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x768 1280x800   De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Reset to normal font size for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In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關於道經數位化的幾個想法

發表日期: 2008-05-27, 點閱數: 2,697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 怡真

 

  碩士論文的題目寫了仙人,從上古的仙人姿態至中古的神仙形象,就此跟道經似乎就此結下不解之緣,因此就過去研讀道經時所面臨到的一些狀況,以一個研究、使用者的角度來思考道經的數位化,希望能有助於道經數位化工作的進行。

 

  由於道經目前進行的數位化工作是採取全文輸入的方式進行,因此相當多的困境其實與一般古籍在進行全文輸入時的問題差異不大,然而其中還是有幾點狀況不同於目前漢籍資料庫中的古籍全文。

 

  其一是標點的問題。目前國內研究史學、中文的學者、研究生人數眾多,其學術傳統由來已久,眾多古籍標點斷句多有定論,然而道教學研究相較之下,尚處於萌芽階段,且道經帙多篇繁,其中又多儀軌、咒語,在解讀上本就較一般古籍不易,如何斷句標點在當前階段實尤困難。文哲所針對道經數位化本就採取以研究生組織讀書會讀經,並加以討論標點,而後交由李豐楙老師進行最後決斷的方式來暫時解決斷句的問題,然而以其人單勢薄,目前得以上線使用的道經篇幅甚少,主要以類書為主。就日前參與「數位寶典」會議,得知所內漢籍工作室正針對道經進行數位化,採取的方式是暫不標點,先以全文上線為首要目標,這固然造福諸多研究者,然而卻無法解決標點的問題,更無法透過建立對道經的斷句,進而建立起道經的詮釋傳統。或許可以考慮與其他單位建立策略聯盟的方式,針對目前有進行道經全文數位化的文哲所、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其網站為道氣社http://www.zinbun.kyoto-u.ac.jp/~dokisha/)合作,開放資料庫使用的同時,也允許這些道教學者可以針對資料庫中道經的內容進行標點的工作,甚至日後或許還可邀請法國、美國方面的學者加入。

  (more…)

關於Million Book Project

發表日期: 2008-05-27, 點閱數: 3,468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 李佩瑛

  

  Million Book Project(以下簡稱MBP)由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資訊工程學系與圖書館領導,為一大型書籍數位化計劃,目標於2007年完成百萬本書籍的數位化工作,希望能提供大眾全文檢索與免費網路瀏覽的功能。主要參與國家為美國、印度與中國大陸,並於印度、中國大陸設有大型的掃描中心,印度計有22所,中國大陸計有18所,除了前述兩地之外於埃及、夏威夷、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也有掃描工作進行。

 

  不同於Google Book Search內含商業機制並著重於強而有力的書籍檢索,MBP較傾向於知識的流通、永續性與促進新知識的形成,是以書籍內容為主的數位化計畫 。除此之外MBP也重視數位化技術,如:光學符號識軟體(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 OCR)的準確性、建構性後設資料的自動產生、智慧型索引…等。

 

  由於MBP含有書籍全文檢索的功能,因此在書籍的版權方面也須格外注意,MBP的書籍來源多半為大學院校圖書館的書籍,或是技術報告、政府文件之類,某些由大學院校自行出版的出版品取得版權較為容易,並會在掃描後歸還圖書館,其他書籍則部分來自募款單位或是於圖書館更新書籍時取得部分淘汰的書籍。但大致來說MBP所收藏的書籍與Google不盡相同,除上述來源之外,MBP也收藏聯合國食品與農業組織與的相關文件。

  (more…)

網路新貴-VLOG

發表日期: 2008-05-27, 點閱數: 3,521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淑惠

  

  繼部落格(BLOG)、無名小站快速竄起後,現在又發展出另一個新興產業-VLOG。所謂的VLOG (Video Blog)-影音部落格,簡單來說就是會動的部落格。早期的Blog靠的是作者的豐富文字能力及圖片的表達,才能傳達出要表現的內容,但總覺得好像還少了點真實感,也就是因為如此,才加速了VLOG的發展。另一方面VLOG主要都是以動態的內容呈現,對民眾來說動態影片所表達的內容遠遠超過於靜態,所以接受度也相對來的較高。只要利用DV、手機、相機等簡單的工具每個人就可以成為VLOG上的主角。透過VLOG,增加了大家show出自己的機會,有人利用它來記錄生活、也有人利用它來當作表演的舞台,所以在VLOG中各式各樣有趣的影片內容都有,因而成為新新人類中熱門的網路活動之一。VLOG是由國外開始發展起的,在台灣目前還算是剛起步而已,投入發展的公司有年代數位媒體的「I’m TV」、遠創的「Play Blog」等,知名入口網站奇摩、蕃薯藤、新浪網等,也紛紛投入VLOG服務的開發。目前以「I’m TV」的發展最為成功,該網站的影片數已達7.4萬個;網友自行開設的VLOG也有3.14萬個,短短時間,已造成台灣一股VLOG風潮。放置於網站上的影片都是採可免費公開播放、重製的,所以藉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的力量,想必在不久的將來,台灣又會多出許多出色的網路明星。

