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x768 1280x800   De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Reset to normal font size for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In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網站服務新契機(一)和世界分享你閱讀的喜悅-aNobii個人線上書庫[圖]

發表日期: 2008-06-06, 點閱數: 7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高芷彤

 

  是什麼因素讓原本泡沫化的網路經濟在2006的台灣交出如此漂亮的成績單,成軍不到三年的youtube被搜尋龍頭Google以16.5億美元的天價併購,成為既無名小站後的另一個新契機,撇開因分享而引發的版權問題與個人隱私權問題,網路服務隨著O’Reilly與MediaLive International提出以網路使用者為中心的Web 2.0概念後,確實締造了另一個新典範-網路服務,究竟亞洲地區還有哪些網路服務正在逐漸發燒……

 

關鍵字:aNobii、web2.0、書櫃、搜尋推薦、Tag標籤、書評

 

  「ㄟ,你也看這本書啊!」,常常有種想窺探別人在看哪種書的欲望,和順便檢視自己的書單是不是已經落人後了的企圖心,這種心態在自己生活中屢見不鮮,買東西對於自己而言是在家常便飯的運動,經常逛遍一整間店挑選所有喜愛的商品後,參考別人的意見也符合自己的期望才做最後的決定,但這還不夠,日後常常注意相關的商品來評析自己所做的決定,這樣一種行為模式在逛書店時也常常發生,帶著希望聽聽別人、看看自己、補足缺本、趕上進度的慾望。但,這樣的決定過程十分緩慢,想要知道其他人閱讀分享通常不容易顯現,即便是網路時代也不容易獲得,再者坊間書店何其多,無論實體店面具規模的誠品、金石堂到虛擬店面的博客來、Amazon等如何挑選到自己想要的確實有些困難度,姑且不論如何挑選書,在選擇這塊領域上有些人挑餐廳靠排行榜來當標準,有些人選電腦聽朋友說,有些人買車由報章雜誌得知,有些人買樂透則是隨機挑選,那究竟「買書」有沒有仲介呢?

 

答案是「有」且相當精采

 

  以經營時間而言羽毛網(http://www.yumau.com/)於2006年8月推出beta版是屬經營較久,以分享閱讀與書評為經營理念,並提供二手書的交流平台。與他同樣提供物件交流的ppolis-波麗斯(http://www.ppolis.com/home.action),提供DVD、CD、書、電玩遊戲、手機、數位相機、傳統相機、鏡頭、相機周邊、手創等物件使用者建立並管理自己的物件清單,發現與分享給朋友,也不容忽視。除此之外,在2007年5月由專業出版社(博客來集團與天下文化)紛紛推出書櫃社群網 「松鼠窩(http://home.books.com.tw/)」、「iReading(http://www.ireading.cc/)」,前者首頁進去可看到哪本書最多人收藏及迴響;後者除精選分享閱讀外,統計網友「想讀」、「擁有」為主體,皆以書籍為主體,結合了web1.0的經營理念外加上web2.0由使用者來建構內容,對於常買書的人與常上網的人確實有相當的幫助,但往往操作介面與直觀視覺往往是使用者在挑選「適合」的主要關鍵原因。一個由香港地區架設的aNobii網站相當的讓自己處處「感動」,雖沒有最新的技術,但專攻個人書籍管理的訴求,以簡單的操作介面與貼心的功能並符合需求,是目前自己最常用也是最喜歡的一個個人專屬書庫管理系統,以下就來談談aNobii的各種功能。

 

獨愛aNobii的八大理由

 

一、新穎設計,專屬信箱

 

  多數人對於aNobii的設計多給予正面的肯定,無論在首頁的簡約、功能的實用性、Web2.0網頁風格要素掌握上都能適宜適切的抓住使用者的眼光,刻劃親和的第一印象。首先,常常帳號與密碼伴隨著「忘記密碼」的附加功能,卻往往較少網站提供忘記email的功能,試想究竟為何,是密碼比email容易忘記嗎?還是常用性的問題?心理學家指出一般人對於的記憶通常在7左右,以數字為例也就是5-9個數字,然而通常我們建立密碼較少超過此範圍,那又為何有記不住的情況。以email性質而言,將他比喻為住家地址,通常目前使用者的信箱地址至多3個最少一個,與密碼相比後我想是為何aNobii選擇以電子郵件信箱取代以往的帳號(代號)之要素吧。最後,想要獲得aNobii最新消息、進書狀況、語言選擇等重要訊息,只要鍵入www.anobii.com首頁見分曉。

