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x768 1280x800   De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Reset to normal font size for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In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電子報經營技巧

發表日期: 2008-01-18, 點閱數: 4,801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 蔡幸真

本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份挑選數個有特色的電子報,介紹其運作方式、特色及優缺點,第二部分以這些電子報為起點進行討論,提出規劃電子報可以參考的幾個方向。

國科會科學發展電子報  月刊 
http://nr.stic.gov.tw/ejournal/nscm/NSCM.htm

 

  科學發展電子報是《科學發展》月刊之全文線上雜誌,每月發行一次,該月刊創刊於民國62年,最初以提供專家學者間溝通為目的,後為機關政策性質刊物,現轉型為綜合性科普雜誌。目前雜誌主要分成四類:(一)專題報導(二)一般報導(三)科技新知(四)科學、技術與社會。電子報即為附上內文連結之雜誌目錄,以Frontpage製作,讀者可根據文章標題選讀單篇文章,最近一期的標題附有簡短內文提要,有助於讀者判斷是否符合閱讀興趣。文章皆為保留紙本排版格式之PDF檔案,由原完稿輸出檔案轉檔而成。

  訂閱與退訂方式簡便,使用者可於國科會網站首頁右上角顯眼處點選進入,填入電子郵件,並於個人信箱依訂閱通知指示執行確認即完成訂閱,退訂方式亦同。本雜誌提供過期雜誌檢索,檢索方式包括作者、篇名字串與卷數,但無全文檢索,且27卷第9期(88年9月)以前無全文資料,只提供目錄查詢。

  《科學發展》月刊電子報編排清晰、訂閱方式簡便、且提供過期雜誌檢索,符合讀者的需求,製作上沿用原紙本刊物的排版,簡化製作流程,便於管理。但所有文章只提供PDF檔案格式為美中不足之處,雖然所有文章皆可單篇下載,但PDF檔案下載速度不若一般網頁來得快,不利快速瀏覽,若能同時提供如html網頁之檔案格式對讀者更為有利。

  (more…)

數位內容保護─以淡江棒球計畫為例

發表日期: 2008-01-18, 點閱數: 3,369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程婉如

 

 

  
  『隨著王建民在洋基隊的表現越來越沈穩優異,這位被封為「台灣之光」的旅美職棒選手在美國掀起一股台灣熱,不僅所到之處都有海外僑民拿著國旗揮舞加油、大幅提昇台灣國旗曝光度外,連美國福斯電視台都特地以電腦繪圖標出王建民出生地—台南,讓台灣這塊小島終於得以光榮登上國際媒體,大大提升國際形象。』
─擷取自開眼電影網〈威爾史密斯新片大秀台灣國旗〉新聞稿片段。

 

  棒球─足以代表台灣的全民運動,源自一九六○年代末,來自台東的紅葉少棒僅有簡陋的道具,卻以旺盛的意志力揮出一片天。當年三更半夜圍著電視觀看棒球賽實況轉播的激烈戰況,仍然讓大家記憶猶新,更是同屬台灣人的集體記憶。如今,熱愛棒球的球迷也可從網路上探索更多的台灣棒球運動發展史,例如:「台灣棒球運動珍貴新聞檔案數位資料館」網站(http://ndap.dils.tku.edu.tw/),該網站由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下之「台灣棒球運動珍貴新聞檔案數位資料館之建置」計畫所建,計畫執行單位為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林信成副教授與其領導之研究團隊,該計畫是與聯合報系合作,由聯合知識庫(http://udndata.com/)授權提供自光復以來所珍藏與台灣棒球運動相關之新聞資料,包括文字、照片等珍貴檔案,透過歸納及分類而成為更有價值的典藏資料。上述網站也永久並免費開放給喜好棒球運動等社會大眾,以查詢檢索棒球相關資料。

  
  本文由數位內容保護的角度出發,探討該計畫本身及網站對其數位智財權所作之保護規範。在計畫本身所典藏的新聞照片一律以數位浮水印保護,依照浮水印的可見程度,又分為顯性與隱性兩種,在此則使用顯性浮水印保護,詳細圖片可參見(圖一)。而在網站方面,該計畫延伸加值應用出「台灣棒球維基」(http://twbsball.dils.tku.edu.tw),此網站目前採用創用CC(http://creativecommons.org.tw/)授權協議保護其內容版權。至於內容授權者─聯合知識庫則以會員等級制來限制檢索聯合報系新聞全文或查詢影像圖庫等權限。上述有關數位浮水印以及數位版權保護則分別描述如下:
  
(more…)

考古陶器數位化工作委外專訪

發表日期: 2008-01-18, 點閱數: 1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曾鈺絜
2006.11.08定稿

  由夏鼐、王仲殊所著作「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一書中提到,考古的目的不外乎就是要「透過科學性田野工作,進行考古遺址發掘,遺跡及遺物資料的蒐集、分析,經由瞭解這些實物資料背後意義,詮釋代表這群人的行為,進而推至人的行為及文化等各個面向」。在考古資料中顯示,中國約在1萬年前就有陶器出現,出土於江西萬年仙人洞的一件復原陶罐,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可整體復原陶器,在以往考古探勘的部份,陶器佔居非常重要的地位。為了達到更多的研究空間,考古陶器數位化成了必行的重點工作之一;我們實行考古陶器典藏品數位化的同時,這些煩瑣複雜的工作過程,將會直接牽動整個數位化工作的動線,不管是基於成本考量或是其他因素,數位化流程是否委外,將是做為重要參考指標之一。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特別邀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處理數位化作業行之有年,經驗豐富-林玉雲小姐,和我們一同分享數位化作業委外相關經驗與心得。

問:陶器為何在考古裡面佔有相當的重要性?
林:在考古出土的物件裡面,以陶器出現總數最多,像是台灣文化史前博物館目前利用陶器來表現考古。

問:中央研究院考古學門方面的相關背景,請簡述說明。
林:史語所創立時是在中國,此時的正是民族意識高漲的時候,有很多的學者對於史記裡面的內容抱著懷疑的態度,而西方的學者也加進來參與,史語所是中研院創所最早的一門學問。

問:數位化開始的情況?
林:我們第一年在進行數位化的同時,也是一個實驗性的計劃,不知道如何去處理考古田野的部份,參考其他單位的做法,慢慢的一步步前進。一開始選定青銅器作為數位化的物件,使用數位機背來進行相關業務的主要硬體設備,並且請廠商來做實驗性質的技術工作,只是在經過複雜繁瑣的作業流程後,第一年的數位化是非常不順利,不管是購買攝影器材或是電腦皆無經驗,以至於售後服務品質非常差。

問:我們院內有固定負責拍攝文物的攝影師,那為何又要委外執行數位化呢?
林:隸屬中研院的文物攝影師,原本就有一定的工作量,無法再消化任何大量的案件,這是後來委外的主要原因;而且一般來說,計劃內大概有三百件,如此大量的工作也只好委外執行,而數位化後的檔案,我們期望它能很快速、符合成本效益並出版。

問:委外招標的所發生的問題?
林:經歷了第一次的數位化過程之後,在某次的機會裡出版圖錄,才發現效果非常不理想,初步認為是在一開始作業時沒有導入標準流程,校色及轉檔部份可能出了問題,但也有可能是執行的廠商技術上的不足,針對委外招標部份,才會後來從第一年的限制性招標到完全開放招標。

