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你我的棒球記憶─台灣棒球數位典藏計畫
圖‧文 /林信成、黃文彥
台灣棒球發展自1906年成立第一支棒球隊「台灣總督府中學校棒球隊」開始,自此棒球與台灣緊密相依,至今逾百餘年[1],伴隨著台灣人度過每一個重要時期。
日治時期之嘉義農林棒球隊,總共五次打進甲子園大賽。戰後時期「呷飽看野球」,棒球變成台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台電、合庫等都是此一時期創立的。三級時期之紅葉少棒隊、金龍少棒隊、「北華興、南美和、東榮工」等棒球名校逐漸發光發熱。成棒時期台灣在國際賽屢創佳績,1992年首次將棒球列入正式項目的巴賽隆納奧運會更奪得第二名,台灣棒運在此達到巔峰,挾著這股氣勢掀起職棒熱潮…時至今日,王建民、郭泓志等人在美國大聯盟出賽,以及國際賽事如亞錦賽、世界盃、奧運等,台灣人莫不聚精會神地守在電視機前為棒球健兒加油打氣,也成為台灣人的共同記憶。
由此可見棒球在台灣有其特殊的歷史定位,近年來國人也逐漸意識到保存棒球文化資產的重要性,於是有許多單位及個人紛紛投入棒球文化資產保存的行列,但仍不及美、日等國。美國、日本皆以棒球為國球,對其棒球發展歷程及棒球文物的保存都非常重視。位於紐約古柏鎮的美國國家棒球名人堂博物館(National Baseball Hall of Fame and Museum,簡稱美國棒球名人堂)在1939年成立。日本財團法人野球體育博物館也於1959年成立,目的皆是要對這項運動文化資產的保存及有傑出貢獻的人物致敬[2]。同樣以棒球為國球的台灣,截至目前為止,雖有紅葉少棒紀念館、澄清湖棒球博物館和興農牛隊史館等常設的地方性棒球文物館[3],卻還沒有一個國家級的棒球博物館。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自2002年起推動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National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以下簡稱NDAP或數位典藏計畫)[4],首要目標是將政府或民間典藏之重要文物、史料、藝術作品等數位化,建立國家級數位典藏庫,進而促進人文與社會、產業與經濟的發展。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學術單位及機關團體也都順著這股潮流,致力將實體文物數位化,除了保存珍貴文物之外,易於傳播的特性讓數位文物在教育、學習、研究等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台灣棒球數位典藏計畫」是由淡江大學資圖系數位典藏研究小組所執行的研究案,在國科會眾多數位典藏計畫當中,是少數以保存運動文化資產為訴求者。該計畫希望藉由資訊科技之幫助,從建立具參考價值的數位典藏資料庫做起,以協助棒球界人士、棒球運動研究者,以及眾多對棒球有興趣的社會大眾,能更深入、更有效率的探索台灣棒球運動與社會發展的脈絡。自2004年起至今共完成了「台灣棒球運動珍貴新聞檔案數位資料館」[5]、「台灣棒球維基館」[6]、「台灣棒球數位文物館」[7]三個數位典藏庫之建置,見圖3。
(一)台灣棒球運動珍貴新聞檔案數位資料館
「台灣棒球運動珍貴新聞檔案數位資料館」[8]與聯合知識庫合作,將聯合報系自光復以來所珍藏與台灣棒球運動相關之新聞專卷檔案,包括剪報、文字、圖像、照片、攝影原件,以及眾多經專業加值整理但未公開見報的珍貴資料,進行內容數位化之工作,並透過適度的資訊組織方法加以分類、歸納,成為更有價值之數位典藏資料,共計收錄文字資料約五萬餘篇、圖片資料約一千五百張(包含攝影原件及未見報的若干珍貴照片)。
舉例來說,若想要尋找葉國輝先生的相關新聞,以「葉國輝」為關鍵字進行檢索,可檢索到自1967年10月28日於省運棒賽完投九局開始嶄露頭角;赴日本巨人隊訓練營;執教後於1973年帶領以金龍少棒隊班底為主的華興青少棒隊,其中還包含近年中華隊總教練常客的林華韋,不僅為台灣奪得遠東區參賽權,更一舉奪得世界青少棒冠軍…共計116則新聞。由此就可以看出以棒球新聞為主題之台灣棒球運動珍貴新聞檔案數位資料館之價值,不論棒球文史工作者或社會大眾瞭解台灣棒球歷史脈絡的最佳管道。
(二)台灣棒球維基館
所謂「今日之新聞,明日之歷史」,上述台灣棒球運動珍貴新聞檔案數位資料館是將昨日之歷史加以回溯建檔,補齊台灣棒球發展脈絡,台灣棒球維基館為上述計劃之延伸運用,利用web2.0的概念及與維基百科相同的社群協作軟體MediaWiki,建立一個以台灣棒球為主題的協作平台,藉由網路上社群的力量,每個人都可以在平台上編輯,將自己所知道的棒球新聞、賽事紀錄、趣聞軼事等,一點一滴的記錄下來,分享給社會大眾。
任何人都可以參與編輯與棒球有關的人事時地物,所以台灣棒球維基館除了記載了在棒球舞台上發光發熱的棒球明星、球隊之外,還有許多業餘同好棒球隊,如「五胡亂華鼠街頭棒球隊」,就是由一群國中小學的小朋友,自組棒球隊,並將其成立的背景、練球場地、成員等資料詳細記錄在台灣棒球維基館。而目前除了社群的編輯之外,台灣棒球維基館也請到了撰寫「台灣棒球一百年」的作者謝仕淵老師,以及聯合報的專欄作家在台灣棒球維基館開闢專欄,並收錄許多知名的棒球部落格,內容豐富多元。所以台灣棒球維基館的人氣始終居高不下,自2005年4月創站至今,編輯頁面已達到一萬四千餘頁,超過八千九百萬次的點閱,預計今年上半年的點閱將會突破一億大關!
