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闕
| 欄位 | 內容 |
|---|---|
| 標題 Title |
雙闕 |
| 著作者 Creator |
|
| 主題與關鍵字 Subject & Keyword |
拓本 |
| 描述 Description |
說明與詮釋:成都市郊出土漢畫像磚拓本。
上繪相互銜尾的雙龍,中排六個雙鉤雲紋排列,下繪一持仗老嫗立於雙闕中,闕兩旁各植一株樹。此幅較無透視遠近的概念,僅為一平面的表達。
漢代的建築物前,常建有左右對稱的一對建築物稱為闕。闕也是一種標誌,既表示該建築物主人身份和地位的標誌,又是地域界限的標誌;故有人又將闕稱為「觀」。大多數的闕是磚木結構。根據晉人崔豹《古今注》所說,闕上裝飾著彩色的圖畫,畫有雲氣紋、各種神靈和珍禽異獸。還有許多闕是用修整過的大石塊壘砌起來的;保留至今的漢闕多為這類石闕。闕由闕基、闕身和屋頂三個部分組成。畫像石上刻畫闕的圖像甚多,形態各異。從闕的外觀上約可分為單體闕和雙體闕。所謂雙體闕,是由一大一小、一高一低的兩個相連的闕組成。其中大而高的稱為「正闕」或「主闕」,其位置都在靠近通道的內側;小而矮的稱為「副闕」或「子闕」,正、副闕有各自的屋頂。 裝潢式樣:框 |
| 出版者 Publisher |
|
| 貢獻者 Contributor |
|
| 日期 Date |
|
| 類型 Type |
原拓 |
| 格式 Format |
原拓 縱長 53 橫長 62.4 |
| 識別 Identifier |
登錄號 7847 |
| 來源 Source |
|
| 語言 Language |
|
| 關聯 Relation |
|
| 範圍 Coverage |
|
| 權限 Rights |
國立歷史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