 

  

 

二、多國語言,容易溝通:

 

  「語言是溝通的橋樑」,提供多種語言,無論是英文、繁簡體中文、日文、韓文、德文、西班牙文、義大利與瑞典語等,建立了不同語言介面,讓使用者能更安心於管理書庫與建立社群。當你選擇不同語言功能後,aNobii將轉換相關的基本簡介以及操作功能鍵,讓您能更親近它的服務。

 

  

 

三、相同語言-ISBN管理書庫:

 

  此為「我的書櫃」之功能,也就是建立個人書單的關鍵要素。利用是國際總體的圖書或獨立的出版物(除定期出版的期刊)代碼-ISBN(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出版社可辨認所有非期刊書籍。一個ISBN只有一個或一份相應的出版物與之對應,新版本如果在原來舊版的基礎上沒有內容上太大的變動,在出版時也不會得到新的ISBN號碼。當平裝本改為精裝本出版時,原來相應的ISBN號碼也應當收回。aNobii藉此規則了解使用者的需求,除提供「單本鍵入」的功能外,也可一次輸入「至多八本」的ISBN欄位及使用「無限制數量」以Batch方式匯入。當你鍵入後自動顯示作者、譯者、封面、出版日期等書籍資訊,若查無此ISBN的書籍別擔心,點選「沒有找到您想要的?」連結,然後你就可以建立這本書的記錄,包含:作者、譯者、出版國家、出版社、出版日期、頁數等後回報給站方,約莫1-2天站方會將書籍資料新增入資料客中,另外,若缺封面,則可自行從您的電腦中上傳,協助aNobii補上相關資料。

 

  

 

四、動態紀錄書籍狀態:

 

  在經歷多次「有去無回的書」的窘境,終於在aNobii解決了煩惱。在「我的書櫃」中提供交換與買賣的二手書交流平台,自己訂書價、書況宛如yahoo拍賣網的縮影,雖然沒有ppolis-波麗斯來的專業,但對於管理書籍而言,這些基本功能確實足用了。

 

  

 

五、社群概念,發現新朋友:

 

  Web2.0興起象徵著使用者意識抬頭,經營者從日常生活中體驗並開發便利的技術,甚至建立技術專屬平台讓使用者能自由編輯內容,讓使用者能在網路中獲得更多的體驗,當紅的Youtube就是其中一個例子。秉持同樣的觀念aNobii網站也具有相同功能,並將「以書交友」的概念以社群方式體現,你可以建立自己的「群組」、發現相近的「書友(鄰居)」、和「朋友」互相交流多種不同的功能。以下就各項功能與之間差異:

 

(一)群組:類似讀書會功能,可由自己組織新群組並發邀請函請朋友或鄰居加入外,也可直接挑選他人的群組來加入。在群組中可以藉由回應的功能進行請教與討論,另外從「表單」以及「標籤」了解到目前已成立了108個讀書會,包含:文學討論如書蟲俱樂部、心理學如正向心理學、漫畫如日本漫畫…等多種類型,不同的書籍交流縮短了原本找書的過程以及時間,aNobii提供「討論」一同分享交換心得、「選集」綜合所有相關的書籍清單、「成員」類似通訊錄的功能、「邀請」也可邀請朋友一同加入,讓使用者除分享外,更能體會虛擬網路所保有的自主性與便利性。

 

 

(二)鄰居:在這裡是指「有趣的選集、志同道合的人們。可能私底下並不認識他,但是您喜歡您所見到的一切。只要簡單地把他們新增為你的鄰居,在此你就可以查看他們的更新。」aNObii這樣說。記得曾在證實著師父在《環境》一文中指出的:環境是你們自己創造的。的確,在aNobii要認識誰由你決定。

 

