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x768 1280x800   De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Reset to normal font size for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In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民俗文物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Tags: , , , , , , , , , 發表: 2008-01-09, 點閱: 51,348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列印 , 轉寄 轉寄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參、民俗文物數位化之準備工作

 

一、文物清點、分類與民俗文物數位化工作規劃
二、數位化方式之選擇
三、數位化規格決定
四、檔案命命名原則

 


      在進行民俗文物數位化工作之前,必須考慮到整體的使用目的與將來的適用性,而制定需求規格,來滿足整體數位典藏的需求。
擬訂數位化工作流程作業標準應注意面向?
建議:


1.數位化之目的:典藏VS.利用出版
2.藏品特性及價值:以決定數位化投入的比例。
3.人員編制及素養:執行數位化人員之規模及應具備之各項能力。
4.經費支援及編列:可投入之經費規模及應如何編列預算。
5.擬訂計畫及管理:依據上述面向擬訂計畫書,並配合作業流程擬訂相關作業標準以執行計畫。
6.評估成效及調整:評估計畫之執行成效並檢視修正,調整原有計畫書內容再執行下一階段之工作。

一、文物清點、分類與民俗文物數位化工作規劃
     

      由於大部分的數位典藏計畫,所擁有的資料與藏品數量都很多,因此,進行數位化工作的時間會比較長,所參與此數位化工作的人員也較多。為使數位化工作具整體的規則可循,以及確保數位化工作流程前後一致,並保障民俗文物數位化工作的品質,就各個數位化的每個環節擬定相關的規格與作業規範是必要的。而民俗文物數位化的規格以及各種規範,需因應實際藏品狀況、藏品價值、機構對未來的規劃等種種實際狀況來做修訂。因此,各典藏機構於規劃民俗文物數位化作業之前,必須對典藏資料徹底了解,以妥善規劃各種規格與規範。


     由於藏品原件多為博物館早年收藏入庫,經過不同時期的變遷,庫藏資料因博物館業務的不同需要與目的,在藏品的登錄及管理上會產生不同類型的影像資料,庫藏原件狀況與舊有資料與清單多數已不相符,所以需要重新清點修補原件,並重新登錄。

 

1.整理藏品的第一步為先整理舊資料與舊清冊;
2.然後再重新清點檢視原件,核對之前預作一份清點表單;
3.針對相關的影像資料作進一步的核對及註記的工作;
4.清點時,將狀況不佳的原件,依照受損情況,進行修護,致使原件成為可以保存或數位化的狀況;
5.透過這樣逐筆的清點註記,讓管理者可以實際清楚藏品的真實情形,也才能確實掌握數位化的藏品數量與原件狀況;
6.接下來依日期、主題排序,並將標題、來源、時間等基本資料和原件實際狀況,重新製作新清冊,並討論規劃數位化時程進度。
7.依循新清冊上的藏品基本資料,討論制定metadata的欄位與著手規劃建置資料庫。

    

      何謂Metadata,Metadata即後設資料,而後設資料主要的功能對數位典藏品的提供者、擁有者與管理者來說,後設資料可以協助儲存、控制、管理、散布和交換數位資源。對數位典藏品的使用者來說,後設資料可以協助搜尋、辨識、選擇、詮釋、獲取和使用數位資源。此部份另詳述於本文的後半部。
除了藏品本身以外,民俗文物數位化工作規劃還需考量到的另一個重點就是工作時的空間規劃。最好的工作空間需滿足以下幾點:


1.固定空間:便於確定工作流程的規劃。
2.寬廣空間:便於搭建不同的工作平台,以便清楚呈現將各種文物之特性。
3.近庫房:避免文物離開庫房太久。

    

      接下來,就是要考量藏品本身的分類,下表將數位典藏計畫中各典藏機構之典藏狀況、典藏文物類別與屬性整理出來,藉此清楚地區分各典藏機構的藏品屬性,以便進行藏品分類。

 

表一:數位典藏計畫各文物典藏機構與典藏類別表[i]

