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 植物學典藏數位化計畫-臺灣維管束植物相子計畫 數位化工作流程介紹
Tags: 工作流程, 徵稿, 數位典藏, 數位化, 數位學習, 會議, 科博館, 資訊 發表: 2008-08-08, 點閱: 4,781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 轉寄
計畫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學組維管束植物學門
計畫主持人:楊宗愈 副研究員
共同主持人:邱少婷 副研究員
陳志雄 助理研究員
王秋美 助理研究員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蒐藏庫(標本館)在15年間,維管束植物的蒐藏量已達90,000份(若包括菌類、地衣、苔蘚、藻類則已超過110,000份),除了蒐藏有臺灣地區的植物種類外,也積極與世界其他植物標本館進行交換業務,並持續向大陸地區購買及交換標本,故已漸漸朝一國際級的植物標本館邁進。又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本身就負有科學教育的責任,故對有興趣的民眾,植物蒐藏庫的資料,也已提供了一定的資訊可以做鑑定、吸收等來源。
據初步估計,目前臺灣的原生維管束植物可能約4000種,而在這麼小的面積中擁有如此多種類,單位面積種歧異度之高,在世界上並不多見,換句話說,臺灣地區的維管束植物是地球上頗為珍貴的一個寶庫。近年來,由於人口的激增及臺灣經濟的高速成長,自然生態環境的被破壞也隨之加劇,生存於其間的動、植物是首當其衝,許多的物種均已面臨族群稀少、瀕危及絕種的危機。因此,建立一套詳細方便,並蓋括學術研究及科普教育的資料庫,更是刻不容緩之事,而將既有資料的數位化,應是此一資料庫的前行工作。
計畫目標:91年~95年預計數位化目標為
1. 典藏知識單元基本介紹文字檔案數位化
2. 物種文獻資料庫
3. 生態影像資料庫
4. 深度介紹維管束植物館藏標本
工作流程說明:
將各種植物的基本資料(包括科名、學名、中名、俗名及特殊名字-原住民的特殊稱呼)及生育地、植物型態、葉部特徵、花部特徵、果實及種子等資料整理數位化,以供民眾檢索。
1. 確立物種清單
由研究員挑選及提供今年欲數位化的名錄清單
2. 訂正各物種之學名及正式中文名正確性
以FLORA OF TAIWAN第二版1~5卷為依據。
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與FLORA OF TAIWAN第二版
3. 蒐集及建立各物種的特徵簡介
查閱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1~5卷)及FLORA OF TAIWAN第二版(1~5卷)等相關的書籍的資料並加以彙整,製作成EXCEL表單。
助理彙整特徵簡介文字資料
4. 校正物種的特徵簡介正確性
將彙整完成的特徵資料及簡介,交由各主持人根據其專業判斷校正這些物種特徵簡介是否正確。
5. 將文字資料製作成htm檔
使用FrontPage製作文字資料的Htm檔
6. 物種metedata欄位分析
將物種資料進行解讀分析,釐清分類群關係及相關資訊,並製作成Excel表單
物種Metedata欄位分析製成Excel檔
7. 文字資料metedata欄位分析
將所有彙整好的文字資料及相關資訊進行metedata 分析及解讀。並製作成Excel表單。
文字資料的Excel表單
8. 匯入數位典藏管理系統
把整理好的文字資料及物種資料匯入館內同仁與資料庫廠商合作共同開發的管理系統內。
將各物種的相關文獻分類建檔,可利於民眾查詢更完整詳細的相關資料。
1. 文獻資料清查
搜尋相關參考文獻資料
2. 文獻資料分析建檔
分析相關文獻資料後再將資料建檔並儲存之。
文獻資料建檔
3. 文獻資料metedata分析
由助理分析文獻的metedata資料,包括文獻的作者、出版社、頁碼等資料。
4. 匯入數位典藏管理系統
|
