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x768 1280x800   De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Reset to normal font size for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In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西醫肇啟‧文物薪傳-臺大醫療文物數位巡禮特展

發表日期: 2012-08-30, 點閱數: 22,710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西醫肇啟‧文物薪傳-臺大醫療文物數位巡禮特展

 

 

 

 

展覽簡介:

 

本特展係展現「臺灣近代醫療文物數位化計畫」成果,

 

透過臺大醫學院及附設醫院日治時期的珍貴醫療文物、

 

照片、舊籍和期刊,略探當時醫學教育、

 

本土疾病診療與研究成果,歡迎前往參觀。

 

 

開展時間:201297日(週五)下午2時正

 

展覽日期:201297日(週五)至1031日(週三)

 

展覽地點:臺大醫圖一樓大門口、二樓醫學人文區

 

展覽地址:臺北市仁愛路一段1

 

展覽網頁:http://ntuml.mc.ntu.edu.tw/events/tmma/index.html

 

連絡資訊:臺大醫學院圖書分館暨臺大醫院圖書室

 

連絡電話022356-2207

 

E-mailmedlib@ntu.edu.tw

 

 

「臺灣人文的普世視野——臺灣的漢學資源及其數位典藏」特展即將登場!

發表日期: 2012-06-07, 點閱數: 4,116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臺灣人文的普世視野——臺灣的漢學資源及其數位典藏」特展即將登場,此次展覽總計超過三十個單位參與,涵蓋七十個以上資料庫與兩百多項展品,集中展示了臺灣典藏之漢學研究資料及其數位化的成果。



在此誠摯邀請您前來觀賞,特別由於這次展示方式異於以往,不再陳列實體的展品,改藉大型的電子看板來呈現典藏數位化的新科技,希望帶給觀眾不同的視覺感受。歡迎您前來觀摩這種讓人耳目一新的電子化展覽。


此次特展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陳列館地下室(B1)大廳展出。展覽時程為618日(週一)上午至23日(週六)中午為止,開放時間為上午八點半至晚上六點半。


展覽的開放時間有三天(20日至22日)與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的會期重疊,因此若想避開人潮,建議您在18日(一)、19日(二)前來,可先睹為快。特別是本展覽開幕式訂於619日(週二)上午十點舉行,將邀請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總主持人王汎森院士,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本屆國際漢學會議秘書長黃進興院士與副所長暨大會執行秘書林富士先生致詞。歡迎前來參加開幕式,並與本所暨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的同仁互相交流。

原住民數位典藏之規範與在地推廣應用工作坊(高雄)

發表日期: 2010-06-15, 點閱數: 4,422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more…)

考古資料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發表日期: 2010-06-01, 點閱數: 47,603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目 錄     

壹、前言

貳、數位化工作流程圖

參、前置作業

肆、物件數位化程序

伍、後設資料與資料庫建置

陸、數位內容保護

柒、設備與成本分析

捌、委外製作

玖、效益與未來展望

拾、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從蘇州崑曲到台灣崑曲數位典藏計畫Ⅰ「中央大學戲曲研究室典藏崑曲文物」數位化

發表日期: 2010-03-15, 點閱數: 6,293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國立中央大學戲曲研究室

 

計畫名稱:從蘇州崑曲到台灣崑曲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簡介

 

崑曲自二00一年五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首批「人類口述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才開始受到世人重視。而國立中央大學早已在一九九二年一月便成立戲曲研究室,進行崑曲文物、文獻和影音資料的蒐集、整理、研究,其蒐藏與研究已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肯定。因此,提出整體計畫「從蘇州崑曲到台灣崑曲數位典藏計畫」三期規劃如下:

 

第一期:「中央大學戲曲研究室典藏崑曲文物」數位化。

 

第二期:「台灣地區崑曲演出影音」與「崑曲古籍」數位化

 

第三期:「當代崑曲名家說戲錄影」影音數位化及「台灣崑腔」文獻數位化。

 

主要是將戲曲研究室的崑曲文物、文獻和影音資料,透過「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科技計畫」數位化,以供學術界參

考,也希冀達成以下兩個目標:

 

第一目標:將中央大學戲曲研究室近十餘年來之收藏與研究成果數位化,提供國內外戲曲學術界使用。

 

第二目標:戲曲研究室典藏品及學術成果數位化後,透過網際網路推廣培養觀眾及學術研究人才,使台灣成為崑曲演出和學術研究的重鎮,並間接提昇其他劇種(如京劇、歌仔戲)的演出和學術水準。