 

  目前台灣最先發展VLOG的是年代數位媒體的「I’m TV」,網站會員主要分為一般會員及升級VIP會員,差別在於VIP會員是需要付費的,但相對來講所提供的功能及權利也要來得較多。

  (more…)

從Web2.0時代看Metadata新應用模式-Folksonomy

發表日期: 2008-05-27, 點閱數: 2,828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 高芷彤

 

網站介紹:www.Flickr.com

 

  當Web2.0時代來臨,使用者擁有網站內容架構的主導權時,傳統資訊分類方式是否仍適合使用者建構網站資料庫的內涵?以Flickr相片社群網站為例。

 

Web2.0時代

 

  「Blogger」一個新的名詞誕生,引爆網路世界的革命現況。Blogger顧名思義是指網誌作者,寫Blog的人,也稱作部落客、博客等解釋。繼九十年代網路泡沫化後,網站經營者開始重新思考過去的失敗並吸取成功者的構想以及經營模式,網站逐漸從傳統以銷售轉為提供服務建構平台為導向,網站釋出內容的主導權,用戶從被動瀏覽網路到主動參與網路架構內涵,使用者開始有了擁有權利以及姓名。此模式源於O’Reilly Media公司CEO Tim O’Reilly所提出的Web2.0概念,在此概念下網際網路從「靜態網頁集合」轉向「提供軟體服務」的演進概念,特別是一些支援自助出版或參與協作的服務。網站不再是靜態,而是能和使用者互動了解使用者的需求進而提供服務。以「無名小站」為例,國內交大大一學生成立創立於1999年,最初無名小站以BBS概念結合BLOG以及相簿,提供全台灣超過四十五萬的上網人口一個園地,網友透過網路相簿放上自己的相片show自己,透過網誌紀錄心情點滴,更成為出版業者發掘新書的重要來源,彎彎的《可不可以不要上班》、化名Lowes撰寫的《原來我不帥》等書便是如此。當時無名小站站如其名,2005年「無名小站」已是台灣上市公司,目前台灣使用人口更超過250萬人,從全球網站流量排名顯示擠入全球前100大網站。

 

  Tim O’Reilly和John Battelle舉出Blog、社區照片共用服務(以Flickr為代表)、集體編輯服務(Wikipedia為例)和社會性書籤服務(Delicious)等以使用者為中心的Web現象,促使資訊在網路的產生、共用以及擴散的傳統概念轉變,同時也影響軟體業者的開發。Yahoo!奇摩總經理鄒開蓮表示,「Web 2.0的精神是將原本單向的服務,轉變成由網友共同參與互動的網路溝通。而Yahoo!奇摩Widget工具正是Web 2.0精神的展現」。

 

資訊分類-Metadata的新面貌

 

  資訊分類是在期望能在大量的資訊中達到在混亂和有序之間的動態平衡。Metadata是關於資料的資料,為建構網站「Information」數據來源,用來描述、組織以及發現網際網路大量訊息,隨著Web2.0時代的來臨傳統依照學科對資料作分類的等級是分類法或依照不同屬性來查找資料的分面分類法是否仍適用?依照Tim O’Reilly以及Battelle在Web2.0會議中總結關鍵原則指出Web2.0是分享和參與的架構趨動的網路效應、是以Web作平台將數據變為「Intel Inside」等特色,降低分類技術門檻勢在必行,以提供使用者容易架構網站內容提高參與。Google專注於用戶需求以及發展核心技術,憑藉用戶鏈結網站-PageRank,而非資料的本身Metadata來判斷訊息的價值。2005年初,一種由用戶參與和主導的資料組織的方法-Folksnomy自由分類法,被廣泛關注,迅速在Technorati、Myspace等多個系統中推薦應用。自由分類法降低了應用門檻,用戶只需通過平面化的自由關鍵詞進行分類,再以網路共享的方式分享,同時影響傳統資訊組織,呈現另一種面貌。

 

Flickr vs. Folksonomy(自由分類法)

   

 

 

(圖表 1、資料來源:www.alexa.com。)

 

