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x768 1280x800   De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Reset to normal font size for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In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繩乎奇技‧舞出神采─躍動新生命

發表日期: 2008-05-30, 點閱數: 5,715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文/民俗彩衣-臺灣民俗技藝數位文化村 兼任助理 曾惠姍

 

  跳繩在你我的生命裡,一起陪伴我們度過一段歡樂的童年歲月,如此珍貴的民俗體育文化圍繞著人類社會生活而建構,但這樣的記憶卻在你我腦海中漸漸消逝,如何讓古早的記憶在你我腦海中再度勾勒出美麗的畫面,藉著數位典藏將這些豐富且極具歷史性與獨特性的文化典藏並推廣薪傳。


計畫的緣起

  本計畫為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以下簡稱國科會〉96年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開發分項計畫-「民俗彩衣-臺灣民俗技藝數位文化村」,本計畫期透過數位化媒材,例如網路、影片等,作為民俗技藝文化傳播的平台,主要目的為透過數位典藏,保存珍貴的台灣民俗技藝文化,針對「數位典藏」、「公開展示」、「鄉土教育」、「學術研究」、「文化傳承」及「未來加值應用規劃」六大核心目標〈如表一〉進行數位內容開發,並經過資料的集結整理建構完整的「臺灣民俗技藝數位文化村」。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所)(簡稱臺藝大圖文系)謝顒丞教授率領的專業團隊,藉由專業的技術、設備與人力來執行本專案,其典藏單位為基隆市中正國民中學〈以下簡稱中正國中〉與中華民國民俗體育運動協會。

  由於中正國中郭清順校長對於民俗體育文化典藏工作的支持與民俗體育界的第一把交椅廖達鵬主任、資深教練李春蘭老師、陳政暉組長與臺藝大圖文系齊心協同合作下,將已面臨保存上危機與困境的民俗體育文化與文物,藉由數位化的典藏將文物與技藝長久保存。民俗體育運動不僅為我國一大文化特色,此外中正國中民俗體育班的學生們更經常至全世界各國巡迴表演,建立國際間文化的交流與友誼的橋梁。


表一 「臺灣民俗技藝行動數位文化村」六大核心目標

(more…)

產學合作──談數位化工作之委外作業:廠商經驗之分享

發表日期: 2008-05-28, 點閱數: 3,554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 梁美珍

 

前言

 

  目前國內大部分典藏機構都已投入數位化工作,數位化作業進行至今,相關的機器設備或數位化相關書籍、文章等知識的介紹,再加上數位典藏內容發展分項計畫針對不同物件所撰寫之「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等專書,內容剖析數位化工作,而其中數位化重要的媒介是機器設備,如掃描機、數位機背等,藉此將典藏品轉換成可供網路瀏覽的影像檔,進一步做永久典藏之用。影像品質的優劣關乎使用的機器設備功能的強弱。功能愈佳的設備,相對來說,價格愈高,甚至有的還需由國外買進,而且並不是每個典藏單位有能力編列預算採買。再者,人力配置的專業能力是否夠強,也是必須考量的因素。因此,本文針對數位化工作中重要的元素──機器設備與人力(含專業知識),進而介紹「委外作業」。

 

  執行數位化工作可分二種:一是單位自己做(自行採購設備與配置人力),二是無法購買高階設備或專業知識不足,尋求外界廠商協助(委外作業,廠商提供設備與人力)。二者之間的訴求是成本低、時間短、品質佳、產量高。由於藏品的珍貴性,如果能夠全盤由單位本身進行數位化作業,當然是最佳選擇,反之,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不得不尋找優良廠商合作。有些單位基於典藏品的重要性,對委外招標作業採取觀望的態度,也許是對委外廠商的不了解,也或曾有過不愉快的經驗,並不再去嘗試委外招標。故藉此訪談以廠商觀點去談論委外作業,再依其經驗,給予建議。希望透過此文章對廠商提供的經驗作說明,提供欲進行數位化工作,且財力物力比較匱乏的典藏單位,多一項選擇的方案。

 

  執行數位化工作時間約有2年的時間,但合作過的數位化案子包括文建會的「馬祖日報」、臺灣博物館、台大、林試所、北科大、中研院民族所等典藏物件的單位,曾做過的物件計有:期刊報紙、照片、植物標本、善本古籍等,且大部分都是數位典藏計畫的執行單位,而這一段的合作淵源讓本文的專訪對象──李夙先生,磁軒資訊媒體行銷有限公司總經理,對數位典藏計畫的內容與執行方向有更多的了解與認識。以下,除了對磁軒公司稍作介紹,主要是請李先生以「委外廠商」的立場,分享他過去合作的歷程與經驗,供其他計畫單位欲進行「委外作業」參考使用。本文以其公司在對內部作業規劃、對外合作協調及執行的心得為主軸訂為專訪方向,尤以植物標本數位化為例,撰寫之。

 

產業競爭‧數位崛起

(more…)

數位典藏也可以很簡單-「網路拍賣 人氣商品攝影‧修圖講座」書籍介紹

發表日期: 2008-05-28, 點閱數: 2,743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 陳秀華

網路拍賣 人氣商品攝影‧修圖講座

作者:攝影學園

出版社: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6/02

  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什麼筆者要介紹這本「網路拍賣 人氣商品攝影‧修圖講座」,這與數位典藏有何關連呢?

