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數位島嶼攝影比賽,首獎10萬元,等你來挑戰!
發表日期: 2008-06-28, 點閱數: 11,991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比賽主題:
再現一個曾經存在、但如今早已消逝的國度,有可能是如薛西佛斯的神話故事般徒勞無功嗎?而這個消逝的國度,又與真實世界之間存在何種依存的關係?於信義公民會館舉辦的首次「透明的時間感─生命記憶的典藏」數位藝術節,將以每個人獨特的生命記憶為原點,重現一個你我心中不曾消逝的國度。
「透明的時間感-生命記憶的典藏」 藝術節是在國科會的「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支持下,邀請來自日本、香港等地的互動藝術家,以及台灣的中生代與新生代創作者如高重黎、吳鼎武、王雅慧、 沈聖博、微型樂園,透過藝術感性的語言,演繹生命記憶的宏觀書寫、涉入及典藏歷程。藉由饒富趣味的互動影像等介面,藝術家將融合國立歷史博物館、淡江大 學、交通大學等單位的典藏內容,賦予作品全然不同的觀賞經驗。
此次受邀參加藝術節的創作者/藝術團隊共有八組。在國外藝術家方面,主辦單位力邀甫獲全球最大虛擬實境藝術節(Laval Vi rtual)新技術獎的松尾高弘和香港傑出互動藝術家林欣傑,分別用日據時代的珍貴黑白影像與攝影大師郎靜山作品等內容,發揮創意而呈現全新的感知經驗。而在本地陣容方面,高重黎、吳鼎武、王雅慧、沈聖博、微型樂園等涵蓋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則透過錄像、互動媒體與自製光學機械等媒介,讓個人生命歷程能與集體回憶的脈絡發生關連,勾勒出「透明的時間感」的要旨,並打破一般人對於線性/非線性時間、個人/集體的二元對立認知。除了強調數位藝術的特性外,為了呼應「透明的時間感」所訴諸的「凡一切發生過的不曾真正消失」概念,擅長演繹空間藝術的劉榮祿(前「後八」成員)也刻意打破國內常見展場空間的既定印象,運用空間雕塑並結合投影等方式,在保留原汁原味的眷村長方空間中,疊置出一個強調「穿透性」的詩意空間,預料勢必成為此次藝術節的另一大視覺特色。
藝術家的創作靈感是汲取自全人類的集體記憶,而日新月異的數位媒介,則讓超越時空隔閡的心靈交流成為了可能,並回應當前人類的生存狀態。「透明的時間感」數位藝術節不但兼具藝術性,更著重在觀眾與數位典藏的知性互動,讓民眾進一步認識典藏的長遠意義,不僅過往的一切將在「透明的時間感」藝術節中栩栩如生的如臨在前,而觀眾也將在失而復得的幻象中重溫最初創造的喜悅。
展覽期間:6月13日至22日 為期十天
開幕:6月13日 上午10:30
地點:台北信義公民會館A館(就在世貿中心與101隔著信義路對面)
活動網址:http://www.microplayground.net/digital_archives_program/
藝術家簡介:http://www.microplayground.net/digital_archives_program/?cat=4
聯絡人:施耘心 gillian@microplayground.net TEL: 25063990/0937064703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 蔡欣芸
國家文化資料庫是「挑戰2008─六年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之數位台灣計畫「網路文化建設發展計畫」之下的一項基礎建設子計畫,與目前「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的目標稍有相同之處。國家文化資料庫主要是針對全國藝文資源進行數位典藏的工作,除了一般大型機構參與之外,也推動全民參與。其所整合之藝文資源多達15項之多,包括老照片、美術、音樂、舞蹈、戲劇、漫畫、文學、建築、電影、古地圖、器物、報紙、漢詩、古文書、新聞電視影像等,並透過網路及各種檢索機制,開放讓全國人民查詢利用。
時間:2008年4月25日 9:00-18:00
地點: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教學大樓 A101電腦教室(上午)
人文學院 110電腦教室(下午)
主席:潘英海教授(生活與文化召集人)
時間
|
議程
|
報告者
|
---|---|---|
09:00-09:20
|
報到時間(15min)
|
|
09:20-09:30
|
主席致詞
|
潘英海 教授
|
09:30-11:00
|
Flex 應用與數位內容產業
|
林彥宏先生
|
11:00-11:10
|
休息時間
|
|
11:10-12:00
|
Flex 實務操作
|
林彥宏 先生
|
12:00-13:00
|
午餐時間
|
|
