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大學馬偕與牛津學堂 相片數位化工作流程
Tags: Metadata, RIA, 影像, 影音, 掃描, 數位典藏, 數位化工作流程, 文書, 文物, 檔案, 資料庫, 資訊 發表: 2008-08-08, 點閱: 3,842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 轉寄
本研究計畫背景可追溯到十九世紀的北台灣發展史,也是整個「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歷史」。整體而言,就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歷史根源可以上溯至1865年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馬雅各醫生在南部,及1872年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師馬偕在北部所開展的宣教工作。
整個基督教在台灣的歷史,先是經由無數宣教師的熱心事奉及本地傳道人才的積極參與下,使得長老教會通過醫療、傳道、教育、社會服務等方式,一步步在全台灣各地立下教會的根基,並籍著小會、中會、大會、總會的設立,逐漸走向組織化、自主化的階段。一百三十六年來,整個長老教會經歷過清朝、日本、國民黨政府等不同政權的統治,如:日據時代的皇民化運動和政教糾葛,以及國民黨政府時期的二二八、美麗島等政治慘案。
再者,長老教會也於日據時代起嘗試推動原住民教會的宣教,更在戰後推展一連串的宣教運動。如而本計畫是以馬偕為首,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是加拿大長老教會(Canada Presbyterian church)首位來台的宣教師,也是成果最豐碩的宣教師,其事蹟亦成為加拿大海外宣教史的傳奇。如自1871年馬偕自加拿大渡海來台,近三十年佈教期間,同時興辦教育,推動的「教育改革」,使得女子可以接受教育;並獻身醫療,引進西方新的「醫療」;更認真的對台灣的農作物生長環境,做了些許研究,並引進新的「種植植物」等等;而最廣為人知的事蹟:如1880年在淡水籌建牛津學堂(真理大學前身),為台灣教與史上最早的西式學校;1884年開辦淡水女學堂,為台灣婦女教育開先河;引進西方現代醫學,於1879年設立馬偕醫館,從事巡迴醫療服務等。直到今日,馬偕對台灣這塊土地的影響仍於源源不絕。正如馬偕的繼任者吳威廉牧師(William Gauld)在馬偕過世後,寫信給機關報—加拿大長老教會紀錄(The Presbyterian Record)的書信中所說的—
「馬偕是最偉大的宣教師,他的地位可以和莫法特 (Robert Moffat)或李文斯敦(David Livinston)相提並論,憑著單槍匹馬,他開創了福爾摩沙的教會,他的旺盛的精力,對工作的投入,堅定的意志力,和多才多藝的天份,使他成為一位耀眼、成功的宣教師。」
由於,馬偕在台宣教的成績優異,並且也因為他對台灣的研究,和不斷的發表有關台灣的風土民情,於加拿大長老教會的各種傳播媒體中,目的是要讓加拿大母會的信徒能夠了解台灣、關心台灣的宣教工作,因此加拿大基督長老教會的機關刊物「加拿大長老會記錄」(The Record Presbyterian church in Canada)曾經稱呼同為加拿大同胞的他為「台灣的馬偕(Mackay of Formosa)」。
然而,最令人感動的,尤其是馬偕對台灣的熱愛,對台灣的肯定,完全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並將自己的生活改變,穿著、食物等,融入台灣的生活方式,並完全等同自己的看待與熱愛台灣,於他晚年時,有感而發所寫的一首表達他對台灣這片土地的熱愛的歌–「最後的住家」,馬偕作詞、李奎然作曲;歌詞內容分有台國語版,歌詞如下:
『國語版』
我衷心所摯愛的台灣啊!我把一生全奉獻給你。
我衷心所摯愛的台灣啊!我一生的歡喜全在此。
我望穿雲霧看見群山,從雲中隙口俯視大地,
遠眺波濤大海遠眺彼方,我喜愛在此不停遠眺。
我衷心難割捨的台灣啊!我把有生之年獻給你。
我衷心難割捨的台灣啊!我一生的快樂全在此。
誠願在生涯終了之時,在大浪拍岸的響聲中,
在竹林搖曳的蔭影底下,找到我一生最後歸宿。
『台語版』
我全心所疼惜的台灣啊!我的青春攏總獻給你。
我全心所疼惜的台灣啊!我一生的歡喜攏於此。
我在雲霧中看見山嶺,從雲中隙孔觀望全地,
