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島嶼 風華再現】放映會:數位典藏計畫宣傳影片

植物主題影片拍攝現場(2005.11.15)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彭鏡毅先生(左)與助理人員於中研院植物溫室協助影片拍攝  攝影者:梁美珍 您也許已聽過數位典藏計畫,也曾運用過它豐富的網路資源,但您或許不曾思考過,需要花多少時間與人力,才能將幾千年來保存的檔案文獻數位化,也並不知道,一張可以在網路上任意翻轉的3D動物標本影像,是拍攝了432張圖像後,再一一組合而成的…

影片中除了呈現數位典藏計畫執行四年以來產出的豐碩成果之外,更帶領觀眾一探數位化工作背後的艱辛歷程。數位典藏計畫所做的努力,爲的不只是將一件件實體的物件數位化,更希望能再現文物新生命,綻放臺灣的文化魅力!

以下影片將於5月13日(六)的【數位島嶼 風華再現】發表會中播放,放映時間為晚上18:30-21:30。

◎ 數位典藏整體計畫宣傳影片

數位典藏計畫總主持人曾志朗先生:「數位典藏把我們過去的文物、我們文化裡面最重要的寶藏和遺產,利用現代科技的方式保存下來。讓廣大的民間人士、學生,甚至是幾百年以後的人,都能看到我們現在的作為跟我們以前所保存的面貌…」【瀏覽影片預告】

◎ 植物主題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謝長富教授:「在進行植物標本的數位化過程中,掃描器是有問題的。因為掃描一般都是正面朝下,但是將標本翻面會導致上面的葉子與果實脫落,我們必須花很多的時間人力重新再把標本固定...現在的解決方式便是做架子,將掃描器翻過來…」
【瀏覽影片預告】

◎ 動物主題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邵廣昭研究員:「像魚的話,我們要去數牠的鳍條、看牠有幾個鱗片,甚至還要看牠牙齒的型態等。在進行數位化時,我們可以把這些特徵描述出來,甚至做一些描繪或拍攝一些詳細的照片,這些都可以達到幫忙鑑定的功能…」
【瀏覽影片預告】

◎ 人類學主題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潘英海副研究員:「人類學的藏品之所以這麼多而且不斷在更新,基本上是牽涉到人的一個基本特性。人是一個未完成的動物-unfinished animal,人常常會根據他的時代環境變遷,不斷地去調整創造新的物品,因此即使是舊的物品,人也可以重新賦予新的意義,使其變成新的物品…」
【瀏覽影片預告】

◎ 善本古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陳鴻森主任:「對任何一個圖書館而言,典藏空間的不足,永遠是圖書館必須面對的困境。但經由現代科技,圖書文獻數位化,大大減緩了典藏空間缺乏的壓力。二十年前已有一些學者預見到,未來的圖書館可能是一個並沒有書的空間…」
【瀏覽影片預告】

◎ 檔案主題

「淡新檔案是1776至1895年間,淡水廳、臺北府及新竹縣的行政與司法檔案,總共有1143案,19281件。經過統計,如果將全部的案件連接,其展開後的全長約有10400公尺,比台灣地標台北101大樓要高上20倍以上…」
【瀏覽影片預告】

2006-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