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x768 1280x800   De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Reset to normal font size for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In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民俗文物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Tags: , , , , , , , , , 發表: 2008-01-09, 點閱: 51,346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列印 , 轉寄 轉寄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伍、民俗文物後設資料庫建置

 

一、後設資料的欄位制訂與資料著錄

二、系統開發與資料庫建置
三、系統管理與開放應用

 

 


     數位典藏最終能否成功的關鍵在於,「功能與領域具整合性」的資料庫,以有效管理知識,達成資源的快速擷取與尋找。為達成效率性地資料檢索,Metadata的完備規劃是十分必要的。

 

     在發展Metadata之前,有許多重要因素與條件,必須事 先考量清楚並進行前置規劃。首先是典藏單位本身的組織目標與發展方向,會影響博物館典藏品數位化所需具備的功能,間接影響藏品後設資料之深度、廣度及未來 與其他資料庫連結的可能發展。此外,必須針對藏品屬性及所歸屬的特定知識領域有一明確掌握與確立。為兼備上述二點,Metadata發展的初期工作是召集 特定學科領域的學者、系統開發人員、後設資料小組,針對典藏品研究、管理、維護等層面之基本元素內涵,共同討論與溝通,以期呈現典藏品不同層面的知識內 涵。[17]

 
一、後設資料的欄位制訂與資料著錄

    

     後設資料在典藏數位化計畫中,扮演重要及核心的角色。數位藏品的知識元件及相關聯結(例如參考文獻、權威檔、控制詞彙、時空資料轉換工具、文物影像檔等 等),都埋置於後設資料結構中。它是將隱藏的資訊轉換成為顯著資訊的關鍵機制,透過這個機制有序地控制、管理及使用數位資源,並支援不同典藏機構的數位化 資源,以達到互通與共享的可能性。

 
(一)後設資料的定義:
     後設資料(metadata)是一組結構化與標準化的背景資料,包括描述性、結構性與管 理性三大類型,以及語義性、語法 性與詞彙性三大屬性,用來描述每個數位典藏品的內涵與特徵,以便數位典藏品能夠在數位化環境或系統中,達到最佳化資源探索(resource discovery)的效能,並能有效率而精準地被檢索、呈現、管理、控制與執行相關功能,且順利地與其他數位典藏品進行資源的互通與共享,最後還能達成 數位典藏品的永久保存目的。因此,我們可以將後設資料的規劃與實施,視為數位典藏工程中最基礎的資訊建設工作。[18]

(二)後設資料的欄位建立:Metadata設計的主要目的有如下八項:
1.資料架構與模式(structure & model):設計一個共通性組織結構,以容納不同資料類型與學科領域的Metadata。
2.資料輸入與描述整理(input & descriptive organization):為典藏品資料建立一套詮釋性的記錄。
3.檢索與索引(retrieval & indexing):讓使用者很有效率地進行查詢這些記錄。
4.展現與辨識(representation & identification):從查得的記錄中,使用者可以清楚地獲得所需的訊息及制訂呈現方式。
5.串聯與互動關係(linkage and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建立不同文獻間的串聯架構、方向(雙向與多向)、模式與管理等。
6.取用與認證(access & authentication):作為系統安全控制的機制功能之一,以區分不同身份的使用者,包含智財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的管理與控制。
7.交換與儲存(interchange, mapping & exchange and storage):這些詮釋性記錄可以因各種不同需求(包括書目與全文兩部份 )而進行交換及儲存。
8.整合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RDF與Z39‧50不同協定的應用:除了致力於Metadata的制訂,因應文獻結構的制訂、交換、檢索與展現的需求,另結合XML、RDF與Z39‧50等協定的應用,以發揮Metadata的功能。
 
(三)Metadata設計原則
     基於典藏資料及文物的調查和研析,為能建構一套兼容台灣本土典藏的特質,又能兼顧學術研究需求的功能,最後並能符合網路資源的國際化,後設資料小組乃訂定以下八項原則,作為規劃Metadata之依據:
 
1.符合國際標準要求,包括Metadata格式、網路協定、檢索(如Z39‧50)等。
2.依據本土需求採用既有標準進行修改,不再另行重新研發。
3.容易使用,包括資料的建立、展現、檢索、詮釋與串聯關係的互動。
4.具備多語文能力。
5.因應不同學科領域需求採用不同的Metadata格式,而非試圖設計一套單一、一致性的Metadata格式,以容納不同的Metadata格式於一身。
6.採用不同Metadata格式,同時利用XML建置Metadata基礎骨幹與結構來容納、整合不同的Metadata格式,包含現有圖書館自動化系統的結合,以利一次查詢所有館藏資源。
7.設計系統管理機制功能以因應不同的需求,包括取用限制、智財權的保護。
8.具有相當的延展性,包括不同資料格式間的轉換、儲存與展現,以及資料欄位的制訂與修正。[19]
 
