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山海文化的典藏
圖‧文/ 林倩宇
穿著丁字褲的達悟族男人,正抬著繪有精緻圖騰的船隻準備進行下水典禮;阿美族人穿著鮮艷的服飾,佩帶華麗的帽子,正圍成一個大圓圈,手牽著手載歌載舞共同慶祝豐收;布農族人唱著著名的八部合音,祈禱小米能夠豐收堆滿倉。台灣原住民族的多樣性豐富了文化的特色,也許你無法一一親臨深入了解,但是透過影像的轉播,你仍可了解各族不同的祭典過程,欣賞他們身上穿的傳統服飾,配戴特殊的手工飾品,歡樂的唱歌跳舞舉行儀式。
優美、極具吸引力的嗓音,熱情、奔放有魅力舞蹈,獨特、傳統的編織與皮衣製作,這些來自山林間好友傳承了深具內涵與特色的文化習俗。即使隨著時代的演進,許多原住民與漢人的生活已沒有太大的差異,但各原住民族仍致力溫習自己的語言,保留傳統工藝與記憶,延續自己的文化特色。傳統文化是祖先代代相傳所遺留下來的,代表一族的信仰,更是祖先的智慧遺產,除了有不能捨棄的精神情感,更有不容遺忘的傳承使命。
台灣的原住民族群,目前政府認定共有阿美族、泰雅族、布農族、噶瑪蘭族、排灣族、卑南族、魯凱族、賽夏族、邵族、太魯閣族、鄒族、雅美(達悟)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共十四個族群。在極力保護傳統原住民族的文化過程中,國立台灣博物館「原住民文物典藏數位化」計畫,透過原住民文物的數位化收藏,讓大眾更加貼近、了解原住民族的生活與文化。
「原住民文物典藏數位化」計畫從二00三年開始進行,依年代及族群,將國立台灣博物館中所典藏豐富的台灣原住民文物進行影像與資料內容的數位化。第一年完成了平埔族、賽夏族與邵族的文物影像數位化,第二年則進行魯凱族與卑南族的文物數位化,第三年完成鄒族、布農族、達悟族的文物數位典藏,而近期完成的則是泰雅族文物收藏,與正在進行阿美族文物的數位典藏 。計畫主持人李子寧表示,原住民文物是台博館所收藏中最精華的部分,也是台灣目前收藏年代最早的原住民文物,大致年代是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眾多珍貴的原住民文物內容,希望透過數位方式在網路上跟大家分享,並做有效的文化推廣。
典藏泰雅文化
泰雅族分布於南投、花蓮以北的山區,是分布範圍最廣的原住民族群,以血緣為基礎,形成共祭、共獵的地緣部落,藤竹編器及紡織是泰雅族著稱的傳統工藝,文面習俗及獵首文化也是此族群突出的文化元素。
泰雅族的婦女是以織布技術的精巧來評定其社會地位,越精巧者,臉上的文面就越大。泰雅族的服飾大多用麻、毛和棉線所製作,衣服形制以方衣系統為主,依各種不同的場合穿上不同的服飾。織布主要使用腰帶式水平織機,織布分成平織和挑織的設計等,平織的布是以經線的顏色做改變所織成的條紋花狀,多用於披肩上;挑織形式則多用幾何花紋所織成的上衣,分有長衣跟短衣等形式。泰雅族人認為暗紅色具有驅鬼的作用,所以用薯榔將線染成暗紅色,衣服紋飾以象徵祖靈眼睛的菱形花紋為基礎再加以變化,菱紋代表著眼睛,眼睛代表著靈魂,也代表了祖靈,他們認為這樣祖靈就可以保佑他們的平安。
李子寧表示,泰雅族的藏品特色除了織品漂亮、製作技術優良外,也有用貝珠和小銅鈴裝飾而成的貝珠衣(lukkus-kaxa),或稱「織貝」,意為寶貴衣裳或金衣裳,是用一顆顆磨得不到一公厘大小的貝珠所串成,一件衣服可能就用了幾十萬顆貝珠製成。這是泰雅族最具特色的衣服,能持有貝珠衣者多為部落頭目、祭團首長、部落最富裕者或狩獵功績特出者,是一種榮耀的標誌,而女性則僅限於能織出各式樣長衣者才可擁有。昔日泰雅族人締結婚姻時,也有男方需送上珠衣、珠裙做聘禮。泰雅族人與其他海洋民族相似,重裝飾輕衣服,不論是具特殊的紋樣或是別具意涵的裝飾物,這些約定俗成的象徵圖紋、形式,凝結在服飾上世代相傳,建立起一種特殊的傳達網絡,別具意義。
台博館已有四萬件的收藏品,其中原住民文物大約有七千件,目前已經做基本的數位化了,民眾若有興趣都可自行上「原住民數位典藏」網站下載照片及資料說明等內容,裡面有非常龐大的原住民傳統資源,資料量可以說是國內最大的原住民文物數位資料庫。不只收藏泰雅族的文物,也可看到其他族群的藏品,如魯凱族、卑南族、賽夏族、邵族等族群文物,並配合相關文字解說。對於此典藏的意義,李子寧表示,這些文物都是原住民族祖先的東西,不僅和原住民族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對台灣其他族群來講,這些東西也代表台灣的文化,可以說是「台灣很重要的文化資產」。
國立台灣博物館原住民文物典藏數位化計畫: http://www.ntm.gov.tw/aborig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