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島嶼電子報 第二十九期 (2008-07-10) |
文/京劇文物典藏計畫 黃一峰、程育君、許美惠
京劇是中國戲曲藝術中相當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它博採眾長、發展成熟,因此在藝術表現上獨具特色,在臺灣曾一度以「國劇」尊之,足見其在戲曲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因此它成為許多地方戲曲借鏡取經的對象,對整體戲曲發展影響不可謂不大。而戲曲服裝到近年雖然迭有改革與創新,但傳統的京劇戲服發展完備,不僅在樣式規制上有自己的一套穿戴邏輯,在服裝的管理上也自成系統。但由於製作戲服費時費工,不僅在剪裁與色調上要符合舞台服飾的美觀效果,還要能符合舞台上的功能要求,而且每套傳統服裝上都得要繡上龍鳳鳥獸等精緻的紋飾,這使得戲服產業快速地被吞噬在工商社會中,恐有失傳之虞。96年度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所進行的「京劇文物數位典藏計畫」中,京劇戲服佔了相當大的比重,就是希望透過新時代的科技,保留下傳統服飾中工藝美學的精髓。
「五箱一桌」的管理系統
「行頭」是指演出使用的道具和服裝,也是戲曲從業人員與服裝管理人員中服裝的統稱,又稱為「戲箱」(原意指裝戲服的鐵箱子,延伸意指戲服統稱),因而發展出「五箱一桌」的管理系統,分別為「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帽箱」、「旗把箱」與「包頭桌」,各司其職地管理舞台上所使用到的服裝與道具。
「大衣箱」主要放置屬性為「文」的服飾,上至皇帝、宰相、官員,下至員外、小姐、丫環、販夫走卒等,大衣箱主司蟒服、官衣、褶子、宮裝、披等服飾,從服裝特徵來看,都是屬於寬大樣式。「二衣箱」則放置了屬性偏「武」的服飾,塑造的人物從元帥、將軍到草莽英雄、綠林好漢等等,服裝特徵則是袖口、褲管均為束口型式,以便利其武打所需。「三衣箱」主司各種靴履。「盔帽箱」顧名思義,乃是管理所有角色的盔頭、帽巾等等。而旗把箱則主要管理舞台道具及兵器(行話稱把子)、旗幟之處。包頭桌則特屬於旦角演員(舞台上的女性角色)使用,在京劇中,旦角上台之前必須要戴頭套、梳頭,則均在這個桌上完成,因此稱之為包頭桌。
京劇戲服的類型化
京劇戲服在舞台上具有「無時代性約束」、「無民族性約束」及「無區域性的季節約束」等特性。這是由於戲曲服裝主要是為了台上角色服務,而由於歷史悠久、幅地廣闊,搬演的劇目眾多,不太可能依照各朝各代、各時各地的人物來進行服裝的訂作,因此在創造角色造型時,便簡化之,因而發展出以上三點的無拘束性的特色,這也是戲曲舞台上造型類型化的發展原由。基於無時代性約束的特點,相隔千年的漢朝與宋朝皇帝可能有著相似的造型裝扮;基於無民族性約束的特點,北宋楊家將系列故事的敵人遼國與南宋岳飛傳奇劇目中的敵人金朝,均只有相對於中原服飾的番邦造型,都是以相似的樣式與紋飾來建構角色。當敵我對立時,可能會以不同的配件輔助區隔;因此在戲曲舞台上通常只有「敵我」的服飾差異,而沒有「民族」的個別特色。而「無區域性」指稱的乃是服飾並無四季冷熱之分,唯有當特殊場景要展現大雪或酷暑時,便會以大斗篷或小扇子等配件來協助表現。由於在服裝上的「無時代性」、「無民族性」跟「無區域性季節約束」,等於是將角色的裝扮簡略地類型化了,而服飾類型化規範的優點,正是為了減低服裝管理的繁重工作,以更合乎實際的治裝經濟效益,並表現出戲曲服裝包容虛擬的藝術特質。
京劇戲服上身分背景的顯示
傳統戲曲服裝基本形式上是以明代服飾為基礎,在此之前宋金時期的雜劇演出,所穿著的服裝即是當時的生活服裝,為了使演出的效果即視覺美觀,而稍有與一般生活常服所區隔。「寧可穿破,不可穿錯」是在舞台上穿戴所依循的最高指導原則,也就是說,在類型化的規範之下,穿戴要能夠符合角色人物的身分及戲的要求。那麼,人物的身分是由服飾的哪些角度來表現呢?