 
地點
典藏機構名稱
屬性
典藏文物類別
1.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歷史類
甲骨文。
少數民族文物。
善本書。
金石拓片。
仰韶文化器物。
龍山文化器物。
殷墟發掘遺物。
西周衛墓物。
東周魏墓遺。
居延漢簡。
北魏到宋朝壁畫、瓷器等。
莫提耶收藏品。
台灣考古遺物。
2.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歷史類
中國大陸邊疆民族標本。
台灣土著標本。
台灣漢人民間信仰的神像與相關標本。
京勞越、夏威夷、雅浦民族標本。
菲律賓與新幾內亞民族學標本。
3.
台北市
國立故宮博物館
美術類
藏品之精美,世人皆知,實為名聞遐邇,那些令人喜愛的玉器,嘆為觀止的翠玉白菜,獨步寰宇的瓷器,富麗多彩的古畫,孤本秘笈。
宋版畫,古代著名青銅器。
並承襲清宮中自北宋以來歷代帝皇的收藏,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了超過六十五萬件的歷史文物,包括了書法、繪畫、圖書文獻、清代宮廷檔案、銅器、玉器、陶瓷、以及珍玩等,品目繁多,在時間上則涵蓋了中國上下約七千年的歷史,為中國藝術與工藝品中的菁華。

完整列表詳列附錄二。 

 

     藏品分類是為建立藏品的體系及結構,這個體系及結構必須是方便使用者使用的;除了便於研究者及一般使用者在眾多典藏品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文物資料,同時也需考慮研究及普及的需求。民俗文物藏品分類是依據某些原則,以確定各類文物在知識體系中的位置,並說明它們彼此之間的相互關係。
    

     以國立歷史博物館而言,是以上古時代至近代的中國文物為主,分類系統以典藏品的形制為依據,如文物類:以下在細分為銅器、瓷器、玉石、牙骨、竹木、琺瑯、通貨…….等,藝術類:以下在細分為國畫、法書、攝影、篆刻、版畫……等。以台北市立美術館而言,收藏以戰後1945年至今為主,大陸、台灣及世界現代美術為風格,其典藏品之分類依照材質來分類,分為國畫類、雕塑類、陶藝類….等。

 

     數位典藏計畫的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的文物分類則是採用主題與材質去制定分類。主題分類為:宗教類–宗教概述、神話傳說、原始宗教、生命禮儀、歲時祭儀、治病祭儀、其他消災祈福祭儀、系統宗教。文化藝術類–文化與藝術概述、視覺藝術、表演藝術、采風錄、音樂歌謠、工藝器物、飲食、服飾’建築。材質分類為:木、棉、亞麻、人造纖維、動物皮革、合成皮、絲、毛髮、羊毛、羽毛、紙、骨、鹿角、牙、象牙、貝殼、石、陶、瓷、玻璃、琉璃、琺瑯、銅及合金、鐵及不鏽鋼、黃金、銀、錫、鎳、鉛、鋅、鋁、塑膠、其他。
     

     下方則提供另一個數位典藏計畫中民俗文物的典藏單位之一—國立台灣博物館之原住民文物分類表作為另一種分類參考。國立台灣博物館人類學藏品有史以來首次的清查工作,於2002年由文建會推動。成立於1908年的國立台灣博物館是國內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館內典藏著豐富的台灣本土自然及人文標本與文物,但近年來卻屢遭外界質疑該館典藏情況不佳,典藏品帳目不清。文建會遂於2002年3月7日邀請專家學者組成「國立台灣博物館人類學組藏品清查小組」,針對人類學組之藏品,進行總清查。
     

     本次清查工作由中央研究院陳奇祿及曹永和院士帶領國內外人類學、歷史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學者23人,全年無休輪替親身入庫清點。每件藏品清查的結果,皆當場由電腦輸入於統一規格的「國立台灣博物館人類學組藏品清查小組藏品清點資料庫」,經過清查的藏品,並立即以數位相機拍攝影像後封存,每日清查的結果,即以數位與書面方式記錄。經過9個月馬拉松式的清點,「清查小組」終於如期在2002年12月31日完成所有藏品之清查工作,並於2003年1月15日公佈清查成果。奠定在這次由研究學者親身入庫清點分類的基礎上,國立台灣博物館在民俗文物的分類架構上也更為清楚完整。其詳細的分類資料如下:

 

表二:國立臺灣博物館人類學組原住民文物分類表

A.服飾

分類項
次分類
A1 服裝
有袖長衣、有袖短衣、無袖長衣、無袖短衣、珠衣裙、裙、後敞褲、披肩、胸兜、護腳布、套袖、腹箍、前遮布、丁字褲、皮上衣
A2身體裝飾
髮飾(髮簪)、頭飾、耳飾、頸飾、手飾、腕飾、臂飾、胸飾、腰飾、踝飾、腳飾、臀飾
A3服飾配件
劍帶、腕套、檳榔袋(情人袋)、額帶、腰帶、腕套、手帕手巾、圍巾、皮帶與帶扣、貝飾、鈕扣
A4帽履
頭巾、獸皮帽、籐帽、草鞋、布鞋、皮鞋、足套、椰鬚帽
A5雨具
蓑衣、斗笠、傘、龜殼笠
A6化妝
梳具、鏡子
A7其他
 

 

 

B.生產工具

分類項
次分類
B1農具
手鍬、斧頭、石斧、掘棒、鋤、鐮、榖桶、穀篩、杵、臼
B2漁具
魚筌、釣具、釣具盒、刺槍、魚簍、漁網、網墜、射魚箭
B3畜養
豬槽、雞籠、項圈
B4採集
網袋
B5紡織
織布機、紡輪、編繩器、針線籃、網針
B6鍛冶
坩鍋、模具、鼓風爐、火鉗、夾具、鐵砧
B7製陶
拍板、轆轤
B8工具製造
鎚、錐
B9水利
風車、水車
B10其他
 

完整列表詳列附錄三。

      台中市民俗公園將園方所藏之民俗文物分為:食具、衣飾、居住用品、交通、遊樂工具、生產工具、宗教禮儀、文房用具、原住民文物、文獻書器這幾類。
     台灣省政府文化處,制定了《台灣民俗文物分類》,將民俗文物分以性質用途分為:社會政治文物、衣物服飾與設備、飲食用具與設備、住居用具與設備、生產工具裝備、〈交通、運輸與通訊〉、商業交易、民間知識、宗教信仰與儀式、生命儀禮、〈建築、工藝、裝飾〉、〈音樂、戲曲〉、〈娛樂、遊藝、玩具〉、文獻史料刻契。

     依目前的民俗文物典藏機構的分類,並沒有一定的標準,但數位典藏國立歷史博物館文物專家–吳國淳小姐,卻將這些繁雜的民俗文物歸納出藏品分類的五個基本原則,為:
1. 從藏品來源畫分
2. 從藏品原料、材質區分
3. 根據藏品性質分類
4. 根據藏品用途分類
5. 根據藏品所屬研究學門分類
提供給相關單位在進行民俗文物分類時,能有可以依循的準則。

 

二、數位化方式之選擇
     民俗文物數位化技術:以往的數位化技術,大多是以數位化工作進度作為唯一考慮的基礎考量,而忽略了數位化的過程對文物是否會造成傷害,因此,經常會造成原件的損傷,目前,由於文物保存越來越受重視,再加上科技的進步,發展出越來越多功能強大且能保護原件的數位化設備,例如冷光燈、高階專業的多用途掃描器的誕生,可大幅減少在數位化過程中,因壓力、光線、 熱度等問題,降低對原件所造成的傷害,並可同時兼具數位典藏的高規格需求。

 

1. 各類設備功能簡介:
由於大部分的收藏單位,民俗文物的舊資料多包括有早期所拍攝的正、負片,故在考量數位化的設備與方式時,必須將這些一起包括進去。

 