(more…)

台灣原生藝術—林淵先生作品電子典藏圖文說明

發表日期: 2010-03-12, 點閱數: 8,097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

 

計畫簡介

 

原生藝術(Art Brut)是由法國當代重要藝術大家 Jean Dubuffet所提倡,並對現今歐洲與世界藝術發展有重要影響,讓吾人重新省思藝術的特色與價值。

 

台灣早期以素人藝術或樸素藝術的概念與原生藝術相通,1960年代吳李玉哥的出現及 1970年代洪通的掘起,曾引發短暫地討論,1980年代後林淵先生與其他素人藝術家又被發掘與報導,這些藝術家們大都經歷農業社會轉型至工業社會的變遷過程,其作品生動趣味,表現率真的赤子之心,其中林淵更是台灣之奇與驚豔,更因林淵先生在受到企業家的贊助與支持,雖然短短的十數年創作( 1977年至 1991年),在台灣藝術發展上,具有國際性的肯定地位。

 

林淵先生的作品多樣豐富,在石雕、石板畫、木雕、刺繡、繪畫、與組合藝術等都有很高的成果,表現台灣精神的苦幹、打拼、樸實與熱情的特質,林淵先生的成就不只讓國際了解台灣原生藝術的創作力,更表現於台灣本土企業對社會發展上所投入的關懷,因此,有系統的整理與公開其創作,提供大眾一個探討與了解台灣本土藝術文化的機會,為此典藏計畫的努力宗旨。

(more…)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數位典藏-澎湖石滬形式與文化(Ⅲ)」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10-03-11, 點閱數: 9,378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計畫名稱:數位典藏-澎湖石滬形式與文化(Ⅲ)

 

 

計畫簡介:..

 

石滬捕魚為一種古老的世界性漁撈活動,根據文獻的記載,石滬的出現最早為新石器時代。歐美、日本、台灣、菲律賓、泰國、玻里尼西亞、美拉尼西亞等太平洋諸島都有石滬分佈。石滬是珊瑚礁棚漁業文化的特色之一,但並非每個地方均能有石滬,因為石滬具有特殊的構築條件;澎湖群島有近百個島礁,海岸線曲折蜿蜒長達320公里長,潮間帶淺棚寬廣,傾斜度小,潮差又大,玄武岩與咾咕石等石材又極易取得,於是利用天賦優渥的地理條件,在海田上造滬捕魚。

 

 

澎湖的石滬推估已有300多年的歷史,2006年的統計有587口,為全世界密度最高,數量最多的潮間帶大型結構物,堪稱台灣最有潛力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項目之一。本計畫旨在建立澎湖地區石滬相關資料與文物較完整之數位典藏資料庫。網站內容以澎湖587口石滬為主軸,將相關資料區分為「專有名詞」、「建築形式」、「產業」、「鳥瞰石滬」、「人文」、「信仰傳說」與「其他」七大主軸,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與教學素材。這當中包含500多座石滬的照片及基本資料、衛星定位、石滬測量數據、石滬的型態與演進、石滬結構、相關漁法與漁具裝備、3D飛行模擬影片、2D工程圖、石滬空拍影像及影片等,內容包羅萬象,為目前國內外資料最豐富之石滬線上百科。

(more…)

花蓮地方文化數位典藏:走入林田山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10-03-11, 點閱數: 8,393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國立東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計畫名稱:花蓮地方文化數位典藏:走入林田山

 

計畫簡介

 

計畫數位典藏平台,以「林田山文化園區」為主軸,使用數位技術,儲存過去或現有的照片與影檔,紀錄其歷史資料與現今的變革,設計一個屬於林田山文化特有的數位典藏。除了有系統地呈現數位典藏資料庫的內容,使用者也能藉由檢索功能,查詢他所需要的相關資訊;另外,除了靜態的呈現林田山,本計畫也希望能設計動態的技術(如多媒體技術、虛擬實境),讓人如親臨現場般地觀看林田山重要的風貌。

 

考慮讓使用者容易操作,且較易了解系統之內容與架構,本計畫數位典藏系統採用Web介面系統設計,並劃分為八項分類,分別為:記憶年輪、典藏館、林田山虛擬實境全覽、數位資料庫、整合檢索、相關連結、網站地圖。藉此使重要的文化資產得以長久保存,推廣數位典藏的應用與發展,讓大眾能更深入地接觸台灣在地的文化資產,提升數位典藏應用的價值。期盼林田山之專屬數位典藏,可喚醒花蓮舊有的回憶,進而提升國人維護在地文化與歷史的動機;為數位化後的資訊,增添更多不凡的價值,提升整體社會文化之水準並帶動文化保育的風氣。

