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過新年:踩山節與盧笙舞

 文/胡其瑞*

每個民族都有過年的慶典與傳說,在中國的苗族人也有豐富的過年習俗與故事。趁現在年節氣氛還濃厚的時候,讓我們來介紹一下苗族頗負盛名的踩山節與盧笙舞吧!

一、苗族與過年

苗族分佈的區域非常廣,包括現今的四川、雲南、貴州、湖南、廣西、海南島,甚至美國都有很多苗族人聚居的地方。隨著區域與族群分佈的不同,也都有不同的習俗與生活方式。在早期,漢人依照苗族不同的服飾顏色,將他們分成白苗、花苗、青苗、黑苗等等,如果你玩過《仙劍奇俠傳》電玩遊戲,這些名詞應該就不會太陌生了。事實上,苗族自己也會藉由不同的服飾顏色,來作為與其他村寨或是族群的區隔,這樣的分辨方式在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相當普遍。

根據一些民國早期的記載,苗族的年節隨著不同的族群而略有差異。白苗以農曆十一月一日為一年的開始,花苗是十二月一日,青苗則是正月一日[1]。不過,隨著時代的改變,現在大部分的苗族都以農曆正月當作新年了。

每個苗族在過年期間都有相當豐富的聚會活動,例如湖南西邊的湘苗會舉辦燈會;廣西的苗族會舉辦椎牛祭典與蘆笙會;四川、貴州及雲南地區部分苗族則會辦踩山與蘆笙舞會等活動。在此時節,苗族人都會聚集在村寨中的廣場或山上,熱熱鬧鬧地過新年。

圖一 攝於1940年貴州省安順地區的花竿

圖一 攝於1940年貴州省安順地區的花竿

二、踩山節與倒花竿

舉辦踩山節與倒花竿的時節各地不同,但大多在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這段期間就稱為踩山。所謂的花竿,雖然會依地區而有所不同,但大都是由當年的「會首」,也就是發起花竿活動的人,一般都是為求子嗣或是地方上有名望的人,將一個五六丈高的杉木或龍竹竿子上紮上鮮花、柏枝、彩旗等裝飾,象徵吉祥如意。然後在將花竿立在山坡上,謂之「立花竿」。

傳說以前立花竿是作為村寨首領所在地的標誌,藉此聚集村民到花竿下練武備戰,後來才慢慢演變成純娛樂性質的聚會。主辦的會首會在農曆十二月二十八日前後在一山坡上立花竿,有的地方會在竿尖高懸一個豬頭或是一壺酒,兩側各吊一長幅的青布,再接一段紅布,約與花竿一樣長,還在花竿上拴上線。正月初二上午,放鞭炮之後,舉行「爬竿」儀式,誰能爬上竿頭,取下豬頭或酒壺就歸誰所有,且能到村寨人的崇敬。

圖二 攝於1943年四川敘永地區的踩山節與蘆笙舞

圖二 攝於1943年四川敘永地區的踩山節與蘆笙舞

在節日中,民眾會圍繞著花竿唱歌、跳蘆笙舞;青年男女會盛裝出席,互相對歌,對愛慕者訴說自己的心意。直到將花竿放倒的日子,稱之為倒花竿儀式,整個活動才算結束。從正月初一到倒花竿這一天,苗族人稱之為踩山節、花山節,或是踩花山、跳花。

圖三 史語所典藏的貴州苗族蘆笙

圖三 史語所典藏的貴州苗族蘆笙

三、蘆笙舞

蘆笙是苗族人常用的樂器,相傳是諸葛孔明教苗族人做的,在苗歌裡有提到「孔明製登冷」,登冷就是蘆笙[2]。因此,苗族人也把蘆笙管稱為「孔明管」。蘆笙一般由六根竹管組成,每枝管子從外面開孔,下端安置銅簧片,插入一個長形木頭或葫蘆内,所以,也有人稱蘆笙爲葫蘆笙。吹奏蘆笙時,人們會隨着蘆笙音樂起舞,稱之爲「蘆笙舞」。

圖四  雲南苗族的蘆笙舞

圖四 雲南苗族的蘆笙舞

蘆笙舞也叫「踩蘆笙」,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舞者圍成圓圈,至少有兩人負責吹蘆笙,其他人則手拉手隨之起舞,也有的分為男女兩隊,男生邊吹蘆笙邊跳舞,女生則與吹蘆笙者對舞;另一種是由群眾圍成圓圈,以踏腳的方式在旁助興,主要由兩個蘆笙隊輪流作集體或個人表演,邊吹蘆笙,邊做快速旋轉、跨步、跳躍等動作。大部分吹奏蘆笙的都為男子,某些地區才有女子吹奏蘆笙。由中研院史語所早期調查記錄的相片與影像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看到苗族人跳蘆笙舞的畫面。

