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政治大學「山海文化雜誌社」台灣原住民文學影音數位典藏計畫
Tags: Metadata, 主題小組, 原住民, 台灣, 影音, 數位, 數位典藏, 數位化, 數位化工作流程, 檔案, 資料庫 發表: 2010-09-14, 點閱: 8,753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 轉寄
計畫單位: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計畫名稱:「山海文化雜誌社」台灣原住民文學影音數位典藏計畫
民國八○年代,在台灣本土化運動的推波助瀾之下,原住民的自覺意識抬頭,逐漸營造了一股文化復振的力量。民國八十二年,在孫大川先生的號召與一群原住民知識份子的共同支持下,「山海文化雜誌社」成立,並創辦《山海文化》雙月刊,標誌「原住民的、文學的、藝術的、文化的、世界的」,成為台灣第一份以報導原住民文化為宗旨的雜誌,為原住民積鬱百年的創作活力開闢了一個書寫園地,讓原住民同胞盡情揮灑文學才華、藝術想像以及獨特的文化創見與政經觀點。已發行26期超過500篇的《山海文化》雙月刊,包羅了原住民各個層面的議題,記錄原住民文化的美感與生命力,創造台灣原住民族的生命圖騰與印記,可以說是九○年代以來,台灣原住民主體性書寫最重要的刊物。
「山海文化雜誌社」的創立,除了適時地回應了原住民介入台灣書寫世界的需求外,更重要的是集結了一群關心原住民文化的團體和個人,並催生、鼓舞了不同世代原住民文學的創作者。歷年來山海所推動的活動涵蓋藝術、樂舞、文化研習、學術會議、部落營造、人才培育、國際交流等面向,更不遺餘力的推動原住民文學獎(前後七次:1995年舉辦「山海文學獎」、1999年舉辦第一屆「中華汽車原住民文學獎」、2001年舉辦第二屆「中華汽車原住民文學獎」、2002年舉辦「台灣原住民報導文學獎」、2003年舉辦「台灣原住民族短篇小說獎」、2004年舉辦「台灣原住民族散文獎」、2007年舉辦「台灣原住民山海文學獎」)、各類原住民文學對話、國際研討會、文學座談會、文學營、編採營、詩歌節、音樂祭等文學活動,創造原住民與社會對話的機會,並結合國內外出版社編輯原住民文學叢書,累積原住民文學的創作量、提升原住民文學的質感,可說是一個以原住民文學為志業的專業團隊。2003年更以歷年文學獎優秀作品為主和印刻出版社合作出版《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詩一卷、散文上下兩卷、小說上下兩卷、評論上下兩卷,共七卷),總結了自1980年以來原住民文學的成果,為原住民文學發展奠定新的里程碑。
2004年底國家台灣文學館評選百年來「台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山海文化雜誌社創立與原住民文學運動」一致被評選為14件重大事件之一,被視為帶動當代原住民族文學運動的重要推手。其在台灣文學史上的地位和意義,可見一斑。因而,「山海文化雜誌社」成立十五年來,在推動原住民文學實踐的過程中,累積了相當可觀且重要的原住民文學文本、影像與影音等資料。然而,相對於當代台灣文學文字書寫的文本或影像資料的數位化典藏的情況來說,原住民文學影音資料的數位化則遠遠不及,毫無脈絡性可言。為了彌補這個不足,特別選擇「山海文化雜誌社」原住民文學影音資料作為此次數位化典藏的主題。初步清點山海文化雜誌的文學影音資料文本,內容包括了歷年來山海文化雜誌社前後七次所舉辦之原住民文學獎、各項文學活動的錄音、錄影以及作家生活對談、作家訪談、作家的演講等將近600小時的影音資料,極為豐富、珍貴,可說是觀照八○年代原住民文學史不可忽視的資訊與線索。
本階段「山海文化雜誌社台灣原住民文學影音數位典藏計畫」,則優先以其中保存年代較久以及主題內容的完整性較高之文學影音資料為主,本年度已完成200個單位(時)的影音數位化工作,預計有150小時的聲音數位化以及50小時影音數位化;以「山海文化雜誌社」所辦理的前後七次原住民文學獎記者會、評審會議、頒獎典禮影音,近二十場的文學對話、文學研討會、文學營、文學展演、文學國際交流、國際研討會等文學活動影音,以及作家文學訪談、作家文學生活影音等為執行項目。
