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師府到布袋戲博物館圖‧文 / 李孟勳 老師府即大龍峒陳悅記祖宅(位於今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四段231號),目前列為國家三級古蹟。清代大龍峒地區文風鼎盛,出了許多舉人、秀才,有「五步一秀,十步一舉」之稱,尤其是位於港仔墘的陳家一門就有三位舉人,其中的代表人物陳維英,作育英才無數,人尊稱陳老師,因此陳宅又稱為老師府。而老師府與布袋戲的關係,得要從一位傳奇人物的誕生說起。 日治時期,1910年農曆11月27日,台北大稻埕北門附近的太平町一丁目(今延平北路一段),一個普通的人家,誕生了人間國寶李天祿。他的父親許金木(入贅李家,李天祿從母姓)也是布袋戲師父,曾創立「華陽台」戲班,師承泉州南管布袋戲一代宗師陳婆的大弟子許金水。李天祿從小跟隨嚴格的父親學戲,很早就顯露演師的才華,有一次在偶然的機會下,首度與人稱「貓婆」的師祖陳婆同台演戲,年輕的李天祿初生之犢毫無懼色,精湛的演技還獲得師祖的讚賞。 20歲時,李天祿因擔任「樂花園」戲班的頭手,認識了班主陳阿來的女兒陳茶,後入贅陳家,陳家就是大龍峒望族陳悅記後代,李天祿因緣際會住進了老師府。兩年後,長子陳錫煌出生,李天祿人生也邁入新階段,同年成立「亦宛然」布袋戲班行走江湖,很快闖出了名號,今天「宛然」一派的金字招牌已遍及海內外 ...《Read More》
留住你我的棒球記憶─台灣棒球數位典藏計畫圖‧文 /林信成、黃文彥 台灣棒球發展自1906年成立第一支棒球隊「台灣總督府中學校棒球隊」開始,自此棒球與台灣緊密相依,至今逾百餘年[1],伴隨著台灣人度過每一個重要時期。 日治時期之嘉義農林棒球隊,總共五次打進甲子園大賽。戰後時期「呷飽看野球」,棒球變成台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台電、合庫等都是此一時期創立的。三級時期之紅葉少棒隊、金龍少棒隊、「北華興、南美和、東榮工」等棒球名校逐漸發光發熱。成棒時期台灣在國際賽屢創佳績,1992年首次將棒球列入正式項目的巴賽隆納奧運會更奪得第二名,台灣棒運在此達到巔峰,挾著這股氣勢掀起職棒熱潮… 時至今日,王建民、郭泓志等人在美國大聯盟出賽,以及國際賽事如亞錦賽、世界盃、奧運等,台灣人莫不聚精會神地守在電視機前為棒球健兒加油打氣,也成為台灣人的共同記憶。 由此可見棒球在台灣有其特殊的歷史定位,近年來國人也逐漸意識到保存棒球文化資產的重要性,於是有許多單位及個人紛紛投入棒球文化資產保存的行列,但仍不及美、日等國。美國、日本皆以棒球為國球,對其棒球發展歷程及棒球文物的保存都非常重視。位於紐約古柏鎮的美國國家棒球名人堂博物館(National Baseball Hall of Fame and Museum,簡稱美國棒球名人堂)在1939年成立。日本財團法人野球體育博物館也於1959年成立,目的皆是要對這項運動文化資產的保存及有傑出貢獻的人物致敬[2]。同樣以棒球為國球的台灣,截至目前為止,雖有紅葉少棒紀念館、澄清湖棒球博物館和興農牛隊史館等常設的地方性棒球文物館[3],卻還沒有一個國家級的棒球博物館 ...《Read More》
