本案加值商品設計歷經設計情境、訴說故事、編寫劇本到設計商品階段後,其加值商品每樣包裝皆附上相關文物的說明及原圖,並提出一個有力的品牌名稱,將各項商品納入品牌之下,以品牌做推廣。本專案所開發加值商品之成果(表2、表3),鎖定「博物館兒童教具」及兼具文化與生活巧思的「創意商品」。

4.1品牌建構

台灣的民間信仰是本土文化中獨特的一環,透過世界宗教博物館數位典藏應用加值計畫,頑石創意企圖將這樣的文化元素,轉化為生活美學的設計元素,為台灣宗教文化藝術帶來新的創意新與思考。並規劃「我愛拜拜—It’s good to pray.」品牌概念,設計一系列視覺識別系統(如圖3),作為本次產出商品之推廣主題及品牌。

 

3「我愛拜拜」品牌logo

 4.2 商品規劃

本案產品思維鎖定成兩大方向,一為博物館的兒童教具,二為兼具文化與生活巧思的創意商品,其產品與其概念如下所述。

1. 博物館兒童教具—DIY商品系列:

自民間信仰中常見之版畫中,精選財神與福祿壽三仙,設計財神泡綿版畫與福祿壽泡綿章DIY學習包(如表2)。改以造型泡綿貼紙取代一般版畫需要使用雕刻刀的模式,不僅增添兒童使用時的安全性,也是兼具文化與美學的教具。

2 博物館兒童教具—DIY商品系列

品項

商品概念

宗博館選件

商品圖面

財神泡棉版畫

運用泡棉為材料,將吉祥如意、迎財納福的願望投注在工藝美術上。製作使用簡便安全之DIY材料。

 

福祿壽泡棉拼圖章

將福祿壽轉化為蝙蝠、鹿、壽桃圖案;吉祥字做成泡棉印章及拼圖,水洗即可重複使用、玩出無限創意。

 

2. 創意商品系列:

此系列商品其目標族群鎖定在年輕世代,企圖將宗教藝術融入生活中。將典藏之神佛像、法器與祭祀用品圖像結合設計創意,並強調祈福、招平安之意念,製作六款創意商品(如表3)。  

3 創意商品系列

品項

商品概念

宗博館選件

商品圖面

福神到立體明信片系列

現代人無論生理或心靈都需要寄託。此商品打破早期的祖先們靠著到廟裡拜拜,祈求生活順遂;時光移至現代,需要什麼保佑就把神明請回家,強調時時為現代人帶來福氣之精神。八款Q版神明,拉近使用者距離。

狼牙棒家族手機吊飾

推翻大眾對狼牙棒使人受傷流血之價值觀,將其可愛擬人化,設計狼牙棒家族三款逗趣的手機吊飾。轉化自乩童手中的神器狼牙棒,具有按摩、遊戲、方便取用等奇妙功能,並賦予其角色與個性,充滿故事性。

隨身筊筊

人都有迷惘困惑需要指引的時候,設計小巧造型既酷炫又便於攜帶的笅,讓使用者不論身在何處,有沒有銅板,都可藉由隨身筊筊解決困惑。

石獅子不倒翁系列

石獅子平時守護的是寺廟的大門,將形象轉化為桌上的文具守護角色,頭上可放置名片,肚子裡可裝迴紋針等小物,不倒翁的造型在桌上搖搖擺擺,也舒緩了一天的壓力。

福祿壽名片盒

鎖定企業家與上班族,開發其所需之名片盒。設計概念希望藉由福仙、祿仙與壽仙的加持下,為此客群帶來福氣、升官及健康活力。

蝠鹿獸公仔

「蝠鹿獸」以俏皮的解構手法,將福、祿、壽各自代表動物蝙蝠、鹿與鶴的形象特徵進行幽默的組合,變成集各種吉祥意涵於一身的神獸。

 

4.3 推廣與通路策略

經過台藝大研究團隊、宗博館與頑石創意等三方討論,最後,由頑石創意進行專業判斷,擬定以下通路點進行本案產品之銷售,其通路點包括:

1. 特殊通路:創意商品進駐廟宇紀念品專櫃

常民文化與廟宇活動關係密切,將宗教的圖像轉換成設計的元素,可以有計畫進駐台灣廟宇設立創意商品專櫃,像今年馬祖大典設計可愛版的肖像,將宗教導入年輕族群,意外創造新的風尚,可以作為本專案開發此類商品的市場潛力佐證。目前廟宇普遍缺乏獨特性及高品質的創意商品,但是每年廟會活動卻是聚集人潮最多的地方,有人潮就有錢潮,廣大的商機值得開發,特別是許多廟宇還是古蹟建築,更具有濃濃的文化氣息。

2. 虛擬通路:自營之商務平台與會員招募

網路交易已經形成消費風潮,本專案已經有可供運用的商務平台,利用此資源開立網路商店,將是最好的行銷管道。網路可結合電子報發送給世界宗教博物館既有的會員,同時透過講座與研習營持續開拓新的會員,以會員招募及社群經營模式進行網路行銷,利用最經濟的行銷預算達到最大效益。

3. 企業禮盒:人壽保險業者等企業禮品

透過企業通路代理商以禮盒搭配方式推薦禮品,特別是保險業者及銀行業者,逢年過節必須送禮來經營客戶的向心力,推出具有台灣味的禮盒,配合節令設計促銷活動。

4. 連鎖通路:博物館、書店、觀光景點賣店

實體通路多採取寄售月結方式,適合本專案的實體通路包括博物館、連鎖書店專櫃及觀光賣店等。透過陳列設計的櫃體引起焦點,並結合數位學習產品與創意商品,以專櫃陳列方式展示,可以達到推廣效果,特別是在世界宗教博物館配合展覽展出搭售。

5. 活動與參展搭售:情境銷售周邊商品

以文化加值概念推動常民文化,配合研習活動搭售情境商品,也可以帶來短期長紅業績。目前參展規劃已包括:國內:春、秋季禮品展、台灣國際文創展、國際公仔展;國外:AAM、紐約授權展。

5.        結論與展望

本研究根據之專案,自9510月起舉凡從商品企劃,歷經設計、修改設計、打樣、開模,以及量產與行銷規劃等執行階段,就數位典藏加值應用專案如何導入品質管制部份已獲得些許經驗與心得,此部份希冀能提供其它數位典藏加值應用計畫或專案可供參酌的寶貴經驗。以下,亦為本專案執行心得與建議:

(1)    確立藏品授權合法性

在數位內容加值過程中,智財權的議題往往為業界認為最困難與需要釐清的部份,其包括:數位典藏著作權的清算、產品著作權歸屬問題與典藏單位及企業之間的權利義務問題等等。而為了解決上述這些問題,在藏品授權階段,本專案藉由嚴謹的授權過程及相關合約之簽署控管典藏品之來源及合法性,使其數位內容能獲得最有效的加值運用。然而,就產品著作權歸屬問題及回饋機制部份,由於目前仍欠缺相關法律及條例可供各加值應用計畫與專案依循,本研究建議政府單位應儘速爭取相關之立法,充實推行員額編制及經費預算之逐年編列外,政策性須持續推動,方能呈現具體成果。

(2)    導入優良產品認證概念

從專案執行實蹟中發現,政府單位除應充實國內廠商及藝術家對授權使用及觀念與積極爭取相關之立法外,優良產品認證概念之推行亦須獲得數位典藏相關產業之重視。簡言之,認證機制功能不外乎為:商品將具有相當程度的品質、提高專案團隊的榮譽(商譽)、加值商品獲得更周延的保護與有效對抗侵害之行為;同時,亦使消費者信賴具有標識的商品。是故,本專案在執行之初,不僅與典藏單位就藏品授權合法性進行簽約,亦同時要求合作廠商必須提出商品之認證規劃與其商品本身所使用之材質須符合相關環保與安全法規等等,以確保創意加值商品之品質。

(3)    權責分工與確立工作流程

本專案為產學合作模式所組成,為使專案之創意加值商品能創造最佳品質與產值,於本專案中,宗博館扮演提供文獻與商品文案諮詢的角色,台藝大研究團隊與頑石創意則負責商品創意發想及設計與規劃行銷暨通路推廣策略工作。是故,在一個計畫或專案執行中,明確的權責劃分能使各參與單位秉其專業各司其職,而專案流程的確立,不僅使各參與者清楚其負擔的工作項目及內容外,亦能藉由標準化製程的建立,維持專案成果之品質。

(4)    專案核心價值的確立

伴隨全球在地」的風潮,「在地」必須接受「全球化」的考驗,轉換到創意加值商品之上,也就是商品本身強調的是無可取代的特色為利基從本專案的執行經驗出發,宗博館必須培養觀眾,例如其兒童博物館就是從小培養觀眾的好規劃,同時,宗博館也必須藉由其展覽與展品特殊文化脈絡打造明星商品,一如國內故宮的翠玉白菜的「白菜小子」、「蝗蟲寶寶」等等。基於上述,專案團隊在計畫之初即針對市場之相關案例進行調查,藉成功案例之特徵作了以下四點結論與目標:一是「我愛拜拜」品牌塑造,藉以擴大創意加值商品價值與永續經營;二是商品年輕娛樂化,使計畫貼近市場需求;三是相關民俗慶典銷售時段搭配,藉以促進民眾參與;四是和文化創意產業做連結,用台灣生活風格與故事來行銷。換言之,創意加值商品不單只是販賣商品,亦是將生活風格轉換成具商業價值之文化經商品,而這也是本專案團隊一直以來所依循的原則

(5)    專案管理與經驗傳承

除了上述政策性與技術性之問題,數位典藏計畫人力流動頻繁的現象,亦為數位典藏計畫推展上的一大瓶頸。以台藝大數位典藏計畫團隊執行之各專案為例,同一專案均曾歷經不止一位專任助理,多半助理服務五、六個月即離職了。就計畫本身而言,人力流動頻繁畢竟不是好事,因為助理可能才剛上任與熟悉業務後,卻因各種因素離職;加上徵聘新助理的空窗期,這些情況其實都不利於計畫的品質管理與經驗傳承,而這個現象其實與數位典藏計畫本身的性質有關。由於數位典藏計畫缺乏自身財源,主要是仰賴國家補助,一旦計劃結束,專任助理的工作也隨之結束。換言之,它本身並不是一份長遠的工作,自然也就無法提供足夠的誘因留住從業的人才。針對這點,本專案認為除提供助理完備之教育訓練外,如何提供專任助理從業誘因,藉以提昇專案管理績效與延續數位典藏計畫,亦值得相關單位研擬適宜之辦法。

 

參考文獻

[1]      吳清山、林天祐。〈全面品質管理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初等教育學刊》〈1994年第3期》:1-28

[2]      吳鄭重譯。《裘蘭品質領導手冊》。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1994

[3]      李怡禎。《高等教育行政人員全面品質管理教育訓練課程內涵之研究》。台北縣: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1

[4]      林天祐。《教育行政革新》。台北:心理,2000

[5]      林彥宏、黃冠華。〈數位典藏內容競爭力評鑑指標的建立以影像質量為例〉《第五屆數位典藏技術研討會》,2006

[6]      曹健齡。〈全面品質管理〉《全面品質保證手冊》:2000

[7]      曾榮華。〈以全面品質管理觀點提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品質〉《教育研究資訊》〈2001年第9期第1卷〉:55-75

[8]      黃旭鈞。《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全面品質管理信念之研究》。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9]      經濟部數位內容產業推動辦公室。《2004台灣數位內容產業白皮書》。台北:經濟部工業局,2004

[10]  董芳苑。《探討台灣民間信仰》。臺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11]  閻自安。〈教育優先區的基本精神與選擇指標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1998年第6期第2卷〉:71-86

