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題名:埔鹽
染料名稱:埔鹽枝葉
學名:RhussemialateMurr.var.roxburghianaDC.
別名:山鹽青、羅氏鹽膚木、山埔鹽、埔鹽仔、濱鹽膚木、鹽霜柏、酸桶、木鹽、鹽膚子

數位化物件主要題名:埔鹽<br>染料名稱:埔鹽枝葉<br>學名:RhussemialateMurr.var.roxburghianaDC.<br>別名:山鹽青、羅氏鹽膚木、山埔鹽、埔鹽仔、濱鹽膚木、鹽霜柏、酸桶、木鹽、鹽膚子
藏品後設資料
欄位 內容
標題
Title
主要題名:埔鹽
染料名稱:埔鹽枝葉
學名:RhussemialateMurr.var.roxburghianaDC.
別名:山鹽青、羅氏鹽膚木、山埔鹽、埔鹽仔、濱鹽膚木、鹽霜柏、酸桶、木鹽、鹽膚子 
著作者
Creator
 
主題與關鍵字
Subject & Keyword
屬名:漆樹科漆樹屬 
描述
Description
生長季節:春、夏、秋
用途:採收花粉、丘陵地水土保持良好的樹種、根莖葉果皆可入藥、中藥五倍子蟲癭的寄生樹種、染料
染料使用部位:枝葉
植物生態:埔鹽為落葉性小喬木,冬季落葉後只見稀疏的枝條,春暖之後,則各枝頂上再發紅嫩的新芽。性喜陽光,常見於曠野。全株被褐色柔毛,具紅褐色皮孔。枝幹為紅褐色,幼莖為黃綠色。葉為一回奇數羽狀複葉,具葉片4至8對,無葉柄,紙質,葉形成卵狀長橢圓形,邊緣有鈍鋸齒,每片葉長約10至18公分,寬3至6公分,嫩葉呈紫紅色,漸長則轉呈黃綠與深綠。秋季開花,大型而茂盛的花穗著生在各枝頂上,常見明麗的鮮黃與嬌豔的橙紅朝天怒放。埔鹽雌雄異株,小花密生成穗,排列成圓錐花序,核果為扁球形,熟時橙紅色,一粒粒的小果實都含有鹽分,吃起來又酸又鹹。
相關歷史記載:埔鹽是五倍子的寄生樹,五倍子不但是著名的中藥,同時也是重要的傳統黑色染料。既然寄生物可以用來染色,那麼寄主也應該可以染色才對呀!在還沒試驗染色之前,我們是如此的判斷著。後來經過試驗,果然得到不錯的染色效果。明代的<本草綱目>稱埔鹽為膚木、備木、五備木或鹽膚子,李時珍對它的生熊有深入的描述:「…….時珍曰:膚木即備木,東南山原甚多,木狀如椿,其葉兩兩對生,長而有齒,面私背白,有細毛,味酸。政葉之下,節節兩邊有直葉貼莖,如箭羽狀,五六月開花,青黃色成穗,一枝纍纍。七月結子,大如細豆而扁,生青,熟微紫色,其核淡綠,狀如腎形,核外薄皮上有薄鹽,小兒食之,滇蜀人采為木鹽,葉上有蟲,結成五倍子,八月取之。……」後來我們也從<ThecraftofNatrualDyeing>一書中讀到「……天然產生的植物單寧,例如橡樹的五倍子和漆樹、鹽膚木的葉子,可以代替媒染棉的單寧酸……。」這麼說來,鹽膚木枝葉中必含有多量單寧成份,這單寧正是埔鹽的主要色素來源。
註腳:每次開車往中南部走,都會在高速公路兩旁看到眼多埔鹽的植株,後來我才知道,埔鹽是屬於林地破壞後的先驅樹種,難怪總在屢遭破壞的林地、溪畔、曠野見到大量的族群。埔鹽的採集非常容易,而且枝葉頗具份量,適當的修剪並不會造成環保問題,是一種很容易取得的染料植物。它的染法如下:1.將採集的埔鹽嫩枝和葉子以菜刀切成細段,加入適量清水後升火煎煮以萃取色素,萃取時間約為水沸後半小時,可萃取二至三回。2.將各次萃取後的染液經細網過瀘後,調在一起作為染浴使用。3.被染物先浸泡清水,乾、打鬆後投入染浴中染色,染色時升溫的速度不宜過快,並隨時加以攪拌,煮染的時間約為染液煮沸後半小時。4.取出被染物,擰乾後進行媒染半小時。5.經媒染後的被染物再入原染浴中染色半小時。6.煮染之後,被染物立即取出水洗、晾乾而成。染布不要存放在染鍋中待冷,以色因未攪拌而導致色花。7.注意事項:a.埔鹽葉碰到有毛細孔的皮膚可能會引起過敏搔癢,採集時應當留心。B.萃取的染液若在液面浮著一層蠟質,可以抹布將它拭去。8.無媒染呈淺褐色,鋁媒染稍稍加深,近中明度褐色。錫媒染顏色較淡,石灰與銅媒染皆呈深褐色,石灰媒染稍帶紅味,而銅媒染稍帶黃味。鐵媒染呈暖灰。整體來說,埔鹽在棉纖維的呈色也是不錯的,色調雖略顯灰濁,但具有相當濃度。 
出版者
Publisher
 
貢獻者
Contributor
 
日期
Date
 
類型
Type
 
格式
Format
 
識別
Identifier
Art_workID:cca100067-ac-9570127198_0236-0001 
來源
Source
語言
Language
 
關聯
Relation
 
範圍
Coverage
本地分佈:台灣全境海拔二千公尺以下的山野極常見,尤以路旁、木緣、河岸邊最常見。台北縣市,宜蘭縣,南投縣,花蓮縣,台東縣,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台中縣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台南縣,高雄縣市,屏東縣
世界分佈:亞洲東南部、印度、印尼、蘇門答臘等地 
權限
Rights
典藏國家:中華民國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
本數位作品授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存檔及網際網路永久非商業性使用。
原件由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典藏,本數位作品由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分別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