13:00-14:00
|
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 (RIA) 在數位典藏之實例
|
美商辛納基
台灣分公司
/李志文先生
|
14:00-14:20
|
午茶休息時間
|
|
14:20-16:20
|
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 (RIA) 在數位典藏之應用與實作
|
美商辛納基
台灣分公司
/薛光釋先生
|
16:20-17:10
|
台灣多樣性知識專題規劃與討論(五)
|
潘英海 教授
|
17:10-18:00
|
綜合討論
|
潘英海教授
|
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數位知識總體經營計畫專任助理 陳泰穎
因為二二八和平紀念日的一日假期,因此在冬春之交的慵懶午後,我有機會攤在家裡,懶洋洋地讓各種思緒奔馳而過。不期然地,我突然想起了以前,媽媽曾經提過的名字:「王超倫」。他不是甚麼名人,只是一個沒有機會把國立台灣大學念完、就急急忙忙離開人世的年輕人,因此在大部分的台灣歷史辭典裡面絕對不會有他的資料出現。他在1950年時離開人間,至今已經有五十八個年頭了,但是他在我母親的家族當中,卻是一道已然超過半個世紀、至今依然存在的深刻傷痕。我原本以為,世界和我想的一樣,早就將他忘卻;但是當我嘗試利用網路搜尋引擎,不抱期待地打進他的名字之後,事情卻不如我所想的那樣悲觀,一筆王超倫的搜尋結果,赫然出現在數位典藏聯合目錄、來自國史館的資料頁面上頭。
http://catalog.ndap.org.tw/dacs5/System/Exhibition/Detail.jsp?ContentID=7847&CID=16991&OID=1428324
王超倫,是我外公的兄弟的兒子,如果今年還在世,也已經是八十多歲白髮蒼蒼的老人家了。我還記得我的母親第一次提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我還只是一個高中生;而王超倫過世的時候,也才不過是二十四歲、國立台灣大學工學院四年級的學生而已。他和那時候許多念理工的人一樣,除了數字與公式之外,對於世界運作的方式更有深刻的興趣,而對於社會也抱持思索的好奇與廣博的同情心。在1940、50年代之交的台灣,正是經濟凋敝、政治趨向威權體制的年代,社會上有太多的紛擾與動盪,或許身為台大生而熱情的他,除了希望能夠用工程來帶給人幸福之外,更希望能夠用思想與行動的力量改變社會,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那時的台灣,剛剛走過了二二八事件,傷口仍然隱隱作痛。而國民政府對於社會與經濟上的問題,似乎也無法做出有效的處理。物價高漲,而在中國大陸上政治與軍事的全面敗北,更使得中國共產黨的「解放台灣」口號聽起來像是一個似乎可以預見、也可以被實現的政治預言,人心浮動而期待變化。也許就在這種氣氛中,王超倫加入了具有左傾思想的讀書會,也可能憑著一股血氣加入了當時眾多示威遊行的行列。又或許,他為了他想要追求、實踐的社會理想,加入了某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也說不定。又或者,他其實只是個帶點熱情、喜歡打抱不平、批評時政的年輕人。又或者,他不小心跟人結了冤仇,所以被羅織入獄。又或者,他只是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錯誤的場合,有破案壓力的特務又剛好必須要交差了事。今天的我,已經沒有機會再向他本人求證,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因為歷史和他的生命都已經不會重來了。唯一有跡可循的除了家中長輩的記憶之外,就是那一個個映在筆電螢幕上的細明體字。在網頁上,國史館的典藏裡面,是這樣描述他的:
為推廣數位時代傳統漢籍全文的製作與當代漢籍的國際交流,建構漢文環境的國際交換標準,是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訓練台灣的TEI標記好手,是文獻與檔案主題小組開設TEI工作坊,用以推廣TEI標記語言的首要目標。自2005年12月起,本主題已多次邀請法鼓佛教研修學院馬德偉博士,於中研院內開設春、秋季TEI工作坊,教授TEI標記的基本知識與技能。
今年別於以往,為搭配本主題新執行的TEI中文在地化計畫,特別榮幸邀請英國牛津大學電算中心主任Sebastian Rahtz,他同時也是TEI Consortium(文件符碼化協會)的負責人,至中研院內進行一天半的TEI教學,內容除了TEI最新版本P5的介紹外,也加入在地化的應用與效應,期能協助中文在地化計畫之推廣,使台灣漢籍全文標記系統更臻完善。
主辦單位: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文獻與檔案主題小組
