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物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Tags: 主題小組, 人類學, 博物館, 原住民, 台灣, 圖書館, 地圖, 數位, 數位典藏, 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 2008-01-09, 點閱: 51,340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 轉寄
河流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出走,告別孕育童貞的河床。
觀察台灣的地方博物館的生成環境,可以得知台灣的地方博物館大多為依循國家不同階段的文化政策指示進行規劃籌建。根據研究結果發現,大部份台灣地方博物館大多強調外觀建築與室內陳設等硬體設施,藏品的展示與內容知識的充實大多不是規劃的重點,而且地方博物館大多面臨成立之後缺乏專業人才經營、經費短缺與館藏空間不足的問題,此工作流程指南集結數位典藏內許多相同類型單位的工作經驗,期能加速地方博物館專業人才培育、與經費成本估算更能貼合實際情況、加速博物館數位化工作的推行,解決展示空間不足的問題等。
1.保存,文物在時間的推演下,一定會有所損毀,如何在一定的時間內快速的進行文化資產的搶救,以及如何將文物保存的更加完善,延展時間所帶來的損毀,這是博物館一個很重要的課題。若能將一些具有急迫性的文話資產優先數位化起來,除了可以避免研究或展示的經常性調件外,還可以將現階段還算完好的文物優先數位化起來,詳細地記載現階段的歷程,供日後研究與教育所使用。
2.展示與再利用,台灣寸土寸金的空間,地方性博物館很難有足夠的經費去擴張館區,面對日益增多的藏品,光是常展就需要大費周張了,更何況為了吸引民眾所需舉辦的特展。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性質較特殊的博物館,例如像台灣大學人類學系的標本陳列室,裡面的標本收藏始於1928年「土俗人種學講座」創設時期。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的標本陳列室歷經草創、茁壯、戰爭破壞、戰後復原等變遷,所藏標本均為前身「講座」和台大人類學系最重要的資產。目前民族學標本約有三千多件,包括臺灣各地區原住民的傳統器物和衣飾,如家屋樑、木柱、雕像、佩刀、木盤、碗、煙斗、珠衣、皮帽、刺繡、祭壺與獵首用具等;另有少數海南島、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的民族學標本。另有專供教學使用的體質人類學標本,包括世界各地主要人類化石模型、人體骨骼標本、猩猩骨骼標本及各類型人類頭髮標本等。除器物標本外,另有相關主題的影像和原始文獻紀錄收藏。台灣像這種特殊性質的博物館並不在少數,且通常不是經常設展,若能將館內的藏品依序數位化完成,不但可以節省館內展示空間,還可以隨時變更網路展示內容,普及更多的知識與藏品。這些數位化後的數位檔,也可以在進行加值利用,應用在不同層面上,激發國人創意與藝術涵養。
根據以上幾點不難得知,數位化的重要性與急迫性,對博物館而言,藏品原件的調件次數減少,除了可以降低並減少藏品原件的損壞以外,更能方便調件與策展等工作人員的工作進行,且撤底解決了展示空間不足的問題;而對研究人員與其他使用者來說,由於這些藏品原件在未來一定禁不起大量使用者重複翻閱與使用;然而若以保護物件為由而嚴苛設限使用者查詢的次數與閱覽的時空條件(只能在特定區域與時間內進行查詢),則又與典藏物件所欲達到的教育與研究目的相違背。數位化是解決上述矛盾的極佳途徑,將舊有藏品內容及影像以數位化的方式保存下來,並且將藏品資料內容以及影像圖檔,有系統地建入資料庫中,使用者在網路上得以瀏覽典藏品影像內容,並仔細閱讀該典藏品的說明資訊,大大拓展使用者利用的機會與條件,另一方面原始物件也無須再因參觀、觸摸而被頻繁搬動,更能有效延緩其老化、毀損的速率,更以另一種媒材方式呈現和保存藏品資料。
[1]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五條。
民俗文物數位化工作流程 (1021.4 KB, 2,488 h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