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題名:杜鵑花
染料名稱:杜鵑花枝葉
學名:Rhododendronspp.
別名:滿山紅、映山紅、躑躅、山躑躅
欄位 | 內容 |
---|---|
標題 Title |
主要題名:杜鵑花 染料名稱:杜鵑花枝葉 學名:Rhododendronspp. 別名:滿山紅、映山紅、躑躅、山躑躅 |
著作者 Creator |
|
主題與關鍵字 Subject & Keyword |
屬名:杜鵑花科杜鵑花屬 |
描述 Description |
生長季節:春、夏、秋、冬 用途:培植觀賞、花及果可入藥。 染料使用部位:枝葉 植物生態:杜鵑花為常綠或落葉之灌木,品系繁多,葉形多樣,有卵圓形、橢圓形、披針形等,枝葉有些被有茸毛,有些則光滑無毛。葉片之大小、厚質地也有多種不同的差異。春至夏季開花,花冠有漏斗形、鐘形、管形、盤形等種,花形有單瓣與重瓣之分。花色有白、紅、粉紅、黃、紫、紅點等多種。 相關歷史記載:杜鵑花古稱躑躅或山躑躅,是著名的觀賞性植物,它的品種很多,分布的區域廣泛,在寒帶、溫帶、亞熱帶、熱帶皆有適合生長的品種。不論野生或栽植者,台灣各地都可見到它的蹤跡。清代方以智的《物理小識》中記有「杜鵑花即躑躅類,有大紅、粉紅、黃者,千葉可珍,喜陰畏油煙,映山紅有紅白深淺,皆單葉,左者取汁可染。」另外,清康熙五十六年修的《諸羅縣志》記有「杜鵑一名山躑躅,大紅名送春,淺紅名迎春,平泉花木記紫躑躅,即此也,開放海叢,豔麗奪目。」連橫在《台灣通史,卷二十八虞衡志》上載有「杜鵑,雞籠山上野生頗多,開時如火。」及「山躑躅,花較杜鵑而小,色紅,苗栗山中野生極多。」李幸祥先生在《台灣藥草事典》中稱羊躑躅「別名山躑躅、黃杜鵑、羊不食草…客家語稱羊仔不食草…」為何號稱「見青就吃」的羊仔不吃它呢?原來杜鵑「味辛,有大毒」。鄭元春先生《有毒植物》一書上亦將杜鵑列入,並載「有毒部位:全株,花、葉毒性較強。中毒症狀:人畜誤食,會產生噁心、嘔吐、血壓下降、呼吸抑制、昏迷及腹瀉等症狀。」雖然如此,但它仍可當鎮痛劑、驅蟲劑及外傷藥。日本《染料植物譜》有「奈良地方以山躑躅之葉煎汁當染料。」的記載。 註腳:我們台北盆周邊山區到處都有野生的山杜鵑,所以就近採集試染,所得的結果頗令人所喜。多數的杜鵑都會有落葉期,所以要採集杜鵑枝葉必須選夏秋之間,如果採集季節太早,則染出的顏色較淡且色調偏黃,如果能讓葉子成熟些,所染的色彩濃度自然會增高。其染色方法如下:1.採集生鮮枝葉,並以菜刀將它切成細段,加入適量清水,於不鏽鋼鍋中煎煮萃取色素,萃取時間為水沸後半小時,共萃取二至三回。2.萃取後的染液經細網過濾後,調和在一起作染浴。3.被染物先浸透清水,擰乾、打鬆後投入染浴中升溫染色,升溫的速度不宜過快,煮染的時間約為染液煮沸後半小時。4.取出被染物,擰乾後進行媒染半小時。5.經媒染後的被染物再入原染浴中染色半小時。6.煮染之後,被染物取出水洗、晾乾而成。7.注意事項:多數杜鵑花枝葉都具有茸毛,它會使皮膚產生過敏現象,所以採集和處時最好穿長袖衣並戴手套。8.無媒染呈肌色,鋁、錫媒染呈黃褐,鋁媒染顏色稍稍深些。石灰及銅媒染皆呈深紅褐色,其中銅媒染顏色較深些,鐵媒染則呈黃味的深灰色。 |
出版者 Publisher |
|
貢獻者 Contributor |
|
日期 Date |
|
類型 Type |
|
格式 Format |
|
識別 Identifier |
Art_workID:cca100067-ac-9570127198_0103-0001 |
來源 Source |
|
語言 Language |
|
關聯 Relation |
|
範圍 Coverage |
本地分佈:全台各地皆有栽植及野生者
台北縣市,宜蘭縣,南投縣,花蓮縣,台東縣,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台中縣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台南縣,高雄縣市,屏東縣 世界分佈:北半球寒帶、溫帶、馬來半島、亞洲南部高山、中國以至新幾內亞及澳洲皆有分布。 |
權限 Rights |
典藏國家:中華民國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 本數位作品授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存檔及網際網路永久非商業性使用。 原件由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典藏,本數位作品由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分別典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