(四)後設資料的欄位建立
     民俗文物數位化的重要目的,在於永續保存珍貴的文化資產,作為未來研究、 展示、教育與內部管理的基礎資料,一個完整的後設資料規劃,除了能夠涵蓋典藏品的標題、類型、相關人員、空間資訊、時間資訊、內涵描述等不同類目,同時還 須包括管理資訊、典藏資訊、數位物件資訊與權限範圍等訊息,更重要的是提供資訊交換與資源共享的功能,完整的後設資料是為以結構化的方式處理資料,故後設 資料需要一個完整的規劃才能夠涵蓋數位典藏全方位的目的。這樣一套結合了物件典藏管理與物質研究分析的系統,透過對於物件相關元素的搜羅組合,建立物件整 體性知識,將物件整個生命週期為思考主軸,而加以結構層次化,而成為一套理性客觀的知識結構規劃。

    

     在擬定任何metadata前,都必須對藏品有相當深入的認識。所以仔細研讀數位化前置作業 所整理的資料與清單後,搭配圖檔與其它參考資料,如研究筆記與田野日誌等相關資料,仔細了解藏品的時空背景、內涵與意義後,再擬定適切的欄位來突顯藏品的 主題性與特質。所以該提供哪方面的知識、要描述到多細緻的訊息、書寫格式的統一等問題,都是在制定metadata及著錄的規則時必須面對的。

 

     又藏品資料的分類與詮釋是決定此metadata未來價值上的關鍵。故如何使類別項目一方面 符合主題性的知識架構,另一方面又能與一般使用者的概念銜接,增進資源檢索的精確度,快速提供使用者的資訊需求,是一大挑戰。在擬定metadata時, 還有一個重點必須考慮到,那就是典藏單位本身的組織目標與發展方向,並滿足未來可能的跨資料庫連結。所以metadata的訂定除了學科知識的確定外,亦 得考量典藏單位為管理藏品實體而有的物質性描述欄位。擬訂後的後設資料欄位會依資料庫連結的需求與分類體系的變更等問題於日後修訂補足。[20]

    

     舉例來說,「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在各類藏品之後設資料規劃考量,有鑑於國際上一些制式的欄位動輒上百個的情況,在實際作業上會太累贅的考量, 只有一個原則就是不要太複雜,所以在欄位的訂定除了幾個基本的以外,僅新增「族群」分類。中央研究院臺灣原住民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之後設資料的建置規劃是 先從人、事、時、地、物五個角度出發,來思考後設資料應包含那些著錄項目,同時透過管理(administration)、取用(access)、保存(preservation)、應用(use of collections)等四個層面去思考建立後設資料的用途與使用者之需求,使後設資料的分析儘可能包含各層面的需要。

    

     一般來說Metadata欄位大多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為主觀欄位,即主觀的描述,具詮釋性 的。一種是為客觀欄位,所以在欄位的設計上盡量以客觀為主軸,將主觀性的欄位減到最低,譬如說關鍵字、標題是主觀的,而採集的時間、地點這些即為客觀欄 位。因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時空背景均會影響主觀欄位的內容,但客觀欄位的著錄內容,就比較不容易因這些外在的因素受影響,因此才會採用客觀欄位「主」,主 觀欄位「輔」為原則

 

 

     針對民俗文物而言,「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下的「人類學主題小組」,整合人類學組裡不同文物器物類藏品的metadata,耗時近兩年討論出—數位典藏人類學組共通欄位,以下是為器物資料庫的共通欄位,提供參考。


 

表七)數位典藏人類學組共通欄位
器物資料庫
中文
欄位名稱
英文
欄位名稱
定義
多值
必填
著錄規範
著錄範例
一致性資源描述識別碼
URN
Handle System所給予該筆記錄的編號
 
Y
系統自動產生
 
登錄號
Inventory Number
該器物入館登錄號
 
Y
依館藏品入館登錄號登錄規範填寫
88-00172
器物名稱
Object Title
該器物的正式名稱
Y
Y
器物中文名稱、器物英文名稱、器物英文名稱至少三擇一必填
魯凱族男子刺繡紋筒袖上衣。
器物英文名稱
Object English Title
該器物的正式英文名稱
Y
 
器物族語名稱
Object  Native Title
該器物在其所屬族群之命名名稱
Y
 
類別
Type
器物的典藏類別
Y
 
 
 
相關人物
People
與器物相關之人物姓名
Y
 
 
 
內容描述
Description
該器物相關內容、意義與風格的綜合性描述。
Y
 
著錄時以文字表示
此件服飾為一長袖短上衣,係魯凱族男子所穿,其主要材質為棉布,採工整細密的緞面繡技法,於黑布上繡出橙(紅)、黃、綠等規律多色之菱形紋(象徵百步蛇的背紋)及曲折紋,交界處並飾有線串白色小琉璃綴珠,作為參加節慶婚禮時之盛裝。在魯凱族階級社會體系中,衣飾為個人社會地位之表徵,此件魯凱族男子刺繡紋筒袖上衣,應為貴族階級之穿著。








Download: 民俗文物數位化工作流程  民俗文物數位化工作流程 (1021.4 KB, 2,489 hits)



評分:

1 Star2 Stars3 Stars4 Stars5 Stars (No Ratings Yet)
Loading ... Loading ...

回應: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請按圖片取得圖片中文字的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