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人類學影音數位化工作流程
Tags: Metadata, 中央研究院, 主題小組, 工作流程, 影像, 影音, 數位, 數位化, 數位化工作流程, 文書, 文物, 檔案, 資料庫 發表: 2009-09-09, 點閱: 4,618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 轉寄
計畫單位: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計畫名稱: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
「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主要是以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圖書館以及研究人員所典藏有關台灣原住民之研究資料為基礎,進行各類型資料的數位化與典藏管理,並建置影像、文物、人口、聚落、書目、表格、研究地圖、契約文書、音樂、影音、口述訪談、多媒體出版品、故宮原住民檔案等十三種資料庫及其搜尋機制,以提供研究人員、教育人員以及社會大眾,在研究、教學以及相關資訊交流方面的便利,希望藉此能促進族群間的相互了解與尊重,以及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保存。
本網站的宗旨目標如下:
一、以數位科技保存典藏有關台灣原住民之文物、文獻與影音等各類型之文化資產。
二、建置相關資料庫與搜尋機制交流,以提供研究人員、教育人員及社會大眾在研究、教學以及相關資訊交流與應用上的便利。
三、以網際網路形式,促進有關台灣原住民資訊之交流與分享,期能成為重要入口網站。
四、提昇國民之文化與資訊素養,增進族群與文化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尊重。
最後,我們希望本計畫能達成拋磚引玉之效,吸引民間團體與博物館、教學與研究單位以及地方文史工作室共襄盛舉,利用本網站提供的分享交流機制,上網交流有關台灣原住民各方面的資訊與意見,或是上傳分享有關台灣原住民文物、文獻與影音等各類型之文化資產,讓本網站得以永續經營。「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網址:http://www.aborigines.sinica.edu.tw。
數位化工作流程說明
早期影片拍攝媒體規格眾多,因而產生多種類型之檔案儲存格式,該計畫之影片儲存格式包含Hi8、V8、VHS及DV等,本文將影音數位化方式分為三類,分別為:(一)Hi8帶、V8帶、VHS帶之數位化;(二)DV帶之數位化;(三)影片剪輯。以下將以這三類之數位化方式進行說明
影音資料庫—影音檔數位化工作流程簡介
影音檔的來源主要為民族學研究所之研究人員進行田野調查時所拍攝的影片資料,由於田野調查是一持續且漫長的研究工作,因此,隨時會因研究及計畫的需要,而逐漸增加影音檔的數量,數位化的工作也持續進行。
壹、Hi8帶、V8帶、VHS之數位化
在錄影帶數位化進行前,先清查、排列及清理影音母帶,並清點數量,依照類別、族群及拍攝時間排序,排定編號於影音母帶儲存盒上(圖一、圖二)。因所屬類別及數量繁多,故分類架構較難制訂,且整理及歸檔過程較為雜多,需細心及耐心處理。
圖一、影理影音母帶。(示範者:陳琮杰)
圖二、將編號、名稱、族群及拍攝時間等資訊,註記於影音母帶儲存盒上。
二、 建立清單:
