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師府到布袋戲博物館
圖‧文 / 李孟勳
老師府即大龍峒陳悅記祖宅(位於今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四段231號),目前列為國家三級古蹟。清代大龍峒地區文風鼎盛,出了許多舉人、秀才,有「五步一秀,十步一舉」之稱,尤其是位於港仔墘的陳家一門就有三位舉人,其中的代表人物陳維英,作育英才無數,人尊稱陳老師,因此陳宅又稱為老師府。而老師府與布袋戲的關係,得要從一位傳奇人物的誕生說起。
日治時期,1910年農曆11月27日,台北大稻埕北門附近的太平町一丁目(今延平北路一段),一個普通的人家,誕生了人間國寶李天祿。他的父親許金木(入贅李家,李天祿從母姓)也是布袋戲師父,曾創立「華陽台」戲班,師承泉州南管布袋戲一代宗師陳婆的大弟子許金水。李天祿從小跟隨嚴格的父親學戲,很早就顯露演師的才華,有一次在偶然的機會下,首度與人稱「貓婆」的師祖陳婆同台演戲,年輕的李天祿初生之犢毫無懼色,精湛的演技還獲得師祖的讚賞。
20歲時,李天祿因擔任「樂花園」戲班的頭手,認識了班主陳阿來的女兒陳茶,後入贅陳家,陳家就是大龍峒望族陳悅記後代,李天祿因緣際會住進了老師府。兩年後,長子陳錫煌出生,李天祿人生也邁入新階段,同年成立「亦宛然」布袋戲班行走江湖,很快闖出了名號,今天「宛然」一派的金字招牌已遍及海內外。
李天祿年輕時,認識了「五洲園」的黃海岱及「新興閣」的鍾任祥,三人形同手足,有如桃園三結義,他們都是一方之霸,卻又英雄惜英雄,情義一直到老。1996年底,位於台北縣三芝鄉的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落成時,當時已96歲,人稱「通天教主」的黃海岱還親自操作傀儡跳鍾馗,令人動容。他們三人的兒子陳錫煌、黃俊雄、鍾任壁,也是從小就玩在一起,而且虎父無犬子,繼承衣缽,將祖傳藝術發揚光大。今天布袋戲能成為臺灣重要的文化創意產業,廣受民眾喜愛,甚至外銷國際,要感謝百年來薪火相傳的藝師們。
2000年,林經甫先生創立的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在大稻埕開設「台原大稻埕偶戲博物館」,聘請「講台語嘛會通」的荷蘭漢學家羅斌先生當館長,陳錫煌老師駐館演出及教學。2005年,林柳新的夫人林錦華女士捐贈興建位於西寧北路現址的本館,更名為「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偶戲博物館的典藏品,除了臺灣的布袋戲、傀儡戲等相關文物外,還擴及亞太、美非等地的戲偶、皮影、面具、劇本等,收藏品超過5200件,是國際偶戲文物的重鎮。除了蒐藏外,旗下還設立兩個表演團體,「台原偶戲團」及「納豆劇團」,既保存傳統的戲齣,又有新的創作,兼具表演與教育推廣的功能,並常出國演出,為國家做了不少國民外交。
李天祿的長子陳錫煌,曾創立「新宛然」布袋戲班,並到板橋莒光國小薪傳布袋戲,能記得500多齣戲碼。陳錫煌老師今年78歲,仍然精神矍鑠地演出、教學及縫製戲偶。筆者拜訪時,老師正在縫一頂帽子,一針一線都是大師純手工縫成,細膩的手法,令人讚嘆傳統藝師真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對整個藝術產業的每個環節都是清清楚楚的。
從清代的老師府到現代的偶戲博物館,布袋戲將兩者連結起來,兩座建築物同樣是坐東朝西面向淡水河,見證了大河曾經流過的繁華,雖然大自然的滄海桑田無法抗拒,但是布袋戲的人文精神卻歷久彌新,生生不息。
———————————————————————-
參考書目
李天祿口述、曾郁雯撰錄,《戲夢人生:李天祿回憶錄》,臺北:遠流,1991。
李傳燦總編輯,《人間百年巨匠:民族藝師李天祿》,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6。
周宗賢,〈大龍峒陳悅記小史〉,《臺北文獻》,105期(1993.9)。
黃得時,〈劍潭一帶的傳說奇聞〉,《臺北文物》,2卷2期(1953.8)。
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網站http://www.taipeipuppet.com/about.html(2008.12.29)
圖3.黑闊〔活嘴〕,作者不詳(22)。《數位典藏聯合目錄》。http://catalog.ndap.org.tw/?URN=3046078(2009/01/22瀏覽)。
圖4.紅反面生仔,作者不詳(46)。《數位典藏聯合目錄》。http://catalog.ndap.org.tw/?URN=3046086(2009/01/08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