  Flickr.com是一個提供使用者擺放照片的相片社群網站,由加拿大魁北克Ludicorp公司所設計於2002年成立,提供一個能分享數位相片的平台網站,採用網際網路目錄機制,用戶可自行對自己感興趣的資料定義相片的關鍵下進行分類,並與他人共享標籤的過程以及結果。「資訊的民主化是該網站最有趣的部份」解答搜尋網站GuruNet執行長Bob Rosenschein表示。「他們不一定每次都很精準,但這都是網友所談論的真實主題,若數量夠龐大,也是有數字的可信度,這就是群眾的智慧」。此網站於2005年3月被美國Yahoo.com公司所併購。

 

  網際網路的多元化提供使用者不同服務,以目前備受注目的搜尋引擎Google為例,其專注於技術的研發,有別於Yahoo、微軟等大型入口網站以提供各種不同領域之服務為主,希望能留住使用者,Google提供一簡單的檢索框介面,協助使用者在大量的資訊中迅速搜尋到正確的訊息為主,專注使用者需求並提供專業技術則較似於網站出口,開創另一新局面。Flickr的相簿社群網站同樣專注於技術,Yahoo發言人Joanna Stevens表示,決定購買Flickr的主因不在於數位照片,更重要的看在Flickr的技術與其聰明的創始小組。「在那麼龐大的資料庫中尋找東西時,網友需要的不只是搜尋而已,而是需要更多面向來尋找資料。」Stevens表示,「Flickr的優點是能彌補Yahoo下一代服務的不足。」

 

  在Flickr的Hot Tags將文字大小與對應圖片的多少採用正比的方式呈現,圖像化地貼近使用者視覺感官。使用者可標識(Tag)感興趣的內容,提供一至多個Tags,無需了解傳統專業的DCMI或查詢杜威十進制分類法的分類原則,Flickr相對降低了資訊分類的門檻。當檢索者看到Tags不適合時可增加或修改,另外常用的Tags則會依字順形成圖表。也就是說在Flickr中標識(Tags)是隨用戶使用不同標識(Tags)而有內容動態的更新,Tags圖表中有些大有些淡出,用戶可隨時發現目前分類的趨勢。使用者經驗公司Adaptive Path創始人Peter Merholz表示,「Flickr這類網站的衍生效應是資訊的全球目錄化」。

 

  

 

  Tags的自由分類法滿足用戶的視覺偏好以及讀圖的心理,較搜尋引擎的輸入框更直接。雖自由分類較無傳統分類來的有等級結構且有較無法精確描述資訊,但從全球網站流量排名顯示,成長速度相當穩定,也許在現今網路成熟且逐漸開放式的環境下,Tag的自由分類法會更貼近使用者需求以及偏好,RSS技術繼Epinions創始人R.V. Guha表示,自由分類法理念在於,「我不強迫大家使用相同標籤,也因此整個系統會更豐富,呈現原創者所沒有想到的突出現象。」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典藏成果展示與宣傳子計畫

發表日期: 2008-05-27, 點閱數: 2,911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高鈺茹

 

【數位典藏計畫宣傳影片】

 

  您也許已聽過數位典藏計畫,也曾運用過它豐富的網路資源,但您或許不曾思考過,需要花多少時間與人力,才能將幾千年來保存的檔案文獻數位化,也並不知道,一張可以在網路上任意翻轉的3D動物標本影像,是拍攝了432張圖像後,再一一組合而成的…

 

  影片中除了呈現數位典藏計畫執行四年以來產出的豐碩成果之外,更帶領觀眾一探數位化工作背後的艱辛歷程。數位典藏計畫所做的努力,?的不只是將一件件實體的物件數位化,更希望能再現文物新生命,綻放臺灣的文化魅力!

 

   

動物主題影片拍攝現場(2005.11.11)

 地點:臺灣大學昆蟲館 

植物主題影片拍攝現場(2005.11.15)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彭鏡毅先生(左)
與助理人員於中研院植物溫室協助影片拍攝 

   

人類學主題影片拍攝現場(2005.11.07)

地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整體計畫宣傳影片拍攝現場(2005.11.09)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黃寬重先生接受訪談拍攝 

 

  (more…)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藏石刻本資料網站分析

發表日期: 2008-05-27, 點閱數: 3,326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 溫敏宇

 

  北京大學圖書館收藏歷代金石拓片二萬餘件,選擇其中100種拓片做為樣本提供檢索。資料庫名稱為「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藏石刻本資料」,此網頁提供文字檢索,可依需求,根據全文、名稱、原提名、年代、出土地點、版本,藏拓及拔印及文獻記載等分類檢索,便利讀者查詢。

 

  首頁介面設計極簡,分為畫像石與文字拓本;文字拓本依年代分類,畫像石依原拓碑地點分類,此外,畫像石網頁還另外區分為兩界面,一為所有圖示顯示介面,一為數位影像檔搭配其後設資料描述,其後設資料包含標題名稱、原提名、年代、出土地點、查考資料(版本及文獻記載)。較特別的是,文字拓本之編目介面有1.5*1.5cm小圖示,畫像石拓本介面無則無。