十三行人的舶來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 / 黃婷鈺 馬路上來來往往的小客車,不是日系、美系就是歐系血統;捷運上穿著入時上班女郎手上提的、肩上背的,很多法國、義大利名牌包;菜市場的路邊攤成衣,不是Made in China就是Made in Korea。這些進口商品在現代台灣人的生活中已見怪不怪,然而你可知道在距今1800-500年前的史前十三行人,也擁有許多舶來品。 十三行遺址位於台北縣八里鄉頂罟村,淡水河出海口南岸,觀音山西麓海邊,現在有一座八里污水處理廠位於其上。距今1800-500年前,住在這海邊的十三行人便藉著水上交通的便利,除了和台灣島內的其他族群往來之外,還和島外的外國人交易,因此十三行人擁有許多的舶來品,包括台灣東北海岸宜蘭、花蓮及中部沿海一帶的陶器,還有中國大陸和東南亞一帶的銅錢、中國瓷器、玻璃器、珠飾等。十三行人將這些舶來品視為珍貴的物品,因此有許多被放在陶罐中當作陪葬品,陪伴死者長眠地下...《Read More》
來自山海文化的典藏圖‧文 林倩宇 穿著丁字褲的達悟族男人,正抬著繪有精緻圖騰的船隻準備進行下水典禮;阿美族人穿著鮮艷的服飾,佩帶華麗的帽子,正圍成一個大圓圈,手牽著手載歌載舞共同慶祝豐收;布農族人唱著著名的八部合音,祈禱小米能夠豐收堆滿倉。台灣原住民族的多樣性豐富了文化的特色,也許你無法一一親臨深入了解,但是透過影像的轉播,你仍可了解各族不同的祭典過程,欣賞他們身上穿的傳統服飾,配戴特殊的手工飾品,歡樂的唱歌跳舞舉行儀式。 優美、極具吸引力的嗓音,熱情、奔放有魅力舞蹈,獨特、傳統的編織與皮衣製作,這些來自山林間好友傳承了深具內涵與特色的文化習俗。即使隨著時代的演進,許多原住民與漢人的生活已沒有太大的差異,但各原住民族仍致力溫習自己的語言,保留傳統工藝與記憶,延續自己的文化特色。傳統文化是祖先代代相傳所遺留下來的,代表一族的信仰,更是祖先的智慧遺產,除了有不能捨棄的精神情感,更有不容遺忘的傳承使命。 ...《Read More》
|
生物多樣性資料 Metadata 在不同尺度的意義中央研究院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柯智仁 Metadata 中文的譯法應該還會分歧一段時日,不管是「後設資料」、「詮釋資料」都包含到原文的意思了,而對岸普遍使用的「元資料」筆者認為其實比較適合拿來當作 atomized data 的譯詞。再提 metadata 的原因是,在目前生物多樣性資料的整合工作上,metadata 已經開始指涉兩種不同類型的資料內容,為免將來的溝通過程因為聽眾有意無意地把 metadata 所指的資料限縮在其中一種,特此為文釐清。 數位典藏計畫啟動時,博物館及標本館的實體標本是數位化的主要對象,通常其成果是影像檔案,但計畫執行單位同時會將該標本的標籤資訊、館藏管理資訊與相關的採集、地理資訊一併著錄,此著錄的資訊即為數位化物件的 metadata。一般當我們要求計畫在結案時要將 metadata 上傳到數位典藏的聯合目錄,指的就是這些著錄資料。各資料生產者必須使用相同的資料規格(或標準)才能達到資料共享、流通的目的,以生物多樣性的標本資料而言,在國內我們建議使用 Darwin Core 記載之。 這些標本資料,影像的部分提供形態鑑定的參考依據,著錄的 metadata 則描述此標本,可視為一個歷史上的觀測資訊。換句話說,標本實體是此物種在過去的某個時空曾經出現的證據,此證據的相關資訊,在數位化的過程中著錄下來。標本資料整合的過程中,每個標本的 metadata 各自代表所描述的「物種出現資訊」,透過TaiBIF,這些資訊被視為「點」和全世界所有標本館的「點」資料在 GBIF 平台上一起呈現。 對於資料品質有點概念的人,可能會想問:「這些點資料真的可以這樣全部放在一起看而不會有任何問題嗎? ...《Read More》
~~數位島嶼電子報 歡迎您來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