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人類學口述訪談數位化工作流程
Tags: none 發表: 2007-11-06, 點閱: 5,226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 轉寄本文主要是介紹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圖書館以及研究人員所典藏有關台灣原住民之研究資料為主的數位化工作流程。
計畫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計畫名稱: 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簡介 |
「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主要是以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圖書館以及研究人員所典藏有關台灣原住民之研究資料為基礎,進行各類型資料的數位化與典藏管理,並建置影像、文物、人口、聚落、書目、表格、研究地圖、契約文書、音樂、影音、口述訪談、多媒體出版品、故宮原住民檔案等十三種資料庫及其搜尋機制,以提供研究人員、教育人員以及社會大眾,在研究、教學及相關資訊交流方面的便利,希望藉此能促進族群間的相互了解與尊重,以及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保存。
口述訪談聲音檔的來源主要為民族學研究所之研究人員進行田野調查時訪談的錄音帶資料,由於田野調查是一持續且漫長的研究工作,因此,隨時會因研究及計畫的需要,而逐漸增加口述訪談聲音檔的數量,數位化的工作也持續進行。<目錄>
原口述訪談聲音檔並無清單,僅有實體口述訪談錄音帶與MD帶,故須清查、排列及清理口述訪談錄音帶,並清點數量,依照採錄日期及主題排序,排定編號於錄音帶儲存盒上(圖一、圖二)。因所屬類別及數量繁多,故分類架構較難制訂,且整理及歸檔過程較為雜多,需細心及耐心處理。<目錄>
圖一、錄音帶儲存盒
圖二、依照採錄日期及主題排序,排定編號於錄音帶儲存盒上
整理口述訪談聲音檔時,依據母帶封面的一些基本資料先行著錄於Excel表格中,Excel表格中建立的清單,包含著錄Metadata基本資料,為根據錄音帶依附之錄音日期、地點、採訪者、訪談者、主題等著錄基本事實資料(圖三)。若母帶上基本資料不夠詳全者,需蒐集資料之研究人員配合進行基本資料著錄工作。<目錄>
圖三、母帶上基本資料所建立之清單
圖四、處理聲音檔之各項硬體設備
圖五、將口述訪談之母帶數位化成聲音檔 (示範者:丁盈文)
圖六、將聲音檔前後非訪談內容去除
圖七、修剪去除其他雜音。
圖八、將剪輯完的聲音檔,分別燒錄儲存備份(示範者:丁盈文)
圖九、檢查燒錄完成之聲音檔(示範者:丁盈文)
透過專業聲音剪輯軟體降階轉檔為瀏覽級聲音檔,將剪輯或不須剪輯的*.wav檔另存新檔為*.wma,*.wma檔名需與*.wav檔名一致(圖十)。<目錄>
圖十、將剪輯完的聲音檔降階轉成*.wma瀏覽級聲音檔
(3) 燒錄成功的光碟表面需用油性筆寫上光碟編號,*.wav檔與*.wma檔需含檔名及標題。<目錄>
圖十一、將資料匯入資料庫中
將所有資料,包括*.wav檔、*.wma檔的聲音檔與Metadata資料,上傳至中研院計算中心專為數位典藏所建置的storage serve上以供原始聲音檔備份典藏。上傳資料後,必須再回到清單做標示,表示已經上傳至中研院計算中心的server上了,避免資料重複上傳。<目錄>
有能力解讀與著錄Metadata欄位內容之研究人員或碩士級以上助理,進入資料庫後端清查校正每筆資料的正確性,並補充專業意見(圖十二)。<目錄>
文字撰寫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計畫助理 郭姿妙、文上瑜等單位工作人員
圖片拍攝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助理 郭姿妙等單位工作人員
圖文編輯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計畫助理 郭姿妙等單位工作人員
致謝
感謝「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主持人 潘英海教授與相關工作人員的悉心指導。<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