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x768 1280x800   De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Reset to normal font size for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In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民俗文物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Tags: , , , , , , , , , 發表: 2008-01-09, 點閱: 49,397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列印 , 轉寄 轉寄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壹、前言

 

      河流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出走,告別孕育童貞的河床。

繼續沖蝕嚮往的異地,繼續染濁透明的原色。繼續,面具底下掏空…。
社會的進步,時常反射原始文化的卑微,我們開始逃避面對,隱藏自己。然而我們血液裡的根源,該如何在塵封後找回那份必需。
 
     民俗文物指與國民生活有關之傳統並有特殊文化意義之風俗(風俗包括出生、成年、婚嫁、喪葬、飲食、住屋、衣飾、漁獵、農事、宗族、習慣等生活方式。) 、信仰(信仰,包括教派、諸神、神話、傳說、神靈、偶像、祭典等儀式活動。) 節慶(節慶,包括新正、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陽、冬至等節氣慶典活動) 相關文物。[1]文物者,乃人類發展之文化遺跡,泛指具有美學價值,歷史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古代遺物(Antique)。人類文明藝術是反映社會環境之產物,自古代流傳至今的民俗文物即是人類文明藝術活動之偉大結晶。這些珍貴而脆弱的遺產歷經千劫萬難而流傳至今,一旦消失便造成永不可彌補的傷害。然而要如何才能使這些珍貴的文物有效地擴展它的使用價值,又不傷害文物本身,將文物安全地移交到下一個世代呢?因此文物的蒐藏、保存、研究、維護、展覽、分類,每一個環結,都為牽動著文物是否能永續流傳的關鍵。
 
 
一、引言
     台灣的博物館由於年代背景或是其它環境、時空因素等,基於各種不同的原因,收藏了許多種類不一的藏品,在這數位化普及的年代,由於各種資訊和網路技術的蓬勃發展,知識的保存與訊息的交換方式也逐漸朝向數位和網際網路的形式發展,隨著資訊技術的進步,知識的管理、傳承及儲存方式與媒介,也產生革命性的改變。為了順應這種趨勢,台灣自1980年代起,各個公、私單位即陸續投入許多人力、物力,建置數位資料庫。在這一波趨勢裡,由國科會所支持、主導的便有「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等。有許多大型、中小型的博物館也陸續加入數位化的工作,各博物館面對日益增多、且種類、狀況不一的藏品,卻無依循之標準與目標,如此一來,可能造成數位化工作成效不如預期,數位檔無法再利用等問題。
 
二、參考標準與撰寫目的
 
     人類所處的世界中存在著多元性的物質,這些多元性的物質經由各種不同的時空背景被收藏到博物館內,由於各博物館所收藏的藏品種類不一、材質、尺寸均不相同,不同的類型、不同材質、不同的尺寸,數位化所要考量的重點也不一樣,數位化工作的進行也不盡相同,面對這樣的問題,因而乃希望藉由此份報告,分析整合博物館內民俗文物之數位化工作流程,提供給目前正在進行數位化,或著手準備進行數位化的計畫單位一些參考。

 

     觀察台灣的地方博物館的生成環境,可以得知台灣的地方博物館大多為依循國家不同階段的文化政策指示進行規劃籌建。根據研究結果發現,大部份台灣地方博物館大多強調外觀建築與室內陳設等硬體設施,藏品的展示與內容知識的充實大多不是規劃的重點,而且地方博物館大多面臨成立之後缺乏專業人才經營、經費短缺與館藏空間不足的問題,此工作流程指南集結數位典藏內許多相同類型單位的工作經驗,期能加速地方博物館專業人才培育、與經費成本估算更能貼合實際情況、加速博物館數位化工作的推行,解決展示空間不足的問題等。

博物館進行數位化所關注的目的,不外乎幾點:

    1.保存,文物在時間的推演下,一定會有所損毀,如何在一定的時間內快速的進行文化資產的搶救,以及如何將文物保存的更加完善,延展時間所帶來的損毀,這是博物館一個很重要的課題。若能將一些具有急迫性的文話資產優先數位化起來,除了可以避免研究或展示的經常性調件外,還可以將現階段還算完好的文物優先數位化起來,詳細地記載現階段的歷程,供日後研究與教育所使用。

 

    2.展示與再利用,台灣寸土寸金的空間,地方性博物館很難有足夠的經費去擴張館區,面對日益增多的藏品,光是常展就需要大費周張了,更何況為了吸引民眾所需舉辦的特展。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性質較特殊的博物館,例如像台灣大學人類學系的標本陳列室,裡面的標本收藏始於1928年「土俗人種學講座」創設時期。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的標本陳列室歷經草創、茁壯、戰爭破壞、戰後復原等變遷,所藏標本均為前身「講座」和台大人類學系最重要的資產。目前民族學標本約有三千多件,包括臺灣各地區原住民的傳統器物和衣飾,如家屋樑、木柱、雕像、佩刀、木盤、碗、煙斗、珠衣、皮帽、刺繡、祭壺與獵首用具等;另有少數海南島、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的民族學標本。另有專供教學使用的體質人類學標本,包括世界各地主要人類化石模型、人體骨骼標本、猩猩骨骼標本及各類型人類頭髮標本等。除器物標本外,另有相關主題的影像和原始文獻紀錄收藏。台灣像這種特殊性質的博物館並不在少數,且通常不是經常設展,若能將館內的藏品依序數位化完成,不但可以節省館內展示空間,還可以隨時變更網路展示內容,普及更多的知識與藏品。這些數位化後的數位檔,也可以在進行加值利用,應用在不同層面上,激發國人創意與藝術涵養。

     根據以上幾點不難得知,數位化的重要性與急迫性,對博物館而言,藏品原件的調件次數減少,除了可以降低並減少藏品原件的損壞以外,更能方便調件與策展等工作人員的工作進行,且撤底解決了展示空間不足的問題;而對研究人員與其他使用者來說,由於這些藏品原件在未來一定禁不起大量使用者重複翻閱與使用;然而若以保護物件為由而嚴苛設限使用者查詢的次數與閱覽的時空條件(只能在特定區域與時間內進行查詢),則又與典藏物件所欲達到的教育與研究目的相違背。數位化是解決上述矛盾的極佳途徑,將舊有藏品內容及影像以數位化的方式保存下來,並且將藏品資料內容以及影像圖檔,有系統地建入資料庫中,使用者在網路上得以瀏覽典藏品影像內容,並仔細閱讀該典藏品的說明資訊,大大拓展使用者利用的機會與條件,另一方面原始物件也無須再因參觀、觸摸而被頻繁搬動,更能有效延緩其老化、毀損的速率,更以另一種媒材方式呈現和保存藏品資料。

目錄

 


 [1]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五條。

 









Download: 民俗文物數位化工作流程  民俗文物數位化工作流程 (1021.4 KB, 2,412 hits)



評分:

1 Star2 Stars3 Stars4 Stars5 Stars (No Ratings Yet)
Loading ... Loading ...

回應: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請按圖片取得圖片中文字的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