[12]  鍾國文。〈全面品質管理(TQM)在教育上應用之探討〉《南亞學報》〈1999年第19期〉:217-240

[13]  Crosby, P.B. Quality without Tears. (New York: McGraw-Hill, 1983)

[14]  Deming W.E. Out of the Crisis. (Boston. MAMIT, 1986)

[15]  Deming, W. E. The new economics: For industry, government, education. (Massachusetts: MIT CAES, 1993)

[16]  Sallis, 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education. (London: Kogan, 1993)

 

論故宮書畫數位影像的建置與品質管理

發表日期: 2008-03-03, 點閱數: 4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論故宮書畫數位影像的建置與品質管理

陳泳任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

water@npm.gov.tw

 

摘要

故宮典藏書畫的影像數位化流程,計有直接數位化與間接數位化兩種。本文從實務經驗,說明直接數位化的方式及流程,探討故宮數位影像的建置,以及數位流程的步驟與品質檢驗方式。在數位化的流程中,前端的影像擷取、檔案類型及色域的轉換,到後端的打樣輸出,主要參考國際標準的訂定,進行環境與流程的管理。在品質管控與檢驗上,以視覺評量與儀器量測作為依據,確保數位影像的品質。

 

關鍵詞:數位典藏、數位影像、色彩管理、數位化流程、品質管理

 



1.        前言

故宮收藏的書畫文物皆有一定的年代,保存不易,自民國90年(2001)起,即展開第一期的數位典藏工作,在這為期五年的時間,已累積數量不少的數位影像。高品質的數位影像,可以減少文物原件提件的次數,並達到保護文物的目的外,更可供作出版、研究等用途。本文從書畫數位攝影系統的建置、數位化流程與品質檢驗等加以說明,將高品質數位影像的擷取以及檢驗過程,以實例探討的方式供相關數位典藏計畫參考與交流。故宮數位攝影系統的建置,從前端的影像擷取到後端的打樣輸出,以階段性採購的方式完成建置[1]。在色彩管理與數位流程的規劃過程中,主要採取兩種方法交互運用進行品質管理,分別為客觀的量化數據實驗與主觀的視覺評量方法。量化數據量測,得以檢驗影像及輸出打樣稿的色差值;視覺評量則可達到視覺匹配的數位影像與輸出打樣稿。

 

2.        故宮書畫數位攝影系統的建置

2.1數位化的方式與規格

故宮典藏書畫的影像數位化流程,計有直接數位化與間接數位化兩種。直接數位化是以4×5片幅相機銜接數位機背,藏品拍攝後立即產出數位影像檔;間接數位化則是以傳統大型相機,先拍攝成4×5英吋或8×10英吋規格的正片之後,再經由高階滾筒掃描器掃描,產出數位影像檔。

「故宮書畫數位典藏子計畫」自民國90年(2001)起,即進行書畫類文物的影像數位化工作,計畫執行之初,採取的是間接數位化的方式[2],直至民國93年(20049月,書畫數位攝影系統建置完成,書畫數位影像的擷取,才同時採間接、直接數位化兩種方式運作。另一方面,書畫數位攝影系統受限於場地空間及挑高的不足,僅能拍攝小件書畫藏品影像,如手卷、冊頁、成扇、法帖等;大幅的立軸,則仍沿用間接數位化方式,先拍攝成正片,再將正片掃描成數位檔案。

書畫數位攝影系統,使用的數位機背有2200萬畫素,產出的最大檔案為128MB Tiff16 bit RGB),與正片掃描所產出的影像檔規格互有不同(表1)。目前書畫數位攝影棚啟用的3年裡,已擷取約2萬張的影像檔(1700組件書畫類文物)。因考量在數位機背的感光原件技術發展下,主流畫素已在3300萬到4000萬畫素之間,為提升影像品質及增加影像檔更多彈性運用,「書畫數位典藏子計畫」已計畫於民國96年(2007)繼續推動攝影系統核心組件(數位機背)的更新方案。

 

 

1 影像規格表

影像類型

正片掃描

數位攝影

(民國93年建置)

數位攝影

(民國96年更新後)

複製畫影像檔

(最大輸出檔)

 

600MB tiff

64MB tiff/ 8 bit RGB

128MB tiff/16 bit RGB

100 ~ 300 MB tiff

出版圖錄影像檔

70MB tiff

64MB tiff/ 8 bit RGB

100MB tiff

中間影像檔

20MB tiff

20MB tiff

20MB tiff

螢幕顯示影像檔

150KB jpg

150KB jpg

150KB jpg

螢幕預覽影像檔

10KB gif

10KB gif

10KB gif

 

2.2數位攝影系統的建置

在書畫數位攝影系統的建置過程中,首要考量的是文物安全性,基於安全原則,文物藏品置於拍攝台上的方式可分成兩種,分別為70°角(圖1)以及20°角(圖2。單張的冊頁置於70°角的作業台拍攝;而裝裱成冊的冊頁、法帖等,則置於20°角的作業台進行拍攝。在這兩種角度的狀態下,勢必增加相機與對象物之間的平行校正難度,所以在相機選擇上,則以4×5片幅相機搭配三向雲台,才能擁有細緻的角度、水平及垂直調校功能[3]。書畫處除了建置主要的書畫數位攝影系統外,復於民國95年(2006)建置專門擷取細部書畫款印及局部攝影系統。書畫款印及局部攝影系統,係使用1300萬畫素的135數位單眼相機,擷取高品質款印影像,並能同時達到快速與機動性的操作。所擷取的數位影像,主要是供書畫款識印記資料庫的影像所需。

  

圖1  70°角的拍攝方式    

                2  20°角的拍攝方式

 

另一方面,由於書畫類藏品均為紙、絹材質的有機類文物,因此在光源的選擇上,格外需要防範強光與紫外線對文物的損傷。攝影用的人工光源可略分為兩種,分別為瞬間光源與持續性光源。瞬間光源即為閃光燈,雖然閃光燈的頻譜(Spectrum)、照度等性能優於持續性光源,但是閃光燈光源具有紫外線[4],且其瞬間強光對於文物恐有損傷之虞,所以在選擇光源時,宜以持續性光源優先考量。持續性光源主要有鎢絲燈、石英燈與冷光燈等,其中,冷光燈所產生的熱能比鎢絲燈與石英燈少,整體評量優於其他兩者,所以書畫攝影棚選購的是具高演色性(CRIColor Rendering Index)、高頻率的冷光燈,做為攝影系統的光源[5]

 

3.        數位流程與設備校正

3.1流程圖與螢幕校正

書畫處數位攝影棚的流程(圖3),除了清潔、暖機、冷光燈預熱等準備工作外,另一項重要工作是事前的設備校正。設備校正主要以螢幕、相機(鏡頭以及數位機背)、印表機為校正對象。定期的設備校正是數位攝影流程的基礎,經過校正後的輸入與輸出設備,才能使得整個流程與色彩管理保持一定的基準與準確性。

 

3 數位攝影流程圖

 

螢幕校正,應先開機20分鐘,使螢幕顯色趨於穩定後,再使用Eye-One校正儀器裝載於螢幕上,並開啟ProfileMaker 5.0ColorNavigator軟體[6],分別對兩款螢幕進行校正。另一方面,因環境光會影響校正的準確度,所以在校正過程中,需先將螢幕的遮光罩裝上,而且在環境光的掌控,最好是處於微弱光線中,或者是在暗室裡進行校正。在螢幕校正軟體開啟後,首先是設定白點值與伽碼值(gamma)。白點值的定義,是目標色溫6500°K,目標伽碼值2.2。(Fraser, Murphy, and Bunting, 2006118-120)設定完成後,軟體會引導調校螢幕的各項設定,包括白點亮度、黑點、對比以及色溫等。

依據軟體的指示,一步一步完成螢幕的調校,所得到的螢幕色彩描述檔,即可設定為使用中的螢幕顯示色彩描述檔。校正的時間間隔,依使用年限長短而有不同,使用一年左右的螢幕,每個月校正一次,使用三年以上的螢幕,日前已發現有亮度衰退的現象,所以改為每兩週校正一次[7],以維持其顯色的準確度跟穩定性。

 

3.2數位機背與鏡頭的色差校正

書畫數位攝影系統搭配影像擷取的電腦是Mac G4,使用的軟體是C1 PRO。根據數位機背原廠使用手冊說明,C1 PRO軟體其中一項功能為鏡頭色差校正(Lens CCLens Cast Calibration)(圖4)。在傳統的中型或大型相機使用上,「如果相機移軸的角度過大,使得軟片和影像圈的邊緣相互交錯,產生的照片會有暗角(暈映現象),會失焦和邊緣變黑。」(London, 2003282)或是擷取的影像角落會出現偏綠或是偏洋紅的暗角現象。

鏡頭色差校正(Lens CC)的設定方法,是先將相機的傾斜與搖擺旋扭歸零,使用原廠的白色壓克力板緊靠鏡頭,在均勻的擴散光環境下,設定常用的光圈值,先擷取出淡灰色的影像[8],再將此灰色影像資訊回饋給軟體,即可產生鏡頭色差校正的選項功能。原廠將此功能選項定義為鏡頭色差校正,並且是使用在廣角鏡頭,或是大幅度的傾斜與搖擺的情況下,因為光線的損失而使得此校正功能有所運作。但是在書畫攝影系統的擷取過程中,並不需使用廣角鏡頭,或者傾斜及搖擺角度,卻依然有擷取的影像檔角落偏色的現象,此現象應屬數位機背本身的色差。所以在數位機背的校正上,把鏡頭色差校正選項作為數位機背的色差校正功能,為另一種全新的運用方式,同時影像品質也獲得顯著改善。

 

4  Lens CC選項

 

3.3噴墨印表機的校正

印表機的初期校正方式,是先列印出色彩導表IT8.7/3928個擴充色塊),再以手持Eye-one的方式,去量測所列印的導表後,並將資料回饋給ProfileMaker 5.0軟體,同時以ProfileEditor 5.0對描述檔的細節進行編修,製作出印表機的色彩描述檔。

由於當時尚未購買光柵影像處理器(RIPRaster Image Processor),所以此時期印表機的墨量控制,僅能在印表機驅動程式上的紙張媒體欄位執行選項,無法確實進行墨量管控。直至民國94年購買數位打樣軟體,建立數位影像模擬於印刷機的打樣成果,才得以改善印表機打樣輸出的品質與階調。

使用RIP來校正印表機,應先列印墨量控制導表,藉以決定總墨量多寡,色彩校正部分,則改以列印ECI2002導表[9],並由自動化的分光光譜儀(SpectroScan)進行量測,資料回饋後,由RIP計算回饋的資料,反覆此順序兩三次,即可精準地控制印表機的列印品質。尚未購買RIP之前,以色彩導表IT8.7/3進行量測與回饋後,量測的平均色差(△E)約在45之間,使用RIP進行校正後,除了階調更為細緻外,量測ECI2002導表所得的平均色差,也縮小至2以內[10]

 

4.        影像擷取與品質管控

4.1平均光分佈與水平垂直的檢驗

前置工作完成後,即可進行光源的平均佈光,以及相機水平與垂直的調校。一般情況下,製造平均光分佈的主要方式,是在被攝物左右方45°角處各置一盞光源,光源在入射角等於反射角的情況下,可避免多數的反光。在左右兩盞光源的距離、照度、色溫的條件都相同時,使用入射式側光表在被攝物的中心點以及四周量測,待數值相同,即完成初步平均光的分佈。

