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資源長程保存議題:來自德國的經驗
今年九月十三日,國家圖書館與德國文化中心共同舉辦一場名為Qualification Issues in Digital Long Term Preservation: Experience from Germany
的演講,由德國科隆應用科技大學資訊科學學院Achim Osswald教授主講。在我國數位典藏計畫正準備邁入第二期,如何持續累積數位典藏能量,讓數位典藏成果真正能夠為社會各界所認識、所應用?國外在數位資源長程保存議題上的觀點與作為又是如何?來自德國的觀察與經驗,值得我們借鏡。
◎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數位知識總體經營計畫專任助理 陳泰穎
今年九月十三日,國家圖書館與德國文化中心共同舉辦一場名為Qualification Issues in Digital Long Term Preservation: Experience from Germany的演講,由德國科隆應用科技大學資訊科學學院Achim Osswald教授主講。在我國數位典藏計畫正準備邁入第二期,如何持續累積數位典藏能量,讓數位典藏成果真正能夠為社會各界所認識、所應用?國外在數位資源長程保存議題上的觀點與作為又是如何?來自德國的觀察與經驗,值得我們借鏡。
首先,Osswald教授提出數位資源長程保存的重要性。自二十世紀以來,人類已經創造了大量的數位資源,而數位資源保存也逐漸成為每個現代社會所需要面對的議題。以往我們多半用紙張書寫傳情達意,而現在我們則以敲擊鍵盤傳達資訊。文明的累積儘管帶來傳播科技的演進,但是意念的傳達仍舊是人類文明的特色,只是現在我們有更多的資訊轉而以數位化的形式存在。因此,數位資源保存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數位資源的保存,不僅是一個硬體技術層面的問題,同時也是一項需要多領域合作(例如電腦軟體與硬體業者、數位教育及文化政策的制定者、圖書館與博物館文化教育機構等)的長程目標。
基本上,數位資源保存工作所面臨最大的挑戰,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載體汰換:以個人電腦發展史來看,我們可以發現資訊儲存的載體就歷經了非常大的變化,從5.25吋磁片演進到3.5吋磁片,再到光碟、磁帶、磁碟陣列,儘管我們都是運用0與1的格式進行資訊儲存,但是載體與載體間往往存在有相容性的問題。每一次硬體的升級,也就意味著數位資訊必須重新轉製。
2.電腦病毒侵害:根據估計,大約有7%的數位資訊是因為病毒的侵擾而損失。
3.人為操作錯誤:據估計,大約有32%的數位資訊是由於人為操作的不當而損失。
4.硬體問題:據估計,由於硬體與技術問題所造成的資料流失,大約佔44%。
5.改版問題:硬體與軟體的升級,往往會造成檔案與程式原有功能的流失。
6.Know-How無法傳承:舊的應用軟體的操作方式,往往和新軟體截然不同,因此如果一個資訊運作體系同時參雜有新舊兩種應用程式,很可能會發生年輕工程師所無法處理的問題。
數位資源保存所需要處理的方向性議題,大致上可以分成以下幾點:
1.哪些數位資源需要保存?
2.誰來負責進行數位資源的保存工作?
3.數位資源保存的執行方式為何?
4.誰來買單?資金是否能夠到位?
5.目前的技術走到哪裡?