  的確,這兩者在性質上差異頗大,但在網路拍賣(以下簡稱網拍)中,如何利用少量的照片[1],清楚呈現拍賣物的特點,吸引顧客上門,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而數位化工作也是希望清晰完整展現出典藏物的面貌,方便日後研究、教育、商業等應用,在最終目的上,這兩者確有相同的地方。

 

  不免俗的,書一開始時,仍是介紹相機與設備選擇的基本概念。整本書將目前國內熱門網拍商品,分為流行服飾、3C產品、大型傢俱或汽機車、玩具公仔、書畫古董藝術品等18種,物件材質含括金屬、皮革、玻璃、陶瓷、塑膠、絨毛等。配合各類商品的特性,物件大小,利用多張錯誤與正確的實拍照片,介紹商品擺設、商品氣氛的營造、相機與燈光調整的方法,是這本書最大的特色,並對於修圖技法、如何誠實對待買家、行銷管理自己商品的技巧,也多有描述。

 

  而許多沒有專業攝影棚與相機的網拍賣家,也不用擔心,書中也特闢一單元,介紹如何百元自製攝影棚,並在各類商品拍攝單元的適當地方,介紹一般消費型相機也能操作的方式,這些都非常適合經費較不寬裕時使用。

 

  不論是網拍或是數位典藏,都是希望將被攝物最好的一面給大眾觀看,基本的拍攝方法仍是可以互通應用,書中的小技巧與提示,也都是非常值得學習使用。

 


 

[1] 以Yahoo奇摩拍賣為例,一般的拍賣項目,至多只能上傳三張照片。資料來源:http://tw.help.yahoo.com/auct/faq/asell/asell-02.html。

典藏方寸間,中國文化之美─印章印記數位化工作實錄[圖]

發表日期: 2008-05-28, 點閱數: 0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高芷彤

 

一種「純手工」的工藝精神即將消逝……

 

  「一幅畫的價值在於它的獨特性及稀有性,如果鑑賞家能從畫中讀出其他藝術家的影子,那這作品就無法被拍賣好價錢。」一位經營畫廊的王先生在閒聊中提及自己經營畫廊以及買家對於藝術品的見解。雖然藝術家畢生的創作分很多時期,但並非每次畫作時的心境、手感、環境等皆能配合,因此每幅畫也不盡相同,也並非每福皆為好作品。王先生對於藝術的本質提到,其實藝術是絕對的美感,極富主觀性,而鑑賞家對於藝術品的喜好,通常傾向於收藏具有個人特色的畫作,所謂無法從作品中讀出他人的影子,就是具有個人特色的作品,即便是用噴槍隨意畫出線條的作品,藝術家也因為噴槍創作的獨創性而獲得青睞。

 

  但隨著工業革命後,世界恍如大夢初醒一般,逐漸捨棄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製作,產量稀少的手工物件製作方式,大量地運用機器設備替代人工生產所需產物,來因應目前講求快速、省成本的需求,逐漸地,藝術品走向「有所為而不為」、「有所為而為」兩極化……

 

其蘊含的豐富美學價值和深刻的人文價值,如何才能留下……

 

  璽印,一個兼具實用且富含權力象徵以及中國傳統藝術的文物,為能妥善保存象徵持有人的權力、珍藏篆刻家及雕刻家在印面及鈕上功夫,運用現代科技技術達到保存以及流通的目的,提出一個數位典藏的概念。由於具有典藏價值的璽印多是典藏機構間重複性較低、重要性高,為避免物件因環境或人為疏失造成物件的二次傷害,結合目前電腦科技的技術,運用數位化的方式,將文物以數位掃描或數位拍攝方式以另一種形式典藏文物。文物在經過數位化後的數位檔案須典藏至資料庫中,運用後設資料以及資料庫交互檢索的技術,不僅擴大物件的能見度,同時在資料龐大的情況下能節省查詢檢索的時間。最後,藉由流通面的擴展以及資訊交流的快捷便利,應用面將不斷的因資料的整合而有不同的創新。

 

  目前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自數位博物館計畫後,提出五年一期將國家文物數位化的計畫,目的能達到典藏文物短程目標外,並與國際間相關物件進行交流及研究。目前參與印章印記數位化工作的重點機構包含: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印記)、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印章)、國立歷史博物館(印章印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印記)、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楊雲萍文書計畫(印記)等,共5個機構單位分別將館藏文物進行數位化。本文擬針對印章印記目前數位化現況進行實地的專訪以及調查,除詳實報導數位化工作外,並突顯各機構在進行物件數位化所遇到的困難,及未來在整合印章印記數位化工作方案的可能性評估。

 

  一種文化,曾經是歷代江山更替的見證、官員權力的象徵、商業貿易的往來憑信、及文人的寄情抒懷方式,甚至還能祛邪納吉的通靈之物,究竟璽與印有何不可分割的價值?