在具有角度的拍攝台以及地面不平的情況下,為了避免拍攝的書畫作品有變形現象,每天拍攝前以及每次移動相機位置後,均需進行水平與垂直調校。目前的校正方式是使用80cm見方的方格紙(1方格為2cm大小),先預量所拍攝文物的大小,在方格紙上進行畫面的配置,同時調校三向雲台上的角度、水平與垂直旋鈕,讓方格紙呈現無變形的方格狀態。檢查有無變形的方法,除了對照相機觀景窗上的格線外,可直接利用方格紙進行影像擷取,並在擷取軟體上勾選顯示標準線。使用標準線檢驗所擷取的方格紙影像,必須達到水平垂直完全無變形的狀態,始完成相機水平與垂直的校正。

完成相機水平與垂直的校正後,再以擷取數位影像的方式,針對平均光分佈進行檢驗。將灰卡分別放置在四周及中央部位,逐序拍攝之,然後在擷取軟體裡選取滴管工具,一一量測每張擷取影像的灰卡RGB數值。此時會發現,即使使用測光表在畫面四周以及中央所量測的數值是相同的,但在擷取的數位影像上量測,仍可能會有數值的差異。因為測光表顯示的是光圈值,從測光表光圈值F1.0-128之間顯示的階數,會少於擷取軟體所顯示的255RGB數值。所以藉由擷取影像檔的方式,並使用軟體滴管來檢驗平均光的分佈,會比使用測光表量測來得更為精準。

 

4.2影像的擷取與檢驗

相機與光源完成設定後,接著要進行擷取軟體的設定。首先將感光值(ISO)設定為數位機背的最低值50,色彩描述檔則設定為原廠色彩描述檔(Phase one H 25 Outdoor daylight),使稍後擷取的每張原始檔影像均套用這些設定值。待文物、標示籤條與色卡(Kodak Q13Q14)一一擺放完成後,即可準備影像的擷取。由於書畫數位攝影使用的是電子快門系統,所以在相機的光圈與快門設定上,均從電子控制器上進行設定,且可使用十分之一格的調整方式對光圈微調,達到精確的控制。

至於數位影像品質的檢驗,首重檢查色階(Levels),良好的色階應分佈在8±3235±3之間(圖5),意即亮部在235±3;暗部在8±3之間,可以得到良好的色階明暗度。如果色階分佈偏亮部或偏於暗部,則微調光圈直至理想狀態的色階[11]

色階檢驗與定義後[12],再進行對焦狀況與銳利度的檢驗(圖6),對焦狀況是以目視進行檢驗有無失焦,不過由於拍攝的快門以二分之一秒與一秒為主,所以較容易發生的狀況,以晃動現象居多,當有對焦不清或是晃動的現象,即需重新進行影像擷取。

影像的色階與銳利度檢驗完成,應詳細比對螢幕上的影像與文物原件的色彩。由於書畫數位攝影棚拍攝的文物尺幅差異不大,且光源的位置和距離亦變化不大的情況下,所擷取的影像在與原件文物顏色比對時,已相當接近。此時可微調擷取軟體的設定值(圖7),直至螢幕上的文物影像顏色完全符合文物原件的顏色,才算完成影像擷取的程序(圖8)。    

 圖5 色階的分佈與定義               6 銳利度與對焦檢驗                   7 微調顏色設定值

 

8 螢幕影像與文物原件的顏色比對

 

5.        色域對應與打樣的品質管控

    故宮書畫數位攝影棚的數位流程,主要以前端的影像擷取為工作項目,完成擷取的數位影像則交由資訊中心備份與管理。擷取軟體所產出的RGB原始檔(Raw Files),雖然具有保留原始資訊,以及可容許彈性修改的優點,但是在應用上並不普遍,且有諸多限制,因此必須轉換成能普遍性應用的TiffJpg等圖檔類型。目前擷取軟體的轉檔輸出方式,均選擇置入原廠(Phase one H 25 Outdoor daylight)色彩描述檔,並輸出成TiffJpg等檔案類型,再傳輸至資訊中心的伺服器儲存備份。但是對檔案的使用,則會依用途不同,將檔案轉換成最適合的色域。

現階段書畫數位攝影棚的輸出流程,置入原廠色彩描述檔的Tiff檔在打樣輸出前,需將RGB轉換為CMYK色域,這個轉換過程交由RIP進行處理分色,可以得到較好的結果。但是RIP只接受Adobe RGB 1998轉換為ISOcoated CMYK情況下,必須將已經置入原廠色彩描述檔的Tiff檔,以Photoshop軟體開啟,選擇保留嵌入的色彩描述檔(圖9),並執行轉換為Adobe RGB 1998(圖10)。其中轉換的演色意涵則使用相對色度方式,可以保留更多原來的色彩,並準確的複製出色域內的所有顏色。(Fraser, Murphy, and Bunting, 200683)完成的檔案即可使用RIP進行分色與打樣輸出。上述的轉換過程,在書畫數位攝影流程中,分別以Photoshop軟體的Action指令與RIPHotfolder,以批次處裡的方式,快速完成指令操作。  

   9 選擇使用嵌入描述檔 

           10 色域對應〈轉換為Adobe RGB

 

印表機完成校正後,即可進行輸出已完成CMYK分色的數位檔案,並在打樣輸出的樣張上,附加FOGRA Media Wedge CMYK V2.0檢驗導表(圖11)。對於輸出樣張的品質檢驗,可分成導表檢驗與視覺評量兩階段。導表檢驗部份使用自動化的分光光譜儀(SpectroScan),量測樣張上的FOGRA導表,可產出PDF檔的檢驗報表。目校檢視則將是樣張放置在5000°K的標準燈箱內,與6500°K的螢幕影像逕行比對[13]

   

11 內附檢驗導表的輸出樣張

 

6.        結語

故宮數位攝影系統的數位流程與品質管理,以三階段來說明,分別為影像擷取、檔案轉換與處裡、以及後端打樣輸出。在前端影像擷取流程中,依據測光表、擷取軟體的數值量測為檢驗工具,同時對擷取的數位影像與文物原件,進行視覺評量與色彩調整,藉以達到影像檢驗的低色差值,以及符合視覺匹配的數位影像。檔案轉換與處裡過程中,根據用途而轉存不同的格式類型以供運用外,色彩描述檔嵌入、色域間的轉換步驟,更是流程間品質管理的重要因素。定期的印表機校正,可維持輸出打樣的穩定度,對輸出樣張的檢驗,則以導表色差量測與視覺評量兩階段進行。上述流程均以故宮書畫數位攝影系統的實際操作經驗,探討數位流程的步驟與品質管理。

另一方面,影響數位化流程的因素相當多,其中的設備也是主要的影響因素之一,例如數位攝影棚的兩款不同螢幕,就使用不同的校正軟體;不同廠牌數位機背的校正,其軟體的設定選項也有相當大的差異。雖然相關數位計畫使用的設備並不見得相同,流程也有些許差異,但是若能導入科學儀器量測與色差值檢驗程序,同時在流程中遵循國際標準及色彩管理概念,俾能對提昇影像品質有所助益。



參考文獻

[1]  徐明景(2001),數位攝影的技術,田園城市,台北。

[2]  謝東志(2004),故宮書畫數位攝影系統建置紀要(一):系統設備選用策略,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刊物第三卷第十二期。http://tech2.npm.gov.tw/da/ch-htm/pdf/tech/tech-11.pdf

[3]  魏裕昌、唐大崙、徐明景、許維欽(2004),數位典藏影像品質評量方法之分析研究,數位典藏作業規劃與品質管理研討會,頁230-247

[4]  故宮書畫數位化工作流程及正片委外數位化工作流程(2004),

http://content.teldap.tw/main/doc_detail.php?doc_id=234

[5]  故宮書畫、器物數位典藏子計畫(2004),故宮書畫數位攝影系統建置紀要(二):相機測試(含鏡頭)。http://tech2.npm.gov.tw/da/ch-htm/pdf/tech/tech-9.pdf

[6]  大田登(2005),基礎色彩再現工程,陳鴻興、陳君彥譯,全華科技,台北。

[7]  MD研究會+DTPWORLD編輯部(2007),圖解色彩管理的實踐,博碩文化,台北。

[8]  Fraser, B., C. Murphy, and F. Bunting2006),數位色彩管理-第二版,劉浩學、粱烔、武兵等譯,管倖生、洪伯松、蔡政旻等校訂,全華科技,台北。

[9]  Fraser, B., C. Murphy, and F. Bunting 2005, Real World Color Management, 2nd Edition, Peachpit Press, Berkeley.

[10]  London, Barbara2003),新現代攝影,邱奕堅、孔繁毅、羅慧瑜、胡財銘等譯,影像視覺藝術,台北。

[11]  New "ECI 2002" target and conversion tools, http://www.eci.org/eci/en/033_eci_2002_target.php

 

 

 

 

 

 

 

 

 

 

 

 

 



[1] 民國92年(2003)首次購買色彩校正與管理工具,進行色彩管理的初步流程規劃。民國93年(2004)建置書畫數位攝影系統,展開影像的擷取工作。民國94年(2005)建置數位打樣系統,改善打樣輸出的品質。

[2] 故宮正片委外數位化工作流程,可參見網路http://content.teldap.tw/main/doc_detail.php?doc_id=234

[3] 建置書畫數位攝影系統的詳細過程,可參見:故宮書畫數位攝影系統建置紀要(一):系統設備選用策略http://tech2.npm.gov.tw/da/ch-htm/pdf/tech/tech-11.pdf,以及故宮書畫數位攝影系統建置紀要(二):相機測試(含鏡頭)http://tech2.npm.gov.tw/da/ch-htm/pdf/tech/tech-9.pdf

[4] 閃光燈光源的紫外線或可經由特殊塗料或添加金屬氧化物的鏡片來濾除,不過在書畫攝影系統建置當初,已排除將閃光燈作為主要光源,所以並未針對濾除紫外線的部份深入探究。

[5] 光源演色性越高表示其對被照物色彩的呈現越好;而光源頻率過低則較不穩定,且可能會產生影像擷取時的雜訊,尤其對掃描式數位機背較為明顯。目前書畫數位攝影棚的冷光燈色溫為5400°K100%輸出功率為17500燭光(CdCandelas),距離3公尺的照度為1945 lux,演色性為93

[6] 書畫數位攝影系統目前有兩款不同類型螢幕,MAC原廠螢幕使用ProfileMaker 5.0軟體校正;EIZO螢幕使用原廠軟體ColorNavigator校正。

[7] Fraser, Murphy, and Bunting2006120)建議CRT顯示器每週校正一次,至少要每月校正一次。而對於LCD顯示器,校正的時間間隔還可以更長一些。

[8] 原廠使用手冊並無說明擷取時應如何訂定光圈,而擷取何種數值的灰色亦並無訂定。原廠文件可參見網路http://www.phaseone.com/KBFiles/1557/1/LCCMac.pdf

[9] 歐洲色彩協會(ECIEuropean Color Initiative)在2002年提出1485個色塊的ECI2002導表,藉以修正IT8.7/3導表。其中ECI2002導表已包含IT8.7/3導表的色塊,並多了更多的階調色塊。參見網路http://www.eci.org/eci/en/033_eci_2002_target.php

[10] 財團法人印刷工業技術研究中心於民國95年(2006),也依據ISO12647-2標準,對國內印刷產業實施色彩認證,在數位打樣機部份,以ECI20021485個色塊導表進行檢測。檢查標準為平均色差在2以內;單一最大色差在6以內才算合格。參見網路www.ptri.org.tw