該計畫的主要目的,旨在逐次地將「山海文化雜誌社」推動原住民文學發展十五年來所累積的文學影音資料數位化,藉以妥善保存十多年來原住民文學發展歷程的動態史料,累積原住民文學的存有,豐富原住民文學影音典藏資料,並建立原住民文學影音資料庫,規劃原住民文學網站,傳達原住民文學影音世界的精采風貌。
製作數位化工作流程說明:
該計畫將「山海文化雜誌社」所保存的原住民文學影音資料進行整理轉檔與數位化的工作,在此就針對TAPE錄音帶、VHS影帶、DV影帶,這三類資料的數位化方式進行說明。
台灣原住民文學影音數位資料庫建置工作流程圖:
製作日期:2010/07/19
(一)整理影音母帶:
將欲數位化、共計200小時的TAPE錄音帶、VHS影帶、DV影帶先進行清查、排列與清理等工作(圖一)。清點數量時,依照其日期及族群排序,依編號排序於防潮箱中。因所屬類型及數量繁多,分類架構難制定,須先規劃大項再由臨時工分類,且規則要點較為複雜,需細心及耐心處理。由於年代久遠,許多錄音帶、錄影帶的磁帶上會有受潮發霉、積污垢等情形,則使用含有酒精之噴霧式磁帶清潔劑,或可急冷之壓縮空氣罐,噴在磁帶上進行簡易清潔(圖二)。如果損壞太嚴重,例如斷帶,則無法進行數位化轉檔工作,必須事先清查其狀況。
圖一、錄音帶的清查與整理
圖二、將清潔劑或壓縮空氣噴在磁帶上進行清潔
(二)建立盤點清單:
在整理影音母帶時,依據母帶封面的一些基本資料,以Microsoft Excel表格建立欲轉檔之母帶清單(圖三)。其中所建立的清單包含著錄Metadata基本資料,為根據母帶依附之錄影日期、地點、採訪者、主題、錄製人等著錄基本事實資料。若母帶上的基本資料不夠詳細,需蒐集資料之研究人員配合著錄工作。除參考中研院Metadata標準(聯合目錄),與配合本案自行需求增添欄位,每筆著錄資料依母帶書寫內容辨識度而定,每件耗時約10-30分鐘。
圖三、影音母帶盤點清單
(三)數位檔案名稱定名:
制定數位檔案名稱之規範,其後可依循此規範將數位化後之檔案依次命名,方便查找及著錄。經過孫大川教授與具有檔案學概念的計畫人員討論,定出該計畫一體通用之代碼表,檔案命名編碼原則為「館藏編號-計畫年度-機構代碼-流水號」(圖四)。館藏編號其中包含了「母帶類型、編碼時間、卷號」,母帶類型以英文代碼標示,例如VH代表VHS帶(VHS/VHS-C)、TP代表錄音帶(TAPE),VH1001就是2010年編碼的第1卷VHS帶;計畫年度為「098」;機構代碼為山海文化雜誌社的代號「tivb」;流水號則包含了「數位檔案類型、數位檔案序號4碼」,數位檔案類型以英文代碼標示,例如LV代表文學影音(Literature Video)、PH代表山海圖像(Photo),由於數位檔案類型是按照該資料庫網頁的架構來分類,所以98年度欲完成之數位化檔案全都是LV文學影音為開頭。而數位檔案分類編碼的原因,是便於往後可直接與建置資料庫的廠商溝通,無需另外解釋,即可清楚辨認哪幾批資料應匯入資料庫之類別。前方的館藏編號可得知母帶收藏位置,後方的流水號便可清楚得知該檔案在資料庫內分屬哪些類館。
圖四、計畫代碼表
(一)錄音帶的數位化轉檔:
需由熟悉影音播放、轉錄機器與擷取電腦之串接程序之助理進行錄音帶數位化轉檔工作。首先檢查欲數位化錄音帶本身的時間長度、磁帶是否有斷帶、發霉之狀況。如無損壞情形,即可將錄音帶放入卡式錄音機裡(該案使用National RX-M50錄音機),將磁帶洗到最前面(圖五)。再將錄音機透過音源線(該計畫使用24K鍍金接頭音源線以確保音質)連接至電腦,使用電腦裡音效卡的麥克風把聲音錄進去,轉錄時以卷為單位,將A、B面錄製成同一個檔案。錄音完成後,開啟Super MP3 Recorder Pro(圖六)或Gold Wave 5.0兩個軟體做分批轉檔,將檔案輸出為典藏用之WAV格式(128Kbps、16 Bit立體雙聲道、44100Hz),另外也將檔案轉換為MP3格式(128Kbps、16 Bit立體雙聲道、44100Hz),以作為網路瀏覽使用,檔案命名方式則依照計畫代碼表為標準「TP(編碼時間、卷號)-098-tivb-LV(數位檔案序號)」。