 

  估計數位影像檔顯示大約為72dpi,按圖示可放大縮小,每頁提供DJVU看圖軟體連結,可連結至網頁免費下載,其支援Wondow 98與Wondow XP,縮減看圖速度;因其數位化影像全數以黑白數位檔呈現,所以網頁下方也提供黑白比例尺供使用者做色彩校正;網頁中間標示此資料受日本著作權法保護。

 

   (more…)

Television News Archive使用者付費機制

發表日期: 2008-05-27, 點閱數: 2,882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 程婉如

 

  繼「Television News Archive資料庫查詢介面」一文介紹檢索介面之操作後,本文針對此計畫內使用者付費機制再進行探討。首先說明計畫內所典藏的電視新聞會以錄影帶形式寄發給付費索取之使用者,其中又分為兩種選擇方式:

 

一、直接複製

 

  此方式為該機構提供最簡單且便宜之服務,使用者可依照自行所需申請複製夜間新聞時段、特別新聞集錦等,索取費用如下表:

 

使用者類型  索取費用(每半小時) 
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學生  美金US $25元 
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職員  美金US $25元 
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全體教員  美金US $25元 
贊助機構  美金US $25元 
各大教育機關  美金US $50元 
K-12各級學校師生、職員  美金US $50元 
個人研究機構  美金US $100元 
政府機關  美金US $100元 
非營利組織  美金US $100元 
商業團體  美金US $100元 
公立圖書館職員  美金US $100元 
新聞媒體傳播業(電視、廣播、印刷)  美金US $100元 

  (more…)

< D-Lib Magazine>網站簡介

發表日期: 2008-05-27, 點閱數: 3,029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 梁美珍 

  D-Lib Magazine是由DARPA 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經費支持下,結集了數位圖書館的研究與發展訊息的電子雜誌。於每月的十五日出刊,一年出版11期,其中七月出版的是七八月的合刊;每月出版有關電子圖書館研究的成果,評論、簡報,會議的消息以及資源整理等。

 

  它提供每月當期出版有關數位圖書館的革新和研究課題的期刊。主要包括期刊版本、書評(Book Review),並且提供期刊內容的檢索、所有過期期刊之內容瀏覽、期刊單篇著作作者之索引、期刊書名索引等。

 

  此電子雜誌主要目的在於提供數位圖書館一個適時、有效率的交流平台,讓進行圖書館數位化的研究員及學者交換訊息,吸收新知,並發展在分散式環境下有關數位圖書館的使用評估。其中有舊刊專區(自1995至今的現刊),讀者不但能查詢到美國相關圖書館數位化歷程重要的資料,其中值得參考的文獻資料也可藉由此網站作連結,甚至是各國的相關題材,不但可以在網站上找到當期及歷史的議題,並可藉由關鍵字查詢到所需要的相關資料。此網站幫助從事數位化工作的成員從各方面去了解圖書館數位化所涵蓋的各項範圍。

  (more…)

保存臺灣歷史文獻及影音紀錄—臺灣記憶(Taiwan Memory)網

發表日期: 2008-05-27, 點閱數: 3,073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 陳秀華

 

  國家圖書館在民國九十一年時,開始主辦教育部的「圖書館事業發展三年計畫:知識資源基礎建設」,其中,在第九子計畫便是將國家圖書館所收集之各種臺灣地方文獻資料,規劃建置了臺灣記憶的網站,期望能帶給大眾一個認識早期臺灣社會文化的平台。

 

  在這網站中,資料類型包含有新聞、照片、明信片、碑碣拓片、視訊隨選、報紙、期刊、地方志、古籍等,主題也含括了宗教、科技、社會、史地、文學、藝術等層面,透過文字、圖像、影音等數位化媒材,呈現出這些多樣的文獻資料。各功能選項所包含的內容,簡要介紹如下:

 