整理影音母帶時,依據母帶封面的一些基本資料先行著錄於Excel表格中,Excel表格中建立的清單,包含著錄Metadata基本資料,為根據母帶依附之錄影日期、地點、採訪者、主題等著錄基本事實資料(圖三)。若母帶上基本資料不夠詳全者,需蒐集資料之研究人員配合進行基本資料著錄工作。
圖三、母帶上基本資料所建立之清單。
三、 類比母帶典藏級影音檔數位化:
所謂類比母帶包含之類型有:Hi8帶、V8帶、VHS等。將欲數位化之母帶,放入適當之機器播放,利用S端子線將播放器連接至DVD錄放影機,即可與DVD錄放影機同步轉錄,產生數位影音檔。典藏級數位影音檔之規格為DVD-VOB檔(Video-MPEG II,32階段可變位元速率;Audio-Dolby Digital Stereo)。影片轉錄的時間為1:1,由於數量龐大加上檔案格式及分類的關係複雜,更造成所需時間加倍,且檔案大,備份儲存之光碟所需量多,花費時間增加(圖四)。
圖四、類比影片轉檔所需之各項硬體設備。
遵循燒錄步驟,燒錄後仍須逐一檢查是否燒錄成功並註記光碟資訊於清單中,以確保光碟之有效性。將燒錄完成的DVD檔光碟放入DVD錄放影機進行讀取,檢查是否燒錄成功(圖五)。
l 燒錄失敗的光碟則需再重新燒錄一次。
l 燒錄成功的光碟表面需用油性筆寫上光碟編號,在光碟表面寫上所含之編號、數位檔名及標題(圖六)。
圖五、透過電視螢幕檢查光碟是否燒錄成功。(示範者:陳琮杰)
圖六、光碟燒錄成功後將影片資訊註記於光碟片上。
五、 典藏級數位檔光碟歸檔收納:
將光碟放入CD夾中,並將CD夾擺放至指定的櫃子中。CD夾內附黏清單,並於CD夾側面製作側標籤,註明名稱及本數,如:影音資料庫-西拉雅族(典藏版一)。
六、 類比母帶MPEG-2影音檔數位化:
為了方便後續檔案轉檔之目的,因此需將影片再轉為MPEG-2檔。將欲數位化之母帶,放入適當之機器播放,利用S端子線將播放器連接至FS-MPEG硬碟錄放影機,即可開始轉檔,影片轉錄的時間為1:1。數位影音檔之規格為MPEG-2檔(720*480像素、音效解碼為立體雙聲道、8Mb/sec資料傳輸率)(圖七)。
影片轉檔完成後,透過網路連線連至FS-MPEG硬碟錄放影機,將轉錄好之MPEG-2檔案另存至電腦中,並透過電腦的DVD光碟燒錄機燒錄備份(圖八)。
圖八、將轉檔完成之MPEG-2檔案,燒錄儲存備份。(示範者:丁盈文)
八、 檢查光碟及填寫清單:
遵循燒錄步驟,燒錄後仍須逐一檢查是否燒錄成功並註記光碟資訊於清單中,以確保光碟之有效性。將燒錄完成的MPEG-2檔光碟放入其他光碟機進行讀取,檢查是否燒錄成功(圖九)。
l 燒錄失敗的光碟則需再重新燒錄一次。
l 燒錄成功的光碟表面需用油性筆寫上光碟編號,在光碟表面寫上所含之編號、數位檔名及標題。
圖九、透過電腦檢查光碟是否燒錄成功。(示範者:陳琮杰)
九、 MPEG-2檔光碟歸檔收納:
將光碟放入CD夾中,並將CD夾擺放至指定的櫃子中。CD夾內附黏清單,並於CD夾側面製作側標籤,註明名稱及本數,如:影音資料庫-西拉雅族(典藏版一)。
透過中研院資訊所影音典藏技術組開發出「批次轉檔寫出程式」進行轉檔作業,此程式可以將MPEG1/2或AVI格式的原始影片及精華摘要影片轉換成WMV格式的串流影音檔案,這種串流影音檔案可以讓使用者在網路上瀏覽影片時,只需較低的網路頻寬限制,並且可以獲得良好的影音觀賞品質。以MPEF-2檔轉出之檔案類型分別為:(1)瀏覽級(精華片段wmv)視訊-320*240、傳輸率-150kbps;聲音取樣率22kHz;(2)瀏覽級(整段影片wmv) 視訊-320*240、傳輸率-150kbps;聲音取樣率22kHz;(3)代表畫面(JPG檔)(圖十)。
圖十、將MPEG-2檔批次轉出各類型格式。
十一、 燒錄備份:
利用「批次轉檔寫出程式」將MPEG-2檔影片轉為三種格式之檔案後,利用電腦的DVD燒錄器燒錄光碟備份。