音訊擷取完成後,助理需逐一對檔案進行品質檢查,檢查是否有爆音、裂音及無聲之現象,以確保檔案品質。
錄音帶轉錄的時間為1:1,由於數量龐大加上檔案格式及分類複雜,造成轉檔所需時間增加,且檔案相當大,每60分鐘錄音檔約需要1G之硬碟儲存容量,備份儲存之光碟及硬碟所需數量多;限於電腦硬碟容量,硬碟快存滿時須將檔案備份至外接硬碟及光碟後,再進行下一段數位化轉檔工作。
圖五、將錄音帶放入National RX-M50錄音機洗帶
圖六、開啟Super MP3 Recorder Pro進行轉檔
(二)VHS影帶的數位化轉檔:
該計畫所指之VHS影帶包含VHS及VHS-C。檢查欲數位化之VHS影帶的磁帶有無發霉、斷帶等情況:若磁帶難清理,則統一交給廠商清潔,清潔一卷VHS影帶的價格為十到三十元。VHS-C影帶需使用轉換匣,將其上帶為VHS帶(圖七),再將無問題之VHS影帶,放入VHS播放機中(該案使用機種為MITSUBISHI HS-U530 VHS播放機),倒帶到最前面(圖八)。倒帶時播放機下方會有倒轉的時間碼,可對照影帶的數位檔跟原始檔播放、擷取時出現的時間差,供作調整(誤差值於1秒內),轉錄的時候就能控制數位檔與原始檔案間錄製誤差值。轉完之後呈現負的時間碼,即可將VHS帶退出,也可看出該帶影片錄製總長度,最後把退出的帶子再放進去一次讓時間碼歸零。
由於使用轉檔的電腦配置的擷取卡只有一個IEEE 1394串列纜線的接頭,所以必須將DV播放機當作過帶中介使用。先將VHS播放機連結DV播放機後(該案使用JVC SR- DVM700 DV播放機),再連接至電腦。透過視訊擷取卡,將影音轉錄成檔案,接著在電腦開啟視訊擷取卡附帶之影音擷取軟體(該案使用Edius5.0中文版,圖九)。進入擷取畫面後,選擇輸入來源並進行擷取,完成後輸出為典藏級保存之MPEG2格式(32階段可變位元速率、Audio-Dolby Digital Stereo、720×480像素、音效解碼為立體雙聲道、8Mb/sec資料傳輸率)。
在每一卷影帶轉檔開始時即鍵入其數位檔案名稱,檔案名稱為唯一值、不得重複,檔案命名方式則依照計畫代碼表為標準「VH(編碼時間、卷號)-098-tivb-LV(數位檔案序號)」。影片轉錄的時間為1:1,由於數量龐大加上檔案格式及分類複雜,造成轉檔所需時間增加,且檔案相當大,每60分鐘影片約需要3.2G至4G之硬碟儲存容量,備份儲存之光碟及硬碟所需數量多;限於電腦硬碟容量,硬碟快存滿時須將檔案備份至外接硬碟及光碟後,再進行下一段數位化轉檔工作。
圖七、使用轉換匣將VHS-C母帶轉換成VHS帶
圖八、將VHS帶放入MITSUBISHI HS-U530 VHS播放機
圖九、開啟軟體Edius5.0進行VHS轉檔
(三)DV帶的數位化轉檔:
檢查欲數位化之DV帶的磁帶有無發霉、斷帶或外觀有無毀損等情況。將無問題之DV影帶放入DV播放機(該案使用JVC SR- DVM700 DV播放機),倒帶到最前面(圖十)。倒帶時播放機下方會有倒轉的時間碼,可對照影帶的數位檔跟原始檔播放、擷取時出現的時間差,供作調整(誤差值於1秒內),轉錄的時候就能控制數位檔與原始檔案間錄製誤差值。倒完帶之後再按STOP鍵,此舉是讓時間記錄點固定,避免機器自動播放機制啟動。
利用1394線將DV播放機連接至電腦視訊擷取卡,透過視訊擷取卡,將影音轉錄為數位檔案,接著在電腦開啟視訊擷取卡附帶之影音擷取軟體(該案使用Edius5.0中文版,圖十一)。進入擷取畫面後,選擇輸入來源並進行擷取,完成後輸出為典藏級保存之MPEG2格式(32階段可變位元速率、Audio-Dolby Digital Stereo、720×480像素、音效解碼為立體雙聲道、8Mb/sec資料傳輸率)。
