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縮資料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撰寫者:本分項計畫助理 林彥宏、程婉如
E-MAIL:yenny@gate.sinica.edu.tw、spinner@gate.sinica.edu.tw
TEL:02-27829555#288

版次:2006年11月初稿

微縮資料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封面


微縮從英文「Micro」翻譯而來,意旨極微細的粒子。微縮資料是利用微縮攝影機,把比較大的檔案、文獻、圖書等資料,以數倍甚至數百倍的縮小比例,攝製於微縮軟片,經過化學或物理加工製成微縮品,所用化學藥劑,極微微細。故依原名及特性,早期譯為微粒資料、微影資料或微縮資料,微縮技術等,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微縮技術標準委員會於民國七十九年十月十一日公布以「微縮」作為國家標準詞彙,本指南亦依此翻譯。

微縮技術的最早起源,是1839 年英國光學家丹瑟(John Benjamin Dancer),於曼徹斯特實驗室中,結合攝影術(Photography)與顯微鏡(Micro-scope Lens),將一頁20 英寸長文件資料,用160 比1 之倍率,縮攝在膠片上,這是微縮軟片製作方法和技術之發明史蹟。1860 年代,法國化學家兼攝影師崔剛(RenePrudent Dragon 1819-1900)攝製第一件可供使用之微縮膠片,其面積約有二吋平方(30×50mm),主要用於記錄軍事情報,這便微縮軟片的最早雛形,亦是近代微縮技術開端。而微縮軟片正式付諸實用的商業用途,並使微縮技術邁進自動化,是1928 年代美國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 CO.),附屬機構瑞柯達克公司(Recordak corp),開始製造出售小型微縮照相機(Micro Filming camera),供給銀行及票據交換所,專門拍攝銀行票據交換存證資料之用。同時並研發一種微縮分類機(Microfilm sorter),方便檢索及分類。隨著35 毫米微縮照相機逐漸完善,1933 年紐約前鋒論壇報(Herald Tribune),委請瑞柯達克公司研製新聞業專用微縮照相機(Microfihm camera),將該報一百年來所發行舊報紙,全部有系統攝製成微縮資料,加以儲存,解決報紙儲藏空間問題。並設計一種新聞業專用索引系統,稱為舊報編號(Back Number),因有索引系統,使微縮資料檢索與複印,極為便利,並使微縮方法,在新聞業界普遍推廣使用。不過微縮技術更普遍的運用於傳播及儲存之工具,是檢索技術與微縮技術的結合,尤其從二次大戰結束至1960 年間,微縮資料大量湧進圖書館,透過「目錄控制」(Bibliographic Control)作業,使微縮資料充分利用。至此以後,微縮資料作為一種信息載體,成為圖書館一種重要媒介,並且不論是軟片、鏡頭、品質等
各方面,均有顯著而具體貢獻與成果。整體而言,從1930 年代以來,微縮軟片成為承載人類知識的重要媒介,許多重要文獻資料皆以微捲軟片複製本存在,甚至原件已經損毀或遺失,而只以微縮軟片的型態繼續保存。以下微縮軟片的
主要形式。

透過數位化,「沒有圍牆的圖書館」已經被實現了,經由影像擷取硬體和軟體的使用,一個個項目被轉換為位元組合,從檔案手稿到地圖,從平面影像到立體的器物,從影像到影音,都是可被轉換的對象。並結合後設資料及索引技術,發展出迅速又方便的數位圖書館。從以上所列舉的數位化優勢,似乎展示了數位化美好的願景,甚至有人認為數位化將完全代替過去的儲存媒介,如微縮軟片。但也有些專家學者認為數位化不應輕率的被稱為儲存:「至今很清楚,數位化資源的優勢是幫助訊息的獲得,而其劣勢則是被要求需負起傳統圖書館的儲存責任。令人遺憾的是,因為數位化是某種重製,像攝製微縮膠捲一樣,便經常與儲存微縮膠捲混淆,並且看起來像是更適合的儲存形式。但是,數位化不是儲存。很多技術上的發展透過數位化而被獲得,但是永久性和真實性,在此刻,還沒有被包括在增加的技術當中。」

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2007-03-17|檔案,新聞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人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