  1. 圖書文獻:內含「館藏光復後台灣地區官修地方志目錄」、「館藏光復初期台灣地區出版圖書目錄」、「館藏日治時期出版圖書目錄」、「臺南市立圖書館館藏日文舊籍」及「客家圖書文獻資訊網(先導系統)」等資料,除了各文獻的目錄外,亦將全文影像掃瞄後呈現。
  2. 圖像:與圖像有關的收藏皆放置於此區中,包括臺灣日治時期的照片、明信片,以及日治時期的畢業紀念冊、早期發行之各期愛國獎券等。
  3. 史料:主要是「臺灣碑碣拓片」、「古書契」及「台灣家譜」等三類收藏
  4. 人與事:所放置的內容是與臺灣人物、事件有關的文獻或影音資料。其中影音的資料來源,是取自臺灣電視公司從民國51年開播以來的每日晚間新聞。
  5. 特展館:將所收藏的數位資料,選擇幾個特殊的主題進行展示,目前有「19世紀臺灣攝影圖像展」、「都市容顏 - 臺北市老建築」、「丹青憶舊 - 臺灣先賢書畫」、「臺灣碑碣的故事」等八個特展區,呈現出與其他展示項目不同的展覽方式。
  6. 檢索:利用關鍵字查詢資料庫中的資料。
  7. 隨選視訊:除了新聞影音資料外,還有與臺灣歷史、地理、生態、人物、文學藝術、傳統戲曲、戲劇等等專題主題館。利用隨選視訊系統(VOD),讓使用者可以看到高解析度且流暢的視訊影像。

  (more…)

這個搜尋引擎…究竟邪不邪惡?—《翻動世界的Google》及其他 (待排版)

發表日期: 2008-05-27, 點閱數: 2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江仁傑

翻動世界的Google (原英文書名:The Google Story )
作者: 大衛.懷司(David A. Vise)、馬克.摩西德(Mark Malseed)
譯者: 蕭美惠、林秀津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6 年 03 月 20 日

The Google Story
Hardcover: 336 pages
Publisher: Delacorte Press (November 15, 2005)
Language: English
ISBN: 055380457X
—————————————————————————–

前陣子,好多辦公室流傳著一封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e-mail,上頭圖文並茂地介紹了Google美國總部種種天堂般的工作環境:免費美食、玩樂設施、健身運動設備、鋼琴、滑板車、洗衣間、帶小狗來上班、隨心所欲布置周遭、自由、開放、活力。這自然引起所有上班族的豔羨之情——當然,你最好不要就此跟你的老闆要求比照辦理,否則老闆會叫你回家吃自己,或者請你乾脆去Google上班。

【朝氣蓬勃的新興企業】

《翻動世界的Google》這本書(以下簡稱《翻動》),變本加厲地介紹了種種網路流傳的Google事蹟(當然也可以稱作奇蹟),以致於被一些讀者稱為「這簡直是Google宣傳手冊」,也有人認為書中的資訊很遺憾地太不詳細了(除了那個Google「執行主廚」的炸雞秘方之外)。不過,書中還是很有些引人注意的故事,包括兩位創辦人的猶太人家庭背景、特立獨行的理念、從博士生研究室到萬眾矚目之新興企業的超高速發展史、拍著雪白雙翼翩然現身的「天使投資人」提供適時的幫助、全神貫注於創新的技術、與眾不同的商業模式、與各大網路公司及傳統企業的交戰或合作、IPO(股票公開上市)前後湧現的許多批評、股價不受網路泡沫影響、從85元神速地竄升為300元(現在是400),以及Google現在與未來的種種可能的或(也許)不可能的計畫——例如將搜尋引擎植入腦中這類科幻式的狂想。

由於中英文的網路書店已經有了《翻動》的介紹、內容試閱,以及讀者評論,所以我就不必作什麼全面的介紹了吧,只要提出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就行。而且,原書的出版是2005年,有些章節的資料只到2004年底,象Google這樣還不斷在「翻動」的現象,自然還需要一些補充。

【「少年成長幻想小說」式的創辦人經歷】

首先,《翻動》跟其他介紹商業的書籍一樣,必然要對書中主角:成功的公司創辦人作一番介紹。只是這次介紹的人物,比起白手起家或辛苦經營的企業家,更具有戲劇性,更容易成為新時代崇拜的對象。在網路時代,由Google兩位創辦人布林(Sergey Brin)與佩吉(Larry Page)在短時間之內所造就的種種奇蹟,如此迅速、如此另類(或者說創辦人「有個性」),還跟自己請來的執行長施密特(Eric Schmidt)惡作劇,頗有「少年成長」類的幻想小說風格。

眾所周知,這類小說通常是描述主角(們)在世界(真實背景或架空的)探險、成長,學習或自創神奇的武功(或魔法,或程式演算法),遭遇越來越多的困難與人物,最後成為絕世高手或其他什麼的頂尖人物。《翻動》之中關於兩位創辦人的故事,看起來就是這個味道(甚至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止一次想起黃易的玄幻小說《大唐雙龍傳》的兩位男主角…-_-|||)。也許就是因為其快速成功的真實傳奇,所以兩位創辦人很容易被視為偶像。這當然不是在影射《翻動》像小說一樣杜撰了情節,而是因為它令人驚訝的程度。