事實上,以上的問題,無論對那個國家而言,恐怕都是相當難解的議題。有趣的是,根據數位島嶼電子報第十六期李姿穎小姐「數位時代知識文明資產長期儲存的重要性」一文的資料,在1998年時,各個典藏單位將「技術過時」問題列為數位資源長程保存工作最大的困難,但是在2005年時,最大的問題卻已經由技術層面轉移至「不足的保存政策與計畫」。顯見在近年來,資訊與網路產業的發展,已經使技術問題成為過時,但是人的思維能否趕上技術的腳步?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
我們可以藉由國外在數位資源保存所投注的努力,來檢視我國在數位科技與文化政策的方針。以德國的經驗,自1990年代以來,德國國家與聯邦各邦的圖書館,便開始投入數位資源保存,目前至少有六十個以上的不同機構參與數位化工作。(可參看http://langzeitarchivierung.de)
就分工架構來說,德國是以國家與各聯邦圖書館,進行數位化政策的研擬與長程規劃工作。某些專業圖書館,則投入主題式資料的搜集、數位化、資料庫建置與研究應用工作。另外地區性的檔案館、博物館,則被賦予特殊物件(例如本地古地圖、受洗與土地紀錄)等在地資訊的數位化保存工作。而各大學的應用科學與資訊相關科系,則投入研究與教學工作,讓大學的在學學生有機會能夠接觸到數位資源保存、管理與應用等相關知識。而德國的數位資源保存整體Know-How,也積極尋求與其他德語系國家與國外數位資訊界交流的機會。
除了持續在技術面上尋求更有效的作法之外,德國在數位資源保存上,也同樣注重人與思維層面的因素。德國在數位資源保存上,正以下列要點作為努力的目標:
1.讓數位資源保存概念能夠為大眾所用。
2.提供德國國內外文化機構在尋求數位資源保存Know-How時的協助。
3.高等教育人才的培育。
Osswald教授強調,數位資源保存並不僅僅是資訊科技領域的問題,背後還牽涉資料脈絡、資訊管理、檔案管理、後設資料、資源開放政策、法律授權等多種不同學科的領域,因此特別需要學有專精的人才,進行相關科際知識的整合。目前在德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中,已經提供數位資源保存的選修與碩士學位課程,讓一般的大學生能夠在修習本科系的知識之餘,同時具備數位時代資訊管理的基本知能。
除了高等教育與課程外,德國更以實際的社會教育作為,向一般社會大眾推廣數位化工作的重要性。在過去兩年,Nestor Spring and Winter School已經陸續開辦了四次為期五天的推廣教育學習營。透過五天密集的教學與研討過程,學員將可以有機會認識到數位資源保存的重要性與基礎Know-How,並可應用到學員本身的工作領域中。Nestor營隊明年還可望到歐洲其他國家擴大舉辦。
另外,德國也特別針對數位化工作Know-How,特別編寫工作手冊與百科全書,德文版第一冊已於今年三月問世,英文版正在編輯當中。希望能夠藉由數位資源保存作為的定義與實務經驗分享,給予大眾更深入的資訊。
因此,數位資源保存除了技術層面的問題之外,更重要在於對數位資訊所抱持的態度。歐洲國家由於對資訊共享抱持開放態度,因此數位資源保存之後,也會立刻公諸於社會,而社會大眾也得以對於數位資源投注興趣。更重要的是,由於守法觀念已然建立,因此德國社會大眾也會在相對應的範圍之內,合理地運用數位化資源。因此,非營利用途的教育文化推廣得以蓬勃發展,而人人都能夠欣賞數位化的成果,也讓社會大眾樂於針對數位資源的保存工作,投入資源與關注,形成正循環。而德國在高等教育與社會教育方面,針對數位資源保存所投注的實質努力,更是讓數位資源保存不只是短期計畫,而更是德國社會人文科技素養提升、國家軟實力增強的最主要原因。
總結德國經驗,我們可以觀察出以下幾點趨勢:
1.由於資訊產業的蓬勃發展,技術層面問題對於數位資源長程保存,越來越不構成明顯的計畫執行威脅。換言之,只要有足夠的資金持續挹注,典藏單位絕對有能力將大部分的數位資源進行妥善保存。
2.但是,資金、政策與Know How方面的缺乏,將是典藏機構進行數位資源長程保存時最大的困難點。如何說服政府或社會持續支持數位資源保存工作?典藏機構所獲得挹注資源多寡?將對數位資源保存工作品質造成影響。
3.為了讓社會認識數位資源長程保存工作的重要性,德國正積極自高等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層面著手,讓全民有機會能夠接觸、認識數位資源,從而支持各項長程數位化工作。
台灣是資訊產業的大國,而目前數位典藏計畫正是我們希望由資訊產業大國逐步邁向資訊內容與服務大國的努力成果。但是,社會大眾對於我們在做什麼?卻還是一頭霧水吧!而數位資源地域性落差也仍然嚴重,中、南、東部的民眾對於數位典藏並不認識,更不用提理解與支持。 很明顯地,台灣重北輕南的政策,仍舊延續到科技文化層面,這使得數位資源長程保存的努力,是否能夠為全民欣賞、支持?仍有變數。而看到德國積極地將數位資源的應用與保存相關知識,導入高等與社會教育中,讓「數位」不只是政策,更能成為知識與生活,這點似乎相當值得我國參考。
目前我國正準備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兩個國家型科技計畫加以整合,而在這整併的過程當中,我們是否可以汲取其他國家在文化與科技政策上的長處,將數位典藏真正變成一個能夠對臺灣社會造成質變的數位政策作為?是我們必須要深思的。而數位典藏計畫六年來,培養了許多具有人文與科技素養的良才,未來國家將如何運用這些人才,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議題。
電子報文章(勿由此編輯)|2007-10-11|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人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