[11] 電子快門微調十分之一格光圈,在色階數值上的變化約等於3

[12] 色階的白點與黑點定義方式,是將數值定義在兩端曲線的邊界上。以圖5為例,黑點數值定義為8;白點數值定義為237

[13] 在印刷品與螢幕影像的實際比對過程中,螢幕色溫的設定曾經以6500°K5000°K分別作為比對,但在5000°K螢幕的比對上,明顯可感受到螢幕偏暗黃的現象,所以後來將螢幕色溫設定為6500°K作為比對標準。此相同的論點可參見B. Fraser, C. Murphy, and F. Bunting2006119192-193)的論述。

由數位資訊生命週期探討數位典藏工作流程之建立

發表日期: 2008-03-03, 點閱數: 0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由數位資訊生命週期探討數位典藏工作流程之建立

 

謝易耿       蔡順慈

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

 kurt75930@gmail.com        shuntzu.tsai@gmail.com

 

 



摘要

 

影響數位典藏品質的原因很多,其中工作流程的建立,可使複雜工作採系統化步驟,並重視各階段的方法、功能、規格等,甚至朝向標準作業程序(SOP)的發展。使得系統建置減少因人而異的偏差,達到品質提升與成本降低的目標。

近年來國內外積極推展數位典藏,並為提升建置品質,已研定相關工作流程及作業規範。然而數位資訊生命週期為闡述資訊發展的系列過程,其概念可幫助數位典藏工作流程完整性的驗證。

本文以數位資訊生命週期為出發點,探討國內外數位典藏的建置流程,証實國際標準組織(ISO)所發佈的開放式典藏資訊系統(OAIS),以及國內外重要數位典藏計畫的工作流程,均有符合數位資訊生命週期的概念。

本研究結果,可提供研制數位典藏標準作業流程等參考。

 

關鍵詞:數位典藏、工作流程、數位資訊生命週期、標準作業流程



1.    前言

將國家文化資產利用資訊科技,有系統地進行數位化,建立數位典藏資源,做永久保存,並透過網際網路傳播,提供大眾共享,已成為世界各國文化發展的重要作法,更是資訊國力的指標之一(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2007)。愈來愈多的國家在探討數位典藏的方式與運用,而在國內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所推動的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自2007年起也邁入了第二期,已展現豐碩成果。此計畫在2002年與2004年分別發行了數位典藏技術彙編,撰寫發表200多篇數位典藏相關技術規範與經驗,而其中引述數位典藏與數位資訊生命週期(Digital Information Life Cycle) 的關係密切。

英國的藝術與人文科學資料服務(Arts and Humanities Data Service, AHDS)、國內的嚴漢偉等人,都強調以數位資訊生命週期方式,來發展數位典藏處理流程(AHDS, 2001、嚴漢偉,2007)。數位資訊生命週期闡述了數位資訊的發展過程,其概念有助於驗證數位典藏工作流程的完整性。而AHDS也在2001年提出了創造與保存數位典藏的策略綱領(Strategy Policy Framework for Creating and Preserving Digital Collection),整個綱領是圍繞著數位資訊生命週期來探討,由此可見數位資訊生命週期對數位典藏的重要性。

數位典藏是跨領域跨學科的作業,其工作配合較為複雜,工作流程的制定可使工作人員了解整體作業流程的規範與做法,有助於數位典藏系統建置的品質,因此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近年來已積極推動各類典藏品之數位化工作流程。

有鑒於工作流程制定的必要性,本文分析國內外數位典藏的建置流程,探討其與數位資訊生命週期的關聯性,期望提供數位典藏系統建置以及未來推動標準作業流程等參考。

 

2.     數位資訊生命週期

資料如同人類、生態以及企業等,具有生命週期;例如資料從產生、保護、讀取、遷移、存檔、應用、到回收的過程,有其發展週期。數位資訊生命週期主要分為資料創造(Creation)、獲取(Acquisition)、分類與定義(Cataloging & Identification)、儲存(Storage)、保存(Preservation)、以及取用(Access) (Hodge, 2000)。而中央研究院電子計算中心提出的數位資訊生命週期圖中,包含了資料數位化(創造、擷取)、建構與管理(分類、索引、智財管理)、傳播(分享、知識搜尋、檢索與取用)與儲存(中央研究院, 2007)。另外,陳昭珍教授(2001)也對於數位資訊生命週期提出:所謂數位資訊的生命週期乃指從數位資料的創作、編輯、描述、索引、傳布、徵集、使用、註解、修訂、再創造、修改、一直到永久保存或遭毀損等。

由此可以歸納出數位資訊生命週期的輪廓,主要包括資料的創造、管理、保存、以及供應(如圖1),闡述如下:

(1)  資料創造

資料創造的檔案類型,可以是獲取原生數位資料或者是由傳統媒體數位化後的資料。然而資料創造的過程是由一連串的決策所組成,如內容特性、結構、格式、壓縮、編碼、描述層次、性質、著作權、成本效益、以及其他相關內容等。資料如何被建立,也直接影響到被利用與管理等作法(陳昭珍,2001)

(2)  資料管理

資料管理包含的內容有描述資料 (Metadata)、分類、索引、格式、定義(Identification)、文件(Documentation)、儲存、使用權限與智慧財產權管理等相關作業的制定與規劃。資料需要用哪些方式來管理,應考慮資料當初是如何被創造以及用途等因素。

(3)  資料保存

資料保存需考慮儲存的型式與環境,資料儲存涉及到檔案的格式、資料轉換(Migration)、以及資料需要部份或全部、以分散或集中的方式來儲存,其技術方面包括儲存的媒體及平台的選用(陳昭珍,2001)。一般所指的資料「儲存」,通常被認為是資訊生命週期中被動的一個角色,當儲存介質和格式改變後,原有的資料有可能會毀損、或難以讀取 (Hodge, 2000);然而資料「保存」則是強調資料在時空與資訊設備的變更下,都不受到損傷,並且確保資料仍能繼續被取用,也就是「長久性」的保存(Long Term Preservation),此屬於策略性的思考。

(4)  資料供應

資料的創造、管理與保存都是為了資料的供應,也就是讓需要的人能透過取用機制(Access Mechanisms),適時適地的檢索、分享與傳佈這些資訊,並且從中獲取所需的知識。然而其中最棘手的問題是,這些資料的財產權該如何區分,這是大眾或者資料的提供者,在資料管理的時候,必須注意考慮智慧財產權的問題。

 

1 數位資訊生命週期圖

 

3.     數位典藏工作流程與品質管理

工作流程的建立一般被認為是要使工作有一貫性的作業方式,以達到重視步驟、講求方法、規格、提升效率、改善品質的目的。尤其是數位典藏這類多工複雜的作業,更需要工作流程的規範,使工作人員了解整體作業流程的規範與做法,減少典藏步驟上不必要的疏失,協助作業能順暢的進行,此有助於提昇數位典藏系統建置的品質。

一個數位典藏的機制是否完善,可由其工作流程規劃是否得宜而知,然而標準化的工作流程,也就是建立所謂的標準作業程序(SOP),更能使整體數位典藏達到品質一致與工作效率提升的目的。為因應當前典藏系統的建置,各典藏單位依循數位化工作流程,使典藏工作更為迅速有效的產出。因此,在執行SOP過程中的良窳於否,將影響「數位台灣」的品質打造(黃足如、梅士杰,2003)。國內的數位典藏工作流程發展在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的推動下,已經逐漸成熟,並推展到各類典藏品數位化工作流程的參考標準,並擬建立正式的標準作業流程。

數位資訊生命週期對於建立數位典藏之工作流程有檢核其完整性之作用,而由國際標準組織所發佈的開放式典藏資訊系統,在符合數位資訊生命週期概念的同時,也提供相關規範來規劃典藏資訊,總的來說,此系統模型在數位典藏應用上能對資料的產生、管理、儲存、應用以及循環發展等有所掌握,因此數位典藏的標準作業程序可考慮以OAIS作為基礎來研訂。

 

4.    數位典藏工作流程與資訊生命週期之探討

從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的內容發展分項發行的數位典藏叢書: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其闡述數位化的工作流程主要可分為前置作業、物件數位化程序、檔案儲存與後設資料管理三大步驟,此步驟部分符合數位資訊生命週期的資料創造、管理、保存與供應概念。進一步從數位典藏資訊系統建置的角度來看,數位典藏的工作流程大致可分為前置作業、數位化處理、資料儲存、資料取用這幾大步驟,也就是從典藏品數位檔案的創造到典藏品檔案的利用,皆符合數位資訊生命週期的概念。因此可知,在建立複雜的數位典藏工作流程時,可用數位資訊生命週期流程作為建置基礎,確保整體工作流程的完整性。

茲探討國內外數位典藏相關機構的工作流程與數位資訊生命週期的關聯性。

 

4.1 開放式典藏資訊系統與數位資訊生命週期

國際標準組織(ISO)2003年發佈了開放式典藏資訊系統(Open Archival Information System, OAIS),該系統模型涵蓋六大功能實體:擷取、檔案儲存、資料管理、取用、行政管理、以及保存計畫。此系統原先是為了儲存太空資料所設計,但近年來已被廣泛的接受與使用於更多樣的資料類型。其所涵蓋的功能如下:

(1) 擷取(Ingest)

這一個實體的功能是負責接收生產者的繳交資訊封包(Submission Information Package, SIP),也就是說典藏品數位化工作在生產者端就進行,並進行資料查核 (如:CRC)與補充更新描述資訊(Descriptive Information),將處理完畢的封包轉換成檔案資訊封包(Archival Information Package, AIP)格式,且符合管理者規劃時所制定的檔案標準,最後將之送入資料管理和檔案儲存兩實體內。

(2) 檔案儲存(Archival Storage)

接收AIP,並且永久保存(Permanent Storage)。在儲存當中須符合儲存的等級(典藏級、瀏覽級等),並且必須隨時更新儲存媒體,定期做特殊的錯誤查詢(Error checking),提供檔案修復功能,最後需要符合使用者端的命令,再以AIP方式傳送。

(3) 資料管理(Data Management)

這個實體主要是管理典藏品的後設資料。所負責的工作有:使用資料庫系統儲存後設資料;更新資料庫內容(從擷取實體獲得更新的描述資料,或是依照行政策略修改資料庫內容);定期製作報表,報告資料庫使用狀況。

(4) 取用(Access)

與使用者作溝通,幫助使用者取得OAIS內的資訊。將使用者要求的資訊轉換成傳佈資訊封包(Dissemination Information Package, DIP),提供應用。

(5) 行政管理(Administration)

這個實體規範了OAIS的所有運作規則。其中包含與生產者協調典藏品的協定、審核典藏品是否符合檔案標準、維持數位典藏計畫的軟硬體結構、監督與改善檔案的運作。整體的功用就是在制定數位典藏計畫的規則與監督作業的品質。

(6) 保存計畫(Preservation Planning)

依據行政管理制定的政策,發展出典藏計畫的保存方法,並且確保使用者可以取用OAIS的資訊。而且在規劃保存的同時,必須注意資訊科技對數位檔案儲存的衝擊,也就是須作長久性的保存。

簡單的說明OAIS的流程;SIP是由生產者產生,並交給擷取實體;擷取實體再把SIP轉換成AIP,遞交到檔案儲存實體,然而SIP相關的描述資訊,則送到資料管理實體。當使用者利用正確的描述資訊和檢索工具來索取資料時,檔案儲存實體將提供符合要求的AIP,經由取用實體轉換成DIP,傳送給使用者。整體的使用規範都是依循行政管理實體的指示;保存策略和技術研發則是由保存計畫來制定,並由行政管理實體來實現(Sawyer, 2002)

OAIS是由人員和系統所組織成的模型,負責為特定的社群作資訊的長期性保存(ISO, 2003)。也就是說,OAIS是藉由人員與系統的配合,完成數位典藏的長久保存與維護。