(三)朋友:「朋友是你認識的人,而鄰居則是你不認識但想知道其最近更新的人。加入一個朋友必須要對方的同意,但加入一個鄰居則不需要。」如同msn新增成員一樣,只需要e-mial等待對方的回應,當然對方必須是aNobii的成員,藉由「web-mail」、「上傳聯絡清單」、「手機輸入」等方式邀請朋友加入。

 

  

 

  

 

六、書評推薦,BBS新型態:

 

  在我的書籍中具有此功能的有三種:「私人筆記本」、「眉批」、「評論」等,其中私人筆記本只有自己能看到,譬如編輯Amazon一本書多少錢等內容。另外,眉批是沒有數量的限制,與評論不同。

 

七、搜尋建議vs. Tag建議:

 

  如何能將使用者所要查閱的資料準確的送到面前一直是搜尋引擎的目標,前些日子google與yahoo紛紛推出搜尋建議的功能,十分好用,當使用者鍵入關鍵字時,系統自動提供相關關鍵字與筆數給使用者參考,這概念aNobii也一同吸收納入,並延伸建立tag的標籤建議功能,相當貼心也十分好用,這也是為什麼除網頁設計青心怡人外,另一個最大的優勢。

 

八、聯手Flickr打造個人頁面:

 

  若你想了解目前網路新興相簿服務是誰最火紅,不妨用Alexa.com將眾多相簿分別比較後,馬上就可以了解為什麼aNobii和會和Flickr聯手打造個人的專屬頁面。此功能歸屬於設定的「個人」區,提供包含:密碼/電子郵件地址、語言、自我介紹、顏色版面等編輯內容。另外在設定區aNobii提供如入口網站一般的功能,有RSS新聞發佈與通知以及建立Blog貼紙,在部落格盛行的網路世代裡是不可或缺的功能,最後提供如同google的快捷條,不論是使用Firefox或IE的使用者皆可受惠。

 

  

 

小而美的aNobii經驗

 

  建立在好記好用的基礎上,aNobii體貼使用者的生活模式讓人更了解自己,舉個例子來說,aNobii的書櫃統計看似不論對於書籍交流幫助、書評撰寫沒有多大幫助,但卻能讓使用者了解自己的「魅力」,如此的正向回饋在aNobii裡稀鬆平常。記得一期數典計畫總主持人曾志朗先生曾提到過在他研究工作的過程中,不斷有人提到「常讀書和不讀書的人究竟有何差別」的問題,問題的重點不在於最後差異,而是閱讀的重要性,從新的環境去了解道理,了解後去提出原則加以運用,利用多元的經驗讓自己保持彈性,且運用在不同的地方,最後並創造自己的價值等五個閱讀的境界。在網際網路的時代裡,「知識的數量已不再是重點,記誦也不再重要,如何運用創意將知識的網路建立起來才是最主要的意義」,究竟在總主持人曾志朗先生口中提到「書」會產生奇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力,這影響力已經發展出何種閱讀的讚嘆。

光環的崩解:從「Struggling to Save Collective Memory in an Online World」出發,論今日台灣學術之網路環境[圖]

發表日期: 2008-06-06, 點閱數: 2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劉涵英

 

  由小心翼翼守護著John Steinbeck遺物,卻也墨守成規、忽略數位化趨勢的Steinbeck中心出發,Katie Hafner在“Struggling to Save Collective Memeory in an Online World”中憂心忡忡地點出了尚未數位化的文史資料將從公眾的文化記憶中消失的可能性。在這個以虛擬的網路世界為主要資訊來源的時代,學術研究的第一手和第二手材料之主要取得場域已由實體書本移往線上資料庫,學者及研究生對網路的依賴亦與時俱增。若無法數位化,許多文史資料將冒著完全被學術界忽略的危險。在另一方面,Hafner也指出了線上資源比例不足的問題。礙於經費、技術、版權等等問題,真正數位化的文本集相關期刊論文事實上還是佔極少數。如此一來學術界對網路的依賴有其雙重困境,而如何解決這樣的困境,便是這個年代最重要的課題之一。今日的台灣業已加入高度資訊的世界,朝著文本數位化努力,因此Hafner所述之網路問題也在台灣一一浮現;由於起步較晚、資源亦比不上歐美國家,台灣已數位化的資訊比例之低、品質掌控之困難,和報導中所述之狀況相比尤有甚之。如何在這樣的台灣強調網路的便利性及重要性,但也同時突顯出依賴網路的危險性,是值得你我深思的。