問:根據我所知道的情況,貴單位在以往有過數位化的經驗,但為何現在又決定自行執行?
林:要有拍攝文物的經驗,也要將試拍的結果輸出,但經過這些招標廠商的挑選,結果還是不理想,因為他們在資歷上的描述,也並不是非常客觀,加上攝影師的主觀審美條件,拍攝的溝通過程溝通不良,以至於到最後,不再採取招標動作,更因為了時間成本考量,改採自行執行。

問:貴單位在數位化的同時,如何表現”考古”?
林:第一年拍攝青銅器,第二年拍玉器,第三年我們就不這麼做了,考古資料出土於那個遺址的相關資訊也很重要,也可以依此做為和其他博物館的區格,以考古的特質做為分類。

問:數位化的流程裡,那些適合委外?
林:在掃描文件方面,委外確實可以做的很好,會有一套標準流程,而拍攝的部份有較多難以克服的問題,大概是太多屬於”人”的因素了。

問:有關數位化委外控管,請簡略描述。
林:控管方面,委外是以合議制為主,因為驗收時必須考量到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基於這些考量,後來才會以自行執行為主,自己訓練適宜的工作人員,減少驗收的時間成本。

問:有關資料呈現是否委外?或是自行執行?請簡略描述。
林:針對資料庫及網頁呈現的部份,第一年是自行執行,雖然懂技術,但不懂美感,所以變通方法是請有美術方面相關經驗的人去研習網頁技術,但效果並不理想,直到後來第二版加上其他助理的意見,不再以器物做為分類,也不想留著故宮的影子,才有現在初步的架構,但因為撰寫網頁與主要策劃人員有溝通上的問題,最後這部分也只好委外執行。

問:現階段貴單位正在進行的工作。
林:現在正在處理比較學術性的GIS考古圖示網站,這方面不但要懂什麼是考古,什麼是GIS2,以及網頁相關技術,如何來呈現我們所要表達的;包括非中文界面網頁製作,以便服務非華語地區研究人員。

問:可否談談有關整個數位化的成本效率評估。
林:針對成本評估這方面,因為博物館本身就為非營利單位,所以我們也不去這麼精確計算效率問題,很難一時之間就能詳細說明,只能用有限的預算內盡力滿足所有人的需求。

結語:
    考古陶器在數位化的過程裡,充滿各種不同的困境考驗著執行者的智慧,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問題,所要耗費的時間成本,並不是可以量化估計,此次專訪不但讓我更了解考古陶器在數位化所面臨的難處,也可讓其他單位做為非技術文件的參考資料。
1 夏鼐、王仲殊,「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北京,1996。
2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一套完整的GIS運作系統,儲存龐大的空間資訊,不但能呈現電子地圖,且具有詳細屬性資料以備查詢,並能讓人們在電腦螢幕上操作、疊合、重組、抽離、分析各種空間資訊

網站服務新契機(一)和世界分享你閱讀的喜悅-aNobii 個人線上書庫個人化服務,正在流行……

發表日期: 2008-01-16, 點閱數: 2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文/高芷彤

    是什麼因素讓原本泡沫化的網路經濟在2006的台灣交出如此漂亮的成績單,成軍不到三年的youtube被搜尋龍頭Google以16.5億美元的天價併購,成為既無名小站後的另一個新契機,撇開因分享而引發的版權問題與個人隱私權問題,網路服務隨著O’Reilly與MediaLive International提出以網路使用者為中心的Web 2.0概念後,確實締造了另一個新典範-網路服務,究竟亞洲地區還有哪些網路服務正在逐漸發燒……
關鍵字:aNobii、web2.0、書櫃、搜尋推薦、Tag標籤、書評

    「ㄟ,你也看這本書啊!」,常常有種想窺探別人在看哪種書的欲望,和順便檢視自己的書單是不是已經落人後了的企圖心,這種心態在自己生活中屢見不鮮,買東西對於自己而言是在家常便飯的運動,經常逛遍一整間店挑選所有喜愛的商品後,參考別人的意見也符合自己的期望才做最後的決定,但這還不夠,日後常常注意相關的商品來評析自己所做的決定,這樣一種行為模式在逛書店時也常常發生,帶著希望聽聽別人、看看自己、補足缺本、趕上進度的慾望。但,這樣的決定過程十分緩慢,想要知道其他人閱讀分享通常不容易顯現,即便是網路時代也不容易獲得,再者坊間書店何其多,無論實體店面具規模的誠品、金石堂到虛擬店面的博客來、Amazon等如何挑選到自己想要的確實有些困難度,姑且不論如何挑選書,在選擇這塊領域上有些人挑餐廳靠排行榜來當標準,有些人選電腦聽朋友說,有些人買車由報章雜誌得知,有些人買樂透則是隨機挑選,那究竟「買書」有沒有仲介呢?
  答案是「有」且相當精采
    以經營時間而言羽毛網(http://www.yumau.com/)於2006年8月推出beta版是屬經營較久,以分享閱讀與書評為經營理念,並提供二手書的交流平台。與他同樣提供物件交流的ppolis-波麗斯(http://www.ppolis.com/home.action),提供DVD、CD、書、電玩遊戲、手機、數位相機、傳統相機、鏡頭、相機周邊、手創等物件使用者建立並管理自己的物件清單,發現與分享給朋友,也不容忽視。除此之外,在2007年5月由專業出版社(博客來集團與天下文化)紛紛推出書櫃社群網 「松鼠窩(http://home.books.com.tw/)」、「iReading(http://www.ireading.cc/)」,前者首頁進去可看到哪本書最多人收藏及迴響;後者除精選分享閱讀外,統計網友「想讀」、「擁有」為主體,皆以書籍為主體,結合了web1.0的經營理念外加上web2.0由使用者來建構內容,對於常買書的人與常上網的人確實有相當的幫助,但往往操作介面與直觀視覺往往是使用者在挑選「適合」的主要關鍵原因。一個由香港地區架設的aNobii網站相當的讓自己處處「感動」,雖沒有最新的技術,但專攻個人書籍管理的訴求,以簡單的操作介面與貼心的功能並符合需求,是目前自己最常用也是最喜歡的一個個人專屬書庫管理系統,以下就來談談aNobii的各種功能。

獨愛aNobii的八大理由
一、 新穎設計,專屬信箱
多數人對於aNobii的設計多給予正面的肯定,無論在首頁的簡約、功能的實用性、Web2.0網頁風格要素掌握上都能適宜適切的抓住使用者的眼光,刻劃親和的第一印象。首先,常常帳號與密碼伴隨著「忘記密碼」的附加功能,卻往往較少網站提供忘記email的功能,試想究竟為何,是密碼比email容易忘記嗎?還是常用性的問題?心理學家指出一般人對於的記憶通常在7左右,以數字為例也就是5-9個數字,然而通常我們建立密碼較少超過此範圍,那又為何有記不住的情況。以email性質而言,將他比喻為住家地址,通常目前使用者的信箱地址至多3個最少一個,與密碼相比後我想是為何aNobii選擇以電子郵件信箱取代以往的帳號(代號)之要素吧。最後,想要獲得aNobii最新消息、進書狀況、語言選擇等重要訊息,只要鍵入www.anobii.com首頁見分曉。


二、 多國語言,容易溝通:「語言是溝通的橋樑」,提供多種語言,無論是英文、繁簡體中文、日文、韓文、德文、西班牙文、義大利與瑞典語等,建立了不同語言介面,讓使用者能更安心於管理書庫與建立社群。當你選擇不同語言功能後,aNobii將轉換相關的基本簡介以及操作功能鍵,讓您能更親近它的服務。


