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典藏資源的長期保存與品質管理(1)
透過數位典藏計畫的發展,有助於促進知識的交流及提升教育與學術研究的目的,為有效的達到這個目的,數位化資源本身的品質便相當重要,必須完整而正確的表現出原始典藏品,並且提供清晰可讀的資訊品質,這部分的工作端賴建立及實施妥適的品質管理流程加以監控及檢驗。但除了確保數位化資源的正確性和資訊品質之外,容易被忽略的是,還需要確保數位化資源本身長期的完整性。本文目的,期望藉由討論長期保存的議題,如數位資源長期保存的挑戰、保存策略及方法以及保存性後設資料的發展等,提出數位典藏計畫應該在品質管理流程中,納入長期儲存策略,以保證數位化資源本身長期的完整性。
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李姿穎 林彥宏
前言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簡稱NDAP)在第一期的五年來,已累積相當多的數位化檔案,古文書、器物、書畫、老照片、生物標本、影帶、錄音帶等,利用數位攝影、數位掃描等方式轉存成由0與1符號所紀錄的數位化資源。讓原本只能讓少數人閱讀使用的物件,成為一般民眾皆能接觸的資訊,促進知識的交流及提升教育與學術研究的目的。而為有效的達到這個目的,數位化資源本身的品質便相當重要,必須完整而正確的表現出原始典藏品,並且提供清晰可讀的資訊品質,這部分的工作端賴建立及實施妥適的品質管理流程加以監控及檢驗,因此必須有一個品質控制程序引導整個數位化轉換過程的全部階段。例如英國影像技術咨詢服務部(Technical Advisory Service for Images,TASI)便建議透過四步驟達到完善的品質保證(QA),這包括:
(1)過程QA:
QA系統必須基於專案目標而進行詳述,並且建立和標準化全部工作流程,以支援產生的影像品質。系統 QA 相關資料包括︰專案詳述、藏品選擇標準策略、流程處理手冊、影像內容擷取指南、索引範圍和註釋等。
(2)自動化 QA:
透過系統儘可能自動化,可以得到客觀的QA系統,自動化可能成功的整合到系統中包括︰資料輸入(使用資料轉置而不是手工重新輸入)、把影像輸入影像管理系統並且實行唯一的標識符、創造副本的影像、使用原先藏品上的條碼重新編目,並直接和影像管理系統連結起來、基於ICC系統的色彩管理系統等。
(3)個人檢查:
QA過程無論是否自動化,仍然需要由一位熟練的操作者分別檢查全部影像。這應該透過「簽名」過程處理,並且確認每個影像和後設資料在傳送發布之前,都有分別進行檢查並且都有「簽名」,時間和操作者應該被記錄為影像QA的後設資料的一部分。此外設備必須被定期校驗並且全部工作流程程序根據需要檢視和更新。
(4)用戶錯誤報告:
即使QA系統完全運作,仍然有少量錯誤的影像(以及後設資料),因此在傳送系統中引入錯誤報告系統是非常重要的,最終用戶(或者生產團隊)發現的任何不良影像,可以提出報告。
以上四點包含了數位化工作流程的過程,但若從整體性數位化資源的生命週期的概念來看(見表一),如何管理或改善數位化資源的儲存與維護的品質,則是容易被忽略的。
表1數位化資源的生命週期
資料來源:英國藝術和人文資料部(Arts and Humanities Data Service,AHDS)
品質管理除了保證數位化資源的正確性和資訊品質之外,還需要保證數位資料本身長期的完整性。例如透過工作流程的移動或從一個媒介轉移到另一個媒介時,如何防範移動過程的失敗或資料損失?或是數位化物件的儲存媒介的品質,在長期使用或穩定性方面也有很大的變化,如何採取預防措施去防範損失?這些與長期保存有關的問題,也應該被考慮進品質管理的工作流程中。
此篇專文接下來將在「數位資源長期保存的議題背景」做討論,敬請期待下期文章。
電子報文章(勿由此編輯)|2008-04-07|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人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