 

  Walter Benjamin在“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中提及藝術的aura(譯作氛圍,靈氣,或是光環),以及在一個所有藝術都可被輕易大量複製的商業化生產時代,aura的逐漸崩解。撰寫於1935年,Benjamin的理論所面對的是一個觀視方式的轉捩點:電影帶來了嶄新的視覺經驗,也改變了人類對於世界的認知。Benjamin對於這樣的改變抱持著極大的期望,因此在“The Work of Art”中他將aura視為一種無法逼近的光環,也就是觀視者和藝術品之間、難以踰越的一段距離。因此藝術依賴著一種宗教儀式般的崇高性而存在。而aura的崩解象徵著人類的觀看方式將由這種既有的關係中被解放,觀者和藝術品將更形接近。在七十餘年後的今天,網路空間再度取代了印刷品,實體的複製品被虛擬的視覺幻象所複製,「大量複製」被賦予了全新的意義。然而觀者和藝術、文學之間的距離是否因而縮短,則是值得再深入探討的議題。

 

   Hafner所強調的、學者以網路為學術研究的主要場域的現象,在今日已是無可避免的趨勢。由於網路之普及,資訊及知識以上一個世代所難以想像的速度傳遞,無數的書本被化成檔案,在網路上供一般民眾與專家學者閱覽使用。空間不再是問題,距離也不再存在:只需要佔據書桌一小角的硬體設備,你我都能夠坐在自己房裡看見全世界。即使是地球另一端的圖書館館藏,都能在那一小方螢幕中呈現。知識和書本的實體脫離,成為沒有形體的資訊,乾淨俐落地在網路上以光速流傳。

 

   然而在資訊爆炸的今天,實體的書本仍有其不可取代之處。和Benjamin所堅持的光環不同,我認為實體的書本仍有著一種aura,這是僅以視覺構成的數位化內容所缺乏的,並且這樣的aura非但不會造成觀視者和書本之間的距離,反而因著一種感官上的體驗,使得觀視者對於書本產生一種「真實」的擁有感。試以女詩人夏宇為例。他的第一本詩集《備忘錄》已絕版多年,但由於文藝界同好本著對詩的熱忱將此詩集逐字打成文字檔,讀者得以藉由網路上所流傳的《備忘錄》內容閱讀這本在當時可稱為「前所未見」的詩集。然而一直到今天,《備忘錄》的紙本在藝文界仍然是許多人垂涎的夢幻逸品,即使有了文字檔,其實體的魅力依舊不減。他的另一本詩集《摩擦˙無以名狀》也是讀者爭相購買的經典。這一本詩集是由其前一部作品,也就是《腹語術》的字句所剪貼而成,這樣的玩弄形式在當時可說是驚世駭俗,而《摩擦˙無以名狀》的紙本本身更有其難以複製的特色。它刻意以尚未裁開的狀態發售。也就是說,在讀者取得這本書的時候,它仍然處在印刷發行的最後步驟。讀者必須自行將四張一開的書頁裁開,才能閱讀;如此一來讀者不僅僅參與了這本詩集的誕生,每一本《摩擦˙無以名狀》所被裁開的狀態不同,也使讀者彷彿擁有了一本絕無僅有的詩集,而並非大量複製的拷貝。許多讀者甚至刻意將書頁撕開,使得邊緣呈現不規則的形狀,或是以不銳利的物品裁切,讓紙張出現自然的毛邊。這一本詩集所能提供的樂趣,絕不是僅由視覺所接收的文字檔所可以比擬的。和閱讀純粹由文字所構成的數位化內容相比,經由把玩、翻動、聞嗅書頁,讀者所獲得的種種感官經驗反而使其更為接近文字本身。因此在考慮智識傳遞的便利性的同時,也應該將紙本所擁有的這種氛圍納入考量。

 