圖五  貴州花苗踩山節中盛裝的蘆笙舞者

圖五 貴州花苗踩山節中盛裝的蘆笙舞者

關於苗族過年期間的蘆笙舞,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苗族的一個寨子裡住著一位聰明美麗、手巧賢慧的姑娘名叫榜篙。榜篙住的寨子附近,有一隻可怕的野雞精,時常出來掠奪寨子裡的牲畜或嬰兒。牠常颳起一陣妖風,把人們辛苦一年種好的農作物都搶掠一空,也常變成猛鬼咬死耕牛,還變成惡狼叼走小孩,讓村民飽受痛苦。

有一天,寨子外頭傳來了悠揚的曲調,大家一看,原來是一位陌生的年輕人正在吹蘆笙。這個人名叫做茂沙,是個身強體壯的獵人。榜篙和茂沙一見鍾情,兩人相互對歌,互訴心意。

茂沙發現這個寨子裡既沒有牲畜,也沒有孩子的哭聲,覺得非常奇怪,一問之下,才知道是野雞精作怪。茂沙是個見義勇為的人,於是自告奮勇去對付野雞精。

經過一場大戰,茂沙的箭射中了野雞精,於是野雞精便逃走了。茂沙成了村子裡的大英雄,但是他卻喜歡到處流浪,不願意過著平凡的生活。因此茂沙離開了寨子,也離開了榜篙。

可是這隻凶殘的野雞精並沒有死,等傷養好了,又回來寨子裡作怪。一天傍晚,它刮起一陣妖風,搞得天昏地暗,趁人們忙亂之際,張開魔爪抓走了榜篙。村子裡沒有人知道榜篙去了哪裡,也沒有人知道怎麼樣才能救回榜篙。

圖六  手握蘆笙背著孩子的貴州花苗男子

圖六 手握蘆笙背著孩子的貴州花苗男子

四處流浪的茂沙,偶然間聽到被野雞精所抓女孩的哭聲,為了解救這個女孩,茂沙再度與野雞精對戰,這次茂沙終於殺死了野雞精。但是,茂沙並不知道這個哭泣的女孩就是榜篙,野雞精一死,他又過著流浪的生活。榜篙被村人救回之後,得知救她的人是茂沙,心裡又是高興、又是難過,高興的是被自己心愛的人所救,難過的是不知道茂沙人在何方。

榜篙的父親知道女兒的心意,又知道茂沙愛吹蘆笙,於是做了許多的蘆笙,請鄉親們一起在過年裡辦起蘆笙會,邀請附近寨子的人一同來唱歌跳舞,希望藉此能夠將茂沙吸引過來。果然,茂沙聞聲而來,再次與榜篙相聚,兩人結為夫妻,蘆笙舞也就變成了苗族過年時重要的活動了。

五、想知道更多

關於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資訊,可以透過本計畫來進行更深一層的瞭解。 本計畫全名為「民族學調查標本、照片與檔案」計畫,隸屬史語所數位知識總體經營計畫項下。本所的早期研究人員,於民國十八年到卅二年間,在中國南方、西南和東北地區,進行我國有史以來首次有計劃的、科學性的跨省區田野調查工作。他們蒐集並且留下極為豐富的近現代中國少數民族文物、文書與田野照片。透過這批民族調查資料,對當代中國民族主義與少數民族相關的歷史學和人類學研究,均具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因此,史語所於2001年藉著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的協助,開始針對本所早期典藏之民族調查照片、文書與文物進行數位化保存工作,並持續至第二期五年計畫,在史語所數位知識總體經營計畫的架構下,持續進行數位化工作與資料庫建構。

史語所典藏之少數民族資料大致如下:

項目

數量

所屬當代族群

照片

5,129張

佤、苗、瑤、傣、藏、壯、彝、哈尼、納西、德昂、怒、羌、景頗、白、畬、拉祜、傈僳、阿昌、布依、布朗、緬、仡佬、赫哲、黎

文書

873冊

納西、苗、傣、彝、布依、畬

文物

1,285件

彝、藏、緬、獨龍、傈僳、怒、納西、景頗、德昂、哈尼、傣、阿昌、佤、拉怙、仡佬

中國西南少數民族資料庫

中國西南少數民族資料庫

村寨網

村寨網

本計畫希望透過數位化的方式妥善保存史語所珍藏之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影像、文書與文物,同時並建置「中國西南少數民族資料庫」,以有效管理且開放數位化館藏資料的加值利用。除此之外,本計畫也架構中國西南民族主題網站「村寨網」,對民眾推廣學術研究成果,並作為相關學界的學術交流橋梁。

結合了跨學科(人類學、歷史學、文學)的方法與視野,廣泛運用各種文物、文書(調查報告、方志遊記,乃至小說、戲曲等材料)與圖像資料,本計畫希望藉此詮釋與呈現這些材料背後的「人與地」(人與環境生態的關係)、「人與人」(人群間各種社會認同、區分),以及「人與天」(人類之生命禮俗與宗教信仰)等情境,同時呈現中國族群研究的多元論述,並探討中國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


* 中研院史語所數位知識總體經營計畫民族學分項兼任助理;政治大學宗教所博士生

[1] 劉錫蕃,《嶺表紀蠻》(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頁197

[2] 劉錫蕃,《嶺表紀蠻》。頁196。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