(1)攝影類 (針對還未有正負片檔的文物,或須要重新拍攝之文物)
A. 數位相機:數位潮流下的產物,民俗文物數位化的主力設備。操作上具便利性、且取得容易,可隨拍隨看,但成像效果遜於傳統單眼相機。由於相機原始設計並不是用來大量使用,故若使用率太大,會造成快門捲廉壞損(約3000張,數字來源:Hasselblad的官方網站)。且翻拍大尺寸的物品時,由於聚焦點在正中心,故四周影像會較模糊,且光線的處理必須仰賴專業人士。
B. 數位機背:在傳統專業的單眼相機或數位單眼後方加掛一個CCD或CMOS感應器,可支援更高解析度與儲存容量。
C. 傳統相機:同數位相機,無法隨拍隨看,須將拍攝後之正片或軟片,再透過高階掃描器進行數位化。

 

(2)掃描器類 (針對已有正、負片檔的民俗文物)
A. 滾筒掃描器:為專業的印刷用掃描器,可掃描正片、大型物件,但只能掃描、單頁或者單張的原件,解析度最高可到4800dpi,速度慢,不過由於離心力會對受掃描的原件造成傷害,所以不建議直接使用原件進行滾筒式掃描,但是若是以正片來說,目前則是以滾筒式掃描所得到的影像品質為最佳。
B. 桌上型平台式掃描器:機器單價較低,且有分高階和低階,差別在於解析度。若需掃描正片類藏品,多會要求桌上型平台式掃描器需含光罩。一般平台式掃瞄器多為光源在下,受掃物在上,而光罩的功用則可以將正片受掃物,置於平台式掃瞄器的光源下方,原因為正片色彩要準確,需從上方打光。桌上型平台式掃描器,一般可掃描尺寸最大到A3,若受掃物大於A3,如報紙,就必須分段掃完後再將影像檔進行拼接,且書籍和期刊有厚度,故此類的藏品若使用桌上型平台式掃描器,書縫部分的影像難以處理。
C. 桌上型自動進紙式掃描器:適用於單張可快速進紙的平面受掃物,掃描尺寸最大到A3,由於自動進紙式掃瞄器,還是會有卡紙的問題,且同桌上型平台式掃描器一樣,若受掃物大於A3,就必須分段掃完後,再將影像檔進行拼接,且書籍和期刊有厚度,故此類藏品無法以桌上型自動進紙式掃描器處理。
D. 桌上型無邊縫書籍掃描器:改良式桌上型掃描器,有一斜邊有助於書籍期刊的掃描,掃描尺寸為A4,是為加強書縫部分的掃描,許多書籍由於較厚,所以掃描時,必須用力蓋壓,如此一來,就可能會造成書頁脫落的現象。
E. 仰面式書籍掃描器:以翻拍的理論設計,仰面式的書籍掃描,尺寸可以到A2或A1,附玻璃蓋板,以便將書籍壓平,為使書縫能掃得清楚,掃描速度快。 
F. 專業多用途書籍掃描器:兼具翻拍以及傳統掃描器的特色,仰面式的書籍掃描,可掃描照片、書籍、期刊、報紙、地圖、書畫、紡織品、植物標本等類型之物件,更可平放非弧面的立體物件,如玻璃畫、皮影戲偶、玉玦等,尺寸可到A1,且利用掃描平台的特殊性,可不需使用玻璃蓋板就可以將書縫部分掃描清楚可閱,掃描速度快。

    

      在選擇民俗文物數位化設備時,須將空間、成本與實用性、工作上手度等一併納入考量,例如:雖然消費型數位相機的功能與品質已提升至一定程度,甚至與單眼數位相機、傳統單眼相機的拍攝結果相近,但是兩者之間所拍攝出來品質仍有一段差距,因此建議在典藏數位化製作時,仍建議採用高階專業的數位化設備,主要是因高階的數位化設備在文物細節表現上,有更多的紀錄與保存之處。但若數量不多,或是僅為一般生活隨手可得之物品,並無急迫典藏之原件,可以依手邊現有的設備來數位化。

 

2.儲存設備:以往的儲存技術不發達,且早期電腦的儲存設備所能持存的空間小,價格昂貴,考量到成本效益的問題,藏品的持存除了原件以外,無法用電子媒體複製持存。目前因為儲存技術的進步,電腦的儲存設備所能持存的空間大,且價格便宜,因此大大的加速了數位化的腳步。目前可以採取的儲存設備可分為及時型的磁碟陣列櫃、批次型的光碟櫃等,都能提供便宜且大量的儲存空間,並可互相備份,達到資訊保存安全的目的。