 

不可切割的璽印文化

 

  在春秋戰國時代,由於政治經濟與手工業發達,有別於商代的「信物」用途逐漸擴大,從外觀上璽印的印形、象形文字安排,皆已展現出當時戰國時代思想活耀的局面。到漢代,正平直印章外觀及深入到印面的文字書法,漢代追求典雅質樸的風格獨樹一格,同時文人更將創作地詞句及圖畫,以璽印抒發之。另外,璽印不再只蓋在泥土做封印,從晉代開始轉而印在硃或墨色蓋在紙上。到唐宋,印章逐漸從完全實用轉為以欣賞為主,此時的文人也開始不戴假他人之手,自己來篆刻。另外印章更在漢代發現有以綠松石刻著用於殉葬品之用途。擔任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蔡耀慶先生就曾表示,「當初在進行印章數位化物件挑選時,就考慮到某些印章從來就不曾被蓋過,如殉葬用、配戴用的印章」。

 

  的確,了解文化的脈絡將有助於日後瞭解物件的價值,更能妥善保存物件實體。以史博館為例,在數位化印章時,除以印泥蓋出印記外,同時將印面蓋於類似紙黏土的材質作封印存,一方面可清楚了解印記的文字,也能了解該印章的工藝技術。

 

訪察機構多元化,突顯其工藝與智慧

 

  璽印可分為兩個層面包含屬於印章的3D及印記的2D部份,印章包含鈕、印章本體、印面等三部份,較著重於工藝技術層面。而印面上的印文則是屬於2D的部份,也就是所謂的印記,較著重於本身實用價值,例如商業往來的憑證。兩者皆有密不可分的關連,並無誰主誰副的從屬關係。在中研院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從事數位典藏工作已久的林妙樺小姐表示:「像族譜有其脈絡與個體存在的必要性,而印記的存在對於印章本身確實有加分的作用」。

 

  由於印章與印記實屬兩個不同物件,有些單位多只收藏印章,以及一些單位典藏書畫以及古籍等物件中有鈐印記,因此從目前訪查的機構在規劃數位化計畫時,如何規畫館藏物件數位化與各館實際典藏內容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以下列出實際訪查各機構執行物件數位化時所考量的相異點。

機構名稱  典藏物件  相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 -書畫處  書畫(印記)-藏畫大系  由於本身館只收錄印記,且此系列是故宮過去挑選過,且編列依照年代排列成15冊,深具書畫學科之重要性及代表性。另外由於圖檔完備,因此為印記數位化物件。 
中研院史語所 傅斯年圖書館  古籍(印記)  將印記從古籍中獨立抽出來單獨數位化的是認為印記對於考證源流的價值所在,同時並可一覽不同朝代的篆刻之美。前者提印記線索給學者專家進行真偽辨別是一動態的資訊,後者因書法之美而使得該方印記有加值作用。 
中研院台史所 楊雲萍文書計畫  文書(印記)  根據文件上用印為主,並無實體印章,在收錄印記時只要文件上有出現文字或圖形者皆數位化典藏,若遇相同印記,則取清晰完整較佳的圖像為代表。 
國立歷史博物館  印章/(印記)-古銅印  由於本身只收錄印章,因此在管理上與單收錄印記的單位在考量點上有所不同。已有實體的印記存在,因此印章前蓋在何處並非主要典藏的重點,對於印記的考慮較不多,反而較多著重要印章本身的工藝技術上。 首先會依照重要性、數量及其他單位所沒有等因素來作為挑選物件的依據。 

 

數位時代分工合作,齊力提升文物價值

 

  目前訪查各機構中,數位化流程大致可分為前置工作:「物件挑選及排定每月進度」,建置工作:「物件整理丈量尺寸及物件數位化」、「資料著錄及物件釋文」,儲存工作:「資料備份及儲存」。在各分工流程中較大不同處在於建置工作,包含「影像建置」、「文字著錄」兩部份。依照各館藏物件數位化的目的而設定不同規格而產生不同的資料庫以及檢索方式。以國立故宮博物院以及中研院史語所傅圖為例,兩者數位化圖檔在資料庫中皆為展示圖檔,不同的是前者設定相同大小且不修圖方式進行,後者則呈現代表影像外,可連結回為鈐印處,也就是印記出處,一覽原印記在原物件上的樣貌,因此該方印記為修圖後的代表印記。在訪談中特此針對修圖的問題請各單位分析數位化的方式,中研院史語所傅圖林妙樺小姐表示:「當初會進行修圖的工作,主要是因為要再印記資料庫中呈現代表印記,由於印記多會鈐在文字上,希望能修圖去背並補朱紅色後,呈現給使用者一方較為清晰的圖像。」,然而,相較於國立故宮博物院,由於物件的不同,因此故宮童文娥針對修補圖檔表示:「故宮數位化印記圖檔並沒有在這方面做後續的修改,通常文人多鈐在書畫的空白處,這是與書籍較大的差異點,且目前資料庫主要是收錄書畫中相關的印記資料,並沒有執行真偽辨別的工作,將此項工作留給日後帶資料庫建置完成後,由專家學者來協助進行。」

