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島嶼電子報 第三十四期 (2008-10-23)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首頁 訂閱電子報

97年度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教育課程

 

本課程僅限97年度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成員參加

 


一、活動宗旨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子計畫二、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將為97年度執行之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成員辦理「97年度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教育課程」,共計三個場次。課程中將就執行年度間相關行政工作進行說明與實際操作。

 

二、活動時間、地點

台北場  10/28 、 11/5

台北市南港區中央研究院生命科學圖書館電腦教室(位置圖請參考http://www.ascc.sinica.edu.tw/classroom/map.html

 

台南場 10/24

成功大學建築系電腦教室(詳細地點請容後通知)

Read More



 

「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學術研討會

主旨:

「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已於二○○七年底立法通過。該法於原住民族權利之確認,乃在落實憲法增修條文、原住民族基本法之精神,但是在權利內容與保護上,卻已遠超過憲法與基本法抽象規定之範圍,承認與市民法完全平行的「特殊權利(sui generis)」。如此之新權利及其實施,對目前以及未來依既有智慧財產權概念對原住民族智慧創作所進行的影音、語言、文物與標本等各種形式的典藏活動,以及藉由原住民族文物資料庫所展開之各種推廣教育、應用與創意加值計畫,其成果產出之歸屬與管理,都將造成重大影響。

為此,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就原住民族文化權益、傳統智慧創作保護相關之議題,提出論文與專題演講。歡迎所有關注原住民族權益如何在現代國家法制中實踐的朋友踴躍參加。

時間:

2008年11月29、30日(週六、日)

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第一會議室

(地理位置及交通資訊及請參考中研院網頁 http://www.sinica.edu.tw/location.htm)

 

Read More



數位典藏學術資料庫系列講座(三) 台灣原住民族研究資料庫應用

一、活動宗旨:

在「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的推動下,國內各重要學術研究機構、文物典藏單位,以及各公開徵選計畫之典藏單位,將其擁有的特色文物進行數位化;目前已建置約九十個主題網站,涵蓋台灣人文、社會、自然等多樣性的豐富內容。希望藉由「數位典藏學術資料庫系列講座」的活動,開啟數位典藏與學術應用的交流對話環境,期待這些包羅萬象的珍貴資源得以被社會大眾善用及拓展下去。

本系列講座自八月份起於每個月底舉辦一次不同主題課程,並擴大與全台各地的相關學校系所合作。透過各個富有特色的數位典藏單位計畫網站以及資料庫之建置,分享不同領域的典藏成果在學術研究的經驗與應用實例。介紹研究者如何藉著這些資源成果進一步從事學術探討;學生族群又該如何應用這些知識豐厚自己學習的領域。

二、時間:97年10月29 日(星期三) 下午13:30~16:30

三、地點: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原民大樓A151階梯教室

四、講師:

講師

講師

單位/計畫名稱

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組 李子寧組長

原住民文物典藏數位化計畫:泰雅族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 郭良文教授

蘭嶼原住民媒體資料庫建置與數位典藏計畫(III)

 

Read More



 

◎2008 TELDAP專業培訓課程-簡章4-9
活動主旨:

 

 

為推廣建置數位典藏所需之經驗及技術,並積極培養數位典藏人才,國科會「數位典藏人才培育計畫」繼續規劃辦理「數位典藏專業培訓系列課程」,以實務應用為主,期使計畫相關人員及典藏單位人員對建置數位典藏具備應有之概念與能力,並藉由研習機會促進相關單位之經驗交流。

活動說明:

本年度專業培訓課程之規劃,詳如下列說明:

一、本年度專業培訓課程開放給計畫內部人員,採40人以內的小班制。

二、內容規劃為6個系列數位典藏專業課程,每系列3主題課程,共18門課,每堂課時間約為3小時,報名該次系列後(例如4~6),煩請務必全程參與該系列課程。

三、學員參與課程時數達80%(五個系列,共15門課)以上,即頒發結業證書。

四、課程如有任何異動,將另行公告。

指導單位: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主辦單位:數位典藏人才培育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參加對象: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計畫內人員優先。

活動議程:

 

Read More

 

數位典藏的宗教圖像—聯合目錄使用心得

 

文/葉品岑


  大學畢業後,花了兩年時間在美國念研究所攻讀碩士,今年五月畢業的我,在求學與求職的經驗裡,發現台灣正吹起一股數位典藏的風潮:書畫、器物、檔案、建築 等珍貴的文化財產,透過數位典藏計畫的推動,在數位空間裡留下完整的紀錄。數位典藏除了有實質層面上的功用,諸如知識之宣傳推廣或介紹入門等,其實也是對 文化財產的一種保護,是替文物做全方面的備份。


我的專業是宋代地方信仰研究。彼時於美國求學,在運用實體史料上,經常感到不便。因為,學校圖書館藏書的書背上,幾乎看不到中文書名,而是換上書名的英文 拼音,徹底抹煞了過去在圖書館書架上尋寶的樂趣。幸好在著手寫論文前不久,學校向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購入「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自從有了資料庫後,不但省 下很多奔走於住所與圖書館之間的時間,更有機會接觸實體圖書館館藏所沒有的書籍,抑或是不可外借的珍本書(我所就讀的哥倫比亞大學,其東亞圖書館已經是以 藏書豐富而出名了)。漢籍電子資料庫與目前正在推動的諸多數位典藏計畫,是否有直接的關聯或相似之處,我並不相當清楚。畢竟,我只是網際網路遠端的一名使 用者,沒有實際參與過數位化的任何一個環節。然而,身為一個使用者,我感受到數位典藏與漢籍電子資料庫兩者的相同處──便利性,這無疑使得知識的運用與流 通,無遠弗屆。


某次,在某課堂教授的引導下,加上曾於大學時代拜讀一系列關於天后信仰主題的論文,因此我做了一份主題與天后信仰有關的一手史料研究報告。在文獻回顧的階 段,得知有些學者認為觀音、天后、妙善眾女神信仰之間有所關聯。尤其,記載天后生平的文獻,如宋或元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認為天后的出生乃其母夢觀音而 感孕,元代莆田黃四如《聖墩順濟祖廟新建蕃厘殿記》說媽祖「即普陀大士千億化身」。不少傳記亦提到媽祖年幼時即能誦觀音經,並虔誠禮佛,受佛教影響至深。 諸如此類,天后之於觀音,直接與間接的關聯,反覆流傳於廟記、方志及宗教文本中。


當然,天后也同時被認為是地方民間信仰及道教神祇之一,但這對史學研究者並不造成困擾。相反地,史學研究者反而藉著人們對媽祖身分認同的分歧,觀察到信仰 所反映的族群差異、社會控制,以及中央與地方之權力關係等面向。分歧絕對不等於對立,應該說,媽祖的歷史意義與建構,隨著不同社群的利益與需求而有所不 同,各個信仰祂的群體對他們的精神支柱,給予適切的說法。因而,每個社群都有專屬於他們的媽祖:保護行船商隊與漁民的媽祖、幫助官府平定寇亂的媽祖、治病 的媽祖、送子的媽祖等。關於天后信仰內容的文本分析,是我在閱讀不同類型史料後的觀察與整理,由於教授認為若能加入圖像的分析,那麼報告會更完整並且更具 貢獻,於是我開始尋找圖像資料。

 

Read More


 

background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