科博館工作人員在野外採集或在實驗室中實驗均有詳細的幻燈片資料詳實的紀錄下來當時的工作情形。透過數位典藏的計畫將可實現影像數位化、資料整合共享的「虛擬博物館」、「遠距教學」等等終身學習的理念。
1. 影像資料清查
向各主持人借調幻燈片,並依各物種特徵資料主題選取適合的幻燈片。
由助理調閱物種幻燈片
2. 生態幻燈片翻拍
使用解析度300萬像素以上的數位相機翻拍幻燈片。
進行幻燈片的翻拍
3. 數位影像編修
使用軟體Adobe Photoshop6.0進行刮痕修補、清除雜點、顏色校正、銳利度修正等等工作,力求影像之完美。
進行幻燈片校色的工作
4. 影像metedata資料分析
將影像資料包括攝影者及檔案形式做metedata欄位分析
|
5. 匯入數位典藏管理系統
|
在維管束植物方面的典藏數位化,擬以91、92年各為50及60種,其中包括館內現有的模式標本,珍貴、稀有、瀕危的種類及一般常見的物種等多管齊下,93年起將陸續補充孢粉學、解剖學等細微構造的數位化資料,期能達到科學教育普及與蒐藏研究成果數位化
目前已完成數位化的的部分包括有水龍骨科、松科、菊科、瓜科、豆科、桑科、鼠李科、薔薇科、蕁麻科、天南星科、等25科共約45種。民國91年將繼續建置水龍骨科、夾竹桃科、菊科、大戟科、金縷梅科、樟科、野牡丹科、桑科、柳葉菜科、列當科等35科共約50種的特徵描述、標本照及生態照。並將成果資料庫開放。民國93年起將再加入孢粉學、解剖學等細微構造的數位化資料。
1. 標本資料清查
查詢館藏標本的採集相關資訊並將資料匯出。依循標本的館號建立拍照的清單
查詢結果資料匯出畫面
2.標本資料數位化
(一) 標本、標籤拍攝
依所列清單將標本取出,並以數位相機進行標本、標籤翻拍。
|
|
(二) 標本、標籤影像處理
將拍攝完成後的影像輸入電腦中,進行校色、調整成合適的影像檔案。
標本影像以RGB/300dpi(2362*1772)JPG方式存檔
標籤影像以RGB/300dpi(2362*1772)JPG方式存檔
3. 資料輸入建檔
(一) 匯出的標本資料分析與補充
檢查Excel中的標本資料,看看是否有要補充的部分,並進行補充與調整。
修正標本資料Excel畫面
(二) 匯入數位典藏內容管理系統
將修正過的Excel檔案匯入數位典藏內容管理系統存檔備用。
(三) 標本、標籤影像資料匯入
將影像資料依序匯入數位典藏內容管理系統中的影像資料庫備用。
匯入數位典藏管理系統
1. 查詢已匯入數位典藏管理系統的資料
將已經匯入資料庫的文字資料、文獻資料、生態影像、標本及標籤影像資料從資料庫中擷取出來。
查詢先前所匯入的資料並擷取之
2. 網頁版型的選取及套版
依影像數量及尺寸大小選取畫面協調的版型做套版的工作。
3. 建立分類群
依各物種的植株特徵,在數位典藏內容管理系統內建立一般民眾能瞭解的分類群。
建立方便民眾查詢的分類群格式
4. 檢視網頁呈現
網頁完成後,檢視整個網頁有無錯誤的地方。
網頁呈現畫面
※製作單位: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植物學典藏數位化計畫 -「台灣維管束子計畫」
※文字撰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植物學典藏數位化計畫-
「台灣維管束子計畫」助理 黃秀君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助理 陳冠伊
※圖文編輯: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植物主題小組助理 陳冠伊
※ 部分圖片提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植物學典藏數位化計畫-「台灣維管束子計畫」
感謝:參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植物學典藏數位化計畫 台灣維管束子計畫】之相關工作人員 黃秀君小姐撥冗協助。
特別感謝計畫主持人 楊宗愈 副研究員、邱少婷 副研究員、陳志雄 助理研究員、王秋美 助理研究員指導。
全文下載 (1.8 MB, 1,039 h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