三、 相同語言-ISBN管理書庫:此為「我的書櫃」之功能,也就是建立個人書單的關鍵要素。利用是國際總體的圖書或獨立的出版物(除定期出版的期刊)代碼-ISBN(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出版社可辨認所有非期刊書籍。一個ISBN只有一個或一份相應的出版物與之對應,新版本如果在原來舊版的基礎上沒有內容上太大的變動,在出版時也不會得到新的ISBN號碼。當平裝本改為精裝本出版時,原來相應的ISBN號碼也應當收回1。aNobii藉此規則了解使用者的需求,除提供「單本鍵入」的功能外,也可一次輸入「至多八本」的ISBN欄位及使用「無限制數量」以Batch方式匯入。當你鍵入後自動顯示作者、譯者、封面、出版日期等書籍資訊,若查無此ISBN的書籍別擔心,點選「沒有找到您想要的?」連結,然後你就可以建立這本書的記錄,包含:作者、譯者、出版國家、出版社、出版日期、頁數等後回報給站方,約莫1-2天站方會將書籍資料新增入資料客中,另外,若缺封面,則可自行從您的電腦中上傳,協助aNobii補上相關資料。


四、 動態紀錄書籍狀態:在經歷多次「有去無回的書」的窘境,終於在aNobii解決了煩惱。在「我的書櫃」中提供交換與買賣的二手書交流平台,自己訂書價、書況宛如yahoo拍賣網的縮影,雖然沒有ppolis-波麗斯來的專業,但對於管理書籍而言,這些基本功能確實足用了。


五、 社群概念,發現新朋友:Web2.0興起象徵著使用者意識抬頭,經營者從日常生活中體驗並開發便利的技術,甚至建立技術專屬平台讓使用者能自由編輯內容,讓使用者能在網路中獲得更多的體驗,當紅的Youtube就是其中一個例子。秉持同樣的觀念aNobii網站也具有相同功能,並將「以書交友」的概念以社群方式體現,你可以建立自己的「群組」、發現相近的「書友(鄰居)」、和「朋友」互相交流多種不同的功能。以下就各項功能與之間差異:
(一) 群組:類似讀書會功能,可由自己組織新群組並發邀請函請朋友或鄰居加入外,也可直接挑選他人的群組來加入。在群組中可以藉由回應的功能進行請教與討論,另外從「表單」以及「標籤」了解到目前已成立了108個讀書會,包含:文學討論如書蟲俱樂部、心理學如正向心理學、漫畫如日本漫畫…等多種類型,不同的書籍交流縮短了原本找書的過程以及時間,aNobii提供「討論」一同分享交換心得、「選集」綜合所有相關的書籍清單、「成員」類似通訊錄的功能、「邀請」也可邀請朋友一同加入,讓使用者除分享外,更能體會虛擬網路所保有的自主性與便利性。
(二) 鄰居:在這裡是指「有趣的選集、志同道合的人們。可能私底下並不認識他,但是您喜歡您所見到的一切。只要簡單地把他們新增為你的鄰居,在此你就可以查看他們的更新。」aNObii這樣說。記得曾在證實著師父在《環境》一文中指出的:環境是你們自己創造的。的確,在aNobii要認識誰由你決定。
(三) 朋友:「朋友是你認識的人,而鄰居則是你不認識但想知道其最近更新的人。加入一個朋友必須要對方的同意,但加入一個鄰居則不需要。」如同msn新增成員一樣,只需要e-mial等待對方的回應,當然對方必須是aNobii的成員,藉由「web-mail」、「上傳聯絡清單」、「手機輸入」等方式邀請朋友加入。

六、 書評推薦,BBS新型態:在我的書籍中具有此功能的有三種:「私人筆記本」、「眉批」、「評論」等,其中私人筆記本只有自己能看到,譬如編輯Amazon一本書多少錢等內容。另外,眉批是沒有數量的限制,與評論不同。

七、 搜尋建議vs. Tag建議:如何能將使用者所要查閱的資料準確的送到面前一直是搜尋引擎的目標,前些日子google與yahoo紛紛推出搜尋建議的功能,十分好用,當使用者鍵入關鍵字時,系統自動提供相關關鍵字與筆數給使用者參考,這概念aNobii也一同吸收納入,並延伸建立tag的標籤建議功能,相當貼心也十分好用,這也是為什麼除網頁設計青心怡人外,另一個最大的優勢。

八、 聯手Flickr打造個人頁面:若你想了解目前網路新興相簿服務是誰最火紅,不妨用Alexa.com將眾多相簿分別比較後,馬上就可以了解為什麼aNobii和會和Flickr聯手打造個人的專屬頁面。此功能歸屬於設定的「個人」區,提供包含:密碼/電子郵件地址、語言、自我介紹、顏色版面等編輯內容。另外在設定區aNobii提供如入口網站一般的功能,有RSS新聞發佈與通知以及建立Blog貼紙,在部落格盛行的網路世代裡是不可或缺的功能,最後提供如同google的快捷條,不論是使用Firefox或IE的使用者皆可受惠。

小而美的aNobii經驗
    建立在好記好用的基礎上,aNobii體貼使用者的生活模式讓人更了解自己,舉個例子來說,aNobii的書櫃統計看似不論對於書籍交流幫助、書評撰寫沒有多大幫助,但卻能讓使用者了解自己的「魅力」,如此的正向回饋在aNobii裡稀鬆平常。記得一期數典計畫總主持人曾志朗先生曾提到過在他研究工作的過程中,不斷有人提到「常讀書和不讀書的人究竟有何差別」的問題,問題的重點不在於最後差異,而是閱讀的重要性,從新的環境去了解道理,了解後去提出原則加以運用,利用多元的經驗讓自己保持彈性,且運用在不同的地方,最後並創造自己的價值等五個閱讀的境界。在網際網路的時代裡,「知識的數量已不再是重點,記誦也不再重要,如何運用創意將知識的網路建立起來才是最主要的意義」,究竟在總主持人曾志朗先生口中提到「書」會產生奇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力,這影響力已經發展出何種閱讀的讚嘆。
1 http://www.google.com.tw/search?q=define%3Aisbn&complete=1&hl=zh-TW
 

螢幕色彩校正輕鬆免費做

發表日期: 2008-01-15, 點閱數: 25,462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 陳秀華

 

不論是使用相機或是掃描器,皆須使用螢幕,來顯示擷取後的影像。因此,為能讓影像色彩能正確顯示,在正式進行影像擷取前,「螢幕色彩校正」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步驟。

 

在進行校正前,需將螢幕開啟暖機三十分鐘,且螢幕上最好加裝遮光罩,以避免受到非顯示器光源的影響,使色彩校正的準確度降低。一般來講,色彩校正有軟體校正與硬體校正,軟體校正是利用Adobe Photoshop附加的Adobe Gamma,或是Apple MAC電腦的ColorSync進行螢幕調校;硬體校正則是購買顯示器色彩校正器進行操作,而這兩種方式均需花費一些費用購買,在此,筆者介紹一種簡易且免費的色彩校正方式,只需在小畫家繪製ColorCheck,便可容易達到基本的螢幕校色。

 

簡易螢幕色彩校正的方式,主要是利用Microsoft Windows的小畫家繪製檢測用的色塊,再使用此色塊調整螢幕的色溫、明暗及對比。實際操作如下:

 