 

  不論各單位數位化採用何種方式進行,皆以建立印章印記資料庫為基礎,藉此進一步建立屬於印章印記的知識庫,提供線索給專家學者在考證源流,真假辨偽之用,藉由網際網路的便利性以及普及性將印章印記的知識傳播延續,兼顧保存及流傳前人的智慧以及豐富世人的素養。在企圖典藏之於發現原來還有-「刻骨名詩打印店」夏夏-這樣一個有趣的創意。夏夏採用纖明有趣的印章,企圖保留文人吟詩作對的功用、以及信用憑證外,將生活時事的內容以及類似古代肖像印的塗鴉,融入生活、跳脫傳統,一改高深遙遠的刻板印象。

 

  (網址鏈結:http://blog.yam.com/stamper)

 

  

 

一種能讓使用者更快速解讀璽印內涵-詮釋資料

 

  「印記通常是附隨著文件書籍或金石器物而存在,因此詮釋資料的建置時,一定會將印記的原物件說明清楚,然後再另闢欄位說明此印記主要內容為何。也就是,考量印記的說明欄位時,必不可分割其與原物件的關係」中研院台史所楊雲萍計畫表示之。

 

  所謂的詮釋資料就是描述該物件資料的資訊,同時也是建立資料庫的資料來源,多委請該物件領域的專家學者研擬該資料欄位,針對物件的特性條列出相關欄位,因此詮釋資料在相同物件不同機構中,會擁有共同核心欄位及符合各機構實際典藏物件的相關欄位。以中研院史語所傅圖以及故宮博物院書畫處性質較為相近的印記機構而言,在欄位上皆有基本的印記編號、印文、印主、印記來源、尺寸、印面形狀、語文及書體等相同欄位,反之中研院史語所傅圖的「鈐印處」則是考慮由於印記不只出現在一個地方,可避免重複建置問題,且能與其他資料庫相互連結,雖此欄位與考證源流有密切關係,但卻也不失為當進行整合印章印記資料庫時的方法。

 

  另外,不同物件也能使用相關的詮釋資料為基礎,以史博館為例,「當初是沿用中研院史語所傅圖的欄位,但由於傅圖本身多只典藏印記,而史博館則是以典藏印章為主,因此只有增設印章的部份,包含:材質、型制(印面形式、鈕式)、印文(類別)、款識(語文、書體、刻作、技巧)等欄位,主要是著重於印章本身的工藝層面。另外,史博館並沒有刪除該份資料的印記部份,讓該資料庫能更彈性運用。」

 

彈性選擇設備,避免文物再次傷害

 

  如何能將實體物件虛擬典藏至資料庫中,靠的就是現代新興的設備與技術,依物件的不同有不同的數位化設備以及技術選擇,例如物件為書畫,此物件尺寸大於目前市面上數位掃描設備所能包含的範圍(目前僅到A1以內),因此書畫在進行數位化時多採用數位攝影的方式,但對於印記本身,由於數位拍攝有時後會無法正確掌握實際印記的大小,史博館蔡耀慶先生就表示:「印記採用數位掃描的方式會較數位拍攝來的真實,因為數位掃描可直接呈現該方印記的大小。」,而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在進行設備挑選時,由於所採用的物件是前人彙編成冊的「藏畫大系」因此是直接提領數位圖檔後,直接進行取圖的動作,與設備並無實際的接觸,這也是典藏物件的方式-避免一再被提借使用-與書籍概念相同。

 

  另外,剛在數位化分工談到各館對於印記本身是否修改持有不同的考量點,以中研院史語所傅圖為例,由於印記本身尺寸不一,因此在擷取印記時多會耗費相當多的時間,且傅圖為在資料庫中提供讀者代表印記的理念,此代表印記經由取圖、去背及補朱紅的過程,較他館花較長的時間,因此委請廠商開發「印記取圖模組」,開發類似影像處理系統及小畫家基礎功能,提升人工處理影像檔階段的經濟效益。但印記鈐在不同的材質上,所呈現的圖檔會有些許的不同,史博館蔡耀慶先生就表示:「印記蓋在絹、紙、綾布上有差,絹上有纖維經緯,有機底材造成印記本身的粗細不同,因此並不能肯定是否去背後,該方印記確實的印面樣貌。」但可以肯定的是,各館皆採取較為保守的作法,雖提供代表印記,仍保留原印記的出處,讓使用者以及專家學者自行判斷真偽。

 