【神秘醬料:Googleware】

《翻動》也試圖解釋Google及其創辦人的巨大成功。作者創造了一個名詞:Googleware,來形容Google具有超級的運算能力,能在越來越多的數位化資料中找出使用者所需要的東西,是集合了軟體與硬體兩方面的功能,不是只依靠一個更聰明的程式演算法,也不是只依靠使用硬體的革新方式,而是兩者的結合。

軟體方面,所指的是佩吉演算法(Page Rank)為主的程式,能夠處理「蠕蟲」在各網頁蒐集來的網頁,將每個網頁依照被其他網頁連結的次數(如同一篇論文被其他論文引用的次數)來評分,而且被越重要的網頁(被連結次數越多的網頁)所連結,評分就越高。有了佩吉的演算法,再加上舊有的搜尋引擎處理關鍵字的能力,Google有了其他搜尋引擎所無的快速與正確性。這種運算方式,也成為外界難知細節的、可以買賣的商業機密(Google就賣給了Yahoo)。

在硬體方面,布林與佩吉喜歡使用自己的方式(後來發展成獨門秘方)來組裝電腦,把許多台個人電腦去掉不需要的部分,然後拼成超級電腦,不但有更佳的功能,而且還更節省成本。Google的機房,也因此成為機密重地,極少人能夠參觀(或許《翻動》的作者也沒能進去)。

【依靠搜尋來賺錢的方法】

至於Google是怎麼賺錢的,作者寫道:「許多聰明人不知道該公司如何賺錢」——我也曾經是這種聰明人——,因為Google放置廣告的方式十分靈巧。在免費提供給所有上網者的Google搜尋引擎,在搜尋結果的顯示頁面的右側,有時會出現一排有點兒語焉不詳的「贊助商連結」,事實上,那就是廣告,但很多人不知道那是廣告。Google把跟使用者搜尋之關鍵字相關的廣告,列在一旁,每次使用者的點閱,廣告商再付錢給Google,而這些廣告的排序,除了要看廣告主購買這些關鍵字的金額之外,google堅持也要跟搜尋者需不需要有關,被擊點次數越多的,排列越上面。Google說,這種廣告方式有很多好處,人們不會看到不相關的廣告,廣告商的錢也能花在刀口上。然而,搜尋結果與廣告的區分標示得有些模糊,這一點被人指責是近乎欺騙,跟Google所標舉的「不作邪惡之事」(You can make money without doing evil)的原則不符。

 

  不過話又說回來,在Google的作法之前,更多提供搜尋功能的網站,是明目張膽的把搜尋結果跟贊助金額掛勾,直接影響搜尋結果,而Google的處理方式,起碼把搜尋結果與「贊助商連結」作了區分,已經算是一種進步,比較能維持搜尋結果的正確性不受商業左右。此後,其他網站要嘛就是在某種程度上效法Google的作法,要不然就是等著被使用者質疑,最後被取代。

【所謂的「Google經濟體」】

越來越多的公司願意把廣告經費投入搜尋引擎,使得標售關鍵字成為一門重要的生意,而且不限於Google得到好處而已。專門幫廣告主提高在搜尋引擎排名的公司,也應運而生,他們還會以各種經驗老到的刁鑽方式,幫助廣告主買下Google上的某些關鍵字。而關鍵字的買賣,只不過是作者所說的「Google經濟體」的一角。

關鍵字買賣也引起官司。原本Google像Yahoo一樣,不允許已被正式註冊的商標名稱,被其他公司購買為廣告關鍵字;但在股票公開上市之前,Google卻放棄了這種規定。許多人批評,這是為了擴大營收、提高新上市的股價,Google因而出賣了自己的原則。一家大公司的商標名稱在Google上被競爭對手購買走了,因而向法院提出訴訟,指控Google在關鍵字買賣放棄把關,是一種違法行為,必須為此進行賠償。不過,Google成功的贏了這場官司,把註冊商標被搶奪的責任,歸於那些前來搶奪關鍵字的公司。

Google的成功不僅是商業上的,它的搜尋引擎免費、快速、成功率高,是Google被大家接受的最主要基礎。這使得Google幾乎不必在行銷上花錢,主要依靠口耳相傳來建立品牌、推廣產品,另外還有傳媒報導的免費宣傳,而一些狂熱者也幫了忙。許多科技業或新聞界的使用者,成立了搜尋引擎的觀察網站或部落格,來討論這項網路利器,其中,Google經常受到良好評價,而其中一份「搜尋引擎觀察」網站,最後也從小網站成長為傳媒公司高價收購的網路報。這是Google經濟的又一例子。