1. 製作Color Check:
Step 1:開啟小畫家,選擇【繪製方塊】中【填滿無框線】的項目(圖一,1),沿著繪圖區的右上方繪製一方塊(圖一,2),顏色就使用原本小畫家中的黑色(圖一,3)。

圖一

 

  (more…)

微縮資料委外製作專訪紀要

發表日期: 2008-01-14, 點閱數: 1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文 / 程婉如

  本文撰寫起源於「微縮資料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之著作,筆者因應指南中部分章節牽涉到委外製作,因此便以本計畫下有關微縮數位化相關之計畫為受訪單位,進行微縮資料委外製作之專訪,例如:新聞主題小組─北平「世界日報」內容數位化開發計畫、國家圖書館期刊報紙典藏數位化計畫;善本古籍主題小組─國家圖書館古籍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等。希望綜合各計畫提供其委外作業之相關寶貴經驗,包含委外評估要素、如何選擇委外廠商、契約書之訂定、驗收標準及品質管理等作進一步說明,以期作為該指南撰寫的參考依據。筆者於10月25日前往國家圖書館,訪問特藏組─彭慰主任與其助理─謝珮婕小姐,其對於「國家圖書館古籍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在委外製作影像作業方面,也提供了不少解答,而本文在此特記後續整理訪問稿如下:

問:可否先介紹貴計畫委外之工作項目包含哪些?
答:本館古籍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主要將本館古籍文獻、敦煌卷子、金石拓片進行數位化,其掃描及微縮資料轉製影像作業全部委外進行。

問:決定以該項目作為優先委外或自製的考量因素為何?
答:由於本館設備及人力有限,且為擴大民間參與,引進專業技術及設備。原擬將古籍同時製作「全彩」及「黑白」兩份影像,皆以光學解析度300dpi掃描,並以TIFF標準格式存檔。後經「檢討、評估並且試作」,有鑑於本館善本古籍已攝製微捲(黑白),為加速進行數位化,故決定「由古籍微縮資料轉製成黑白影像」,且採委外方式辦理,以利節省設備成本及人力。

問:委外作業規格書由誰擬定?該如何制定?
答:委外作業規格書由特藏組訂定,並參考本館期刊文獻中心、閱覽組數位化作業相關文件;有關委外契約書部分,則與本館總務組共同討論訂定。

問:訂定規格書之前,是否須先搜集廠商或其他相關資料?又,如何獲得廠商資訊?
答:訂定規格書之前,先行了解市場狀況及相關廠商,請教其他相關單位,並先與廠商聯繫。

問:針對數位化物件為微縮資料的計畫,是否有特別建議規範之項目?
答:
1. 影像製作規格為黑白300 dpi的TIFF.G4壓縮檔。
2. 掃描時,需將微縮片的影像放大與原書尺寸相同,再進行掃描。
3. 在原稿清楚的前提下,影像掃描品質必須清晰,不可太濃、太淡、歪斜,掃描內容必須完整,在原稿不清楚情況下,需提升掃描密度至少600dpi及8位元灰階儲存以避免影像流失。
4. 掃描後影像需進行品質校正,去除黑邊與影像之外產生之污點,影像歪斜度以中心線為基準左右不超過5度。

問:招標作業程序中,有何需特別注意之事項?

1. 採用公開招標或限制性招標?
答:採公開招標由專業廠商進行掃描。

2. 是否邀請廠商試作以示品質?
答:於公開招標時請廠商試作以示品質,試作合格者始得取得價格標資格。

3. 如何建立與廠商的溝通機制,又數位化資料之安全該如何管理?
答:廠商必須派駐人員在本館進行掃描作業,在掃描過程中,若有任何情況(例如:掃描之影像品質、作業程序…等),皆會和派駐人員溝通討論,以利整個作業之進行。針對數位化資料之安全管理,本館有下列兩項規定:
(1)本館所委託之原書及古籍微縮資料轉製影像作業之成果及其相關成品等,其所有權皆屬本館所獨有,廠商不得任意處置或散布而持有,或意圖營利而交付他人。
(2)廠商因受本館所委託之原書與古籍微縮資料轉製影像作業之相關工作,所完成之物為著作時, 其著作人為本館,廠商不得有任何異議。

問:在品質管理方面,如何檢驗廠商所繳交成品?
1. 貴計畫訂定驗收標準及執行方式為何?
答:本館影像掃描之影像品質,依中國國家標準(CNS)2779 Z4006 (數值檢驗抽樣程序及抽樣表) 之規定,採用III級一般檢驗水準,正常檢驗單次抽樣計畫型式,允收上限答QL=1.0。例如:每98,000影幅,由本館抽驗1,000影幅;抽驗之1,000影幅中,超過14影幅之品質不合標準,本館將整批(98,000影幅)退回給廠商修正後複驗。

2. 通常檢驗不合格的原因有哪些?
答:尚未發生很大的檢驗不合格。廠商會先將掃描後的影像存放於硬碟中,交由本館影像校對人員進行微縮原件與影像校對,對於品質較差的影像,會請廠商馬上重掃,以讓影像品質更好,也就是等於雙方同步進行品質檢驗(QC),故在最後檢驗上尚未有不合格情形發生。

3. 若毀損微捲原件,則該廠商如何賠償或補救?
答:本館於契約書上有明訂,若有將送掃之微縮捲片毀損之情事發生,責任歸責於廠商,廠商應提供設備在本館指定場所內依本館所要求之品質標準,重新複製該微縮捲片之「母片(負片)」及「複製片(正片)」各一套,以賠償本館。

4. 未完成進度或驗收未通過之處理方式為何?
答:本館於契約書上有明訂,廠商若未完成進度或驗收未通過之處理方式,有下列三點:
(1) 廠商未依所列交件項目如期交貨,或該批工作無法通過驗收,每延遲乙日按該次應驗收部分之契約價金總額千分之三計算逾期違約金,逾期違約金以日為單位計算。所課違約金,由本館於該月應支付廠商價款中扣除。
(2) 逾期違約金(含驗收不合格逾期未改正之違約金),以契約價金總額之百分之二十為上限。
(3) 廠商如有累計延遲交件總天數超過三十天之情事,本館得終止、解除契約,並沒收履約保證金,廠商不得異議,並須在收到本館解約通知日起三日內將屬於廠商設備遷出國家圖書館提供之工作場所。

問:可否分享與委外廠商合作的經驗談?
答:本館在進行掃描招標之前,會訂定試作題目於招標規範中交由領標廠商先進行試作,以確保廠商之品質。而得標廠商必須派駐人員在本館進行掃描作業,在掃描過程中,若有任何情況(例如:掃描之影像品質、作業程序等),皆會隨時與派駐人員溝通討論,也就是等於雙方同步進行QC,這是有助於提升掃描影像品質以及整個作業的進行。
問:最後,也請提供任何寶貴建議給未來欲進行委外作業的計畫以茲參考,謝謝!
答:現在掃描廠商之技術以比往前進步許多,對於未來要進行委外作業的機構是一項很大的幫助。在進行數位化作業前,可以先參觀有相關經驗的機構,去瞭解別人作業的進行,對於未來欲進行委外作業的計畫是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詩路:台灣現代詩網路聯盟

發表日期: 2008-01-14, 點閱數: 7,212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劉涵英