波瀾大海遙遠的對岸,我意愛在此眺望無息。
我心未可割離的台灣啊!我的人生攏總獻給你。
我心未可割離的台灣啊!我一世的快樂攏於此。
盼望我人生的續尾站,在大湧拍岸的響聲中,
在竹林搖動的蔭影裡面,找到我一生最後住家。
且說起馬偕家族對台灣的關係,亦是血濃於水,馬偕本人娶了五股張聰明女士為妻,成為台灣女婿,其二位女兒,也都嫁作台灣婦,最後,馬偕父子都埋葬於台灣。至今,居住加拿大的馬偕後人,仍有能使用台語者。綜觀種種,本計畫而為馬偕對台灣人民的影響,教育及文化的影響,留下一重要性的歷史環節足跡,成為具研究價值之所在。
因此,本計畫的目的是將整合真理大學校史館所藏之馬偕相關文物,成為具有歷史價值的資料提供,並以在歷史傳承上,對台灣教育大計的影響,來反省此歷史過程的社會功能性,並於其貢獻與價值的評斷,提供學術界與相關興趣之民眾作為參考與資源提供。且,對於整個北部教會歷史,以馬偕的影響所及、宣教歷程、理念施行以及對台灣風土民情的影響(如女子接受教育、打破門當戶對的婚姻制、養子養女的形式改變等)都將是內容呈現的幾個觀點所在。
|
計畫目標:
本整合計畫主要是在做一歷史的傳承,使珍藏文物、史料,躍於媒體化、數位化,將資源與大眾做一分享。並提供學術研究的開放園地,其典藏重要史料有–「馬偕日記有三十份」(約一萬多筆資料,本計畫內容提供了英文電子版和內容重要記事漢譯版)、「馬偕與國外、友人往來之書信」(約有八百多份,目前已於九十二年一月底時,與加拿大約克大學商談馬偕史料資源數位化的國際資訊交換與合作事宜,未來此書信將在數位化之後,回歸牛津學堂收藏)、「馬偕求學階段的筆記」、「馬偕自己在台灣生活時所作的地質、礦石、植物研究筆記」「馬偕紀錄的平埔及福佬用語」「對平埔的相關觀察紀錄」等;以及真理大學校史館內所珍藏達「約四百多幅與馬偕行腳事蹟相關相片」,是以集結了馬偕的生平、工作內容等,並還有「數十多項相關文物」,及達「數百本的珍貴史料參考文書」的目錄檔案之提供,以現有的資料整合、編號歸檔。
在數位典藏計畫第一年(九十一年度)中主要將建立資料庫有五大類,供現有史料、重要文物、珍貴相片等收藏,做一基礎的數位化保存;預計在第二年(九十二年度)將馬偕日記與其他重要史料一一解構分析,並同步在中研院計算中心Metadata小組全力支援下,欲規劃出更完善的後設資料庫,將文書、文物、相片及馬偕在北台灣宣教建立了六十間教會的足跡(地圖),做觀念性的網絡連結,打破單一資料庫的檢索使用的不足;在一年的內容分析及後設資料庫的建立之後,於計畫第三年(九十三年度)將借助與結合中研院計算中心GIS小組的WebGIS技術,將史料、文物、相片做立體的效果呈現,將整個計畫的典藏品達到完整呈現與實際應用的結合,更可使馬偕文化得以永續的傳承於世人。
主持人:陳志榮
協同主持人:謝志勳
計畫研究員:郭銘玉、陳美麗、顏卓群、邱鈺雯、邱鳳韻、何佳蓉
專任助理:歐陽瑞蓮
計畫典藏檔案類型與數量表:
(根據九十一年度人類學組典藏分類)
類型 |
分類 |
數量 |
目前工作進度 |
相片類 |
約四百多幅 |
已於九十一年度進行資料庫規劃完畢,掃描工作完成,並建置內容完成達總數量1/5; 預計於九十二年度完成所有工作。 |
|
文書類 |
契約 |
約九件 |
已於九十一年度進行資料庫規劃完畢,掃描工作完成,並完成初步建置核心欄位內容; 預計於九十二年度完成所有詳細內容建置及學術考證。 |
文本 |
馬偕日記 約三十份 |
已於九十一年度進行資料庫規劃完畢,掃描工作完成,數位影像檔已完成達總數量1/6(約5份,507筆),並建置英文版內容完成達總數量1/6(約5份,1521筆)、建置中文版內容完成達總數量1/15(約2份,426筆); 九十二年度陸續增加「與加拿大長老教會往來書信」(將與加拿大約克大學商談,合作此書信內容的數位化)、「台北的紀錄」、「中西字典」、「筆記」、「馬偕洗禮名冊」、「馬偕信徒的事略紀錄」、「加拿大長老教會海外宣道會議事錄」等文本,加入典藏計畫。工作將分九十二與九十三年度兩年進行。 |
|
文件 |
約五十五份 |
已於九十一年度進行資料庫規劃完畢,掃描工作完成,並完成初步建置核心欄位內容; 預計於九十二年度完成所有詳細內容建置及學術考證、內容解構。 |
|
文物類 |
約十四件 |
已於九十一年度進行資料庫規劃完畢,掃描工作完成,並完成初步建置核心欄位內容; 預計於九十二年度完成所有詳細內容建置。 |
|
地圖類 |
馬偕佈教圖 有一刻版 及一原件 |
工作將分九十二與九十三年度兩年進行;九十二年度將作佈教地點與事件的內容解構分析及赫設資料庫的內涵分析;於九十三年度進行與WebGIS技術運用的線上虛擬馬偕佈教的地圖導覽。 |
|
影音類 |
約一百二十分鐘 |
將於九十二年度進行資料庫規劃,並完成所有詳細內容建置。 |