【激烈的人才大戰】

圍繞著Google的種種奇蹟,該公司怪異而有活力的企業文化,以及不斷賺錢的前景之下,甚至於道德上的制高點,在軟體業之中引起明顯的效應。許多曾待過其他大網路或軟體公司的人才,不斷被吸引到Google,Google甚至「厚著臉皮」(作者語)到微軟總部的同一條路上設立辦公室。Google與微軟搶奪軟體人才的大戰也延燒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國(以李開復從微軟跳槽到Google而吃官司的事件最為有名)。

就目前來看,微軟在這個「人才大戰」中有些吃鱉,因為Google這家新興公司的清新形象,且提供優質免費的搜尋服務而贏得人心;而微軟方面,則被控壟斷、陷入「反托拉斯法」的爭議,使其形象看來像是個不擇手段的大怪獸。作者認為,「許多優秀的工程師對於是非、正與邪等哲學問題有著強烈感受」,因此在錢景看好的前提之下,又兼具道德上的正當性,就能化為強烈的吸引力來招攬人才,並進一步影響整個社會的觀感。

【文化上的種種影響】

在社會文化方面的影響,也很快觸及一般人的生活。

Google以免費搜尋為號召,改變了幾乎所有網路使用者尋找資料的方式。學者、研究者也可以使用Google Scholar找到資料,Google Print的計畫,則試圖將人所有書籍掃瞄上網,很可能將徹底改變知識儲存與傳播的途徑。對教育的影響也很顯著,學生寫報告、老師審閱報告的方式,也必定因為網路資料越來越容易搜尋而改變,Google等搜尋引擎是懶惰者的福音,也是用功者博覽知識的利器,至於認真的老師,則必須改變評量學生書面作業的方式,或者需要評斷學生是否以「複製、貼上」的方式來交差了事。某人的犯罪紀錄,可能在某個不起眼的網路角落刊登過一次,就永遠存在Google的網頁資料庫,變成一輩子的麻煩,阻礙了真正想自新者的機會;某些不太想讓人看到的尷尬相片,也因此得到永存。

「被Google」,或者自己Google一下自己,漸漸成為很多人都有的經驗;在約會、面試、談生意之前,或純粹好奇,或多管閒事,都有即時免費的資訊可以取得。這種人際關係上的小技術,在幾年前是不可能的。

【接下來,爭議越來越多…】

隨著Google越來越深入人們的生活,Google的不斷累積無數用戶的資料,以及公司本身不斷變大,越來越具影響力,對它的疑慮也逐漸產生。人權團體曾經反對Google在它所提供的1G免費信箱中置入廣告,因為這些廣告是與郵件內容相關才會顯示,這就表示Google會搜索使用者的私人信件。另外,也開始有人提出要在法律層面明確規範這家公司,還有許多公司因為種種商業因素而控告它,爭議性似乎越來越大。

除了《翻動》中所敘述過的之外,在此也補充另外的一些批評。這些批評有的是因為《翻動》出版的時間限制而來不及收錄,有的則被一筆帶過,但卻十分重要。

【Google Print計畫是否侵犯了著作權?】

Google Print計畫侵犯了智慧財產權的問題,是近來主要的爭議之一。這項計畫的野心,是要將所有人類書籍知識掃瞄上網,讓網路世界可搜索的資訊有更豐富、更可靠的來源。但是許多擁有版權的原作者,十分不滿Google的掃瞄書籍上網的一些方式。

2005年9月20日,美國作家協會(Authors Guild)在紐約州法庭控告Google公司的Google Print Library Project(Google列印圖書館計畫) 「厚顏無恥」明目張膽地侵犯著作權,作家們聲稱,只有著作的的合法所有權人,才有資格決定如何發佈、流通其作品。 美國作家協會有8000多名作家成員,是美國最大的出版作家組織。該協會要求Google為每一次侵權支付賠償,並請求法院禁止該公司未支付費用就拷貝受版權保護的圖書內容 。

 

  同年10月19日,美國出版商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在美國曼哈頓地區的法院對Google提起。在起訴書中,出版商協會指控Google為了追求自己的商業目的,推動Google Print Library Project,而給出版商帶來了「持久的、無可挽回、迫在眉睫的傷害」 。

 

  Google則聲明,書籍上網之後,使用者僅能搜尋哪些書上有沒有特定的關鍵字,並且只能看到關鍵字前後的小部分內容,不可能看完整本書(其實,網路上有流傳破解方法),查詢的部分也無法列印、複製,而且被搜尋到的每本書,都有書籍典藏所在地之圖書館的資料,或者購買該書的網路書店網址。因此,書籍內容上網的計畫屬於「合理使用」(fair use)的範圍,符合公眾利益,也並非侵犯著作權,反而是替被搜索的書籍作宣傳。

 

