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品名:山水

欄位 | 內容 |
---|---|
標題 Title |
主要品名:山水 |
著作者 Creator |
本名:傅狷夫 譯名:Fu Juan-fu 其他識別資料:傅狷夫(1910—),本名抱青,號心香室主,「狷夫」為其筆名,六十歲後自號覺翁,浙江杭州人。他自小生長在文化氣息濃郁的家鄉環境中,自然流露出真實體驗文人生活的經驗與對文藝的興趣。 他在家庭教育中得到了初學的基礎,並成為前進的基石。1949年隨政府遷居台灣,對於台灣自然景觀作觀察與體悟,認為台灣大山、細水、山崖造形擁有北宗的剛健和南宗的陰柔,從這些自然質理之中體驗出先點後皴的方法,因而創作「裂罅皴」的山水畫法。 傅狷夫在畫史的傳承上佔有一特殊地位,他將傳統的中國畫法,活用在台灣的自然山水上,轉變了畫家生活和創作的環境,他的作品裡,顯示了轉型的趨向,奠定台灣本土山水的基石。1960年,傅狷夫與畫友陳丹誠、馬紹文、王展如、鄭月波、胡克敏、林玉山、季康等人組成「八朋畫會」。1962年,與葉公超、高逸鴻、黃君璧、姚夢谷、余偉、陶壽伯、季康等共組「壬寅畫會」。他也曾與畫友共組「六儷畫會」,成員除傅狷夫夫婦外,尚包括:季康和林若璣伉儷、陳雋甫和吳詠香伉儷、高逸鴻和龔書綿伉儷、林中行和邵幼軒伉儷以及陶壽伯伉儷等。 |
主題與關鍵字 Subject & Keyword |
基底材:宣紙 色彩:多色 技法:寫意 主題意涵:寫景 表現題材:山水 |
描述 Description |
裝潢式樣:框 說明:觀賞這幅作品,不論用筆、設色均迥異於古法,自創「裂罅皴」和「塔山皴」,不但有北宗之勁拔,更兼具南宗之潤厚,貼切地表達台灣山岩的自然風貌;在水的表現上,古人畫水都以線條描繪,傅狷夫自創「點漬法」表現江、湖、溪、瀑、泉,嶄然一新,將景物與生活結合在一起,雲與水在山、石的襯托和對比下,更顯剛柔與堅硬,利用傳統國畫的紙筆與顏料,將傳統國畫中「筆墨」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林泉高致》一文中云:「山以水為脈,以草為毛髮,以煙雲為神采」「石者,天地之骨」,傅狷夫對自然界的山石、雲水、草木都有深刻的體認和高度的表現力,成功地創造獨特的風格。 印記/類別:款識 | 鈐印 印記/書體:行書 | 篆書 印記/刻作:× | 陰刻 印記/內文:中華民國六十週年慶典暨華岡畫院成立紀念杭人傅狷夫寫於有所不為之齋時旅居台灣 | 杭人傅狷夫 |
出版者 Publisher |
|
貢獻者 Contributor |
|
日期 Date |
西曆:1971 中曆:辛亥 |
類型 Type |
類別:水墨/水墨 |
格式 Format |
畫心尺寸:64×61㎝ |
識別 Identifier |
識別號碼/總號:1970/0/ 識別號碼/分類號:1/412 |
來源 Source |
|
語言 Language |
|
關聯 Relation |
參考資料:《中國巨匠美術週刊》,090期,P1-3 | http://www.artsgally.com/0202/art-c.htm | 收藏著錄 |
範圍 Coverage |
|
權限 Rights |
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 http://db.pccu.edu.tw/admijn/cuch_group/cuchwe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