依照上述所介紹的數位資訊生命週期與OAIS功能互相作比對,可以發現OAIS各實體的功能,符合數位資訊生命週期的概念。圖2的灰色塊部分為數位資訊生命週期範疇,OAIS的生產者與擷取實體,可結合對應到數位資訊生命週期的資料創造;檔案儲存實體對應到資料保存;資料管理對應到資料管理;取用則對應到資料供應。

除了OAIS的四項實體已經符合了數位資訊生命週期的概念之外,當一個資訊要擁有其附加價值,甚至是長久性的保存,必須有一套策略性的思考來監督與規劃,OAIS的保存計畫與行政管理這兩大功能實體,符合這個需求。這兩大實體可在數位資訊生命週期的運作中視為幕後統籌的角色,為所創造、擷取的資料做監督、規劃、規格、保存、轉換、加值、與應用的規劃,可說是整體數位典藏計畫的決策部門。

 

2 OAIS與數位資訊生命週期對應圖

 

4.2 AHDS數位典藏工作流程看數位資訊生命週期

英國的藝術與人文科學資料服務(Arts and Humanities Data Service, AHDS) JISC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AHRBArt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Board 兩單位共同成立,是蒐集、保存及推廣藝術人文領域,促進電子資源教育研究的服務機構。同時AHDS也增進相關資源在線上的供應,以鼓勵研究及教育界之使用。

AHDS典藏的種類眾多,主要基於互通的架構下,使用了OAIS的系統架構,成功的建置數位典藏工作流程與系統(如圖3),是目前國際上推動數位典藏的重要機構。

若將其工作流程與數位資訊生命週期做對照,可以發現:AHDS的資料提供者可對應到數位資訊生命週期的資料創造;SIP轉換為AIP的過程可視作資料管理;檔案伺服器、磁碟陣列與檔案備份可對應到資料保存;使用者與目錄管理系統的互動,則可視為資料供應。

由此可驗證AHDS所建置的數位典藏工作流程與系統,是符合數位資訊生命週期的概念。此外,AHDS中心、策略工作小組、技術工作小組等,也在整體流程內提供典藏的規劃與協助,發揮了保存計畫與行政管理的功能。由此例可知,數位資訊生命週期與OAIS在數位典藏工作流程應用的可行性與使用方式。

 

4.3 NEDLIB計畫與數位資訊生命週期

Networked European Deposit Library(NEDLIB)計畫係以荷蘭國家圖書館為首,發展於歐洲地區。參與的單位包括荷蘭、芬蘭、法國、挪威、瑞士等八個國家圖書館、一個國家檔案館、兩個資訊通信科技組織以及三家出版社。此計畫的目標是要發展出歐洲地區各國的共同電子儲存系統(Deposit System for Electronic Publications, DSEP),並且確保電子出版品能為現在與未來所用。其中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各個圖書館都能獨立的使用此系統達到共同寄存與使用的目的(NEDLIB2000)

為了求得寄存的共識,此計畫的相關機構在討論時,必須以同樣的標準來界定電子出版品與工作流程。有鑒於OAIS在數位典藏的應用上能帶來標準化的基礎,因此決議採用OAIS之參考模型,並以之為基礎發展出共同的寄存圖書館處理模式與資料模式。

4NEDLIB網站所展示的流程圖與數位資訊生命週期的關聯性,由圖中可看出,為了使OAIS的理念能夠具體化實作,DSEP的工作流程在符合OAIS六大實體之外,還另外新增了此兩個功能實體:電子出版品必須先經過收送實體 (Delivery and Capture) 的審核才能進入OAIS實體,而使用者要取得資訊時,必須透過包裝與傳送實體 (Packaging and Delivery)

若將其流程圖與數位資訊生命週期作比對,收送實體與擷取實體的配合屬於資料創造,資料儲存實體為資料保存,資料管理實體為資料管理,最後的取用實體與包裝傳送實體為資料供應的部份。

3 AHDS數位典藏流程圖與數位資訊生命週期

 

 

 

 

4 DSEP電子出版品寄存工作流程與數位資訊生命週期

 

4.4加強保存計畫與行政管理

從上述對國外數位典藏工作流程的討論中可見,其在製作工作流程時,會將保存計畫與行政管理實體規劃在內,而且視為必要性的存在,使工作流程除了能標示典藏步驟外,還能加強保存計畫政策與行政管理監督在整體數位典藏活動的關聯性,將外顯的典藏作業程序與內隱的管理工作,在同一工作流程圖內作結合,使數位典藏工作流程圖的表示更加完整,然而當工作流程圖表現的方式越完善,越能使工作人員瞭解典藏程序,減少不必要的步驟疏失,進而提昇數位典藏建制之品質。

若將數位資訊生命週期與數位典藏工作流程整合對應,可將保存計畫與行政管理視為對應整個數位資訊生命週期的策略與管理行為,可在週期中發揮策略規劃與監督管理的效果。

     

5 書畫數位化工作流程與數位資訊生命週期對應圖

 

4.5 國內數位典藏工作流程與數位資訊生命週期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在2005年出版了一套數位典藏叢書: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內容收集了國內參與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相關單位的工作經驗,透過系統化、規格化、標準化的方式,歸納撰寫各類典藏品的數位化參考作業程序,展現國內的數位典藏已經逐漸成熟,並邁入建立工作流程規範的階段。

在叢書內文中有提到:雖然各單位因管理方式不同,而有不相同的數位化工作流程,但基本上這些工作流程可歸納出前製作業、物件數位化程序、後設資料與資料庫建置等三個部分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分項,2005)

(1) 前置作業

了解典藏物狀況與數位化工作流程及方式的規劃。包括文物整理、數位檔案規格制訂、檔案命名、數位化方式選擇及工作人員安排。

(2) 物件數位化程序

在前置作業時,必須將數位化工作的作業規範制訂完成,且安排必要的工作人員後,即可施行文物的實體數位化作業。此程序包含數位化環境的準備、典藏品的提領與清潔、數位檔案的色彩校正、檔案儲存等作業。

(3) 後設資料與資料庫建置

此程序包含需求評估與內涵分析、後設資料制定、著錄規範、系統設計、資料儲存與備份等作業。

若將其歸納出的三部份工作流程與數位資訊生命週期來互相比對,可以看出整體流程吻合了資料創造、保存、管理與供應,也就是符合了數位資訊生命週期的概念,以下用圖文來做此部分的說明。

書畫主題的數位典藏作業是目前國內相對較多典藏機構所著墨的部份,如故宮、史博館等都有相關的典藏。圖5是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分項發展小組由許多書畫典藏機構中所整理而得的流程,可是書畫在做數位典藏時必要參考的流程圖,若把它與數位資訊生命週期作對應可得知:流程圖內的前置作業與數位化作業可對應到數位資訊生命週期中資料創造的部份;儲存與備份可對應到資料保存;資料庫建置的過程可對應到資料管理部份;檢索系統則可視為資料供應的部份。

由此看來書畫主題的工作流程參考符合了數位資訊生命週期的概念,不僅如此,在其他主題中,如線裝古籍、水下生態影片、考古等的工作流程圖,雖然各有執行的重點,但也同樣符合數位資訊生命週期的概念。

 

5.    結論

科技的進步,帶動了數位典藏的發展,此是國際間積極推動的數位內容基礎建設。然而國內的數位典藏近年已有豐碩的成果,在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的帶動下,各類典藏品的數位化工作流程逐步建立參考標準規範。

影響數位典藏品質與效率的原因眾多,而工作流程的標準化一直被視為品質與效率提升不可或缺的環節,尤其在數位典藏這種複雜的工作上更是如此。由於數位典藏的工作流程因各典藏品的屬性差異甚大,所以執行的步驟會有所不同。但是數位典藏處理的主要是數位資訊,故脫離不了數位資訊生命週期的範疇。除了本文所探討的案例外,目前國內外的數位典藏建置,仍不盡然依照數位資訊生命週期的發展作規劃,而有各自工作流程的體認。事實上,數位資訊生命週期所包含的資料創造、資料管理、資料保存到資料供應,都與實際數位典藏工作有所對應,故在建置數位典藏工作流程,甚至是標準作業程序(SOP)時,可使用數位資訊生命週期的概念,檢視工作流程的完整性。

由國際標準組織所發佈的OAIS,在國際間廣泛的被應用在數位典藏相關工作上,該模型不但符合數位資訊生命週期的概念,同時也擁有「保存計畫」與「行政管理」兩大實體來為典藏的資料做策略規劃與監督管理。故在建置數位典藏工作流程時,可參考該模型的概念與表達方式,以達到完整性的目的。然而數位化參考標準叢書已經為國內的數位典藏標準化奠定穩固的基石,繼續發展為數位典藏的標準作業程序,會更增進規範性。

 

致謝

感謝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支持及補助本研究,計畫編號96-2815-C-128-010-H

 

參考文獻

[1] 中央研究院(2007)。中央研究院電子計算中心網站之數位資訊生命週期圖。上網日期:96710日。網址:http://www.sinica.edu.tw/~sclin/present/DLM07112001/slide6.html

[2] 英國藝術與人文科學資料服務(AHDS)網站。上網日期:9661日。網址:www.ahds.ac.uk

[3] 黃如足、梅世杰(2003)。標準作業程序(SOP)於數位典藏建置之初探。上網日期:951029日。網址:http://datf.iis.sinica.edu.tw/Papers/2003datfpapers/a/A-2.pdf

[4]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分項 (2005)。〈數位典藏叢書: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分項計畫。台北市:中央研究院。

[5]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2007)。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總成果網站。上網日期:96630日。網址:http://www.ndap.org.tw/

[6] 陳昭珍(2001)。〈電子資源的長久保存〉。《佛教圖書館館訊》第25/26期:頁36-44

[7] 蔡順慈、林昱伍(2006)。〈數位典藏工作流程與作業規範之探討〉。《中華傳播學刊(10)267-316

[8] 鄭邦彥、楊美莉(2004)。標準作業程序於器物數位化流程之應用以故宮器物數位典藏子計畫為例。上網日期:95118日。網址:http://www.npm.gov.tw/da/ch-htm/pdf/tech/tech-2.pdf

[9] 嚴漢偉(2007)。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簡介-嚴漢偉。上網日期:96717日。網址:http://www.ascc.sinica.edu.tw/nl/89/1625/02.txt

[10]  AHDS(2001). A Strategic Policy Framework for Creating and Preserving Digital Collections Retrieved July 1, 2007 from the Word Wide Web: http://ahds.ac.uk/strategic.pdf

[11]  AHDS(2007). AHDS OAIS Mapping. Retrieved June 10, 2007 from the Word Wide Web: http://www.dcc.ac.uk/docs/ahds-low-res.pdf

[12]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 (2003). Reference Model for an Open Archival Information System (OAIS). ISO14721:2003

[13]  Hodge(2000). Best Practices for Digital Archiving─An Information Life Cycle Approach. Retrieved July 9, 2007 from the Word Wide Web: http://www.dlib.org/dlib/january00/01hodge.html

[14]  Kelly Russell(1999). Digital Preservation: Ensuring Access to Digital Materials Into the Future. Retrieved July 3, 2007 from the Word Wide Web: http://www.leeds.ac.uk/cedars/Chapter.htm.

[15]  Networked European Deposit Library(2000). Applying the OAIS Reference model to the Deposit System for Electronic Publications(DSEP). Retrieved May 10, 2007 from the Word Wide Web: http://nedlib.kb.nl/results/OAISreviewbyNEDLIB.html.

