罍
![數位化物件罍](../upload/dc/brh0000370na0101t.jpg)
欄位 | 內容 |
---|---|
標題 Title |
罍 |
著作者 Creator |
|
主題與關鍵字 Subject & Keyword |
銅器與金屬器 |
描述 Description |
器形:罍 功能:酒器 技法:塊範法 紋飾:龍形紋,變形蟠螭紋,圓圈紋,繩紋 說明與詮釋:民國二十五年在河南輝縣出土。此簠,長方形圈足,四面中間有凹槽,折壁,即器、蓋相交處各有一段折成直壁,直壁長度不及腹深的一半,器蓋短邊各對生兩獸頭半環耳,蓋口四周有小獸鈕,可和器身扣合。全器佈滿出土地殘土。 簠作為器名見於先秦典籍。簠、簋、盨用途相近,亦為盛飯食之器,唯簋、盨用以盛黍稷,而簠可以專盛稻梁。宋以來將青銅器中一種長方形,斗狀、器蓋同形的器物定為簠,但此種器物於器銘自名中皆不稱簠,所以此器物的定論,仍有許多學者仍存有異議,但此說已沿用許久,在其它說法未證實之前,仍稱上述器形為簠。 簠之形制特徵是大口,長方形斗狀,器蓋同形,可互相扣合,蓋口四周多有小獸紐下垂,加於器上可保持穩定。蓋、器兩短邊均有半環耳或環耳。流行於西周晚期至戰國時期。 郭寶鈞曾分析簠由斜壁變化為折壁的原因:「簠的前身,仿竹編的筐為之。…竹編的器,器腹原不深,鑄銅效之,故簠的初制都無直壁,腹不深。…到新鄭期…蓋器口部皆加鑄一段直壁,容量顯然加大。…這一式沿用甚久,一直到戰國末葉無大變。」 參考資料:朱鳳翰,《古代中國青銅器》。郭寶鈞,《商周銅器群綜合研究》。 |
出版者 Publisher |
|
貢獻者 Contributor |
|
日期 Date |
春秋中期 |
類型 Type |
銅器 |
格式 Format |
通高33 |
識別 Identifier |
|
來源 Source |
|
語言 Language |
|
關聯 Relation |
發掘/出土地:河南輝縣 |
範圍 Coverage |
中文 |
權限 Rights |
國立歷史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