     隨著資訊傳播媒體的日新月異,文學作品、其創造和保存,也有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面貌。在這個實用性為上的時代,文學作為一個表面上沒有實體價值的學門,似乎正逐漸式微,並被大眾文化所吞噬。雖然在文化價值流動的社會裡,大眾文化本就該是文學作品所反映的諸多面相之一,但就文學來說,所謂「傳統」的價值是不可抹滅的。如何在資訊快速傳播,也快速流逝的現代/後現代社會中保存文學的完整面貌及其沿革,並同時將大眾文化納入文學領域中,是值得我們思考的課題。「詩路」正是從這樣的思考點切入的一個入口網站。

 

     其第一版誕生於於1996年,「詩路:台灣現代詩網路聯盟」(http://www.poem.com.tw)已經邁入了第十個年頭。其主持人須文蔚表示,詩路所成立的理念「在核心概念上正有反網路文化的理想」。在網路文化爆炸的時代,「語言嘻玩」的現象充斥,使得文學界大為憂心,而所謂的「網路文學」非但沒有如想像中的為文學注入新血,反而大多在文學價值以及深刻性上令人失望。因此詩路以嚴謹的編輯態度為出發點,並加入文學評論的空間,期望能夠在保存台灣詩學傳統的同時,提供優秀的詩壇新手一個發表的平台。以網路這樣新興的媒體作為舞台,詩路期望能夠給予數位化世界一個正面的價值。

 

     台灣的現代詩刊一直是出版業的小宗。受限於經費以及讀者群的特定性,這些詩刊大多難以維持比較高的出版水準。因此詩路期望能以數位典藏這些詩刊的內容,使得文學作品不至於流失。在過去十年裡,詩路不僅收錄了《創世紀》、《臺灣詩學》、《笠》、《乾坤》等等詩刊的作品,還還原了數本已絕版的詩刊,如八○年代相當具有代表性的《現代詩》、《曼陀羅》詩刊,以及九○年代曇花一現的《植物園》與《美學藍灣》。1除了詩刊之外,詩路以各個詩人為項目開闢了部落格,使每位詩人有其單獨的典藏空間。目前詩路已典藏了超過兩百位詩人的作品,合計共有485個部落格,9030篇文章。除此之外,由於數位典藏的特性,詩路尚保存了許多詩人的朗誦聲音檔、他們的手稿以及照片,並且隨時更新,充分利用了網路以及多媒體的特性。詩壇新秀也可以在上面申請各自的部落格,使得他們的作品得以被一定數目的讀者群所瀏覽。此外,「推薦好格」和「新詩聯播」等等項目更可以使得新的作品更方便簡易地被讀者所看見。「現代詩學」項目收錄了許多文學評論,提供更形深刻的閱讀方式。

  (more…)

開放與保護的平衡—談影片內容保護機制

發表日期: 2008-01-14, 點閱數: 2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數位典藏計畫的目標之一,便是讓大眾以非商業之手段,使用重要文化資產的相關內容。以影片為例,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中的動物與植物研究機構,所拍攝的生態影片,很重要的功能是作為教育學習使用,在這無私的開放精神下,仍難免會被不肖人士,未經製作單位或個人同意,直接竊取當作自己的成果,這的確讓人很灰心,但若為了少數人的行為,加強數位內容的保護,使得多數使用者瀏覽不易,這又會失去了推廣的意義。
  在2003年,中央研究院資訊所與Creative Commons1合作,開始了台灣「創用CC」計畫2。「創用 CC」授權條款以著作權法為基礎,適用於受著作權法保護的所有作品,也因此影片也包含其中3。「創用 CC」可選擇單位與個人所需的授權條款,這些授權內容便可要求他人依單位或個人指定的方式行使著作權,例如「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授權條款(圖五),他人可重製、散布、展示這部影片,但必需標示製作的單位或個人,不得用於商業性質,且不可改變、轉變或改作這部影片。這樣的授權方式,不但達到教育推廣的目的,也可保留自身著作的權利。

 

圖五、採用CC條款的網頁顯示標示
  
  此外,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所自由軟體鑄造廠,也發展一套影音浮水印技術4,可在MPEG-1與MPEG-2的影片中,加入文字或圖片的顯性浮水印,也是一種標示著作權利的方式,缺點就是這些文字或圖片嵌在畫面上,可能造成觀看上的不便。 
  不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總會有人很喜歡破解這些防護措施,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也因此各種對於影片的保護,也只是防君子不妨小人,但在此仍建議加上其中一種版權註記,多一道防護,也是可以藉此維護自己與大眾觀看的權利。
1 http://creativecommons.org/
2 http://creativecommons.org.tw/
3 我國的著作權法,將著作分為「語言著作」、「音樂著作」、「戲劇、舞蹈著作」、「美術著作」、「攝影著作」、「圖形著作」、「視聽著作」、「錄音著作」、「建築著作」以及「電腦程式」等十類,以此為基礎,另有「衍生著作」、「編輯著作」與「表演著作」三類。
4 影片浮水印加入軟體(可下載使用),http://rt.openfoundry.org/Foundry/Project/?Queue=435

數典可以怎麼做?

發表日期: 2008-01-14, 點閱數: 1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從「多樣性台灣展」出發 — 人文篇
2006/09/20
撰稿:蔡幸真

今年國科會科學季的主題「多樣性台灣」,跳脫了過往以單一科學領域為焦點的模式,改而呈現台灣在生物、地景與文化的多重面貌。這個展覽分為三大主題,其中「人文多樣性」的單元涉及族群、語言、宗教、經濟活動等層面,與一般人的生活最是息息相關,涵蓋的範圍與數位典藏計畫也多所重複,展場的主題分類與呈現方式值得作為數位典藏二期規劃的參考。

展覽內容介紹

「人文多樣性」以歷史、語言、族群為主軸,發展出十個細項,分別是史前文化、基因、語言、家屋、原住民的遷徙、歷史、宗教、產業經濟、國際參與、文化活動。每個主題環環相扣,譬如族群不同,自然有不同的語言、文化、歷史際遇與生活方式,但將焦點鎖定不同的層面,特別能展現細緻豐富的文化肌理。

此部分的展覽從「史前文化多樣性」出發,用意在追溯台灣人多樣化的源頭。藉由大幅漫畫的繪製,呈現的是台灣多個史前聚落的生活方式,包括他們的居住環境、器物使用、宗教、交通等生活方式。接續「史前文化多樣性」的是「基因遺傳多樣性」,從生物遺傳的角度切入,藉由一個互動性的設施,讓參觀者從畫面上來自台灣不同族群的四男四女作配對,瞭解族群融合如何影響台灣人多重的面貌特徵。

「語言多樣性」展示台灣多樣的語言現象,不同的語言體系蘊含著不同的世界觀,且台灣很可能是南島語言的發源地,豐富的語言內涵相當值得重視。展場挑選在數詞發音具差異性的五個族群,讓參觀者對著麥克風唸出任何一個數字,傾聽五個不同族群對於同一數字在發音上的差異,螢幕下方出現的羅馬拼音亦有助於分辨各語言特徵的差異。「文化與家屋」是透過縮小的家屋立體模型,讓參觀者瞭解不同族群在家屋建築上不同的概念,不僅反應不同族群在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居住方式,同樣展現不同文化獨特的世界觀。

從歷史變遷的角度來展現台灣多樣性的,包括「原住民的遷徙」、「歷史多樣性」、「產業經濟的多樣性」。「原住民的遷徙」藉一段十幾分鐘的影片,展現台灣原住民歷經清朝、荷蘭、日本與國民政府四個政權,隨不同政權的統治而被迫遷徙、轉換居住環境、生活方式的過程。「歷史多樣性」同樣以時間為軸線,從各地地名的命名源頭、沿革等資訊,回顧各地的歷史,展場以火車旅行為概念,透過模型、短片與文字簡介,帶領參觀者進入不同的車站空間與歷史時空。