[16]  Sawye (2002). The Open Archival Information System (OAIS) Reference Model and its Usage. Retrieved December 19 , 2006 from the Word Wide Web www.aiaa.org/Spaceops2002Archive/papers/SpaceOps02-P-T5-39.pdf

 

 

 

 

 

 

 

 

 

 

 

 

 

 

 

 

 

 

 

 

 

 

 

 

 

 

 

 

 

 

 

 

 

貳、檢索技術及介面設計

發表日期: 2008-01-30, 點閱數: 3,047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不同於一般網站架構, Googl網站採用搜尋引擎自網際網路蒐集訊息,經一定整理程序後,再提供給用戶進行查詢的系統。此搜尋引擎的工作原理大致可分為蒐集訊息、整理訊息、接受訊息等三項,是由spider自動搜索機器人程式連上每一個網頁上的超連結,再根據網頁鏈到其他中的超連結後,依照既定規則進行編排,因此當用戶向檢索引擎發出查詢時,由於資料是按照規則,因此無需重新查閱所有訊息,用戶能迅速檢索所要的資料。
  由於Google本身的PageRank(網頁相關性的連結)、伺服器的高速緩存(檢索速度迅速)等兩個關鍵因素,雖然珊珊來遲的搜尋引擎能快速脫穎而出的關鍵。而Google print(已改為Google Book Search)則是本身搜尋引擎的一個小延伸而已,不過在Google print(已改為Google Book Search)搜索到的結果比較專業和集中。以下簡述Google基本檢索技術原理及其架構,並提出PageRank之於Google print(已改為Google Book Search)考量點,最後提出google print與Amazon的A9比較分析。 (more…)

聯合目錄網頁改版工作2005年12月

發表日期: 2008-01-28, 點閱數: 0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進入聯合目錄團隊,接觸到網頁改版工作,團隊設定的改版目標為“尊重、不生氣”,這個目標可以涵括許多面向,同時要照顧瀏覽者(一般人、感官障礙者、專業背景人士)、內容提供者(各機構計畫)、網頁製作者的需求:

一、內容:現行聯合目錄的資料匯入工作是以Dublin Code十五欄位做資料匯入,當瀏覽者在網站以全文搜尋或DC搜尋時,因學名、俗名的差異,或沒辦法鍵入精準查詢字串,通常不是找不到資料,便是找到大筆數不相關的資料,如此瀏覽者容易挫折、難以呈現聯合目錄所擁有的豐富內容、也難以聯結內容需求者與內容提供者;團隊先前構想“關鍵字”及“特色藏品”便利搜尋方法,網頁改版工作在內容呈現上便注重於“關鍵字”及“特色藏品”欄位的首頁擺設,及在全文搜尋結果版面中改善“過濾器”(filter)幫助瀏覽者集中搜尋的區域,現行網頁過濾器有兩種,一為鍵入字符合“藏品資料內容”者,另一為鍵入字符合“分類架構名稱”者,前者會過濾出詳細但累贅的大串類別清單,所以改版工作將其功能改變為鍵入字符合“內容主題”並顯示筆數,以期循序漸進引導瀏覽者找到所需資料。

二、功能:現行網頁中 “時間分類”、“地理分類”功能雖然強大,但是因為典藏資料內容不全(典藏內容在時間、地理上不ㄧ定有意義,或資料缺少)、機構計畫匯入資料時間不一,造成有功能、內容,卻檢索不到資料的情況,或是檢索介面功能不夠直覺,在時間檢索的功能上,因需下載網站上提供的程式安裝後才能進行檢索,一般使用者害怕不明程式對電腦可能造成的損害,望而卻步,為了改善上述問題,將以Flash作為介面的開發軟體,以目前IE6.0使用者眾的情況下,可普遍解決下載程式的顧慮,並以“直覺使用”作為介面設計的主軸,設計出所見即所用的功能介面,當然,資料匯入的齊全,相信團隊將會全力督促自我及各機構、計畫,釐清機構、計畫對於資料未能在聯合目錄網站呈現及使用者對於數典計畫資料缺乏的誤解。

三、網頁程式碼:雖然CSS(Cascading Style Sheet)的網頁排版技術在Macromedia DreamWeaver2時便已問世,但是一直未能成為主流(至少在台灣如此),網頁設計師大多使用表格標籤(<table>、<tr>、<td>)分割網頁版面來製作目眩神迷的視覺效果,這種方法普遍存在改版不易、障礙者使用困難的問題;過去舊方法製作網站,每當要改版,如視覺呈現、頁面版型、網頁增刪等,都需花上大量的時間與人力去重新製作新的版面,網頁製作者重複著機械化的流程去生產網頁、變更一頁頁的程式碼,浪費許多時間與人力,障礙者面對一大串無意義的標籤、標記,網頁內被切割成難以理解,使用困難相對增加,甚至是無法使用;為了減少維護、改版所花費的龐大成本及便利障礙者的使用(可從行政院無障礙網路空間服務網http://enable.nat.gov.tw/index.jsp獲得相關規範),內容發展總計畫黃冠華為內容發展引進新的CSS技術,並且已在內部網站試行,聯合目錄的改版借重冠華製作網頁的經驗,以CSS排版技術進行所謂“文本分離”的網頁改版,現已將HTML標籤設置(文)、CSS排版(本)規劃完成,未來網頁維護與改版,在網站功能不變的情況下,只需變更調整CSS檔的內容即可完成整個網站的改版,而且在抽離CSS檔案後,可呈現完整的文字模式網頁,便利障礙者的使用,至於網站是否設計成“裝置獨立”(意指使用者能使用個人點選器,不是只能使用滑鼠等)之網頁,在子平為文時,並不清楚相關程式撰寫,將以此為目標,將聯合目錄網頁建置為真正的無障礙網站。

因為子平於94年12月新加入團隊,對於事務並不熟悉,在改版過程中雖發展數個版型方向,但是幾乎中途夭折,經冠華的大力協助下,規劃目前告一段落,現將一個月來的工作經驗試述如下,以呈現未來網頁維護與改版可能發生的相同問題:

一、網頁使用不便的問題確認:現行網頁使用不便的問題多集中於建立、匯入資料的完整與否、介面操作直覺度、瀏覽者設定、資料呈現方式等,改版工作如果單從某一個問題切入,將窒礙難行,第一次參加地理檢索改版會議時-2005.12.5,就獲得“不是功能不好,是沒資料(地理意義而言)”的訊息,所以,雖然介面操作不夠直覺是現行地理檢索介面的缺點,但是沒有資料卻是致命關鍵,在這方面,團隊應反求諸己及機構計畫,不過,要求機構計畫在其數位典藏品標註地理位置有極大困難。

二、改版時間表與呈現內容的確立:二月份成果展迫在眉睫、冠華與資訊所工作繁重不能全時程支援聯合目錄改版工作的情況下,時間表和呈現內容確立更形重要,目前聯合目錄雖能及時將完整架構提交資訊中心置入程式,但時間表的建立意指在工作時間區塊中,團隊是否達成時間查核點的工作進度目標設定,目標設定應由團隊共同開會討論決定,例如網頁介面何時完成、與資訊中心開會的時間、如何進行聯合目錄網站宣傳等等;時間表和網頁呈現內容的訂定也關係到團員是否對於團隊工作內容熟悉,以我為例,不熟悉聯合目錄內容,思考版面內容呈現的擺設就有所侷限,一致的時間表就能修正個人執行專案的速度以符合進度。

三、最初且一致的文本,一致的命名:上文曾經描述這次的改版動作將以CSS技術作為主軸,進行所謂“文本分離”的改版設計,未來不論網頁的數量,CSS檔案只會有一個(意指HTML、PHP或JSP與CSS的關係是多對一,非一對一),在維護、改版事務上方便迅速,為達成節省人力、物力,不論採用HTML、PHP或JSP等何種語法,DIV標籤最初的劃分與命名事先規劃安排,嚴謹討論決定標記標籤的順序、ID、類別、開始與結束,CSS撰寫階層安排,在多人分工下,皆需有一致的規劃。

五、網站系統建置

發表日期: 2008-01-28, 點閱數: 2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美國國會圖書館在2004年10月6日推出新版的美國記憶網站,如圖一所示,其主要目的是藉由使用者為中心的使用介面,改善導覽方式及其使用經驗的問題。
  相較於舊版的美國記憶網站,如圖二所示,新版的網站除了建置搜尋引擎外,亦導入無障礙的設計規範,使行動不便的人士較易使用該網站之服務。不過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無論舊版或新版的美國記憶網站,都尚無建置其他語文的瀏覽介面。
  

圖一 圖二

(一) 網站內容架構

 

(二)檢索技術及介面設計

  美國記憶網站的主要檢索技術採用Dataware Technologies公司的InQuery,作為該計畫的資訊檢索系統。InQuery是美國麻薩諸塞州大學智慧資訊檢索中心開發的系統,它採用一個關聯排序的演算法而開發出的一套搜尋技術,其特色是能有效地檢索大型的全文資料庫,於查詢結果頁上呈現近萬筆資料。在開發彈性上,InQuery提供一套軟體工具,讓系統開發人員能有效應用於其他的功能。
  在介面設計上,美國記憶網站的瀏覽介面採用二維功能選單(欄位呈現兩個層次的著錄格式)的設計,如圖三所示,除了能讓使用者對挑選資訊有一個快速的概念外,亦提供使用者多樣的資訊在單一頁面上。
  而檢索介面則是採用多層次詮釋資料檢索(Faceted Metadata),這種檢索介面是把分類瀏覽和關鍵字整合在一起,並以階層式的功能選單,呈現查詢瀏覽介面,因此使用者可按內容主題、時間、地理、典藏品等進行資料檢索。
   美國記憶網站提供約有200種典藏資料的功能選單,使用者可按類別或分群標題瀏覽其清單,或從18個內容主題中點選其中一個,進而縮小瀏覽範圍。而每一種典藏資料的數目資訊,顯示在每一種典藏資料的旁邊,例如以圖四的Environment, Conservation主題為例,該主題就有三種典藏資料。
  

圖三

圖四

  在查詢方式上,美國記憶網站目前提供的有全文查詢、書目資料查詢等兩種方式,使用者可依需求自行選擇。然而,每一種查詢方式的使用介面具有差異性,例如全文查詢只提供一個文字輸入欄,如圖五所示;書目資料查詢除了提供文字輸入欄外,亦提供下拉式選單的條件選擇方式,如圖六所示。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藏品資料的頁面中,如圖七所示,提供的查詢介面是將兩種查詢方式作一整合頁面,如圖八所示,且提供的全文查詢與圖五的使用介面不同。

圖五圖六

圖七圖八

(三)後設資料之建置

  為了加強數位化資料的互通性,美國國會圖書館在1998年12月到1999年4月間進行相關的後設資料建置作業,其中包括採用Thomson Editorial Asset Management System倉儲概念的驗證方法(Proof of Concept)、執行Metadata Table for the Coolidge-Consumerism Experiment等實驗計畫以及擬訂核心元素集的草稿(Structural Metadata Dictionary for LC Digitized Material)。
  美國記憶網站在當時導入該核心元素集,以描述類(descriptive)、管理類(administrative)與結構類(structural)等三大部分區分後設資料的架構,並以群組(set)、集合(aggregate)、主要物件(primary object)、中間物件(intermediate object)、終端物件(terminal object)等五種層級存取相關的典藏物件資訊。
  美國記憶網站在改版後則是採用都柏林核心集(Dublin Core, DC),以簡單的15個欄位來描述種類繁多的藏品物件。然而,DC運用在館內的機讀目錄(Machine-Readable Cataloging, MARC)上卻有其侷限,因此在機讀目錄標準發展部(Network Development and MARC Standards Office, NDMSO)的努力下,以MARCXML與MODS(Metadata Object Description Schema)等兩種後設資料,因應館內的書目資料交換格式標準。