協辦單位:法鼓佛教學院
數典計畫相關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一期:2002-2006)
核心計畫(分項一)-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分項二)-技術研發分項計畫
(分項三)-訓練推廣分項計畫
(分項四)-應用服務分項計畫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二期:2008-2012)
核心計畫(分項一)-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總計畫
-子計畫一:數位內容建置與整合子計畫
-子計畫二: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數位島嶼)
-子計畫三:機構建置與研發數位內容子計畫(管考平台)
核心計畫(分項二)-數位技術研發與整合計畫
核心計畫(分項三)-數位核心平台計畫
核心計畫(分項四)-數位典藏與學習之學術與社會應用推廣計畫
核心計畫(分項五)-數位典藏與學習之產業發展與推動計畫
核心計畫(分項六)-數位教育與網路學習計畫
核心計畫(分項七)-語文數位教學計畫
核心計畫(分項八)-數位典藏與學習海外推展暨國際合作計畫
-子計畫一:典藏目錄與內容多語化計畫
-子計畫二:數位臺灣文化入口網
-子計畫三:臺灣散佚海外博物珍品數位化
-子計畫四:國際數位內容整合與合作計畫
-子計畫五:數位學習國際合作計畫
國際組織與計畫
國內機構計畫-數位典藏
原住民族委員會
客家委員會
相關政府部門
文物者,乃人類發展之文化遺跡,泛指具有美學價值,歷史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古代遺物(Antique)。人類文明藝術是反映社會環境之產物,自古代流傳至今的民俗文物即是人類文明藝術活動之偉大結晶。這些珍貴而脆弱的遺產歷經千劫萬難而流傳至今,一旦消失便造成永不可彌補的傷害。然而要如何才能使這些珍貴的文物有效地擴展它的使用價值,又不傷害文物本身,將文物安全地移交到下一個世代呢?因此文物的蒐藏、保存、研究、維護、展覽、分類,每一個環結,都為牽動著文物是否能永續流傳的關鍵。
台灣的博物館由於年代背景或是其它環境、時空因素等,基於各種不同的原因,收藏了許多種類不一的藏品,在這數位化普及的年代,由於各種資訊和網路技術的蓬勃發展,知識的保存與訊息的交換方式也逐漸朝向數位和網際網路的形式發展,隨著資訊技術的進步,知識的管理、傳承及儲存方式與媒介,也產生革命性的改變。為了順應這種趨勢,台灣自1980年代起,各個公、私單位即陸續投入許多人力、物力,建置數位資料庫。在這一波趨勢裡,由國科會所支持、主導的便有「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等。有許多大型、中小型的博物館也陸續加入數位化的工作,各博物館面對日益增多、且種類、狀況不一的藏品,卻無依循之標準與目標,如此一來,可能造成數位化工作成效不如預期,數位檔無法再利用等問題。
台灣的工業設計發展近二十年中不斷進化,也因為高科技島的光環,為工業設計開闢一條直達國際舞台的路。然而,工業設計的範疇,不僅僅只是高科技產品的設計而已,在全球高附加價值的居家生活用品、民生用品等明星產業中,歐、美早已經由生活工業設計為利基點,創造出一個全球化的領先環境,同時亞洲的日本、泰國、韓國也在近五年來積極搶攻國際市場。而台灣呢?從2006年開始,在台灣這個寶島上的許多設計聯盟與同好,開始聚在一起,聊台灣的創意設計、談台灣的美學生活。終於,2007年,第一屆台灣設計師週 “對話” ─ 在台灣台北,萌芽了。在那個場子裡,我們看到了台灣設計師們對生活的熱情及幽默感,也感受到台灣社會對感受生活藝術的熱忱和憧憬。2008年,更盛大的創作活動已經如火如荼的展開,台灣設計師將會更團結,台灣設計將更能讓世界看見,用世界語言,延續我們的對話。(資料來源: http://www.designersweek.tw/blog/ 台灣設計師週blog)
在第一屆我們已經投下了種子,台灣設計師週萌芽了…
有趣、好玩是開始,大家的設計熱情被激起之後,接著,我們開始思考著關於設計 ─ 更深一層的意義…
展覽單位介紹: 台灣設計師連線 藉由舉辦展覽活動,創造一設計師溝通的平台,跨領域,跨公司團隊,以設計師為單位,難得的齊聚一堂,互相分享設計心得,激發更多靈感交流及創造合作機會,共同為台灣設計推向國際努力。
展覽時間: 2008年6月28日至2008年7月4日 展期7天
展覽地點: 信義公民會館(台北市信義區松勤街50號)
各位關心台灣設計的朋友們! 新年快樂!
第二屆台灣設計師週的網站也在新年一開始上線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