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足簋

數位化物件熊足簋
藏品後設資料
欄位 內容
標題
Title
熊足簋 
著作者
Creator
 
主題與關鍵字
Subject & Keyword
銅器與金屬器 
描述
Description
器形:簋
功能:食器
技法:塊範法
紋飾:編織紋,龍形紋,動物紋(熊)
說明與詮釋:此器入藏時稱「簋」,但新鄭銅器曾出土兩件類似的器物(三足舟),皆稱「舟」(《新鄭 鄭公大墓青銅器》,史博。);亦有學者稱此器為「金和」。然「舟」本意為承酒尊之物,所以不以「舟」為名,「簋」或「金和」之稱則在文後作一說明。 此器形橢圓,圜底,斂口,口沿平折,鼓腹,四熊足,器身長邊對生兩獸頭環耳,耳足鑄生,蓋上捉手作圈足狀,透雕。器腹有一對蟠龍耳,四足為熊形足,器身素面;蓋紐呈楕圓形,飾以鏤空編織紋。 簋於器銘自名為[皂殳],器名也早已見於先秦文獻,如《周禮•地官•舍人》:「祭祀,共簠簋。」鄭玄注:「方曰簠,圓曰簋。」盛黍稷稻梁器。但許慎《說文解字》卻言:「簋,黍稷方器也。」。所以古文獻中並未清楚地說明簋之器形,至宋代亦然,直至清考據學興起,簋之形象才有一明確的說法,即證實鄭說為是。 簋之用途,如前所言,為盛放黍稷之用。簋在使用時多與鼎組合,所以用途應有相關,鼎專用以烹飪或盛肉食,而簋則專以盛放黍稷食糧,《周禮•秋官•掌客》 :「鼎簋十有二」,鄭玄注:「合言鼎簋者,牲與黍稷俱食之主也。」且簋在西周中期後多有蓋,羅福頤曾提出:「蓋可以仰置,進飲食時從簋中取黍稷置蓋內亦就食。」。從考古發掘資料來看,簋除了作盛食器外,似亦可作溫食器。因為曾出土過一簋,「底外留煙痕」。郭寶鈞指出,此簋「似食器亦可兼作溫飯之用」。 [金和]形制特點是敞口或斂口,腹的橫切面與口部皆作橢圓形,腹較深,兩長邊上腹部多有雙環耳,腹壁內收成平底,此外[金和]亦有下接矮圈足,或接四足,有蓋或無蓋。此種銅器,清始稱舟,後人從之,但舟應為酒尊下之承盤,且此種出土銅器中有自銘為[金和]者,所以於此不存「舟」之說。 關於[金和]的用途,大都被歸為酒器,近來有學者提出可能是水器。以考古發掘資料來看,[金和]始出現於春秋中期初葉,通行於戰國,此時的青銅器墓葬中三鼎以下墓的主要組合形式為鼎、敦、[金和]、盤、匜,盤匜為整套的水器,鼎、敦皆為食器,則[金和]於此應為酒器,才能組合成食、酒、水器的完整形式。 參考資料:朱鳳翰,《古代中國青銅器》。郭寶鈞,《商周銅器群綜合研究》。
 
出版者
Publisher
 
貢獻者
Contributor
 
日期
Date
春秋 
類型
Type
銅器 
格式
Format
徑21 
識別
Identifier
 
來源
Source
語言
Language
 
關聯
Relation
 
範圍
Coverage
中文 
權限
Rights
國立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