|
參考書目類 |
約一百本以上 |
將於九十二年度進行資料庫規劃完畢,書籍清查目錄、登錄、編碼等工作完成,並完成初步建置核心欄位內容; 預計於九十三年度完成所有詳細內容建置及學術考證、內容解構。 |
91年度相片典藏數位化工作流程:
由於原清冊製作時間至今已10年,隨時間物件不斷增加,所以有必要重新製作新的目錄清冊;並以計畫中相片屬性特色,一一做主題式分類,並製作不同分類項目之數量名目,所以調件前需核對原財產清冊紀錄、重新登錄作業、主題分類並製作新的數位化清冊。
圖一、對原財產清冊紀錄,重新登錄作業(示範者:陳美麗)
大約每個月會定期開會一至兩次,每次會議約兩到三小時,開會討論所有細項,如Metadata設計規劃、典藏分類方式、計畫執行先後工作進程等。
圖二、工作小組會議進行中(示範者:全體真理大學工作人員)
持舊有的財產清冊自牛津學堂或倉庫調件,並記錄原件存放位置,調件人員1名,負責查詢櫃位與調取原件,將原件與清冊核對,確認無誤後,才將原件取下,調件人員須遵守文化資產首重保存維護慣例及守則,小心搬運持拿。
圖三、仔細核對原件與清冊,確認無誤後才小心取下(示範者:陳美麗)
由校內電算中心老師自行研發。
圖四、由校內老師自行開發登錄介面(示範者:顏卓群)
圖五、程式設計介面
因為無專業暗房及攝影室燈光設備等,所以在一般室內燈光下拍攝,常常有導致相片失真或色調偏差等項問題發生,由於發生比例為甚多,所以採行兩種攝影方式—先將實物以數位相機機翻拍,若照出來效果不好再用一般單眼照相機翻拍,翻拍後加洗成5×7一般底片之規格,因較易於掃描作業,以及加洗成本估計較適宜,且數位化後圖檔容量所佔較小。
圖六、數位相機拍攝作業(示範者:郭銘玉)
圖七、單眼相機拍攝作業(示範者:郭銘玉)
將新增數位資料之編錄典藏號並增加清冊目錄,並做清冊的最後檢視,看是否有重覆或疏漏的部分。
圖八、清冊檢視(示範者:陳美麗)
將之前用單眼相機翻拍加洗後的相片,進行數位掃描,數位相機翻拍的影像,進行影像輸出。還有掃圖時,若原件已破損,致使數位化相片對於破損部分的以原件為主,並盡量修圖至完善,即修圖將調整色差致破損不明顯或暫時以修邊方式去除。最後將所輸出的數位影像存檔並登錄影像檔名。
圖九、將翻拍的照片掃成數位檔(示範者:邱鳳韻)
圖十、掃瞄時,一邊修圖(示範者:邱鳳韻)
將照片一一由舊相本上取下放入新的無酸相本及防潮箱,及其他於牛津學堂展示之照片則放回原處。
圖十一、將照片放入新的無酸相本(示範者:陳美麗)
撰寫相片內容文字、相關歷史及文化背景關係考證。相片內容製作先由校內人員兼任,但因為有些照片資料闕漏,無確切文字敘述佐證相片內容,所以委請林昌華牧師及北部大會郭長老協助進行歷史內容考證動作和最後審稿動作。
圖十二、相片內容文字撰寫(示範者:郭銘玉)
圖十三、將資料輸入資料庫(示範者:歐陽瑞蓮)
結合影像檔、目錄檔、著錄內容、GIS技術與人名權威檔。
圖十四、系統介面
圖十五、網頁製作(示範者:何佳蓉)
因為網站部分機制尚未健全(如仍未加設浮水印、防盜烤等),恐將使典藏之內容可能會有遭致破壞或任意轉錄使用之虞,目前以會員登錄方式及防更改圖檔之機制做初步防禦功能,未來將與中研院資訊所合作浮水印,並預計以收費機制做初步控管。但未來開放會有300dpi商務級與600dpi典藏級圖檔,但目前只提供網站上瀏覽 100dpi瀏覽級與牛津學堂預約制實體導覽。
圖十六、牛津學堂實體導覽(示範者:郭銘玉)
※製作單位:真理大學—馬偕與牛津學堂數位典藏計畫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文字撰寫:真理大學—馬偕與牛津學堂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助理歐陽瑞蓮小姐等單位工作人員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人類學主題小組助理 陳美智
※圖文編輯: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人類學主題小組助理 陳美智
※圖片拍攝: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人類學主題小組助理 陳美智、溫淳雅、陳嘉萍
感謝:參與【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之馬偕與牛津學堂計畫】之相關工作人員撥冗協助。
全文下載 (619.6 KB, 952 h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