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引擎的兩條路線:「技術搜尋」與「社會搜尋」

作者:Snowred.tw


搜尋引擎們各有特色、不斷創新,也互相學習、試圖超越對手。多好啊!這真是個美妙的資本主義良性競爭的時刻——我上網,有好幾種搜尋引擎爭著來討好我,沒人可以規定我用哪一種,沒人可以壟斷市場,也沒人向我收錢——截至目前為止。

作者:Snowred.tw

搜尋引擎的未來

與1990年代中期之前不同,現在我們面對茫茫網海時,已沒有人會懷疑搜尋引擎的重要性了。目前的問題在於:哪一種搜尋引擎,才能找到我最想要的資訊?或者換個角度來說,搜尋引擎要用哪一種模式,才能讓使用者找到最想要的資訊?

此事關係著搜尋引擎的未來,同時也關係著資訊與知識的未來:它們將如何被儲存、傳遞、接觸與運用。

也許如A9.come搜尋引擎執行長烏迪•曼博(Udi Manber)所指出的「把搜尋視為一項問題,這項問題目前只解決了百分之五。」也就是說,搜尋引擎的空間還大得很,誰也不知道以後會怎樣。但即使如此,從幾家指標性大公司的動向,仍可略窺未來的端倪。

技術搜尋:效率與客觀

當今的搜尋引擎,有兩個明顯的發展方向:「技術搜尋」與「社會搜尋」。我們先就「技術搜尋」的取向來說。

當然,不管技術好不好的搜尋引擎,都是得依靠「技術」的。不過,標舉技術而且明確表示絕不生產「內容」的,也大有人在,最明顯的例子是Google

Google不但是把搜尋引擎這一行做起來的最大推手,還是世界有名的「工程師樂園」。該公司不只是給工程師很好的福利與環境而已,而且非常令人印象深刻地強調工程師的技術,以及由此所帶動的創新與效率。其快速精準的搜尋結果、不斷開發的周邊功能、獨創的網頁評比演算法PageRank、設置硬碟的獨家方法...等等,足以讓每一個第一次接觸或聽聞的人驚嘆不已;而它以許多伺服器所連結起來的搜尋引擎系統之總處理能力,與世界上最快的超級電腦相比,也並不遜色(參見Wikipedia「超級電腦」詞條),並且可運用在基因排序、自動翻譯等艱深領域。以上每一項讓人津津樂道的豐功偉業,都建立在技術的基礎上。

然而,不管是創始人布林(Sergey Brin)與佩吉(Larry Page),或者全球副總裁暨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Google臺灣工程研究所所長簡立峰,都曾經用不同的方式挑明了講:「Google不做內容」。他們要讓Google的技術保持純潔,去除人為干擾搜尋排序的可能性。譬如「Google News」服務,就是用機器選擇新聞,以演算法排序,不涉及人的挑選與編輯,因而更加客觀;如果今天Google自製新聞網頁,「就面臨誘惑要在使用者搜尋時把自己的網頁排到前面,以便把使用者留在我們自己的地盤上,這會對使用者造成不便,或者造成我們內容不客觀的誤解。」(Google專訪(上):發展智慧搜尋

這是「相信技術更甚於人」的取向——也是某些人對於Google兩位創辦人的評語。

社會搜尋:公眾智慧的集合

社會搜尋(Social Search),聽起來就像是對Google的正面挑戰。沒錯,這正是Google競爭對手Yahoo!高層多次聲明的發展方向(但也許不是用這個字眼)。

社會搜尋不滿足於搜尋技術所得到的結果,而是利用眾多普通網路使用者的智慧,回答一般上網者感興趣的種種問題。每時每刻,網路上供大家註解、評價、加tag、寫作、上傳影音檔...等等行為所創造的點點滴滴,一旦累積起來,便足以形成替代性的知識體系。這樣的體系沒有最終的決定性審查者,理論上永遠也沒有「最終完結版」,好像有點不太可靠,但卻常常符合上網搜尋者正想找的資訊;你想問的問題,別人可能已經問過而且有人回答過了,那何不直接找出上次的那個答案就好?更何況,你還可以針對你所瀏覽的東西再加入自己的意見,豈不完美?