「產業經濟多樣性」展現的是台灣主要經濟活動的轉移,由於不同的產業型態會反應在民間的日常用品上,展場上根據不同年代,展示不同年代常見的生活物件,譬如大同電扇、王子麵象徵著50年代開始發展的製造業與食品工業,機械縫紉機象徵家庭輕工業的興起,主機板是80年代的電腦產業的縮影,到如今的液晶螢幕電視、與代表金融服務業的信用卡等。

其他還有「宗教多樣性」、「國際參與多樣性」、「瑰麗多彩的土地」等單元,分別展現台灣的民間信仰、國際參與、以及台灣多樣化的節慶與文化活動。

討論與建議

「多樣性台灣」展覽涵蓋的範圍很廣,企圖展現台灣的多元性,以「人文多樣性」為例,確實達到應有的廣度,讓參觀者同時從時間與空間的角度,體會這塊土地上如萬花筒般千變萬化的人文風貌,內容也從史前文化一直延伸到近來的新移民,包羅萬象。雖然展示內容往往只能選擇一小部分、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概略地展示出來,難顯其深度,但其涵蓋的範圍、分類的方式與展示的方式,可以供數位典藏計畫二期規劃的參考。

數位典藏一期計畫大部分屬於歷史文物的數位化,與「人文多樣性」相關的主題小組非常多,包括人類學、檔案、器物、書畫、地圖與遙測影像、金石拓片、善本古籍、考古、新聞、語言、漢籍全文、影音與建築,工作的重點在於物件的數位化與資料庫的建立。由於數位典藏計畫與台灣多樣性展覽在目的上有很大的差別,有時不能相提並論,但是有可以互相參酌、互補的地方,以下分別從知識範疇、分類架構與呈現方式來討論,以便提出建議。

從知識範疇而言,數位典藏與台灣多樣性展覽有很高的重疊性,台灣的人文多樣性,就存在於目前所建構的多種不同人文資料庫裡,要深入瞭解台灣多樣性,從史前文化、語言、家屋,到歷史、宗教、產業經濟、國際參與、文化活動,這些資料庫都提供了後續研究的重要資料,在二期規畫書裡可見多項整合資料庫的設計,包括考古知識庫、語言知識庫、近代名人知識庫、台灣地理圖像知識庫、台灣人文知識庫(包括原住民、明清資料、經濟、政治、藝術、民間生活等)等等
,範圍非常廣。只是要達到完整性,讓這些資料庫發揮研究、參考、再利用的功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應繼續維持原來的成果,豐富資料庫的內容,作為未來研究與發展的基礎。

從分類架構來看,數位典藏計畫是以知識領域與物件類型來畫分主題小組,主角是前人遺留的物品,譬如書畫、器物、檔案、金石拓片、善本古籍等,雖然物品是歷史的一部份,同樣透露了許多人類活動的訊息,也是理解前人生活的基礎,研究者或許能夠從這一筆筆的物件資料中看出個端倪,並加以善用,但如果服務的對象要擴及一般民眾,就必須提供更具統合性的知識架構,來協助資料的使用,不只讓使用者感到資料庫裡有「很多物件的資料」,還要能夠理解這些資料「有什麼意義」。

以一般民眾為對象的「多樣性台灣展」,便是以人類活動的各個層面來討論,譬如族群、語言、宗教、經濟等,以一種統整性展現人類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發展出多樣的文化風貌,讓每一樣典藏品延伸出時間與空間的深度。如此一來,典藏品的價值不見得是來自於歷史悠久、稀有、珍貴的物品,而可能是它能夠反映某個特殊時空的物件、文化、活動或語言,它們的價值存在於某個特定的時空裡。譬如展覽中藉由展示各個不同年代的家用品來反應不同的經濟產業活動的方式,這些展出的物件,譬如大同電扇、王子麵、映像管電視機,如今或許仍是許多人生活的一部份,但是放在台灣戰後食品業、製造業等開始發展的脈絡下,這些看似尋常的物品因此產生了意義。意義不是來自物件本身,而是存在於脈絡裡,發掘「物件價值」的多元脈絡,也是整合數位典藏資料庫所應思考的方向。

最後,在呈現的部分,展覽直接面對一般民眾,因此必須設計出一些遊戲、互動性的活動,來吸引使用者的注意力,並加深印象,雖然「多樣性台灣」的展場設計在互動性的規畫上稍嫌簡單,通常只是碰一下、按個鈕、念一個字,屬於比較淺薄的互動經驗,有如設計給幼童玩的遊戲,難以真正打動使用者的心。但是在概念上,互動性是一個值得數位典藏計畫參考的概念。作為一個圖書館或博物館,除了本身的展品、收藏的功能外,與一般民眾比較有關的是展示的部分,數位典藏一期計畫已經累積了豐富的典藏內容,如果能夠善加應用這些內容,發展出讓一般民眾會感興趣的展示方式,進行有深度的互動,可能是RPG電玩、互動性影片、結合聲音與影像的呈現方式、協助發現有趣資料的使用者介面,都是未來在呈現展品可以參考的地方。

細部項目探討

前述知識範疇、分類架構與呈現方式三個方向的討論,是整體規劃、建構數位圖書館/博物館應具備的面向,而由於本文寫作的出發點為彌補數典第一期計畫在涵蓋範圍的不足之處,同時拓展數位化的方向與深度,在此特別就多樣性台灣展的分類進行細節的探討。

1. 史前文化多樣性

目前考古學者已大致建立了台灣史前文化發展的架構與演變體系,從舊石器時代的長濱文化、網形文化,到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大坌坑文化、中期的訊塘埔文化、牛罵頭文化,以及新石器晚期芝山岩文化、圓山文化、完山文化、營埔文化、大馬璘文化、大湖文化、鳳鼻頭文化、卑南文化、花岡山文化、麒麟文化,台灣史前文化越到晚近時期越趨複雜,隨後到了金屬器與金石並用的年代,代表文化包括十三行文化、二本松文化、番仔園文化、大邱園文化、貓兒干(崁頂)文化、蔦松文化、北葉文化、龜山文化、靜浦文化、蘭嶼的Lobusbussan文化等1。

在典藏的部分,首先,可分別就各文化的信仰、居住環境、生活方式、經濟活動、工藝技術等層面,針對單一文化的內涵作完整的呈現,如此特別可顧慮到文化的精神層面,譬如信仰、世界觀、對死亡的感知、恐懼等層面。若整合相關的文化形式,則側重文化的變遷,在時間與空間的軸線上,去理解史前人類生活空間的遷移、生活方式的變遷,與此相關的也包括家屋形式、經濟活動的改變,以及工藝技術的演進等等。

以文化為主的呈現之外,由於對考古研究而言,儘管精神層面很重要,卻不若物質層面容易呈現與展示2,因而相當適合從物質史的角度來呈現。從物質的角度來看,包括的內容譬如遍及全台的史前玉文化、晚近的煉鐵、煉金文化、或如十三行遺址透過交通換來的玻璃、瑪瑙等飾品等等,也可能把焦點放在器物類型、家屋與聚落形式等等。物質史的部分同樣可導入時間與空間的面向,呈現物質在地理上與其他環境、文化的關係,或是在時序的演進裡。

