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往名稱:漁筌
文物名稱:漁筌
英文名稱:fish cage
族語名稱:taotao

數位化物件以往名稱:漁筌<br>文物名稱:漁筌<br>英文名稱:fish cage<br>族語名稱:taotao
藏品後設資料
欄位 內容
標題
Title
以往名稱:漁筌
文物名稱:漁筌
英文名稱:fish cage
族語名稱:taotao 
著作者
Creator
 
主題與關鍵字
Subject & Keyword
所屬族別:阿美族 
描述
Description
文物用途:漁撈和狩獵均是男人活動,完全不淮婦女參加或觸碰器具以免觸犯禁忌。 漁筌有大小之分,大則多用以誘捕法(將竹或籐編之籠狀漁筌放在溪水中,筌口朝上游處)、堤堰法(小溪中以竹、木、籐皮做框架,草、石頭築成堤堰,於堤堰下游河水乾枯亦可捕魚)、漁簾驅魚法捕魚。小者多用以在竹束之間的空隙處或狹流處捕魚蝦(小號魚筌誘集法、漁筌陷阱法),是河川捕魚之器具。 另頂端有一蓋子,抓魚時,將蓋子蓋好,以防止魚蝦跑出來。
內容描述:蘭嶼雅美族和海岸阿美族以捕魚為主要生產事業,而其他各族的族群聚落大多傍山鄰水,因此魚類成為各族群副食的一個主要來源,在山溪捕魚,便幾乎成了各族群的生產習慣,其重要性僅次於狩獵。由於捕魚較狩獵來的容易,就日常生活需求來說,捕魚又較狩獵更為重要。 漁撈是農暇時的另一種生產方式,也是男子的工作,在阿美族社會裡分海上捕魚和河川捕魚二大類。 漁筌是河川捕魚編器,亦如台灣各族所用的漁筌,與東南亞各地所見者相似,用細竹條以絞織編法縛紮而成,做漏斗狀,其內側有縛附以刺籐者。如南勢阿美或者秀姑巒阿美,在居住地的臨近河川中,即使用它來誘捕或放置捕獲之魚蝦。
材質:竹、籐、麻
製作技術:編 
出版者
Publisher
 
貢獻者
Contributor
 
日期
Date
文物年代:民國52年4月 
類型
Type
 
格式
Format
尺寸:口徑6*底徑24*高37(公分) 
識別
Identifier
編目號:3345 
來源
Source
語言
Language
 
關聯
Relation
相關文獻: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國立自然博物館;台灣歷史博物館;鄭惠美輔仁織品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南勢阿美族服飾研究》 
範圍
Coverage
採集地點:花蓮縣吉安鄉 
權限
Rights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