  作者與出版商控告Google公司Google Print計畫的案件,在法律上來說,雙方的勝算不相上下,因為模糊的著作權法律留下了大量的爭論空間,而且新科技衍生的問題又沒有前例可循,這使得Google和出版商之間的這場恩怨預計在二年後才會有審判結果。

 

 

  Google Print引發的疑慮,在於數位科技對著作權可能造成的侵害;更清楚地說,這是網路公司、圖書館、出版商與作者的各方利益之間,以及「著作權者的利益」與「網路上芸芸眾生的公眾利益」之間,應該如何取捨的問題。

 

 

【Google在言論自由上令人擔憂的立場】

 

 

  另外一項指控也很嚴重,雖然在法律上沒有顧慮,卻損及它清新的道德形象。Google被指為了進軍中國市場,而犧牲了「言論自由」的原則;但在另一方面,Google卻又拒絕美國政府提供使用者的資訊,被譏為「偽善」、「雙重標準」。

人權團體嚴詞批評Google、微軟、Yahoo、及思科(Cisco)四家公司,為了在中國的商業利益,配合中國政府進行網路檢查,使某些具有政治敏感性的關鍵字,無法在設於中國的伺服器上被搜尋到(例如google.cn);Yahoo並因提供用戶資料給中國政府,導致這名用戶——中國作家施濤,為了他發表的言論而被判刑十年。這件事在崇尚言論自由的美國幾乎已經變成醜聞,引起眾怒,美國國會甚至在2月15日為此舉辦聽證會,有議員指「這太令人驚訝了」、「令人憎惡的勾結」、「簡直是恥辱」。這些網路公司之中,有些曾在別的場合中替自己解釋(在聽證會上則無):以中國的情況來說,有限制的資訊,總比完全沒有資訊來得好一些。

但是就Google來說,情況可能更令人不能接受。2006年1月,美國司法部要求幾家網路搜尋巨擘交出使用者搜尋資料,包括微軟、Yahoo、Google、AOL(美國線上)等,以便在網路上防止、追蹤兒童色情訊息的散布。其他公司決定配合,但Google卻斷然拒絕,司法部因而提出訴訟。這雖然導致Google的股價暫時下跌,卻贏得眾多人權團體、隱私權團體和廣大網友的讚揚,因為許多人認為,司法部的過火作法侵犯了所有網路使用者的隱私。

不過,也有人趁此機會提出更重要的疑問。例如網路權利監督組織「電子前鋒基金會」的律師質疑,Google將用戶所有搜尋列入紀錄的政策是否適當(大部分搜尋紀錄,都能辨識出用戶是誰)。不料,不久之後就傳出Google配合中國政府篩選言論的消息,使一些人對於Google具有建立「老大哥」式監控體制的潛力,感到十分憂慮;而Google對待美國政府與中國政府的不同標準,也讓人懷疑它「不作邪惡之事」的原則,是否能真正堅持。

【關於「生物竊盜」的指控】

對於Google的最新指控,則是有關於基因資料庫研究的「生物盜竊」。反生物盜竊聯盟(Coalition Against Biopiracy)在2006年3月指出,Google與基因研究機構攜手合作,建立一個可搜尋的線上基因資料庫,是一種「生物盜竊」(biopiracy)的行為,即「壟斷基因資源」、「未經授權使用生物資源」。在《翻動》之中,介紹了Google以它強大的運算能力,協助蒐集了大量基因資料的研究機構進行分析、比對,且其精密程度足以辨識個別基因和蛋白質的運作單位。在未來,就能創造出一個基因目錄,記載地球上所有基因的特點,瞭解它們的演化過程;而一般人上網就能查詢自己的基因,也能使「個人化藥物」的時代提早來臨,醫師開藥時就可以針對每個人的基因特質來用藥,不必再以一般人的平均值做為用藥假設。但是,反生物盜竊聯盟卻認為,這種基因庫蒐集了大量基因組,又牽涉上Google這種人人都可使用的強力搜尋引擎,難保不會被遭到濫用。

目前,對於Google在基因庫研究方面的涉入程度與細節,絕大多數人所知不多,因為Google認為此事「並不影響現今的營收與獲利」而沒有主動告知股票所有人與社會大眾。此事牽涉到每個人都有的基因,卻又如此神秘,當然要引起許多疑慮了。

總之,Google的技術與各種活動,已經深入了越來越多的網路、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傳播、生物…等等層面,而這一切變化,都是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造成的(Google公司成立於1998年),仔細一想,確實讓人驚訝世界變化之快。

Google仍在翻動中,這個世界也是。不管喜不喜歡,我們都必須密切注意這個動來動去的Google。不只是因為它不時提供很多很炫的新服務,還因為它「不作邪惡之事」的承諾應該要有人盯著,更因為它關係到太多人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