在每一卷影帶轉檔開始時即鍵入其數位檔案名稱,檔案名稱為唯一值、不得重複,檔案命名方式則依照計畫代碼表為標準「DV(編碼時間、卷號)-098-tivb-LV(數位檔案序號)」。影片轉錄的時間為1:1,由於數量龐大加上檔案格式及分類複雜,造成轉檔所需時間增加;且檔案相當大,每60分鐘影片約需要3.2G至4G之硬碟儲存容量,備份儲存之光碟及硬碟所需數量多;限於電腦硬碟容量,硬碟快存滿時須將檔案備份至外接硬碟及光碟後,再進行下一段數位化轉檔工作。
在VHS帶、DV帶視訊擷取完成後,助理需逐一對檔案進行品質檢查,與音訊檔案不同的是,影像檔案需同時檢查影像與聲音,檢核影音是否同步、錄製畫質是否清楚、該檔案是否完整等數位品質管理要項。
圖十、JVC SR- DVM700 DV播放機
圖十一、開啟軟體Edius5.0進行DV轉檔
(四)典藏級影音檔案的燒錄備份:
TAPE錄音帶、VHS帶、DV帶轉檔完成後,將轉錄好並儲存於電腦中之WAV檔案、MPEG2檔案,以DVDRW-ROM光碟燒錄器進行燒錄備份,約15-30分鐘可燒錄1片DVD光碟,光碟上面的標籤名稱輸入為該分類名稱,燒出來後直接壓片。
(五)檢查典藏級影音檔案光碟及填寫清單:
遵循燒錄步驟後,仍須由助理逐一檢查是否成功燒錄並註記光碟資訊於清單中,以確保DVD光碟之有效性。將燒錄完成的WAV檔、MPEG2檔之光碟放入光碟機進行讀取,檢查是否燒錄成功。
燒錄成功的光碟,在核對光碟名稱及檔案內容無誤後,將分類檔名、製作該光碟的日期、製作者等資訊輸入至標籤機製作成標籤(該案使用BROTHER PT-2700標籤機,圖十二)。輸出列印,即可製作該光碟封面貼紙及外接硬碟標籤標示(圖十三)。標籤機可與電腦連線使用,也可獨立使用。若光碟燒錄失敗,則重新燒錄一次。
圖十二、使用標籤機製作光碟封面貼紙、外接硬碟標籤
圖十三、光碟封面貼紙製作完成
(六)典藏級數位檔備份光碟歸檔收納:
將燒錄完成的WAV檔、MPEG2檔之光碟及外接硬碟歸檔整理並標明分類,將已貼上封面貼紙之光碟放入CD整理包中,按照年代與該計畫代碼表分類歸檔收納。
(七)典藏級檔案轉檔:
此工作需由熟悉專業轉檔軟體及各種影音格式特性之助理進行,透過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影音典藏技術組開發,適用於VCenter的「批次轉檔程式」進行FLV轉檔作業,此程式可以將MPEG2格式的原始影片及精華摘要轉換成FLV格式的串流影音檔案,每一個片段所需轉檔時間約為5-15分鐘(圖十四)。這種串流影音檔案可以讓使用者在網路上瀏覽影片時,只需較低的頻寬限制,並能獲得良好的觀賞品質。以MPEG2檔轉出之檔案類型分別為:
瀏覽級1(精華片段FLV):視訊-320×240、傳輸率-150kbps、聲音取樣率-22kHz
瀏覽級2(整段影片FLV):視訊-320×240、傳輸率-150kbps、聲音取樣率-22kHz
代表畫面:JPG
圖十四、將MPEG2檔批次轉出各類型格式
(八)瀏覽級影音檔案的燒錄備份:
利用「批次轉檔程式」將MPEG2影片轉出三種格式之檔案後,利用電腦的DVD燒錄器燒錄光碟備份。
(九)檢查瀏覽級影音檔案光碟及填寫清單:
遵循燒錄步驟後,仍須由助理逐一檢查是否成功燒錄,並註記光碟資訊於清單中,以確保DVD光碟之有效性(圖十五)。將燒錄完成的FLV影音檔之光碟放入光碟機進行讀取,檢查是否燒錄成功。
燒錄成功的光碟,在核對光碟名稱及檔案內容無誤後,將分類檔名、製作該光碟的日期、製作者等資訊輸入至標籤機(該案使用BROTHER PT-2700標籤機),再輸出列印,即可製作該光碟封面貼紙及外接硬碟標籤標示;標籤機可與電腦連線使用,也可獨立使用。若光碟燒錄失敗,則重新燒錄一次。
圖十五、備份完成後逐一比對資料
(十)瀏覽級數位檔備份光碟歸檔收納:
將燒錄完成的FLV檔之光碟及隨身硬碟歸檔整理並標明分類,將已貼上封面貼紙之光碟放入CD整理包中,按照年代與該計畫代碼表分類歸檔收納,將瀏覽級及典藏級之光碟分開存放。
(一)Metadata後設資料欄位設計、建立:
Metadata欄位是參考中研院數位典藏計畫後設資料工作組之標準,在不斷溝通與討論後所設計出符合該計畫數位化藏品之欄位(圖十六)。欄位設計上做了一些更改,在主題分為「主要主題、次要主題、關鍵詞」;典藏單位除了原件典藏單位、原件入藏時間,又分為「數位檔案典藏者、數位檔案典藏時間」。