(四)聯合目錄之開發

  聯合目錄(Union Catalog)是指連結兩個或以上圖書館館藏目錄的資料庫,使用者可依特定欄位之檢索方式,搜尋多所圖書館的館藏資料。
  美國記憶網站自1994年6月上線以來,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圖書館、博物館、典藏機構及社團組織的注目,特別是美國國會圖書館為了貫徹資源共享之理念,早年就投入心血在建置資訊檢索方面的互通標準,例如以MARC作為各單位之儲存資料格式的標準,或者為用戶建立起查詢介面,以Z39.50協定連結的方式,達到遠端存取之目的。不過,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且在大量的用戶擷取資源下,美國國會圖書館的聯合目錄系統也因網際網路及搜尋引擎的演進而有了重大的轉變。
  在1996年期間,來自數位圖書館聯盟(Digital Library Federation, DLF)的任務小組(Task Force)在多次會議中,提出建置共同存取的後設資料有其必要性,以因應龐大數位資源的流通。不過,最後卻在學術競爭環境下,造成聯盟成員間多頭馬車的現象,例如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印刷及攝影部門(Prints and Photographs Division),追隨英美編目的規則(Anglo-American Cataloging Rules, AACR2),採用MARC來描述舊有的物件資料與未公開的虛擬物件上;哈佛大學則是採用共同的核心欄位來描述檔案及影像資料;加州柏克萊大學則是考量經濟上的需求,採用標準通用標記語言(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 SGML)及文件型態定義(Data Type Definition, DTD)來編寫典藏物件。
  由於後設資料不同性的因素,相對也造成互通檢索上的問題,而1999年10月由Paul Ginsparg、Rick Luce、Herberrt Van deSompel等人,在Universal Preprint Service會議中提出的開放典藏促進會(Open Archives Initiative, OAI)也因僅限學術性電子期刊上的互通,使得有效整合其它資源不便,所以在2000年的Cambridge會議中,DLF與Andrew W. Mellon基金會認為唯有運用網路的通訊協定交換後設資料,才能解決當前資料流通的問題。
  有鑑於此,OAI團隊參考了過去幾個數位圖書館計畫的經驗,決定以可延伸標記語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XML)為基礎的結構,開發出通用的後設資料標準,使各典藏機構能編寫簡單或者複雜之數位化結構物件,隨後在2001年1月發佈開放典藏促進會後設資料擷取協定(Open Archives Initiative Protocol for Metadata Harvesting, OAI-PMH),此一架構是以超文件傳輸協定(Hypertext Transport Protocol, HTTP)為基礎,並透過後設資料技術交換典藏機構間XML的資料。
  然而,在OAI-PMH發佈前兩個月,美國國會圖書館副館長Winston Tabb,就決定導入這套互通標準架構至美國記憶網站,作為資料提供者(Data Provider),以利整合其他典藏機構之數位資源,而該館也順理成為史上第一個採用OAI-PMH架構的單位。在經過一年半載運作後,美國記憶網站也因這套互通標準架構的演進,同時全面更新至OAI-PMH的2.0版,以提升數位資源存取的成效。
  除此而外,新版的美國記憶網站在技術資訊的選項中,有提供使用者操作OAI-PMH的範例,如圖九所示,使用者可透過DC、MARCXML、MODS等三種後設資料格式,來擷取書籍、小冊子、地圖、照片、海報、手繪稿、影片、樂譜等相關數位典藏資料。

圖九

(五)資訊安全措施

  在安全規劃層面上,美國國會圖書館基於資訊安全指南《最佳範例》,推動一項資訊技術安全的計畫(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urity Plan),參與的成員含蓋整個圖書館各部門的代表,其目的是為了確保電腦系統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而為了因應這複雜和不確定的網路環境,美國國會圖書館的資訊技術服務部門(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s)除了導入IBM的運行連續性計畫(Continuity of Operations Plan),以因應各種的災難恢復計畫外,亦在2005年間重新架設防火牆(Firewall)及其新的侵入偵測系統(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以提升內部系統對外之安全性。

內容主題

藏品資料

Advertising

Advertising ~ Multiformat ~ 1850-1920
Broadsides and Printed Ephemera ~ ca. 1600-2000
Coca-Cola Advertising ~ Films ~ 1951-1999
Coolidge Era ~ Multiformat ~ 1924-1929
Edison Companies ~ Film and Sound Recordings
Posters, WPA ~ 1936-1943

African American History

African Americans ~ Daniel A. P. Murray ~ Pamphlets ~ 1818-1907
African Americans ~ Ohio ~ Multiformat ~ 1850-1920
African Americans ~ Pamphlets ~ 1824-1909
African Americans ~ Sheet Music ~ 1850-1920
African-American Odyssey ~ Exhibit ~ Multiformat
Baseball and Jackie Robinson ~ Multiformat ~ 1860-1969
Douglass, Frederick ~ Papers ~ 1841-1964
Hurston, Zora Neale ~ Plays ~ 1925-1944
Liberia ~ Maps ~ 1830-1870
Manuscript Division ~ Selected Highlights
Nineteenth-Century Books ~ 1850-1877
Slave Narratives ~ Audio Interviews ~ 1932-1975
Slave Narratives, Federal Writers’ Project ~ Multiformat ~ 1936-1938
Slavery and Law ~ Documents ~ 1740-1860
Southern Black Churches ~ Texts ~ 1780-1925
Southern U.S. ~ Personal Narratives ~ 1860-1920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 HABS/HAER ~ Multiformat ~ 1933-present
Architecture and Interior Design ~ Gottscho and Schleisner ~ Photographs ~ 1935-1955
Folk Culture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West Virginia ~ Multiformat ~ 1992-1999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 Multiformat ~ 1850-1920
Nineteenth-Century Periodicals ~ 1815-1900
Panoramic Maps ~ 1847-1929
Panoramic Photographs ~ 1851-1991
Turn-of-the-Century America ~ Detroit Publishing Company ~ Photographs ~ 1880-1920
Washington, D.C. ~ Theodor Horydczak ~ Photographs ~ 1923-1959

Cities, Towns

Chesapeake Bay and Washington, D.C. ~ Books ~ 1600-1925
Chicago Daily News ~ Photographs ~ 1902-1933
Great Plains ~ Photographs ~ 1880-1920
New York City ~ Films ~ 1898-1906
Occupational Folklore, Paterson, N.J. ~ Multimedia ~ 1994
Panoramic Maps ~ 1847-1929
Panoramic Photographs ~ 1851-1991
San Francisco and 1906 Earthquake ~ Films ~ 1897-1916
September 11, 2001, and Public Reactions ~ Multiformat ~ 2001-2002
Small Town Life, Mid-Atlantic ~ Stereoscopic Photographs ~ 1850-1920
Texas Border ~ Photographs ~ 1900-1920
Turn-of-the-Century America ~ Detroit Publishing Company ~ Photographs ~ 1880-1920
Washington, D.C. ~ Theodor Horydczak ~ Photographs ~ 1923-1959

Culture, Folklife

African-American Music, Southern U.S. ~ Recordings ~ 1938-1943
Broadsides and Printed Ephemera ~ ca. 1600-2000
California, First-Person Narratives ~ Books ~ 1849-1900
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 Multiformat ~ 1850-1925
Curtis, Edward ~ North American Indian Photographs ~ Ca. 1900
Daguerreotype Photographs ~ 1839-1864
Depression Era to World War II ~ FSA/OWI ~ Photographs ~ 1935-1945
Folk Culture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West Virginia ~ Multiformat ~ 1992-1999
Folk Culture, Florida ~ Multiformat ~ 1937-1942
Folk Fiddle Music, Southern Appalachian ~ Henry Reed ~ Multiformat ~ 1966-1967
Folk Music, California ~ Sidney Robertson Cowell ~ Multiformat ~ 1930s
Folk Music, Dust Bowl ~ Charles L. Todd and Robert Sonkin ~ Multiformat ~ 1940-1941
Folk Music, Southern U.S. ~ John Lomax and Ruby Lomax ~ Multiformat ~ 1939
Great Plains ~ Photographs ~ 1880-1920
Guthrie, Woody ~ Correspondence ~ 1940-1950
Hispanic Music, Rio Grande ~ Juan Bautista Rael ~ Multiformat ~ 1940s
Life Histories, Federal Writers’ Project ~ Manuscripts ~ 1936-1940
Nineteenth-Century Books ~ 1850-1877
Occupational Folklore, Paterson, N.J. ~ Multimedia ~ 1994
Omaha Indian Music ~ Multiformat
Panoramic Photographs ~ 1851-1991
Pearl Harbor and Public Reactions ~ Audio Interviews ~ 1941-1942
Posters, WPA ~ 1936-1943
Puerto Rico Books and Pamphlets ~ 1831-1929
Quilts and Quiltmaking ~ Multiformat ~ 1978-1996
Ranching Culture, Nevada ~ Multiformat ~ 1945-1982
San Francisco and 1906 Earthquake ~ Films ~ 1897-1916
September 11, 2001, and Public Reactions ~ Multiformat ~ 2001-2002
Slave Narratives ~ Audio Interviews ~ 1932-1975
Slave Narratives, Federal Writers’ Project ~ Multiformat ~ 1936-1938
Small Town Life, Mid-Atlantic ~ Stereoscopic Photographs ~ 1850-1920
Southern U.S. ~ Personal Narratives ~ 1860-1920
Traveling in America ~ Books ~ ca. 1750-1920
Work and Leisure ~ Films ~ 1894-1915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Conservation Movement ~ Multiformat ~ 1850-1920

Environment, Natural ~ Photographs ~ 1891-1936

 

Florida Everglades Environmental History ~ Multiformat ~ 1884-1934

Government, Law

Arendt, Hannah ~ Papers ~ 1898-1977
Continental Congress and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 ~ Documents ~ 1774-1789
Coolidge Era ~ Multiformat ~ 1924-1929
Depression Era to World War II ~ FSA/OWI ~ Photographs ~ 1935-1945
Douglass, Frederick ~ Papers ~ 1841-1964
Federal Theatre Project ~ Multiformat ~ 1935-1939
Haymarket Affair ~ Multiformat ~ 1886-1887
Jefferson, Thomas ~ Papers ~ 1606-1827
Library of Congress ~ 1939-1953
Life Histories, Federal Writers’ Project ~ Manuscripts ~ 1936-1940
Lincoln, Abraham ~ Papers ~ ca. 1850-1865
Madison, James ~ Papers ~ 1723-1836
Manuscript Division ~ Selected Highlights
Posters, WPA ~ 1936-1943
Puerto Rico Books and Pamphlets ~ 1831-1929
Religious Petitions, Virginia ~ 1764-1802
September 11, 2001, and Public Reactions ~ Multiformat ~ 2001-2002
Slavery and Law ~ Documents ~ 1740-1860
U.S. Congress ~ Documents ~ 1774-1875
Woman Suffrage ~ Photographs ~ 1875-1938
Woman Suffrage ~ Scrapbooks ~ 1897-1911
World War I and 1920 Election ~ Recordings

Immigration, American Expansion

California, First-Person Narratives ~ Books ~ 1849-1900
Chesapeake Bay and Washington, D.C. ~ Books ~ 1600-1925
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 Multiformat ~ 1850-1925
Great Plains ~ Photographs ~ 1880-1920
Maritime Westward Expansion ~ Multiformat ~ 1820-1890
Ohio River Valley ~ Multiformat ~ 1750-1820
Prairie Settlement, Nebraska ~ Photographs and Letters ~ 1862-1912
Traveling in America ~ Books ~ ca. 1750-1920
Turn-of-the-Century America ~ Detroit Publishing Company ~ Photographs ~ 1880-1920
Upper Midwest ~ Books ~ ca. 1820-1910
Utah and Western Migration ~ Multiformat ~ 1846-1869