 

三、數位化規格決定
      數位檔的格式、解析度、色彩模式(彩色/黑白/灰階)等規格的制訂,必須考量到數位檔的未來應用、目前數位化的技術發展與儲存技術的發展等。 

(一)以未來用途作考量:多數典藏品數位化後的用途,大致上可以分為印刷出版、網路瀏覽、及電子書(圖冊)發行等,以增加數位化的保存方式,減少原件被調閱的次數。

數位檔的應用上大致上有下列幾種:

 

1. 印刷:印刷的目的不外乎為原物重現、再版發行與數位檔再應用。數位檔在印刷應用上的規格所需,通常為原始規格來放大和縮小。要達到原始尺寸的印刷,即與原始物件比例為1:1,解析度最少要300dpi以上;若為放大印刷,解析度就必須相對的提高,以達到原有的清析度,對於某些較大尺寸的藏品,掃描技術與設備,就必須要能克服提升解析度的困難;另外若放大的需求是大圖輸出,例如外牆海報等,則解析度以72dpi為基準數,依實際需求將長寬等比放大即可,其目的在於遠距離觀看,故在近距離檢視下,出現較粗大的顆粒是可被接受的。
至於縮小印刷,例如將數位檔印製成一系列之咖啡杯盤,由於數位檔的規格至少要能達到原始尺寸的印刷,故縮小印刷只需將300dpi的數位檔、依印製需求降階轉檔即可。

 

2. 保存:由於文物多有一定的年代,所以文物本身的保存必須在恆溫恆濕以及與空氣日光接觸少的情形下保存,且原件調閱次數愈多,壞損的機率愈大,數位化等於是增加了一種保存的媒介,但是因為數位檔大小以及數位化數量的考量,數位檔需要極大的儲存空間,相對的儲存空間的成本也不容小觑,所以決定採取何種數位檔格式也就對儲存成本與整體數位化成本有絕對的影響。

 

3. 網路瀏覽:網路瀏覽目的在於使數位化後的圖檔,能夠放置在網路上瀏覽使用,以加速知識普及,但是因為網路的頻寬限制,必須選擇適合的圖檔格式,其中又牽涉到,圖檔愈小,網路瀏覽愈順利,但是影像的清晰度就會減少,尤其是圖檔內容以文字為主時,例如文書和期刊報紙,此一情形特別明顯。圖檔小、但影像清晰度不足的問題,目前已有新的掃描技術與設備可解決,數位化後的圖檔除了可以壓縮轉檔成更小的圖檔,文字清晰度依然可供閱讀的圖檔。

 

4. 電子書:可以將數位化後的圖檔,依照不同主題組合成電子書的格式,以電子書籍的型式,提供閱讀者在電腦上閱讀欣賞,目前國際上的普遍格式是PDF,中文電子書則以方正APABI市佔率最高。

 

(二)數位化後圖檔格式以及主要用途和容量:數位化後的圖檔格式一般採用:TIFF不壓縮 /TIFF G4/ JPG 85%壓縮/ PDF 等格式。

1.TIFF: TIFF 是Tagged Image File Format 的簡稱,由 ALDUS公司所創立,每一個TIFF檔可以是單頁,也可以是多頁( 合檔原理同PDF),並且在編輯的過程中,影像資訊不會有所損失,且能被大多數的軟體所使用和處理,TIFF格式可以用全彩、灰階、黑白等方式紀錄照片圖像或是線條稿(純文字類圖檔),TIFF也支援LZW的壓縮技術(LZW, Lempel-Zif-Welsh由三個發展者的姓的前一個字母所組成的資料壓縮(compress)技術的名稱,這是一種不失真的壓縮方式(Lossless Compression)),LZW的壓縮,可使檔案體積變小,但是仍然不失真,多數使用地區為歐洲。
文件類的文字圖檔,則可以利用 TIFF G4 格式,即256色階/黑白/TIFF,為傳真機用格式,使檔案在體積最小的情況下,依然擁有最好的文字影像品質,TIFF G4/ 300dpi / A4尺寸的檔案,每頁只佔50KB大小,故便於普及,多數使用地區為歐洲。