2. 基因文化多樣性

台灣歷經眾多族群長時間的交流與融合,呈現複雜且多樣化的遺傳組成,此部分的研究主要來自血液的基因分析,譬如馬偕醫院的血庫與輸血研究室已持續20多年的血液分析研究3,發現染色體基因的多樣性,進一步更能推算出族群遷移的時間與途徑,由基因的證據配合歷史紀錄、語言的分佈,能夠追溯台灣的根源,而與此相關的資料庫,便包括父系血緣、母系血緣、體染色體、古代DNA資料等等。

3. 語言現象的多樣性

台灣原住民與平埔族的語言皆屬南島語族,其語言的結構系統與漢語有所不同,且由於台灣島上的南島語言只有20多種,但是彼此之間差異很大,並保存許多特徵,台灣南島語言的研究在整個南島語言中佔極重要的地位,因此其資料庫的建立也很重要。多樣性表現在詞序、焦點系統、助詞、人稱代詞、詞綴和數詞等方面。在語言的典藏部分,許多語言已逐漸消失,或許是最大的挑戰。仍存在的14種南島語言中,巴宰族、邵族、噶瑪蘭族只有少數年長者會講該族語言,而南鄒卡那卡那富、沙阿魯兩種語言也只剩下極少數的人會講,而講得好的只有個位數。賽夏語及若干珍貴語言或方言的保存狀況也不理想。這些瀕臨滅絕的語言也是語言學家優先典藏的類別。4

在漢語的部分,語言學家也從歷史語言學的角度分析方言的演變,譬如各地方言對於同一個字詞表現在讀音的差異,而讀音的差異也可能導致字形的不同。在方言的研究上,各地方言除了出現的時間不同,也有空間分佈的面向,此又可從地理與社會的角度來探討。由於移民、遷徙的緣故,語言所發展出的分支又更為多元。5因此,詳細的方言資料庫,可以包括記載語言的分支、腔調的異同、發生變異的時間、方言分佈的地點與空間遷移等等。

4. 文化與家屋

家屋形式除了受到地理形勢的影響,也反應了一個文化的精神層面,譬如一個文化對於公領域、私領域的劃分,內、外的區別所展現的世界觀,男女角色的區別,或是主幹與分支的意義。一個有關家屋形式的典藏可以上溯史前文化,至近代各族群的傳統建築形式,從物質的角度來呈現各族群與文化的精神與思維,也是數典可以考慮的方向。

5. 原住民的遷徙與改變

此部分特別強調的是原住民族群多樣性背後的政治力,當今我們所談論的族群,其實不是自然而然演變出來的,而是受到從荷蘭人、清朝政府、日本人與國民政府等歷任統治者的政策影響,譬如強制遷移,或是在特定的歷史時空裡為服務特定意識型態而建構的分類所發展出來的。在探討族群多樣性時,如果缺了這一塊,恐有失真之虞。

6. 移民的島

傳統上在探討族群多樣性時,只探討到原住民與漢民族,但近來台灣有越來越多的外籍勞工與外籍配偶,以及有外籍血緣的第二代,也是呈現台灣多樣性的一環。重視多樣性,最重要的目的是增進族群之間的理解與平等,對於這一群來自國外的移民,台灣人普遍的認識都還不夠,或許也是數典可努力之處。

7. 宗教多樣性

台灣的宗教信仰非常豐富,光是政府認定的教派就有十九種,全台各地的寺廟教堂約一萬五千所,也有許多民間信仰沒有向政府登記,原住民的傳統宗教也沒有登記。在宗教的部分,數典可以做的包括各教派寺廟的空間分佈、體系的流變、宗教經典的文字化、儀式的影音與文字的記載等等,包括的範圍除了漢族的民間信仰,也應包括原住民的傳統宗教,以及隨國外傳教士引進的基督教、日本佛教等等。

8. 產業經濟多樣性

數典第一期幾乎沒有包括產業經濟的面向,但這個部分與台灣人當代生活關係深厚。不同產業隨著時間的變遷,反映了其時代的意義,數典可以在時間的脈絡上,呈現台灣的產業變遷,或是產業的空間分佈,可能是透過老照片、生產的物件、記載等來表現每個時代的產業經濟如何反應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也可以就某些歷史悠久或具地方特殊性的產業進行典藏,或是具影響力的人物作記載等等。

9. 國際參與多樣性

國際參與的部分,民間的力量尤其值得一提,此包括NGO在世界各地的參與,學術界予文化界的交流等等。典藏的方式可就一特定組織或領域為單位,透過文字、照片與影音進行描述與記錄,此可包含時間的演進與地理空間的分佈資料。

10. 文化活動多樣性

文化活動也是數典一期計畫比較缺乏的部分。此部分屬於藝術與文化的範疇,數典一期計畫中有一些美術館加入公開徵選計畫,但是除了畫作以外,藝術創作還包括音樂、詩詞、文字創作、建築、表演藝術等等。在文化的部分,包括民間的慶典與廟會,生活的食衣住行,包括台灣小吃、有特色的建築計畫、地方的社區營造、交通的演進、民間的育樂生活、文化產業等等。

1 劉益昌(2006)。我們在不同的時間走過。科學人,特刊4號:pp.114-120。
2 同上。
3 林媽利(2006)。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科學人,特刊4號:pp.122-127。
4 李壬奎(2006)。我們有不同的想法。科學人,特刊4號:p. 128-134
5 何大安(2006)。我們有不同的說法。科學人,特刊4號:p. 135-137

數位化工作規劃經驗談–潘英海老師專訪

發表日期: 2008-01-14, 點閱數: 2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受訪者:中央研究院 民族學研究所  潘英海先生
採訪:內容發展分項計畫助理  陳美智
 
前言
  國科會所主導的「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已經結束,目前正在進行的為「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該計畫下又分為五個分項計畫,分別負責的的工作為內容開發、技術研發、應用服務、訓練推廣與維運管理,其中的負責內容開發的「內容發展分項計畫」的主要工作之一,「內容發展分項計畫」下又包括動植物、檔案、人類學、影音等十六個主題小組,而潘英海老師則為其中人類學主題小組之召集人,負責推動與整合人類學組各參與單位之橫向溝通資料。
  潘老師所負責的計畫為人類學主題小組內的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此計畫的藏品類型包括影像、文書、文物、影音等多達十餘種類型的藏品,是經由集結整合各種不同類型藏品資料之相關經驗與知識,並進行推動各種不同類型藏品之數位化。因此,鑒於潘老師「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數位化工作行之有年,內容發展分項計畫特別專訪,以潘老師在數位典藏的經營為主軸架構,帶出其經營這些層面的整體規劃、橫向整合等經驗,盼能帶給未來新進計畫一些借鏡與參考。

專訪內容:

一、學經歷與背景
  潘英海老師從1985~1987年自國外申請歸國學員獎助金名額,在民族所作平埔族的田野調查,並與中研院開始有了接觸。田野調查的計畫正式結束後,就自行申請進民族所內做助理研究員,在做了助理研究員四個月後,1989年正式升為副研究員。
  1980年第一次在美國時所遇到「大型計算機出現」的文化震憾,使得內心對於資訊科技的嚮往隨即萌芽。1996年到1997年到美國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時,適逢另一次的文化震撼,也就是網際網路的興起,當時的台灣還在電腦剛開始起步的狀況,美國卻早已走到網際網路的興盛期了,面對這樣的狀況,當下就買了兩台電腦仔細研究,也奠定了日後與資訊科技密不可分的關係。
  