   除了失去書本的aura之外,網路上的知識尚有其現階段難以突破之缺點。就台灣來說,目前已上線的書籍期刊僅佔所有出版品的一小部份,而每年尚有無數書本出版,上線的速度完全不及出版速度。僅僅以文學這一個類別來看,便可見分曉。今以臺灣文學的上線程度為例。目前在臺灣文學方面,國家級的館藏計畫有1991年由文建會所設立的「現代文學資料館」計畫,經過多年的協商討論,終在2003定名為「國家臺灣文學館」,成為臺灣第一座國家級的文學博物館。然而即使是這般國家級的計畫,其館藏的數位化速度仍然緩慢。目前台灣文學館的線上資源包括線上展覽、文學資料庫、典藏文物、以及展場的3D實境導覽等等。其中包含實際文學資訊的「文學資料庫」部份包括了「臺灣研究資料庫」、「《台灣文學辭典》檢索資料庫」、以及「智慧型全台詩知識庫」等等,然而「臺灣研究資料庫」並未直接開放供大眾使用,「《台灣文學辭典》檢索資料庫」至今亦只有3234筆詞條,而「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知識庫(見附錄),然其所收錄之資料仍未臻完整。筆者試以臺灣數個現代詩社的名稱檢索,皆無資料。至於臺灣文學館的「典藏文物」網頁,至今只有一萬多筆手稿(以頁計算)及視聽資料,相對於無數未收錄的紙本,簡直可說是蒼海一粟。

 

  由此可見,即便是由國家所主持的計畫,仍有其難以克服的經費、技術、人力、版權等等問題,使得數位化的進度緩慢。這些問題不僅僅在台灣文學的數位化上造成困難;在快速資訊化的今天,全球真正以數位檔案在網上所傳遞的智識內容事實上仍不及所有紙本的千分之一。在紙本日日快速增加的同時,數位化檔案卻無法以同樣速率增加。目前較被普遍採用的解決方式是將成本轉嫁給使用者,也就是說如果要維持網上資訊的豐富,使用者必須付費,因此許多線上資料庫便採用簽約或是訂閱的方式進行。但這樣一來網路資源便不能為大眾所共享了。況且由台灣與歐美之比較可見,基於經費與技術問題,優先上網的必定是已開發國家之知識內容,至於開發中國家的傳統文學等等則難以在現階段加入這樣一股歷史的洪流。日後這樣的差異勢必造成資源的不平均及智識的偏頗,由此一來網路世界僅僅是現實世界的拷貝、權力關係的複製而已。若真如Hafner所述,則學術界對於網路的依賴程度確實為一個嚴重的問題,並且問題不僅僅在於知識的受限、歷史的流失而已。目前之勢,唯有web 2.0的經營模式,也就是取之於大眾、用之於大眾的方式,才能使得網路資源以更大的速度與數量流通,且使得資源分配平均,然而這樣的方式必須配以一定的審查機制,以維持品質的穩定。目前以網路使用者的習慣(資源的取用及回饋)以及普及程度來說,在這一點上台灣尚有非常大的成長空間。若能提升全民的網路倫理觀念,或許有朝一日網路真能取代書本,成為唯一的智識傳遞媒介:到時Walter Benjamin所述的光環將真正被消弭,讀者與知識之間將不再有距離,真只要彈指之間,便能掌握世界的脈動了。

 

參考資料

  • Benjamin, Walter.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Film Theory and Criticism. Ed. Gerald Mast and Marshall Cohen. Oxford: Oxford U P, 1985. 675-94.
  • Hafner, Katie. “Struggling to save collective memory in an online world.” The New York Times 聯合報精選. 19 Mar, 2007: 1+.
  • 國家臺灣文學館. 2005. 國家台灣文學館. 28 Mar. 2007

 

附錄(一)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網站架構圖

 

  

淺談現今知識庫

發表日期: 2008-06-06, 點閱數: 3,683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 曾鈺絜

 

  綜觀現行的國內外百科全書不難發現,它是一種文化及學術力量的展現,各國間因為不同文化的差異,百科全書詮釋上會有些許的不同,以中國大陸為例,雖然與台灣是密不可分的關係,其詞條內容未必能適用於台灣環境,所以由國人自己製作之百科全書實為必行,由沈寶環教授提出,百科全書至少具備五項功能:1.適切的百科全書、2.解答一般性的參考問題、3.解答參考問題、4.能夠新增知識、5.具有瀏覽和休閒的功能。