 

2. JPEG: 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的簡稱,主要用在圖像檔案的編輯使用,是一種可以依照實際需求決定失真程度的圖檔格式,同解析度的檔案體積比TIFF格式小,容易在網際網路上傳送閱讀,是目前網際網路上使用得最多的檔案格式。

 

3. JPEG2000:是JPEG的延伸格式,具備可逆(回復TIFF格式)自動化的作業功能,號稱無失真壓縮。由 the 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所訂定,它是一個在國際標準組織(ISO)下從事靜態影像壓縮標準制定的委員會。主要是應用更好的軟體壓縮邏輯,紀錄出無失真,體積也小的圖像檔案,唯一缺點就是,目前可使用處理的軟體並不普及。       

 

4. PDF(單層PDF/雙層PDF):是Portable Document Format 的簡稱,由ADOBE公司創立,主要是提供一個不需要有原有軟體就能閱讀的共用檔案格式,是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電子書格式,可將相關主題的圖檔和資料,放至於同一個PDF檔中,成為一本電子書,其中單層的PDF即為目前常見的PDF檔,雙層PDF則是融合了OCR後的結果呈現在同一PDF檔案中,也就是文件外觀上是圖像,但是底層包含了OCR過的文字資料,可以提供檢索之用,一方面保存了原件的風貌,又兼顧了文字資料檢索的需求,但是雙層PDF所佔的體積極大,並不是十分容易在目前網際網路的頻寬上流通, 此外也可以依照解析度需求,如印刷、保存、網際網路瀏覽等,製作成不同用途的PDF檔。           

 

5. 其他格式:方正APABI電子書,CEB格式,是chinese electronic book的簡稱,是由北大方正公司所創立的中文電子書格式,具有版權紀錄與鎖定的功能,同樣也是一個不需用有原有軟體就能閱讀的共用檔案格式。

 
二、設備規格比較表
〈一〉民俗文物數位化設備規格比較
 
(表九:數位化設備規格比較表)
     比較項目
 
 
設備類型
可數位化尺寸
數位檔產生速度 35mm
彩色正片
光學最高解析度(DPI)
垂直線是否變形
適合物件
是否適合大量連續生產
對文物的傷害
機器單價/元
滾筒式掃描器
A1
6分鐘/次
4800
不一定
單張紙類、正負片
離心力
100萬以上
平台式掃描器
A3或A4
41秒~150秒
600-
4800
不會
單張紙類、正片
要拆書、接圖
15萬
底片掃瞄器
120、135正負片
40秒~3分鐘不等
4800
不會
正負片
目前還未發現
1~16萬
消費型數位相機
視原件大小
1000萬
邊角可能會變形
不限
不可
需考量燈具所產生的光線熱度,紅紫外線傷書
2~3萬以下
單眼數位相機
視原件大小
1000-1500萬
邊角可能會變形
不限
不可
需考量燈具所產生的光線熱度,紅紫外線傷書
20-40萬
傳統消費型銀鹽相機
視原件大小
須再經過其他程序,方能產生數位檔
邊角可能會變形
不限
不可
需考量燈具所產生的光線熱度,紅紫外線傷書
2-3萬以下
傳統單眼相機
視原件大小
須再經過其他程序,方能產生數位檔
邊角可能會變形
不限
不可
需考量燈具所產生的光線熱度,紅紫外線傷書
20-40萬
數位機背
視原件大小
1600萬
邊角可能會變形
不限
不可
光線的熱度,紅紫外線傷書
100-150萬
 