二、臺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的發起( 計畫發想 )  
  1997年的時候,由清華大學的教授所主導,集結四位教授向國科會人文處提出關於網際網路的整合型計畫,但整合型計畫下的四個子計畫只有其中一個計畫通過審核,即是「平埔文化資訊網」的前身。直到1999年的「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又以「平埔文化資訊網」提請參加計畫,並在後來的「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得到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圖書館與資訊室的支持,計畫正式更名為「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以教學和研究為目的,開始了整個台灣原住民整合性的數位化工作。

三、臺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數位化物件規劃
  由於當初計畫發想的目的為教學與研究,所以在決定數位化的藏品時,選擇以研究書目為第一要件,再加上博物館內的文物、錄音帶、錄影帶、相片、並根據之前做平埔的經驗而想到契約文書,研究人員最喜歡的表格與地圖資料,及人口、聚落的資料,並將人口與聚落的這些資料與地圖連結成文化地圖,還有一些多媒體相關資料。譬如說一些CD型態的資料,可能沒有實體資料,但還是決定將相關書目整理起來,最後再加上之前所蒐集的故宮原住民始料,構成「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的完整藏品類型。而其中的故宮原住民始料約五百多件,原件為故宮所有,就是將故宮所藏與原住民相關的所有檔案,取得影像檔,並全文打字,這份資料總共花了兩年的時間完成,當初的過程為人工從在故宮院藏約四十萬件清代檔案中,篩選出314件文獻,從康熙四十七年(西元1708年)十月十三日到咸豐十年(西元1860年)三月初五日,跨越152年的時間。
  藏品物件裡面的分類,簡單來講就是檢索結構,在分類上盡量以客觀的方式來呈現,所以是圖書館的原有圖書分類架構,取到圖書館分類的第二層,並新增「族群」、「地區」分類。原因為當初TAG的分類技術還不夠成熟,考量圖書館的分類最為大家所熟知,且在學術研究上使用起來也較方便,而選擇採用圖書館分類。
 
四、臺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數位化工作流程規劃
 在數位化物件挑選上,首重的原則為—與主題相關,主要以呈現原始素材為主,能保存的就盡量保存,盡量不篩除,篩除的物件標準為,無意義的物件、不可辨識者,譬如說黑茫茫的照片,影像資訊無法判讀者,以及物件容易被取代者,才會做篩除的考量。
至於數位化工作進行的先後順序則為:依族群來排,並斟酌考量各族資料量的多寡來做調配。各類藏品數位化工作進行的先後順序則為同步進行,同時進行特定族群的影像、文書、錄音帶等不同類型藏品的數位化工作。
 挑選物件的標準與考量為,由於原先的計畫發想的目的就是教學與研究,所以所挑選的物件類型,全都是如合能讓這些藏品達到最大的教學與研究的角度來做考量,其中比較特別的是表格和地圖的資料是從原住民的研究書目內一篇一篇去翻找檢閱,將裡面的所有表格與地圖資料掃描下來,並經過篩選整理,集結而來。
 計畫執行初期因考量到計畫執行期限為五年,助理的流動率又高,為確保數位化工作的質量,故從一開始就要求「工作流程標準化」,並製作工作手冊,隨著設備不斷推陳出新,依照實際工作所遇到的問題不斷的做修正與調整。
  在計畫團隊管理上,所採取的方式為自行管理,即從計畫團隊中挑選一個負責人,負責統籌所有大小事務,且計畫內工作人員定期開會,做檢討,再由主要負責之助理向老師進行報告。若在工作執行上遇到爭議,也是由工作人員自行開會討論出結果為決議。

五、臺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各類藏品之後設資料規劃與資料庫建置
 「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在各類藏品之後設資料規劃考量,有鑑於國際上一些制式的欄位動輒上百個的情況,在實際作業上會太累贅的考量,只有一個原則就是不要太複雜,所以在欄位的訂定除了幾個基本的以外,僅新增「族群」分類。
  一般來說Metadata欄位大多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為主觀欄位,即主觀的描述,具詮釋性的。一種是為客觀欄位,所以在欄位的設計上盡量以客觀為主軸,將主觀性的欄位減到最低,譬如說關鍵字、標題是主觀的,而採集的時間、地點這些即為客觀欄位。因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時空背景均會影響主觀欄位的內容,但客觀欄位的著錄內容,就比較不容易因這些外在的因素受影響,因此才會採用客觀欄位「主」,主觀欄位「輔」為原則。
  「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的資料庫與資訊所合作開發,總共歷經三次變革,第一次的變革新增展示與加值功能,第二和第三次的變革則是增強了跨資料庫查詢的架購與功能。「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與「平埔文化資訊網」在資料的呈現上最大的不同點為,「平埔文化資訊網」的使用網頁一頁一頁將資料串連起來做呈現,而「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則是開發使用動態資料庫的型態來作呈現。所以後者相對的來說開發速度也緩慢許多,由於資料庫主要以模組的型式進行開發,模組型式的資料庫與其他類型的資料庫比較起來較為複雜,且花費時程較久,但考量到開發後的模組,便於套用在其他類似的資料庫上,可節省其他類似計畫資料庫開發的時間,故還是決定使用模組型式。「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資料庫規劃考量點有三:
  1. 美工設計
  2. 展覽館的概念,以使用者為主,可以讓使用者自行規劃展覽。
  3. 獨立的線上展示系統,由工作人員來策展,做較深度的展示與呈現。

六、數位內容保護
 數位內容的保護應分為兩種:一種為異地備援,也就是資料備份,首重考量為備份資料要便於存取。第二種為DRM(DRM ;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的技術,即為數位版權管理技術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數位資料的保護管理機制,它提供了影像、聲音和影音的數位內容保護。
     一般來說DRM技術特色包括1:
1. 以網頁瀏覽器即可閱讀數位內容。
2. 提供 PKI (金鑰管理系統,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架構下的登入授權機制。
3. 針對視訊、音訊及影像提供浮水印及加密。
4. 提供便利的小額付款作為版權交易工具。
  「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目前由於資料庫系統尚未完成開發上線,故目前僅能開放某些故定IP位址進行存取。當初計畫發想的目的為教學與研究,採取鼓勵使用的態度,所以未來的數位內容保護規劃,使用會員機制,這部份目前已在進行中,以會員的等級限制使用的次數與使用效期,並增設密碼保護的機制。

七、臺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執行問題與解決方法
 「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目前在執行面所遇到的問題,大致上為人力與技術開發兩者。
 人力的部分,有二:
  1. 採助理自行管理。
  2. 培養大量的工讀生,進行例行性的工作。
  技術的部分,即為資料庫修改開發的問題,此部分委請中央研究院資訊所與計算中心協助解決。

結語:
  「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是一個人文與科技並重的計畫,首要目標是將臺灣原住民相關的研究資料典藏數位化,進而以數位典藏資藏促進我國學術界、教育界、及社會大眾對原住民的認識與瞭解,增進族群的和諧共榮。該計畫希望能吸引更多的民間地方文史工作室、博物館與各教學研究單位,尤其是原住民本身的共襄盛舉。利用該計畫網站提供的分享交流機制,上網交流有關台灣原住民各方面的資訊與意見,對各項物件提出本族觀點的詮釋,或是上傳分享有關台灣原住民文字、聲音、影像與影音等各類型之文化資產,讓「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網站得以永續經營。也期望資料庫能夠成為容納百川意見的表達平台,包容更多元的聲音。
  

工研院電通所數位內容保護技術介紹 - DRM & water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