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參與計畫介紹
Tags: 中央研究院 發表: 2007-11-08, 點閱: 2,457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 轉寄目的
1.拓展足以呈現臺灣文化、社會與自然環境之多樣性的數位內容
2.以深化加值為導向,充實國家級數位典藏品之質量與數量
計畫內容
中央研究院參與本分項之計畫共有十項:
1.【台灣民族誌數位影音典藏計畫】之數位化目標為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收藏的一批極具特色的民族誌影音資料。這批資料主要是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胡台麗從1984年開始,長達二十餘年主持的各類研究計畫所採集的影音資料,包括不同規格之錄影帶和電影片約2000卷、錄音帶約300卷以及幻燈片約15000張。
2.【語言典藏】第二期的實施策略,主要為透過合作進行實體典藏,以保存並呈現語言多樣性。內容包括:閩客語典藏計畫、臺灣南島語數位典藏、臺灣國語口音之社會分佈典藏、上古漢語文獻標記語料庫、先秦甲骨金文簡牘語料庫。
3.【民國外交經濟檔案暨名人知識庫數位典藏計畫】同時進行政府與民間資料之公私文書數位典藏,公文書方面以外交檔案及資源委員會檔案為主,私書則包括黨政文化等各界人士之捐贈資料其藏品內容,包括:影像掃描、整合檔案與附圖影像,吳大猷院長檔案,整合商部、農商部、實業部、建委會、全經會、汪政權、資委會及戰後台灣經濟部門檔案建立近代經濟部門檔案資料庫。
4.【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
(1)典藏國內珍藏地圖與遙測影像,持續進行典藏級數位化建檔工作
(2)建立地圖與遙測影像後設資料庫
(3)挑選具應用價值潛力影像,進行加值處理
(4)整理、出版與授權商務級地圖與遙測影像資料庫
(5)開發共通的空間資訊空間資訊檢索與應用機制
5.【史語所數位知識總體經營計畫-拓展數位典藏計畫】主要的實施策略為「數位知識的總體經營與永續發展」,區分為1.領域式數位資源的再造與深耕:著重於漢學領域。2.數位知識的永續經營:著重在經營機制的建立;(1)將第一期與第二期的成果,以第二期的五年為規劃,逐步將永續經營的責任移轉予原始典藏單位。(2)協助原始典藏單位建立承接機制及規劃未來的營運方式,含行政管理、數位創新(資源建置、系統維護等)、開放利用的推廣與經營等。計畫內容包含數位知識再造,考古發掘遺物、照片、記錄與檔案,拓片典藏知識暨網絡應用,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古籍國際學術知識網絡建置,史語所民族學調查標本、照片與檔案,史語所藏明清檔案數位知識網絡,六大項分支計畫。
6.【台灣本土魚類之數位典藏計畫】台灣魚類相之數位典藏計劃之主要架構以網路上現行公開之台灣魚類資料庫為基礎,分為基本資料庫、分布資料庫、標本資料庫、文獻資料庫及魚類其他相關資料庫等五大資料庫。
7.【台灣本土貝類之數位典藏計畫】包括台灣貝塚貝類資料庫、台灣貝塚貝器資料庫、台灣貝類化石資料庫、整合新的台灣貝類資料庫。本計畫將分年度予以整合有關貝類標本典藏及貝類資訊,經過整合的【台灣貝庫 The Taiwan Shellbase】,將涵蓋全台灣現生的貝類資訊以及台灣史前的貝類資訊,將有利於針對台灣環境變遷對於貝類物種以及人類的衝擊與影響。
8.【台灣本土植物數位典藏計畫】以資源整合為首要目的,持續數位化工作,包括數位化標本標籤、標本影像、分類文獻、生態影像等。持續修訂「台灣本土植物資料庫」網站之版面,完成標本資料庫對影像資料庫、標本資料庫對分布資料庫之連結,引入Google Map、Google Earth之地理分布顯示系統,增加植物標本分布查詢等數位化產出之多元應用功能。
9.【臺灣珍藏史料數位典藏及加值應用計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以下稱臺史所)自1993年起參與檔案文獻數位化計畫,2004年起,參加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擴及數位化內容,包含官方檔案、民間文書、個人與家族檔案、以及日文舊籍等珍貴史料。為達成資源整合與永續服務之目標,臺史所於2007年起建置「臺灣歷史檔案資源網」及「臺史所檔案典藏系統」,前者為數位化成果入口網站,後者則為文書檔案數位典藏系統。此外並規劃將歷年史料研讀成果進行數位內容加值,建置臺灣史知識庫,以支援臺灣史知識的進展與普及。
10.【近百年來珍藏史料(1895-1998)數位化計畫】之執行單位包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及臺灣省諮議會,數位內容包含日治時期臺灣研究古籍、機關職員錄、公文書檔案(豐原市公所檔案、日治及接收時期林務局檔案)、私人文書(日記、手稿、書信)、古契約文書、家族史料、帳簿、戰後省議會議政史料等,均具獨特性、珍貴性、及唯一性,呈現臺灣文化多樣性面貌,乃研究臺灣史的珍貴數位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