(三)台灣棒球數位文物館
當年金龍少棒隊奪得世界冠軍之錦旗、獎牌,紅葉少棒隊得到的獎盃、以石為球、以木為棍的練習器具等等,社會大眾若要欣賞這些歷史悠久的棒球文物,應該如何才能看得到呢?因為目前大部分的文物皆分散於中華民國棒球協會、紅葉少棒紀念館,還有更多的文物四散於各地私人收藏家手中。
數位典藏小組建置台灣棒球數位文物館之目的,就是將四散各處的棒球文物,分別與典藏單位進行授權與數位化,經過後製處理,置於台灣棒球數位文物館平台之中,使社會大眾能夠目睹當時棒球健兒們在南征北討過後,留下勝利的戰果。圖9所展示的文物現典藏於中華民國棒球協會,1978年於美國舉行,中華青少棒、青棒隊衛冕冠軍之錦旗。台灣棒球數位文物館為線上的2D展示系統,目前正結合3D技術,建置3D虛擬實境導覽系統,不僅可在網路上供人參觀,更可將數位化之後的文物做更生動的呈現。不止將前面所述分散於各處的實體館藏藉此整合在一起,有些單位礙於金錢與場地之限制,在短時間內沒有能力建置實體建築,文物無法妥善的展示,若將數位化後的文物,以3D虛擬實境技術建立導覽系統呈現,不但沒有空間與時間的限制,傳播的範圍也將更加廣泛。
淡江大學資圖系數位典藏小組希望透過與新聞媒體、網路社群、棒球相關單位合作,同時研究數位保存相關技術,致力保存台灣棒球運動發展所留下的珍貴文化資產。
未來將持續與台灣棒運之傑出人士洪太山、葉國輝等人合作。洪太山老先生為日治時代末期與台灣光復初期的知名棒球選手,素有「台灣貝比魯斯」之稱,見證了台灣跨時代的棒運發展。葉國輝先生曾經帶領華興青少棒奪得世界冠軍,他所收藏之棒球文物,包括近二十年來球員、教練、幹部的簽名球多達二千餘顆,以及各式棒球文物,包括手套、釘鞋、球、球棒、安全帽等,皆具紀念性及歷史性。
希望透過這些置身於台灣棒球歷史的人的口中,敘述他們親身經歷棒球運動發展的過程,進而整理出更完整的棒球歷史與文物,呈現在社會大眾的面前。
台灣棒球數位文物館與數位典藏系統之建置與整合研究:http://museum.dils.tku.edu.tw/
——————————————————–
圖文說明:
圖一:3D虛擬棒球博物館,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圖二:1969年9月18日金龍少棒隊赴威廉波特比賽贏得世界少棒冠軍後,赴金門勞軍,受前線軍民熱烈歡迎情景。
資料來源:http://ndap.dils.tku.edu.tw
圖三:中華隊於1984年奧運棒球賽以三比零擊敗韓國隊,贏得銅牌。資料來源:http://ndap.dils.tku.edu.tw
圖四:台灣棒球數位典藏計畫架構圖,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圖五:台灣棒球運動珍貴新聞檔案數位資料館,資料來源:http://ndap.dils.tku.edu.tw
圖六:獲得1973年世界少棒冠軍的華興隊在機場合影。
圖七:台灣棒球維基館,資料來源:http://twbsball.dils.tku.edu.tw
圖八:台灣棒球數位文物館,資料來源:http://museum.dils.tku.edu.tw
圖九:1978 年,衛冕成功的中華青少棒、青棒隊在總統府前歡呼,資料來源:http://ndap.dils.tku.edu.tw
圖十:「台灣棒球數位文物館」文物展示系統,資料來源:http://museum.dils.tku.edu.tw
——————————————————–
註解:
[1]謝仕淵等,台灣棒球百年史。(臺北市:中華民國棒球協會,2006)。
[2]台灣棒球維基館,「美國國家棒球名人堂博物館」,http://twbsball.dils.tku.edu.tw(檢索於2008年3月20日)
[3]陸銘澤,「台灣地區建置棒球博物館前置構想與芻議」(碩士論文,臺南藝術學院,2005),10。
[4]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http://www.ndap.org.tw/(檢索於2008年5月1日)。
[5]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研究所,「臺灣棒球運動珍貴新聞檔案數位資料館之建置」,可得自 http://ndap.dils.tku.edu.tw/ (檢索於2008年5月1日)。
[6]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研究所,「臺灣棒球維基館」,可得自http://twbsball.dils.tku.edu.tw/(檢索於2008年5月1日)。
[7]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研究所,「臺灣棒球數位文物館」,可得自http://museum.dils.tku.edu.tw/(檢索於2008年5月1日)。
[8]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研究所,「臺灣棒球運動珍貴新聞檔案數位資料館之建置」,可得自 http://ndap.dils.tku.edu.tw/(檢索於2008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