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月望雨」中看到台灣語言的多樣性
發表日期: 2008-07-28, 點閱數: 7,274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 褚如君
在聽聞百老匯歌舞劇《獅子王》即將在8月份與台灣觀眾見面的興奮之餘,腦海中不覺閃過了一個疑問,台灣最近努力拼觀光,不知是否有一齣能夠代表台灣的音樂劇?幸運的,我看了一部台灣的本土音樂劇 ─「四月望雨」,我還沒看到獅子王的熱力,但我先感受了台灣本土音樂劇的驕傲。
「四月望雨」是臺灣知名的台語歌曲:《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四首曲子的合稱,代表「喜悅」、「哀愁」、「希望」、「破滅」的四種情調,表現台灣人的堅強與纖細,全劇除了這四首廣為台灣流唱的曲目也有新創作共27首劇曲,劇中運用了台語、日語、客語及華語四種語言表現,十分貼切地道出1930年代的歷史面貌與一個音樂家鄧雨賢的感人故事。鄧雨賢他以其所體認的文化,用音樂為台灣寫下了多首具代表性的歌曲,對身為一個音樂家他有其堅持的抱負與自我的要求,是一個充滿理想勇於追求的青年,他曾參加當時的综合文藝座談會發表他的創作理念:「藝術的角度不可自我侷限,應該要與大眾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完成他本來的使命」,他所創作的許多樂曲至今仍廣為流唱,每一首都深植人心,具有不可抹滅的歷史意義。四月望雨透過音樂劇中一幕幕場景、一首首動人曲調,讓人彷彿穿越了時空,帶我們來到五光十色的跳舞時代,體驗熱鬧繁華的大稻埕風情,當時的情感、當時的歷史,透過歌詞的傳唱,在俗白口語與古音漢字間尋找角色的特質和歷史的情境,是一齣以現代音樂劇的規格為主軸,以傳統與歷史為精神的藝術表現,在台灣舞台劇的發展上具有相當的里程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