  因此該如何彈性的挑選適合於該館藏物件的設備與及技術,實為日後在進行印章印記數位化資料庫建置所需考量的要點。

 

評估委外製作,確保效益及成效

 

  剛提到中研院史語所傅圖委外請廠商開發軟體的考量點,及他館對於目前進行方式的不同看法,該如何謹慎的規劃不僅能妥善保存文物外,是對於日後資料庫的運用有密切的關係。中研院史語所傅圖林妙樺女士表示:「當初委外的廠商是與先前在執行其他物件數位化相同的廠商,是委託廠商開發一套系統,能同時管理掃描以及校驗流程,因此在溝通開發之中,廠商對於數位化流程較其他尚未接觸過的廠商來的教具可信度,因此在開發印記的擷取模組時,是委託給同一家廠商來執行。」

 

  的確,相同廠商在執行時確實可以節省時間,以及避免文物再次因新手而有人為的傷害,但卻也要時時注意目前市場上尚未接觸過的新興廠商,是否更佳的選擇。在挑選廠商時建議考量在評選時的設計概念是否與原先自己本館規劃的理念相符合。廠商在提供過去成果展示的同時,注意此成品是否有技術門檻,了解該廠商的技術程度水準在哪。當然,廠商是否便於商談價錢也是關鍵,有多少錢做多少事,適當的價格一方面可讓進度順利的進行,同時也可避免挪用其他經費來補足。最後,由於數位典藏工作並非短期的配合,而是需要長期與廠商合作,因此挑選互動良好的廠商是不僅能正確傳達所要的理念,更能相互增長所長。

 

保護數位內容,避免資源濫用

 

  所謂的數位內容保護顧名思義是針對數位內容來進行資料的控管以及保護,包括數位化流程、密碼簽章、浮水印保護、存取控制、版權管理、安全追蹤等研發與運用對目前數位內容單位而言都是刻不容緩。目前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劃之技術研發分項計畫針對數位典藏各項技術進行研究以及開發,而多數機構也都向此分項做技術的研擬。

 

  印章與印記在數位化後的影像檔,目前是採用隱性浮水印加以保護,隱性浮水印是將屬於原創者或合法擁有者的標記,隱藏於數位資料中,可作為將來起訴非法使用者的舉證。因此,隱性浮水印最主要優點便在於能維持數位資料原有品質,由於不易察覺其存在,具有較佳的保護效果。當然若尚未加入浮水印的數位檔案也可採用中研院史語所傅圖採用的方式,由於目前印記資料庫、人名權威檔、古籍資料庫可相互連結,利用資料庫的權限控管,當你有人名權威檔的權限,並不代表你有印記資料庫的權限,針對權限控管對使用者類別進行第一層篩選。

 

解析尚未突破的數位化課題

 

  璽印由來已久,歷經朝代的變遷,此轉變不僅在製作工藝上,同時也可從印記一窺更迭的樣貌,現今不管持有印章或印記,想要追溯當時的朝代以及篆刻家皆須歷經千辛萬苦,由不同的專家學者進行考證物件的源流,並且加以辨識璽印的真偽,在執行數位化的各單位皆持有相同見解。史博館蔡耀慶先生就表示:「印章印記數位化首先面臨的課題就是考證及辨偽,了解是否會有一個作者仿刻他人印章而蓋在書或畫上的問題。另外,以目前青銅器古璽為例,目前進行資料著錄多會參考歷代所流傳下來的印譜,當初在翻印譜時發現,並非青銅器古璽蓋上去的,而是當時有人將古印拓印記,以木板刻印印章再蓋上,因此就算發現印拓相近,仍會有其差異性存在。」

 

  除物件的真偽外,印記本身的文字也是在進行印章印記數位化的一大考驗。歷經各種不同朝代的文字,在戰國時期有楚、晉系的文字,每個地方皆不相同,會先需要隸辨,才能擁有正確文獻資料。但由於過去對於斷代並沒有完備,因此會發生找不到足夠證據來證明此印章或印記為哪個年代的問題。

 

  最後,關於印記修圖與否的爭議性在前面依物件選擇數位化設備中提到過,由於印記來自於一般紙、書畫、書籍等不同數位典藏的主體物件,因為數位化規格及像素的不同,是否能真實比對出三種不同材質的印記、若修圖後是否會影響考證源流、單有印記是否能辨別出真偽?當然如同書畫鑑定一樣,印記有其真偽問題,但若同時能擁有印章的資料庫作為知識背景,相互檢索以及比對,似乎能有效的解決目前較為棘手的-真偽辨別、考證源流的問題。因此筆者提出印章印記整合性資料庫的議題,期望日後在相關領域的資料庫建置完備,數位化技術設備開發更完善後,能有一個整合性的印章印記資料庫,不僅能交互檢索節省專家學者在搜尋資料的時間,更能將知識生活化,擴大印章印記的價值。

 

參考資料

 