 

  目前全球最具代表性的百科全書之一「大英百科全書」所屬的知識藏百科全書網,該網站內容包含一億三千萬字的「百科全書資料庫」、31萬英漢字詞的「字典通資料庫」、30萬筆的「書目通資料庫」以及10萬張圖像的「圖鑑百科通資料庫」,使用者可以利用付費方式查詢百科知識,也可以加入知識社群、享受共建共享的知識加值服務,強調可讓使用者利用結構化的方式快速搜尋資料的「數位化知識庫,並發展可以快速「擷取知識、加值知識、流通知識」的學習工具;雖然大英百科全書製作編寫耗資費時,但其詞條的正確性較無爭議。而另一種百科全書的代表,莫過於新興的維基百科(WikiPedia),它是一個內容開放的百科全書寫作計畫,並且與一般的百科全書有所區別,它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包含人類所有知識領域的百科全書,而不是一本詞典,其次,維基百科是第一個使用 Wiki 系統進行百科全書編撰工作的協作計畫,其系統規劃允許了大眾的廣泛參與,內容開放的材料允許任何第三方不受限制地複製、修改及再發佈材料的任何部分或全部,此運作模式可大幅縮減編寫成本,但詞條內容正確性較有爭議。

  (more…)

“You Own Your Own Words”: The Modernized Gathering @ Salon.com

發表日期: 2008-06-06, 點閱數: 3,343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 劉涵英

 

  成立於1995年的舊金山,Salon Media Group, Inc.早在20世紀末便嗅出了時代的走向,在Web 2.0這個名詞尚未成型之前便以「集會」的概念、互動式的讀者定位,發行了Salon.com ,一份直到網路世界百花齊放的今天都還保有它獨特地位的電子報。

 

  「Salon」的概念源起自十七世紀初期的法國。在貴夫人的沙龍中,詩人、哲學家、畫家、思想家齊聚一堂,以智識與藝術的形式彼此交流;雖則在奢華的氛圍下,此類交流之目的以及其背後所蘊含之權力運作關係自有其可議之處;然而因其基礎概念之崇高,使它成為一個符碼,象徵了一個在無數哲人的互相激盪之下、智慧火花因而誕生之地。時至今日,智識的探討逐漸被資訊的擴張所取代,而Salon.com即是本著沙龍的概念,將「聚集群眾之力」這樣的概念移植到資訊的接收上,建立了一個以互動為主的編輯閱讀機制。

  (more…)

美國國會圖書館American Memory的命名方式

發表日期: 2008-06-06, 點閱數: 3,830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 劉涵英

 根據朱文原所做的研究,在美國國會圖書館American Memory的系統中,每一個數位檔案「都包含兩部分的邏輯名稱,以及一套嚴謹的規則,將數位檔案儲存在階層式目錄中,以便由邏輯名稱衍生出實際儲存資料的位址。」以數位影像檔案為例:

 

1.影像資料的邏輯名稱為detroit/4a32371。

2.應用瀏覽檢視的thumbnail 名稱則為4a32371t.gif。

3.提供經常性擷取(routine access)之壓縮影像檔名為4a32371r.jpg。

4.未壓縮(uncompressed)影像檔名為4a32371u.tif。

 

朱文原在其調查中說明,澳洲國家圖書館的數位檔案「都以階層模式放在Unix系統目錄下,例如一張照片detroit/4a32371的thumbnail檔存放於/4a/4a30000/4a32000/4a32300/目錄下的4a32371t.gif檔。」

 

由於American Memory除了收藏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的數位化檔案之外,還連結了來自許多不同機構的藏品,因此在檔名的訂定上較不統一。每一個數位化檔案都給予了一個數位ID,此檔案在American Memory中的所有應用,包括其用於瀏覽檢視的thumbnail檔以及壓縮或未壓縮之影像檔等等,都以此數位ID作為命名原則。以下列舉兩個系列的收藏作為例子,說明American Memory檔案數位ID訂定的部分原則。

  (more…)

檔案數位化著作權問題—以「葉榮鐘全集、文書及文庫數位資料館」計畫為例

發表日期: 2008-06-06, 點閱數: 3,464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李姿穎