 

(more…)

李天祿影音資料與珍貴文物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10-03-10, 點閱數: 10,426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系

 

計畫名稱:李天祿影音資料與珍貴文物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簡介

 

李天祿先生是台灣布袋戲發展與傳承中的重要代表人物,自幼隨著父親走上戲台之後,開始與布袋戲相伴一生。在台灣傳統藝術史上,李天祿先生除了能融入外江戲開創新局之外,面對時代的壓迫也保留傳統戲劇的命脈。漫長的一生當中,除了將布袋戲的遠播海外、傳承技藝,也留下了許多豐富的文化資產,這些文物記錄著台灣的傳統藝術,但是時間的侵蝕讓許多文物日漸斑駁毀損。

 

藉由數位化典藏計畫,本計畫重新整理李天祿先生所留下的珍貴文物,包含許多未曾公開的私人錄影帶、口述劇本、照片與偶頭帶等物,並進行結構性的數位化工作。計畫工作採用「色溫一致之高動態影像合成」與「Full HD數位錄影」等新技術,而珍藏的許多戲偶等文物則以360度環物虛擬實境方式進行數位化典藏作業;除了現有文物的數位化之外,也進行李天祿歷史演出錄音與影音的融合工作,並建制web 2.0共享平台,提供布袋戲迷及研究人士的分享空間。

 

數位化成果會置入數位典藏聯合目錄,同時會建立專屬的國家級數位典藏網站–「李天祿珍貴文物與影音資料數位館」,把數位化成果以網路瀏覽級檔案免費提供非商業使用,提供民眾觀賞。

 

(more…)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打造福爾摩沙之聲-張連昌薩克斯風紀念館數位典藏計畫 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09-12-17, 點閱數: 11,334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計畫主持人:周明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典藏管理組主任

 

計畫名稱:打造福爾摩沙之聲─張連昌薩克斯風紀念館數位典藏計畫(Making The Song of Formosa ─
Digital Archives of Lien Cheng Saxophone Memorial Hall)

  

計畫簡介

  

世居台中縣后里鄉的張連昌先生天資秉性富於音樂和繪畫素養,於民國36
年間ㄧ場巧妙而意外因緣之下,雖然無師自通,卻讓他開啟了手工打造台灣第一把薩克斯風樂器的史頁,而這個傳奇的故事從此也播下了后里鄉打造樂器產業的種子,寫下了戰後六十餘年來,后里鄉樂器外銷世界各國,締造另一個世界第一的Made
in Taiwan 輝煌成就。隨著2003
年一支豐田(TOYOTA)汽車的電視廣告,重新揭開這個璀璨的扉頁,張連昌薩克斯風紀念館不僅在國內一夕之間轟動聞名,在外交部、僑委會、新聞局等密集安排出訪下,也逐漸蜚聲國際,將成為代表台灣的新文化產業指標之ㄧ。

 

本計畫擬將張連昌薩克斯風紀念館所典藏的張連昌歷史文物(包括手稿、畫作、老照片等)、手工打造樂器的過程(影片計約20 小時)、模型、工具、零組件(含Soprano、Alto、Tenor、Baritone
等按鍵組計約900 餘件)、按鍵組裝設計圖187件、傳世的紀念樂器、連昌樂器工廠生產的樂器造型、演奏音樂(音樂長度約40
分中)…等,透過專業流程方法,逐一數位化並建構典藏資料庫,以期次一年起賡續規劃薩克斯風數位行銷產業平台(屆時擬另申請第二分項計畫),推動台灣自創品牌、個人化、藝術化、國際化的薩克斯風樂器網路行銷機制,為樂器產業市場競爭開創新猷!計畫申請人近年來從事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工作,累積豐富經驗方法,特別選擇此一具有台灣傳統產業特色,融合台灣日常生活文化、藝術、音樂等典藏素材,以張連昌傳奇故事為軸心,建構台灣鄉土手工樂器產業歷史數位典藏,以彰顯「拓展台灣數位典藏」意義和價值,並預為產業經濟開發之聯結,做好內容開發的上游工作。

 

關鍵詞:張連昌、薩克斯風、數位典藏、後設資料、資訊公用事業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