大陸故宮文物檢索網站:http://www.dpm.org.cn/big5/D/D6.htm

篆刻方寸有情:http://library.thinkquest.org/C0124441/b5index.php

玲瑯滿目東周文:http://saturn.ihp.sinica.edu.tw/~bronze/ezXiyin.htm

璽印篆刻簡介:http://www.artchinanet.com/artexpo/zhuanke/m_zuanke.htm

中國篆刻家網站:http://www.co888.com/tizhi/zhuanke-china.htm、http://www.minaol.com/GB/art/wsys/enjoy_1/200106/009.htm

篆刻印學專業網:http://220.130.134.84/m5TeachMain.asp?L1=A&L2=A&L3=3&Limg=0

中國大百科彙藏:http://203.68.192.2/web/Content.asp?ID=78267&Query=3

中國美術網:http://www.artcn.org/NEIRONG1/13/131.htm

藏點:http://www.cangdian.com/Doc/zhishi/html/060428100954.html

拙楓文化網:http://www.wenhuacn.com/article.asp?classid=48&articleid=4312

地圖及遙測影像學術合作專訪內容

發表日期: 2008-05-27, 點閱數: 3,698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 李姿穎

 

  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自91年度起,即以蔡元培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及院方的名義,廣為與院外單位合作進行地圖圖資數位化之工作,並將GIS地理資訊系統應用於各項研究中。「近代中國歷史地圖與遙測影像資訊典藏計畫」,屬於數位典藏機構計畫之一,廣泛蒐集台灣與大陸地區各類地圖及航空照片,並予以數位化保存乃該計畫目標之一。本於學術合作及交流的願景,採用簽定學術合作協議之方式與院外單位合作,而合作的對像如:林務局、水利署、國防部等,尚且與美國國會圖書館進行國際合作。多數典藏單位所藏之地圖圖資,許多部分即來自日據時期總督府所遺留下的檔案資料。雖期望能將所有藏品數位化,但受限於空間、經費、時間等限制,仍會從保存狀況不佳及利用價值高的檔案開始進行數位化工作。自91年度至95年度與院外單位合作執行之計畫名稱如下:

 

  1. 內政部典藏地圖

  2. 飛遠專案典藏地圖

  3. 經濟部水利署典藏地圖

  4. 日本科學書院複刻之中國大陸地圖

  5. 臺灣總督府檔案地圖(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6. 林務局森林資源圖

  7. 土地測量局官有林野圖

  8. 美國國會圖書館典藏之中國相關地圖文獻清查計畫

  (more…)

數典可以怎麼做?從「多樣性台灣展」出發 — 人文篇

發表日期: 2008-05-27, 點閱數: 3,972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 蔡幸真

 

  今年國科會科學季的主題「多樣性台灣」,跳脫了過往以單一科學領域為焦點的模式,改而呈現台灣在生物、地景與文化的多重面貌。這個展覽分為三大主題,其中「人文多樣性」的單元涉及族群、語言、宗教、經濟活動等層面,與一般人的生活最是息息相關,涵蓋的範圍與數位典藏計畫也多所重複,展場的主題分類與呈現方式值得作為數位典藏二期規劃的參考。

 

展覽內容介紹

 

  「人文多樣性」以歷史、語言、族群為主軸,發展出十個細項,分別是史前文化、基因、語言、家屋、原住民的遷徙、歷史、宗教、產業經濟、國際參與、文化活動。每個主題環環相扣,譬如族群不同,自然有不同的語言、文化、歷史際遇與生活方式,但將焦點鎖定不同的層面,特別能展現細緻豐富的文化肌理。

 

  此部分的展覽從「史前文化多樣性」出發,用意在追溯台灣人多樣化的源頭。藉由大幅漫畫的繪製,呈現的是台灣多個史前聚落的生活方式,包括他們的居住環境、器物使用、宗教、交通等生活方式。接續「史前文化多樣性」的是「基因遺傳多樣性」,從生物遺傳的角度切入,藉由一個互動性的設施,讓參觀者從畫面上來自台灣不同族群的四男四女作配對,瞭解族群融合如何影響台灣人多重的面貌特徵。

 

  「語言多樣性」展示台灣多樣的語言現象,不同的語言體系蘊含著不同的世界觀,且台灣很可能是南島語言的發源地,豐富的語言內涵相當值得重視。展場挑選在數詞發音具差異性的五個族群,讓參觀者對著麥克風唸出任何一個數字,傾聽五個不同族群對於同一數字在發音上的差異,螢幕下方出現的羅馬拼音亦有助於分辨各語言特徵的差異。「文化與家屋」是透過縮小的家屋立體模型,讓參觀者瞭解不同族群在家屋建築上不同的概念,不僅反應不同族群在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居住方式,同樣展現不同文化獨特的世界觀。

 