 

一、計畫簡介

 

  清華大學圖書館自93年度起,開始執行葉榮鐘全集、文書及文庫數位資料館」計畫。葉榮鐘先生(1900-1978),彰化鹿港人,字少奇,號凡夫,筆名奇、掃雲、擎雲、一葉、葉天籟等。自幼學習古典漢文,1918年赴日留學,故而學貫中日熟悉新舊文學。長期擔任林獻堂先生的秘書,關懷臺灣民族運動的發展、社會文化、風土民情等,都能從其著述、文稿、剪報等內容,了解葉榮鐘先生對時事的觀點及其犀利評論。

 

  身為橫跨二次戰前及戰後臺灣傑出知識份子,以行動及著作見證參與臺灣在民族、社會、政治運動之發展。生前遺留豐富之文件、書信、手稿、藏書、出版文章等,初估近500萬字,乃充份具備當代第一手史料的珍藏及學術研究之價值。此批史料於92年9月間,由家屬全數捐贈予清大圖書館典藏,並於93年5月清大圖書館以「葉榮鐘全集、文書及文庫數位資料館之建置」計畫,獲國科會資助進行數位典藏工作。

 

二、基本著作權概念釐清:

(more…)

澳洲國家圖書館數位檔案的命名方式

發表日期: 2008-06-06, 點閱數: 2,645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 涵英

  

  澳洲國家圖書館的檔案命名原則是以一個辨識碼(identifier)為基礎並做變化,如此一來一個檔案的不同版本(例如同一個原始資料的不同類型檔案)便可以被輕易辨識,且這些不同版本的檔案都可以維持其獨一性。至於檔案的命名方式,根據使用需求的不同,只要在辨識碼上加上各種特徵以及序號加以變化即可。而辨識碼的命名原則包括以下幾點:

 

  1. 獨一性:辨識碼必須是唯一的,不管之後使用在任何方面,或是被其他機構或計畫使用,都將可以輕易辨識出其辨識碼所對照之資料內容。
  2. 辨識碼必須能夠和全國性的編碼方式相容。
  3. 辨識碼的命名必須標明出其收藏組別,例如地圖、手稿、音樂等等,如此不僅能維持其獨一性,並可便於使用。
  4. 在不同系列的收藏中,命名檔案的原則必須相同。例如在不同收藏系列中,做展示用的檔案必須以同樣的原則命名,而網站地圖的檔案命名方式也必須一致。
  5. 因原始資料的性質和需求不同,辨識碼的命名原則也會不同。

 

  辨識碼的命名原則是以nla(即澳洲國家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為開頭,緊接著加上收藏組別之代號。例如nla.pic, nla.ms, nla.map, nla.gen, nla.mus, nla.aus, nla.arc, nla.web等等。

  (more…)

知識庫分析報告

發表日期: 2008-06-06, 點閱數: 3,271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曾鈺絜

一、前言

 

   數位典藏在過去五年的不斷努力之下,已累積許多寶貴的經驗與豐富的數位內容,如何將這些片段資訊串連成更具結構的知識,是第二期數位典藏的首要任務,預計會以「主題式知識庫」來表現台灣特色,並嘗試加入Web 2.0的共建、共享精神,使其數位內容更加完整。

 

   然而在現今資訊爆炸的網路時代,經由網際網路找尋知識已相當普及,只是在這訊息的銀河,何謂知識庫?不外乎是將內容經過篩選過濾,然後匯集而成。知識庫並不限定任何領域,皆能擁有其專有的知識庫,小至一般的FAQ,大至整個電子圖書館藏,主要功能就是協助解決問題,讓以往前人的經驗能夠繼續傳承。

 


 

二、資料庫與知識庫

 

  資料?知識?看似相同,但實質卻相異的不同個體,這之間的差異有待更精確的探討。

 

1.資料庫

 

  定義:針對某一主題將其相關的資料,以特定的方式有系統地將這些大量、複雜且多樣的資料加以收集、整理、儲存,以提供使用者作查詢。資料庫能在最短的時間以極快的速度作資料的檢索,並選擇出使用者所需之資料。資料庫所蒐錄的資料範圍相當廣泛,但相對來說容易造成檢索結果雜亂。