可對圖片加標籤的網路共享相簿Flickr、讓用戶創建書籤的網站del.icio.us、可以讓用戶發表自己的觀點及信息的Upcoming.org網站(以上皆為Yahoo!所收購),還有Yahoo!奇摩知識+,以及讓用戶評價寫意見的Yahoo!奇摩拍賣eBayamazon、讓網友自由撰寫的Wikipedia......等等,都是透過網路集合「公眾智慧」的例子。這種方式所累資的資訊或知識,與搜尋引擎結合之後,在消費、旅遊、生活資訊...等方面的成功似乎較為明顯。

例如,在Yahoo!上搜尋「電腦」,就比Google的搜尋結果,還多了該公司自己的「Yahoo!奇摩知識+」的分類條目,也多了兩區的廣告連結。以Google的立場來看,這樣的搜尋結果商業性太重,且偏袒自家製造的資訊,不當地干擾了使用者,很可能因而失去使用者的信任;然而,Yahoo!或許會這樣反問:你怎麼知道使用者現在不想來點購物資訊,或聽一聽其他網友的說法呢?

在南韓,最近出現了「社會搜尋」取向獲得市場優勢的例子。韓國雖是全球網路普及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但是搜尋技術一等一的Google,直到今年3月份為止,在韓國搜尋市場上只佔17%的份額,遠低於第一名NHH公司Naver網站的58.4%,而第二、三名的分別是Daum和雅虎韓國公司。由於韓語網站數量較少,因此韓國人在使用本土語言搜尋信息時很難獲得滿意的結果,因此,韓國NHN集團旗下的Naver採用了一種名為「Knowledge iN」的新模式,也就是由用戶提出問題,再由其他用戶回答。到目前為止,Naver已經創建了一個包含4110萬個條目的資料庫。當用戶使用Naver搜尋服務時,除一般的搜尋結果外,還可以獲得來自Knowledge iN資料庫、新聞和blog的信息。到目前為止,向來以網頁蒐集數量龐大而聞名的Google,在韓文領域,還沒有推出能與Knowledge iN相抗衡的系統。(參見Google兵敗韓國揭祕 搜索缺乏人性化是主因

我們應該選擇哪一個?

那麼,到底哪一種搜尋模式最好,對我們最有利?

這當然沒有一定的答案。不過,不同取向的搜尋引擎除了互相競爭之外,也在互相學習。就如同二十世紀的美蘇對峙一樣:你有了什麼,我也很快要有。當然,彼此之間還是有明確的原則性的區分:做內容,或不做內容。

Google除搜尋的本業之外,一直不斷發展新的工具來吸引使用者,包括同樣帶了點「公眾智慧」色彩的Google Co-op社交搜尋服務,以及許多讓使用者登入會員後享有的個人化服務,因此,網友留在Google網站的時間也隨之增加。越來越多人上網時首先造訪的,是搜尋引擎乾淨的首頁,而不是花花綠綠的入口網站。與此同時,Google雖然很鐵齒地堅持自己不生產內容,但是各種「公眾智慧」所產生的內容,大部分還是會被Google蒐集到自己的資料庫裡,被它的演算法「一統天下」,進行自動排序去了。

另一方面,本身就是一個入口網站的Yahoo!,對於搜尋引擎的技術,雖在幾年之前還不怎麼下功夫,但近來已經改進了這個缺點,並且很快追趕了上來。此外,軟體市場霸主微軟(MSN首頁),也正在搜尋領域投入龐大資源,不讓Google專美於前。

搜尋引擎們各有特色、不斷創新,也互相學習、試圖超越對手。多好啊!這真是個美妙的資本主義良性競爭的時刻——我上網,有好幾種搜尋引擎爭著來討好我,沒人可以規定我用哪一種,沒人可以壟斷市場,也沒人向我收錢——截至目前為止。

我衷心期盼,這樣的歡樂時光,能夠一直持續下去。


PS.後記
Yahoo!在全球搜尋市場一直落後於Google,但是並未放棄自己的發展方式。逛到一個新消息:雅虎聘知名數據庫專家 加強社會搜索挑戰谷歌: (北京新浪網 (2006/07/26 12:56)...社會搜索是雅虎與谷歌競爭戰略的關鍵。Ramakrishnan說,雅虎有獨特的機會,能夠在傳統搜索中整合Flickr、Del.icio.us , Yahoo Answers、Yahoo Groups、Yahoo Mail。...」
-----------------------------------------------------------

本文之原文也登載於作者部落格: Snowred.tw's watching...(編碼為unicode)

電子報文章(勿由此編輯)|2006-07-28|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人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