  從歷史變遷的角度來展現台灣多樣性的,包括「原住民的遷徙」、「歷史多樣性」、「產業經濟的多樣性」。「原住民的遷徙」藉一段十幾分鐘的影片,展現台灣原住民歷經清朝、荷蘭、日本與國民政府四個政權,隨不同政權的統治而被迫遷徙、轉換居住環境、生活方式的過程。「歷史多樣性」同樣以時間為軸線,從各地地名的命名源頭、沿革等資訊,回顧各地的歷史,展場以火車旅行為概念,透過模型、短片與文字簡介,帶領參觀者進入不同的車站空間與歷史時空。

 

  「產業經濟多樣性」展現的是台灣主要經濟活動的轉移,由於不同的產業型態會反應在民間的日常用品上,展場上根據不同年代,展示不同年代常見的生活物件,譬如大同電扇、王子麵象徵著50年代開始發展的製造業與食品工業,機械縫紉機象徵家庭輕工業的興起,主機板是80年代的電腦產業的縮影,到如今的液晶螢幕電視、與代表金融服務業的信用卡等。

 

  其他還有「宗教多樣性」、「國際參與多樣性」、「瑰麗多彩的土地」等單元,分別展現台灣的民間信仰、國際參與、以及台灣多樣化的節慶與文化活動。

 

討論與建議

  (more…)

「細說貝殼──Discover Life網站之貝殼標本鑑定功能介紹」 [待編]

發表日期: 2008-05-27, 點閱數: 1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梁美珍
  
  之前曾說明Discover Life重要的一項工作即是開發了線上物種鑑定(IDnature guides)的功能,由於基本的鑑定只能就物種最明顯的外型特徵去判斷,對DL針對的一般讀者而言,也是最容易入門及能夠掌握住的方法。物種第一眼讓人能夠明顯作區分的就是其外型特徵,Discover Life網站之線上物種鑑定的條件選項皆是盡量去描述外表特徵,供讀者選取,選擇項目愈多,該物種類別名稱則呼之欲出。
  以下介紹DL在貝殼標本上鑑定的選項,同時也讓大家重新認識貝殼;前方淺綠色的數字即代表目前用有的數量。
  
1. Size in millimeters(體積之大小,以釐米為單位):
 137● Under 5(小於5mm)   86● 5 to 10(5至10 mm)
  322●10 to 25(10至25mm)    58●Over 25(超過25mm)
可以看得出來小於5mm的貝殼種類有137種;最多的則是10~25mm之間大小的貝殼

2. Shell proportions(貝殼之比例):
 252●Taller than wide
(殼高大於殼寬)
 

 303●Wider than tall
(殼寬大於殼高)

 3. Spire angle in degree (螺紋的角度)
172● Under 30
(小於30度)

77● 30-60
(30至60度)

58● 60-90
(60至90度)

137●90-120
(90至120度)

125● 120-150
(120至150度)

20● 150-180(150至180)

 4. Aperture shape(殼口的形狀)
3●Bean
(碗豆狀)

69● Crescent
(新月形)

97● Half-moon
(半月形)

175● Oval or teardrop
(卵形狀或淚珠狀)

147● Round
(圓形)

88● Taller than wide, top angle acute
(殼口徑之高度大過寬度,並呈銳角)

35●Teeth constrict aperture??
(牙齒壓縮至殼口)

 5. Whorls, number of , range(螺層的數量)
72● Under 4
(小於四層)

318● 4~6
(四至六層)

182● 6~10
(六至十層)

31● Over 10
(十層以上)

 

 6. Outer lip flared(外唇呈喇叭狀)
246● No
(無)

71● Slightly
(少許)

252● Strongly
(強烈)

 

7. Sculpture, axial, on last whorl(螺層上的軸紋)
13● Absent
(隱性)

345● Growth lines only
(成長過程出現之條紋)

231● Ribs or grooves
(肋條狀或溝槽狀)

 8. Sculpture, spiral, on last whorl(螺層上之螺肋)
389● Absent
(隱形)

145● Cords
(繩索狀)

9. Aperture, top, junction with previous whorl(殼口頂端之連接合點)
89● Acute
(呈銳角)

59● None, detached
(無接合)

285● Oblique
(斜線接合)

69●Radial
(半徑接合)

77● Tangential or almost so
(切線接合)

 

 

10. Teeth / ridges / lamellae in aperture(齒狀或是殼口的薄片)
488● Absent(隱性)

60● Present(顯性)

 

以上關於貝殼外型特徵(細部)的詳細介紹,基於鑑定的功能,對貝殼有更多外表上的分析,在做分類上又有更多的參考,此部分將納入「貝類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之附錄,讓讀者對貝殼又更多的認識。

以上參考資源:
1. http://pick4.pick.uga.edu/mp/20q?guide=Molluscs
2. http://shell.sinica.edu.tw/english/new.php 

捍衛數位內容的尖兵–數位版權管理技術的介紹

發表日期: 2008-05-27, 點閱數: 4,645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  陳美智

 