(一)文武有別
圖一:蟒袍為大官的禮服,圖為白色蟒袍,多為正直的老臣所穿著,例如《秦香蓮》中的王丞相。
聽地圖說故事:「地圖會說話」部落格介紹
文/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林芳志
*部落格網首頁:http://blog.pixnet.net/Richter 「地圖會說話」的版主是Richter葉高華,就讀於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目前致力於台灣聚落發展變遷及地理資訊系統的分析應用,主要研究方向是選舉地理、空間社會科學、空間經濟計量等三個主要領域。版主曾說過:「一門學科的價值,在於提供某種認識世界的觀點,以及分析事物的方式。」這或許是他設立這個部落格的出發點。 |
AR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是以VR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為出發的新互動技術。透過虛擬實境設備,我們可以將實際上並不存在現場的物件或景象,投影在指定的真實空間。操作者便可藉由AR擴增實境系統,進行資訊展示或取得。
今年五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於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舉辦「穿越歷史長河—文明科技四千年」巡迴特展時,便於開幕時利用AR擴增實境,向來賓展示史語所於1930年代安陽殷商考古工作所發掘出的3000年前商朝王家馬車。透過AR擴增實境,來賓可以透過轉動特定的紙本DM,來操控在LCD螢幕上的虛擬商王馬車,並且欣賞其拆、裝過程的虛擬實境復原。這種無須鍵盤與滑鼠,便能操縱虛擬實境物件的直覺性操縱方式,帶給現場來賓非常大的驚奇。科幻電影中的情節,似乎不再是夢想。 而商王馬車之所以能夠透過這種神乎奇技的方式在電腦螢幕上操作、轉動,是因為技術人員事先已建置好一套虛擬實境數位內容,並且架設好一具攝影系統。而透過AR擴增實境系統,技術人員讓程式懂得去識別放置於現場供來賓操作的紙本DM影像,並提供所有必要的環境設定,讓程式能夠對紙本DM的角度、遠近距離變化做出應對,調整在電腦螢幕上的馬車拆、組動作與大小,達成不需要鍵盤滑鼠,透過直覺感官也能夠操縱虛擬實境。 在資訊科技不斷進步的現代,AR擴增實境技術無論對於商業展示或博物館氣氛與空間營造層面,都會為來賓創造出極為驚喜的觀賞體驗。而未來AR擴增實境技術的發展,也值得博物館與數位典藏界人士持續進行追蹤與應用。
圖一:愛迪斯科技周杰璁先生和來賓解釋AR擴增實境原理
|
中研院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 / 許力仁 線上印刷的潮流 從朋友那裡聽說他最近一次參加喜宴時,發現會場展示的是新人自行製作的精裝攝影集。他們是採用國外的「線上印刷」服務,將拍好的結婚照片輸出至線上印刷的網站,只要用信用卡輕鬆付款,數週後精裝攝影集就會寄到臺灣,當天在會場陳列的,正是此新興服務的成品。許多賓客都感到新鮮,大開眼界。 這類「線上印刷」的服務,力求簡單、直覺、方便。將傳統印刷的程序:上傳稿件、校對、排版、付款的流程直接拉到你的螢幕上作業。英國的 Lulu.com 算是成功的先例,該公司經營個人數位出版的平台,納入上述的流程,讓個人出版、少量印刷的理想變成可能。除了印刷、出版自己的書之外,Lulu.com 這個平台也提供販賣、行銷及交易的服務,讓所謂 90% 的使用者浮出水面(Lulu.com 主持人Bob Young的理想,詳見這裡:周大友 - Blook & Blauthor 接續Blog的新字),完成出書、賣書的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