圖十六、Metadata欄位
(二)計畫網站的規劃與建置:
洽詢對原住民文化有相關涉獵的廠商「銓映科技」來協助製作網站,目前網站使用Linux作業系統,再搭配Php MyAdmin 2.8.2.4資料庫管理軟體、MySQL 4.1.20 Apache進行網頁製作。工作模式主要是一對一的開會討論,對於計畫網站的需求能即時處理,將相關的資料交給廠商後,再由廠商直接與中研院後設資料工作小組的資料庫開發程式人員聯繫。
『「山海文化雜誌社」台灣原住民文學影音數位典藏館』展示與儲存的資料,是以該案申請規劃之架構,進行網頁規畫設計(圖十七)。以原住民文學為主題,保存相關活動資料,希望吸引更多關心、喜愛此文化或議題的使用者;資料庫前台視覺特意以原住民族表意圖象之元素進行設計,使頁面視覺更切合本資料庫主題(圖十八)。
圖十七、資料庫網頁架構
圖十八、網站首頁呈現
(三)批次上傳匯入資料庫:
將Metadata資料及使用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影音典藏技術組開發出的「批次轉檔程式」所轉出的FLV影音檔案分別以Cute FTP Pro或WS_FTP32等FTP上傳軟體,上傳至建置完成之後設資料庫,供使用者查詢(圖十九)。
圖十九、將資料匯入資料庫
(四)異地備援:
使用Cute FTP Pro或WS_FTP32等ftp上傳軟體,將影音檔與Metadata資料上傳至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專為數位典藏建置的Storage Server(數位資訊備份儲存系統),以將原始影音檔備份典藏(因該案為公開徵選子計畫,異地備援需使用空間與系統,需由第一分項計畫於該案建置完成後,統一向「長期保存與異地備份系統服務」提出申請)。該案此所述之流程為上傳至該系統之規定程序。
(五)資料校對與補充:
有能力解讀與著錄Metadata欄位內容之研究人員或碩士級以上助理,進入資料庫後台逐筆清查、校正每筆資料正確性,並補充該筆資料之完整(圖二十)。資料庫設有權限管理,規定資料庫管理者及資料檢核者才能進入資料庫後台,進行資料更動(圖二十一)。
圖二十、資料庫後台著錄頁面
圖二十一、資料庫後台管理系統登入頁面
※ 製作單位: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山海文化雜誌社」台灣原住民文學影音數位典藏計畫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 文字撰寫: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山海文化雜誌社」台灣原住民文學影音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助理 馬昀甄、余盈君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語言、影音與新聞主題小組助理 張思瑩
※ 圖片拍攝:「山海文化雜誌社」台灣原住民文學影音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助理 馬昀甄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助理 高朗軒
※ 圖文編輯: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語言、影音與新聞主題小組助理 張思瑩
致謝:
感謝國立政治大學「山海文化雜誌社」台灣原住民文學影音數位典藏計畫主持人 孫大川副教授撥冗指導及提供實地拍攝照片與簡介編寫,並感謝馬昀甄小姐、余盈君小姐、林宜妙小姐等相關計畫人員之協助。
全文下載 (2.3 MB, 1,287 h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