 

2.知識庫

 

  定義:知識庫系統的主要工作搜集人類的知識,有系統地表達或模組化,使電腦可以進行推論、解決問題。知識庫中包含兩種型態:一是知識本身,即對物質及概念作實體的分析,並確認彼此之間的關係;而另一則是人類專家所特有的經驗法則、判斷力與直覺。

 

  知識庫與傳統資料庫在資訊的組織、併入、執行等步驟與方法均有所不同,概括來說,知識庫所包含的是可做決策的「知識」,而傳統資料庫的內容則是未經處理過的「資料」,必須經由檢索、解釋等過程才能實際被應用。知識庫包含人類在特定應用領域內的經驗和過去解決問題的方法,著重於資訊之間的整合,能有效並迅速找尋到適切的答案。

  (more…)

一致性資源命名 URN(Uniform Resource Names)

發表日期: 2008-06-06, 點閱數: 30,531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 李佩瑛

 

  由「網際網路協會」(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IETF)於1993年3月所提出的「一致性資源命名」 計畫 (Uniform Resource Names,URN) ,用於解決網路資源在連結上的問題,不再只是網路資源位址的指定,而是給予網路資源一個永久性的名稱,以符合網路資源發展之需求。URN的概念是將網路資源名稱與網路資源實體位址予以獨立區隔,透過命名定址系統轉置「名稱與位址」。

 

URN的功能需求如下: 

  1. 全球性: URN的命名是以全球網際網路為應用範圍,並非以單一區域或國家為主,因此在任何地點均需有相同意義且具獨立性。
  2. 唯一性: 相同的URN之編碼,不會指定給二件不同的數位檔案。
  3. 永久性: URN命名是具持續性與永久性的,URN的存在甚至比所指向的數位檔案更久。

 

URN命名系統,其結構可分為三部分:

(more…)

台灣本土音樂家之影音典藏—李泰祥大師計畫介紹

發表日期: 2008-05-30, 點閱數: 7,648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國立交通大學圖書館 黃明居、林孟玲

 

     台灣在1970年代音樂家與藝文界人士有感於西洋音樂充斥於市面,年輕人與中國文學和音樂漸行漸遠,於是有人主張要唱自己的歌,表現對民族與鄉土的關懷,民歌遂在校園與民間掀起一陣風潮,其中大家耳熟能詳的「橄欖樹」,至今仍被大家所傳唱,其優美動人的旋律出自於作曲家李泰祥先生,他同時也是國內社區大學音樂藝術美感認定的第一名藝術家,有許多人學習音樂的動機,是受到他音樂的感動。李泰祥先生為台東阿美族人,畢業於國立藝專(今台灣藝術大學)音樂系,他的音樂遊走在學院派與流行音樂之間,在多元跨界的今日,更顯其價值與特色。無視巴金森氏病的影響,李泰祥仍然極力創作,數位典藏能更真實呈現音樂作曲家的歷程,就像與生命時間賽跑一樣,數典計畫能更深刻記錄文化的意義與內涵。

交通大學近年來積極提倡人文關懷與藝術教育,以均衡科技創新與人文藝術的共同發展,希望能夠為台灣的文化資產保存與傳承盡一份責任。交大圖書館執行數位典藏計畫多年,將成果建置成「浩然藝文數位博物館」提供讀者透過網路得以共享此藝術資源(http://folkartist.e-lib.nctu.edu.tw)2006年因緣際會認識了李泰祥老師及其家人,他們表示願意將李泰祥老師40幾年來的創作作品與其創作過程等相關資料數位化後公開分享給與國內外人士。這對於想深究台灣本土音樂的研究者或教學者,或是學習音樂與音樂創作者,以及僅具備音樂欣賞的閱聽人均是一大福音,因為李泰祥老師的音樂從古典出發,在廣告與流行音樂中多方摸索,經過文化與民族元素的整合,音樂表現是饒富趣味的,可以將流行音樂或民謠交響化,也可以用中國的樂器與精神融入音樂演奏,多元而跨界的創作組合,讓音樂帶來無限的感動,他的成就堪稱台灣本土音樂界的大師。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