Literature

Federal Theatre Project ~ Multiformat ~ 1935-1939
Hurston, Zora Neale ~ Plays ~ 1925-1944
Manuscript Division ~ Selected Highlights
Nineteenth-Century Books ~ 1850-1877
Nineteenth-Century Periodicals ~ 1815-1900
Portraits of Creative Americans ~ Carl Van Vechten ~ Photographs ~ 1932-1964
Whitman, Walt ~ Notebooks ~ 1850s & 1860s

Maps

Civil War Maps ~ 1861-1865
Civil War Maps ~ Hotchkiss Maps ~ 1861-1865
Liberia ~ Maps ~ 1830-1870
Maps ~ 1500-2004
National Parks ~ Maps
Panoramic Maps ~ 1847-1929
Railroads ~ Maps ~ 1828-1900
Revolutionary Era ~ Maps ~ 1750-1789
Revolutionary Era ~ Rochambeau Maps ~ 1717-1795

Native American History

Chicago Daily News ~ Photographs ~ 1902-1933
Curtis, Edward ~ North American Indian Photographs ~ Ca. 1900
Native American Culture, Pacific Northwest ~ Multiformat
Omaha Indian Music ~ Multiformat
Traveling in America ~ Books ~ ca. 1750-1920
Western U.S. ~ Photographs ~ 1860-1920

Performing Arts, Music

African Americans ~ Sheet Music ~ 1850-1920

African-American Music, Southern U.S. ~ Recordings ~ 1938-1943

Berliner, Emile ~ Early Recording Industry ~ Multiformat ~ 1870-1956

 

Bernstein, Leonard ~ Multiformat ~ ca. 1920-1989

Chautauqua Performers ~ Advertising Flyers ~ 1904-1940

Civil War Era ~ Band Music ~ Multiformat



Copland, Aaron ~ Multiformat ~ 1900-1990

Dance Manuals ~ Books ~ 1490-1920



Edison Companies ~ Film and Sound Recordings

Federal Theatre Project ~ Multiformat ~1935-1939

Film, Animated ~ 1900-1921

Fine, Irving ~ Multiformat ~ 1914-1962

Flutes ~ Dayton C. Miller ~ Multiformat

Folk Culture, Florida ~ Multiformat ~ 1937-1942

Folk Fiddle Music, Southern Appalachian ~ Henry Reed ~ Multiformat ~ 1966-1967



Folk Music, California ~ Sidney Robertson Cowell ~ Multiformat ~ 1930s



Folk Music, Dust Bowl ~ Charles L. Todd and Robert Sonkin ~ Multiformat ~ 1940-1941

Folk Music, Southern U.S. ~ John Lomax and Ruby Lomax ~ Multiformat ~ 1939

Guthrie, Woody ~ Correspondence ~ 1940-1950

Hispanic Music, Rio Grande ~ Juan Bautista Rael ~ Multiformat ~ 1940s

Hurston, Zora Neale ~ Plays ~ 1925-1944



Jazz ~ William P. Gottlieb ~ Photographs ~ 1938-1948



Lincoln, Abraham, and Civil War ~ Sheet Music ~ Alfred Whital Stern ~ 1859-1909

Native American Culture, Pacific Northwest ~ Multiformat

Omaha Indian Music ~ Multiformat

Portraits of Creative Americans ~ Carl Van Vechten ~ Photographs ~ 1932-1964

Sheet Music ~ 1820-1860 & 1870-1885

Sheet Music ~ 1850-1920



Song Sheets ~ ca. 1800-1880

Variety Stage ~ Multiformat ~ 1870-1920

Presidents

Coolidge Era ~ Multiformat ~ 1924-1929
Jefferson, Thomas ~ Papers ~ 1606-1827
Lincoln, Abraham ~ Multiformat ~ 1850-1909
Lincoln, Abraham ~ Papers ~ ca. 1850-1865
Lincoln, Abraham, and Civil War ~ Sheet Music ~ Alfred Whital Stern ~ 1859-1909
Madison, James ~ Papers ~ 1723-1836
Manuscript Division ~ Selected Highlights
McKinley, William, and Pan-American Exposition ~ Films ~ 1901
Presidential Inaugurations ~ Multiformat ~ 1789-2001
Presidents and First Ladies ~ Portraits
Roosevelt, Theodore ~ Films ~ 1898-1919
Washington, George ~ Papers ~ 1741-1799
World War I and 1920 Election ~ Recordings

Religion

Arendt, Hannah ~ Papers ~ 1898-1977
Hispanic Music, Rio Grande ~ Juan Bautista Rael ~ Multiformat ~ 1940s
Nineteenth-Century Books ~ 1850-1877
Religious Petitions, Virginia ~ 1764-1802
Southern Black Churches ~ Texts ~ 1780-1925
Sunday Schools ~ Books ~ 1815-1865
Women’s History ~ U.S. ~ Multiformat

Sports, Recreation

Baseball and Jackie Robinson ~ Multiformat ~ 1860-1969
Baseball Cards ~ 1887-1914
Baseball Guides and Spalding ~ 1889-1939
Chautauqua Performers ~ Advertising Flyers ~ 1904-1940
Chicago Daily News ~ Photographs ~ 1902-1933
Dance Manuals ~ Books ~ 1490-1920
National Parks ~ Maps
Traveling in America ~ Books ~ ca. 1750-1920
Turn-of-the-Century America ~ Detroit Publishing Company ~ Photographs ~ 1880-1920
Work and Leisure ~ Films ~ 1894-1915

Technology, Industry

Bell, Alexander Graham ~ Papers ~ 1862-1939
Berliner, Emile ~ Early Recording Industry ~ Multiformat ~ 1870-1956
Daguerreotype Photographs ~ 1839-1864
Edison Companies ~ Film and Sound Recordings
Factories, Westinghouse ~ Films ~ 1904
Great Plains ~ Photographs ~ 1880-1920
Haymarket Affair ~ Multiformat ~ 1886-1887
Morse, Samuel F. B. ~ Papers ~ 1793-1919
Nineteenth-Century Periodicals ~ 1815-1900
Occupational Folklore, Paterson, N.J. ~ Multimedia ~ 1994
Transportation, Global ~ Photographs ~ 1894-1896
Work and Leisure ~ Films ~ 1894-1915
Wright Brothers ~ Multiformat ~ 1881-1952

War, Military

Adams, Ansel ~ Japanese-American Internment ~ Photographs ~ 1943



Arendt, Hannah ~ Papers ~ 1898-1977

Civil War Era ~ Band Music ~ Multiformat

Civil War Images ~ Multiformat ~ 1861-1865

Civil War Maps ~ 1861-1865

Civil War Maps ~ Hotchkiss Maps ~ 1861-1865

Civil War Soldiers, Pennsylvania ~ Multiformat ~ 1861-1865



Civil War Washington, D.C. ~ Horatio Nelson Taft ~ Diary ~ 1861-1865



Civil War ~ Brady Studio and Others ~ Photographs ~ 1861-1865

Depression Era to World War II ~ FSA/OWI ~ Photographs ~ 1935-1945



Library of Congress ~ 1939-1953

Lincoln, Abraham, and Civil War ~ Sheet Music ~ Alfred Whital Stern ~ 1859-1909

Manuscript Division ~ Selected Highlights

Nineteenth-Century Books ~ 1850-1877

Panoramic Photographs ~ 1851-1991

Pearl Harbor and Public Reactions ~ Audio Interviews ~ 1941-1942



Puerto Rico Books and Pamphlets ~ 1831-1929



Revolutionary Era ~ Rochambeau Maps ~ 1717-1795

September 11, 2001, and Public Reactions ~ Multiformat ~ 2001-2002

Spanish-American War ~ Films ~ 1898-1901

Texas Border ~ Photographs ~ 1900-1920

Turn-of-the-Century America ~ Detroit Publishing Company ~ Photographs ~ 1880-1920

Washington, George ~ Papers ~ 1741-1799

World War I and 1920 Election ~ Recordings

World War I ~ Military Newspapers ~ 1918-1919



World War I ~ Rotogravures ~ 1914-1919

Women’s History

Manuscript Division ~ Selected Highlights
Woman Suffrage ~ Books and Pamphlets ~ 1848-1921
Woman Suffrage ~ Photographs and Prints ~ 1850-1920
Woman Suffrage ~ Photographs ~ 1875-1938
Woman Suffrage ~ Scrapbooks ~ 1897-1911
Women’s History ~ U.S. ~ Multiformat

1 Library of Congress Information Bulletin,〈American Memory Site Gets Extensive Upgrade〉,出自《Library of Congress》網站,檢索:2006年1月5日,http://www.loc.gov/loc/lcib/0410/ammem.html
2 同註1。
3 Caroline R. Arms,〈Getting the Picture:Observations from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on Providing Online Access to Pictorial Images〉,出自《American Memory》網站,檢索:2006年1月5日,http://memory.loc.gov/ammem/techdocs/libt1999/libt1999.html
4 John Broglio, James P. Callan and W. Bruce Croft,〈An Overview of the INQUERY System as Used for theTIPSTER Project〉,出自《Center for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Retrieval》網站,檢索:2006年1月5日,http://ciir.cs.umass.edu/demos/InQueryRetrievalEngine.html#1
5 Ben Shneiderman & Catheerine Plaisant著,曾志軒譯,《人機介面設計-有效的人機互動策略》,台北:東華,2005年9月23 日,初版。
6 有關典藏資料的詳細內容,請參見附錄。
7 Library of Congress,〈Introduction to Metadata Elements〉,出自《Library of Congress》網站,檢索:2006年1月5日,http://www.loc.gov/standards/metadata.html#types
8 同註6。
9 請參見http://www.loc.gov/standards/mods/
10 Caroline R. Arms 編,〈Historical Collections for the National Digital Library〉,出自《D-Lib Magazine》網站,發表:1996年4月,檢索:2006年1月6日,http://www.dlib.org/dlib/april96/loc/04c-arms.html
11 Caroline R. Arms 編,〈Available and Useful: OAI at the Library of Congress〉,出自《American Memory》網站,發表:2003年11月,檢索:2006年1月6日,http://rs6.loc.gov/ammem/techdocs/libht2003.html
12 JSC編,〈Joint Steering Committee for Revision of AACR:A Brief History of AACR〉,出自《Joint Steering Committee for Revision of AACR》網站,發表:2005年7月27日,檢索:2006年1月6日,http://www.collectionscanada.ca/jsc/history.html
13 Harvard University Library編,〈Development and context of VIA metadata standards〉,出自《Office for Information Systems》網站,發表:2004年5月17日,檢索:2006年1月6日,http://hul.harvard.edu/ois/systems/via/via_standards.html
14 Daniel V. Pitti 編,〈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ataloging〉,出自《Berkeley Digital Library SunSITE》網站,發表:1994年6月,檢索:2006年1月6日,http://www.oasis-open.org/cover/berknasg.html
15 Carl Lagoze、Herbert Van de Sompel編,〈The Open Archives Initiative:Building a low-barrier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出自《Open Archives Initiative》網站,發表:2001年,檢索:2006年1月6日,http://www.openarchives.org/documents/
16 同註14。
17 同註10。
18 Library of Congress編,〈Technical Information〉,出自《American Memory》網站,發表:2005年12月19日,檢索:2006年1月6日,http://rs6.loc.gov/ammem/about/techIn.html
19 Library of Congress 編,〈Security〉,出自《Library of Congress Information Bulletin》網站,檢索:2006年1月5日,http://www.loc.gov/loc/lcib/0501/security.html
20 Library of Congress 編,〈Security〉,出自《Library of Congress Information Bulletin》網站,檢索:2006年1月5日,http://www.loc.gov/loc/lcib/0401/securit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