十二、 檢查光碟及填寫清單:
遵循燒錄步驟,燒錄後仍須逐一檢查是否燒錄成功並註記光碟資訊於清單中,以確保光碟之有效性。將燒錄完成的光碟放入其他光碟機進行讀取,檢查是否燒錄成功。
l 燒錄失敗的光碟則需再重新燒錄一次。
l 燒錄成功的光碟表面需用油性筆寫上光碟編號在光碟表面寫上所含之編號、數位檔名及標題。
光碟放入CD夾中,並將CD夾擺放至指定的櫃子中。CD夾內附黏清單,並於CD夾側面製作側標籤,註明名稱及本數,如:影音資料庫-西拉雅族(典藏版一)。
十四、 批次上傳匯入資料:
將Metadata資料上傳進入資料庫供使用者查詢。基於資料庫安全性考量,先由專任助理負責上傳至一暫存檔,再由計中程式人員抓取匯入數位典藏資料庫內,匯入資料庫後必須回到清單欄位中做標示,表示已經匯入資料庫內了,避免重複匯入(圖十一)。
圖十一、將資料匯入資料庫中。
十五、 備份至資訊室節點:
將影音檔及Metadata資料上傳至計中專為數位典藏所建置的storage serve上以供原始影音檔備份典藏(圖十二)。
圖十二、將資料上傳計中備份。
有能力解讀與著錄Metadata欄位內容之研究人員或碩士級以上助理,進入資料庫後台清查校正每筆資料的正確性,並補充專業意見(圖十三)。
圖十三、資料庫輸入畫面。
貳、DV帶之數位化
一、 整理影音母帶:
在錄影帶數位化進行前,先清查、排列及清理影音母帶,並清點數量,依照類別、族群及拍攝時間排序,排定編號於影音母帶儲存盒上(圖十四、圖十五)。因所屬類別及數量繁多,故分類架構較難制訂,且整理及歸檔過程較為雜多,需細心及耐心處理。
圖十四、整理影音母帶。(示範者:陳琮杰)
圖十五、將編號、名稱、族群及拍攝時間等資訊,註記於影音母帶儲存盒上。
二、 建立清單:
整理影音母帶時,依據母帶封面的一些基本資料先行著錄於Excel表格中,Excel表格中建立的清單,包含著錄Metadata基本資料,為根據母帶依附之錄影日期、地點、採訪者、主題等著錄基本事實資料(圖十六)。若母帶上基本資料不夠詳全者,需蒐集資料之研究人員配合進行基本資料著錄工作。
圖十六、母帶上基本資料所建立之清單。
三、 DV母帶影音檔數位化:
將欲數位化之母帶,放入DV機器播放,利用1394線將播放器連接至電腦,並開啟DVD燒錄軟體,即可開始進行DV帶轉錄,數位檔案產生之格式有二種,其一為在DV影片轉錄同時由電腦直接燒錄DVD-VOB檔;另一格式為轉錄後產生MPEG-2檔,並儲存於電腦中。典藏級數位影音檔之規格為DVD-VOB檔(Video-MPEG II,32階段可變位元速率;Audio-Dolby Digital Stereo)。MPEG-2檔之規格為(720*480像素、音效解碼為立體雙聲道、8Mb/sec資料傳轉率)。影片轉錄的時間為1:1,由於數量龐大加上檔案格式及分類的關係複雜,更造成所需時間加倍,且檔案大,備份儲存之光碟所需量多,花費時間增加(圖十七、圖十八)。
圖十七、DV影片轉檔所需之各項硬體設備。
圖十八、DV影片轉檔軟體。
四、 燒錄備份:
影片轉檔完成後,將轉錄好並儲存於電腦中之MPEG-2檔案,過電腦的DVD光碟燒錄機燒錄備份(圖十九)。
圖十九、將轉檔完成之MPEG-2檔案,燒錄儲存備份。(示範者:丁盈文)
五、 檢查光碟及填寫清單:
遵循燒錄步驟,燒錄後仍須逐一檢查是否燒錄成功並註記光碟資訊於清單中,以確保光碟之有效性。將燒錄完成的DVD檔及MPEG-2檔光碟放入其他光碟機進行讀取,檢查是否燒錄成功(圖二十)。
l 燒錄失敗的光碟則需再重新燒錄一次。
l 燒錄成功的光碟表面需用油性筆寫上光碟編號,在光碟表面寫上所含之編號、數位檔名及標題(圖二十一)。
圖二十、透過電腦檢查光碟是否燒錄成功。(示範者:陳琮杰)
圖二十一、光碟燒錄成功後將影片資訊註記於光碟片上。