  數位化完成後的資料在累積了一定的工作成果之後,除了典藏跟保存國家文化資產一途與提供學術研究使用外,接下來就應該要思考有關開放的課題。這些集合所有工作人員努力完成的成果資料,在思考開放這個課題的時候,必需考量到要保障數位內容使用的版權歸屬,評估分析何種方法可以保護數位資料不被別人非法存取,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數位化內容的好處在於容易處理、複製、傳播與保存,但也使得資料盜取變得越來越容易,除了會威脅到原創者的利益,也可能減低到原創者的繼續創造創新的意願;因此,數位內容的保護與對相關權利作特定的宣告及管理,就占了很重要的角色。為了因應這樣的問題, 數位版權管理技術因而產生。

 

  而數位版權管理技術(DRM ;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數位資料的保護管理機制,它提供了影像、聲音和影音的數位內容保護。

 

  一般來說DRM技術特色包括:

 

  1. 以網頁瀏覽器即可閱讀數位內容。
  2. 提供 PKI (金鑰管理系統,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架構下的登入授權機制。
  3. 針對視訊、音訊及影像提供浮水印及加密。
  4. 提供便利的小額付款作為版權交易工具 。

  (more…)

台灣貝類學的研究背景

發表日期: 2008-05-27, 點閱數: 3,699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 梁美珍

 

  貝殼自古以來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可作為衣飾、食用、建築裝飾、甚至是藥用。於民生經濟使用上,貝殼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古時更以貝幣為交易流通市場。時至今日,貝殼已不再是流通的錢幣,而是以另一種形象深入我們的生活。小小的貝殼,有著許許多多奇特的造型,披著堅硬又絢麗繽紛的外衣,生長於海洋世界,也是容易取得之物,其構造精巧、質地堅硬,由於色彩絢麗,外形優美迷人,亦為許多人喜愛蒐藏玩賞。貝類的多功能使用,一一發揮在衣食住行育樂上,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學者亦透過對貝類的學術研究,以洞悉我們的生態環境。

 

  海洋為物種的起源之地,擁有豐富的生命資源,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一的比例就為海洋所覆蓋。台灣島四面環海,位於亞熱帶與熱帶的會合處,沿岸地形十分多樣化,且全年溫暖多濕,屬於海島型氣候。面積雖小,卻擁有多樣化的生態環境,孕育出數量繁多且豐富的生物資源。海洋的豐富資源不僅提供了民生上的經濟與食用外,學術研究上更是貢獻良多。台灣的貝類相可達2500種,可謂產量豐富,翻開台灣貝類的採集紀錄,肇始於1856年英國人R. Swimhoe(1836-1877)來台的採集之旅。R. Swimhoe為早期台灣之英國駐淡水副領事,他將在台灣所採集到之標本皆寄回歐洲並發表。

 

  台灣貝類學的研究由歐洲人掀開了序幕,爾後,日本統治台灣50年(1895-1945),承接了歐洲人留下的研究。日據時期重要的貝類採集學者包括堀川安市、鹿野忠雄和黑田德米等人,其中黑田先生任職台北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地質講座教授。當時,也因許多研究、教育等學術單位成立,貝類學的研究開始有了較完整的採集蒐藏及詳細的紀錄。

  (more…)

Web 2.0 與「數位島嶼」

發表日期: 2008-05-27, 點閱數: 2,945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 曾鈺絜

 

一、前言

 

  全球在經歷了達康泡沫化的衝擊之後,還能僥倖存活的網路平台,他們憑藉什麼力量站穩目前的市場 ?尋求轉型的階段又面臨到那些困境?想要在這個新的時代裡找尋創意,筆者藉由參加九月二十六日經濟部主辦「Web 2.0 國際研討會」得到初步的體認。從大家耳熟能詳的維基百科到網路相簿大亨Flickr,他們成功利用Web 2.0精神,並且加上「病毒行銷」式的手法,終究開創出新的網路紀元。

 

  這個誕生於歐萊禮(O’Reilly)的新名詞- Web 2.0,強調網路的「互動、參與和共享」,利用AJAX和RSS技術,網路服務將大過於網站功能。在Web 2.0的時代,使用者擁有更多的主導權,引導資訊雙向的流通,就像《引爆趨勢》一書作者葛拉威爾曾說過的一句話,「觀念與產品,訊息與行為,散播起來就像病毒一樣」,讓這些業餘玩家力量變大,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新現象。

 

  利用Google關鍵字查詢不難發現Web 2.0的重點性,到目前為止,超過六千萬個可搜尋網頁連結,可知道目前全球正在關注的議題,只是不管這一切是否經由人為炒作,或是虛有其表,至今仍是定義模糊的存在眾人眼底;Web 2.0在我的認知,就像是前陣子紅極一時的「藍海策略」,其實都只是已經存在,被人們再重新定義的新名詞,但不可避免的它將是網路未來趨勢,引導整個市場的走向。當經歷同等於Bubble 1.0的Web 1.0後,大家更冷靜看待Web 2.0,它會不會變成另一個Bubble 2.0 ? 我想這是需要時間來證明,只用眼前的成功就下定論,也未免太言之過早。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