 
三、成本估算
 
(一)成本構成要素
藉由拍攝進行數位化所需成本,其要素主要由三方面構成:設備與材料費、勞務費及經費:
設備與材料費主要為工作所使用之資訊設備及攝影器材〈相機、機背、鏡頭組、折光板、底紙、濾鏡等〉、燈具器材之費用及折舊費、資訊軟體以及耗材費用。
勞務費:主要為工作人員之薪資,含拍攝人員、拍攝助手、文物整理人力、Metatadata著錄人員等〈除薪資外,還要加計勞健保、退休金成本〉。
管銷費用:空間成本、水、電、修繕、保險、雜費。
 
限於資料有限,本參考標準之成本分析,僅依據勞務費用及設備與材料費用,對單件民俗文物成本略做估算。
 
(二)成本估算
1.計算方式:
依據設備攤提的算法,可分為兩種:
   1)依使用年限設定設備攤提費用
(勞務費(元)+設備攤提費用(元))/數位產出數量(件)
=每件成本(元/件)
A.勞務費主要為人員薪資
B.設備攤提費用=(設備費用+軟體費用)/使用年限
   2)依數位總產出設定設備攤提費用
勞務費(元)/數位產出數量(張)+(設備費用+軟體費用)/數位產出數量(件)=每張成本(元/件)
   
表十、成本簡列:
費用
類別
設備
數量
價格
軟 硬 體 設 備
燈箱
一個
15,000元
電腦(含螢幕、DVD燒錄器)
二台
70,000元
單眼數位相機
一台
400,000元
數位機背
一台
1,000,000元
鏡頭組
三顆
60,000元
燈具
一組
100,000元
正片沖洗費
一張
80元
影像處理軟體
一套
20,000元
色彩校正軟體 + 輸出設備
一套
300,000元
燒錄軟體
一套
2,000元
備份光碟
一片
15元
備份磁帶(40G)
一捲
500元
磁碟陣列+伺服器
一組
150,000元
系統資料庫開發與設計
一套
135,000元
工作人員薪資
二人
60,000元/月
 
實例:
平均委外拍攝一件文物之120或135正片,一張約為800元,一件文物基本上應拍攝三張以上不同角度之照片,故一件約為2400元。
以上是數位化時成本的估計參考方式。
但是因為物件本身型態,對數位化成本會造成的可能差異,所以會造成成本估算的不確定性。所以為了使成本的估計較為容易掌握,建議數位化前將物件加以分類如下:
A.小型物件:需要一位攝影師,兩個小型的光源〈燈組〉即可以數位化〈即前述的成本估計方式〉,簡便一點則可以使用翻拍箱。
B.大型物件:最少需要專業攝影師以及燈光師各一,依照物件大小改用一套以上的光源〈燈組套件〉。相機的像素也要依物件大小做不同選擇。
C.較平面不反光物件:最少需要專業攝影師以及燈光師各一,依照物件大小改用一套以上的光源〈燈組套件〉。
D.較平面但是會反光物件:最少需要專業攝影師以及燈光師各一,依照物件大小改用一套以上的光源〈燈組套件〉。並增加可以避免物件反光的相關組件。
E.立體物件:最少需要專業攝影師以及燈光師各一,依照物件大小改用一套以上的光源〈燈組套件〉。並增加可以避免物件反光的相關組件。
 
2.建議
本參考標準所列成本計算僅為初步評估,主要考量僅限於設備及人力資源,但仍可依此簡易公式約略推算各單位成本控制之重要因素:
(1)人力資源方面,部分固定作業,可藉由訓練專業工讀生進行,以降低薪資費用之支出,而校驗之工作需具備影像處理專長之人員進行,建議聘任專職人員進行,已確保影像品質。

(2)高階設備雖然價格昂貴,但若有助於數位產出速度增加與數位產出之品質,亦即降低勞務費之支出,並不代表總成本一定增加。反之,若採用低階設備而導致數位產出降低,亦即增加勞務費支出,亦不代表總成本一定降低。因此設備採購前需經由整體評估及計算,方決定設備使用等級。

目錄


 









Download: 民俗文物數位化工作流程  民俗文物數位化工作流程 (1021.4 KB, 2,489 hits)



評分:

1 Star2 Stars3 Stars4 Stars5 Stars (No Ratings Yet)
Loading ... Loading ...

回應: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請按圖片取得圖片中文字的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