六、 典藏級數位檔光碟歸檔收納:
將光碟放入CD夾中,並將CD夾擺放至指定的櫃子中。CD夾內附黏清單,並於CD夾側面製作側標籤,註明名稱及本數,如:影音資料庫-西拉雅族(典藏版一)。
七、 轉檔:
透過中研院資訊所影音典藏技術組開發出「批次轉檔寫出程式」進行轉檔作業,此程式可以將MPEG1/2或AVI格式的原始影片及精華摘要影片轉換成WMV格式的串流影音檔案,這種串流影音檔案可以讓使用者在網路上瀏覽影片時,只需較低的網路頻寬限制,並且可以獲得良好的影音觀賞品質。以MPEF-2檔轉出之檔案類型分別為:(1)瀏覽級(精華片段wmv)視訊-320*240、傳輸率-150kbps;聲音取樣率22kHz;(2)瀏覽級(整段影片wmv) 視訊-320*240、傳輸率-150kbps;聲音取樣率22kHz;(3)代表畫面(JPG檔)(圖二十二)。
圖二十二、將MPEG-2檔批次轉出各類型格式。
八、 燒錄備份:
利用「批次轉檔寫出程式」將MPEG-2影片轉為三種格式之檔案後,利用電腦的DVD燒錄器燒錄光碟備份。
九、 檢查光碟及填寫清單:
遵循燒錄步驟,燒錄後仍須逐一檢查是否燒錄成功並註記光碟資訊於清單中,以確保光碟之有效性。將燒錄完成的光碟放入其他光碟機進行讀取,檢查是否燒錄成功。
l 燒錄失敗的光碟則需再重新燒錄一次。
l 燒錄成功的光碟表面需用油性筆寫上光碟編號在光碟表面寫上所含之編號、數位檔名及標題。
十、 瀏覽級數位檔光碟歸檔收納:
光碟放入CD夾中,並將CD夾擺放至指定的櫃子中。CD夾內附黏清單,並於CD夾側面製作側標籤,註明名稱及本數,如:影音資料庫-西拉雅族(典藏版一)。
十一、 批次上傳匯入資料:
將Metadata資料上傳進入資料庫供使用者查詢。基於資料庫安全性考量,先由專任助理負責上傳至一暫存檔,再由計中程式人員抓取匯入數位典藏資料庫內,匯入資料庫後必須回到清單欄位中做標示,表示已經匯入資料庫內了,避免重複匯入(圖二十三)。
圖二十三、將資料匯入資料庫中。
十二、 備份至資訊室節點:
將影音檔及Metadata資料上傳至計中專為數位典藏所建置的storage serve上以供原始影音檔備份典藏(圖二十四)。
圖二十四、將資料上傳計中備份。
十三、 資料校對與補充:
有能力解讀與著錄Metadata欄位內容之研究人員或碩士級以上助理,進入資料庫後台清查校正每筆資料的正確性,並補充專業意見(圖二十五)。
圖二十五、資料庫輸入畫面。
參、影片剪輯
一、 整理影音母帶:
在錄影帶數位化進行前,先清查、排列及清理影音母帶,並清點數量,依照類別、族群及拍攝時間排序,排定編號於影音母帶儲存盒上(圖二十六、圖二十七)。因所屬類別及數量繁多,故分類架構較難制訂,且整理及歸檔過程較為雜多,需細心及耐心處理。
圖二十六、整理影音母帶。(示範者:陳琮杰)
圖二十七、將編號、名稱、族群及拍攝時間等資訊,註記於影音母帶儲存盒上。
二、 建立清單:
整理影音母帶時,依據母帶封面的一些基本資料先行著錄於Excel表格中,Excel表格中建立的清單,包含著錄Metadata基本資料,為根據母帶依附之錄影日期、地點、採訪者、主題等著錄基本事實資料(圖二十八)。若母帶上基本資料不夠詳全者,需蒐集資料之研究人員配合進行基本資料著錄工作。
圖二十八、母帶上基本資料所建立之清單。
將欲數位化之母帶,放入適當之機器播放,並透過剪輯軟體直接進行同步轉錄,產生M2V檔(剪輯檔)。影片轉錄的時間為1:1,因DVD光碟片容量關係,故需以每10分鐘為一單位進行數位化工作(圖二十九、圖三十)。
圖二十九、影片剪輯所需之各項硬體設備。
圖三十、利用剪輯軟體將影片轉為M2V檔(剪輯檔)。
四、 影音母帶剪輯級(粗剪)影音檔數位化:
