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訊下的舊日容顏--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庫

出自:國立中央大學 - 英美語文學系 「台灣現代戲劇暨影音資料庫:數位典藏計畫,1986~1996(1)」 台灣現代戲劇暨影音資料庫數位典藏計畫1986~1996
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
計畫主持人:周慧玲

表演藝術和其他藝術門類最大的不同點之一,就是「即時性」,其他的藝術在經過時光的淘選之後,都還可能留下藝術品的實體,唯有表演藝術,最多就是留下劇本或當時人們的評論和記述。80年代起,「台灣非商業現代劇場」(亦稱為小劇場)那一段活力十足的黃金歲月,很多戲劇系的學生和劇場研究學者都聽說過,也讀過不少論述的文章和報導,但很少有人實際看過那些演出的真貌,而今它們就待在我們這間不到十坪的小小工作空間當中。那些往日熱情的容顏帶著雜訊又重新回到這個世界!

當年小劇場運動狂飆及成長的鮮明影像,如今都封鎖在大大小小、規格不一的影帶當中。V8、HI8、VHS、BETA、BETACAM……,這些影帶規格被標記成舊時代的影像紀錄媒材,在一般人的眼中有如待棄敝屣,對於我們這個工作團隊而言卻是最珍貴的寶藏,不管是除濕機、除濕棒、空調設備及百葉窗,都不是為了在其中工作的人所添購,而是為了好好款待這一批即將被歷史遺忘的珍寶。

然而,讓這些影帶藉由新世界科技的魔法重新還魂並非易事,不論是「技術上的障礙」或是「原始資料及版權的取得」,都有相當的難度。

就克服技術障礙這點來談,首先,光是母帶規格的多樣程度就令人咋舌不已,轉檔的工讀生和助理,必須先摸熟每一類影帶和相對應攝影器材的使用法和特性,同時也要熟悉轉檔時的專業器材操作法。而錄影的內容經常是正式演出夾雜著排練、座談,夾雜著觀眾進出場,甚至夾雜了奇怪的電視節目錄影!因此,大家又著手尋找、學習各式各樣剪接軟體。在轉檔剪接都完成後,就開始設計DVD的選單,既要顧及資訊正確,還要懂得版面設計。DVD內容都完成了,接著就處理封面,剛好台灣開始生產起可列印封面的DVD,讓我們的成品有了美美的外觀。這其中也有些母帶,專業檔次過高,不是我們的設備能夠整治的,還得送去專門的公司處理,比如BETACAM。

再者,台灣氣候潮濕,母帶報到之時經常都是身上長霉,有斑斑點點的花樣,有純白色澤的霉,也有厚厚一層的灰霉。經過了除霉手續之後,有些比較幸運的作品還可以恢復到八九成的影像品質;有的即使經過急救仍然慘不忍睹,所幸慘不忍睹的作品比較少些。但是,即使是不長霉的,影像畫質也未必優良,大部分劇場工作者實在是相當藝術家性格,對於自己重要作品的保存工作都只能用「隨性」來形容。

如何順利取得版權也很令人傷腦筋,畢竟本計畫內容均為對外公開之演出創作,既非個人所有亦非公共財產,對於創作者的基本權利是必須尊重的。幸而出於對台灣現代戲劇推廣的肯定,本計畫中數位創作者皆十分支持,並簽署授權。雖然在聯繫每一位創作者的時候,常常有神秘消失找不到人的情形,或是創作者有時也找不到自己的作品影帶,但最終都還是順利完成(只有一部作品是真的從地球上蒸發了)。

大部分的創作者同意將其作品總長進行數位產出,其他則同意視影帶的保存品質,將所有作品採「低階形式」進行數位產出(以「低階形式」處理的作品,總共有12部,而其他的27部作品則全為完整演出長度)。對於後者,我們只能選擇以作品摘要形式進行數位產出,這主要是因為這些作品的保存狀況不大理想,母帶的影像受損程度較高,若再以低解析度的方式進行數位化典藏,恐將造成瀏覽的困難度。因此,較為可行的方式是從影音品元件中,摘取仍可辨識且品質較理想的片段進行數位化轉檔。

就學術研究而言,這批資料的數位化轉檔和保存,對於台灣劇場的研究十分重要。劇場是結合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燈光、服裝諸多藝術形式的藝術門類。所以,若沒有看到演出的本身,光就前輩學者的評論或是針對劇本的書寫來作研究,就如同空中樓閣一般不切實際。更何況這批作品在當時都為我們的社會帶來相當的衝擊與反思的空間,對於後來台灣劇場發展的研究,絕對是不可或缺的樞紐。

每一筆作品,或多或少都會為大家的工作帶來挑戰,不論是在與創作者洽談母帶的取得、授權書的簽訂,或是轉檔和製作過程當中的所有艱辛;甚至只是眼睛被雜訊、跳動畫面和模糊畫質刺激過久而酸麻流淚;還是電腦不停當機,被作業軟體耍弄到抓狂。但在那些作品中,為了台灣劇場藝術努力過的身影和容顏,即使是被雜訊所包圍和掩蓋,仍然強而有力地傳達出藝術創作的生命力和不朽的價值。只要想到經由我們的工作,這些重要的文化資產將得以平安地保留給下一代,我們的辛苦就算是有代價的!

2006-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