由於採錄狀況多,所以工作人員需熟悉專業影片剪輯軟體,依照分類架構剪輯檔案,同一卷母帶以主題作區分。第一次剪輯時,依影片內容及主題加以分段剪輯,利用剪輯軟體將影片空白部份去除,並依檔名命名規則予以重新命名(圖三十一)。
圖三十一、依影片內容及主題分段剪輯。
五、 影音母帶剪輯級(細剪)影音檔數位化:
第一次粗剪完成後,再進行過濾細部內容剪輯作業。經剪輯出各主題影片後,挑選出適合主題內容之片段,且將與拍攝內容無關之影片修剪刪除(圖三十二)。
圖三十二、挑選適合主題內容之片段。
六、 燒錄備份:
影片剪輯完成後,可利用格式選單選擇欲儲存之規格,並透過電腦的DVD光碟燒錄機燒錄備份(圖三十三)。
圖三十三、將剪輯完成之影片,燒錄儲存備份。(示範者:丁盈文)
七、 檢查光碟及填寫清單:
遵循燒錄步驟,燒錄後仍須逐一檢查是否燒錄成功並註記光碟資訊於清單中,以確保光碟之有效性。將燒錄完成的光碟透過剪輯軟體,檢查是否燒錄成功(圖三十四)。
l 燒錄失敗的光碟則需再重新燒錄一次。
l 燒錄成功的光碟表面需用油性筆寫上光碟編號,在光碟表面寫上所含之編號、數位檔名及標題(圖三十五)。
圖三十四、透過剪輯軟體檢查光碟是否燒錄成功。
圖三十五、光碟燒錄成功後將影片資訊註記於光碟片上。
將光碟放入CD夾中,並將CD夾擺放至指定的櫃子中。CD夾內附黏清單,並於CD夾側面製作側標籤,註明名稱及本數,如:影音資料庫-西拉雅族(典藏版一)。
九、 批次上傳匯入資料:
將Metadata資料上傳進入資料庫供使用者查詢。基於資料庫安全性考量,先由專任助理負責上傳至一暫存檔,再由計中程式人員抓取匯入數位典藏資料庫內,匯入資料庫後必須回到清單欄位中做標示,表示已經匯入資料庫內了,避免重複匯入(圖三十六)。
圖三十六、將資料匯入資料庫中。
十、 備份至資訊室節點:
將影音檔及Metadata資料上傳至計中專為數位典藏所建置的storage serve上以供原始影音檔備份典藏(圖三十七)。
圖三十七、將資料上傳計中備份。
十一、 資料校對與補充:
有能力解讀與著錄Metadata欄位內容之研究人員或碩士級以上助理,進入資料庫後台清查校正每筆資料的正確性,並補充專業意見(圖三十八)。
圖三十八、資料庫輸入畫面。
製作單位: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 文字撰寫: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助理 郭姿妙等單位工作人員
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助理陳貴青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影音主題小組助理林淑惠、陳美智
※ 圖文編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助理 郭姿妙等單位工作人員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影音主題小組助理林淑惠
※ 圖片拍攝: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助理 郭姿妙等單位工作人員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影音主題小組助理林淑惠、陳美智、程婉如
致謝:
感謝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主持人 潘英海教授與相關工作人員的悉心指導。
全文下載 (1.1 MB, 1,236 h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