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後卡的意外驚喜—找尋圖書館或博物館的新價值
文/陳秀華
書後卡,是過去圖書館借閱記錄的方式,隱約記得過去在中小學時,似乎在圖書館裡曾用過這玩意,當時絕對也不會想到,從書後卡中的紀錄裡,產生出那麼有趣的各種關係,就如同在岩井俊二的「情書」與宮崎駿的「心之谷」中的故事情節,可以發現相同興趣的人,或是建立個人形象、傳播自己,同時從中也有那種與人聯繫在一起的感動。
最近,開始在使用aNobii的個人書櫃服務,這與書後卡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效果,這網站除了幫助用戶建立記錄閱讀的情況,透過科技,同時你也會知道其他與你閱讀或擁有過相類似書籍的網友,大家都可以從別人的書單或是書籍評價裡,意外找到遺忘卻想要閱讀的書,或是最近各類書籍的暢銷情況,同時也可以建立有相同喜好的社群進行討論,也可以進行二手書籍的買賣,這樣的一種服務平台,可以說是昇華過去書後卡所帶來的意外行為,利用資訊技術,也加速整相關資訊的彙整與傳播。
在過去的傳統圖書館或博物館,提供了一個生活與這社會的人所使用的場所,他的價值在於書籍(藏品)的收藏、教育、休閒育樂、研究等等,到了數位化的時代,許多人類活動轉至虛擬的空間,那圖書館或博物館的價值是否也因而改變了嗎?或許這些可從內容、活動與互動、人際關係,去思考新的服務,新的運作方式,以圖書館為例:例如吸取aNobii、或是一些網路書店的經驗,將圖書館書籍資料、讀者借閱記錄等等,進行連結,找出共同的關係,針對個人化提供推薦書單、新進書單等等的服務,對於圖書館管理來說,也能瞭解這一地區讀者閱讀情形,做為未來購書的參考。
同樣的博物館藏品在數位化後,當然不能只將數位內容放在一筆筆資料庫中,透過內容的組織,或是展示平台的設計,像是重新編輯適合各層面人員(如教師、學生)使用的主題介紹,配合著web2.0的網頁呈現技術,可以跟貼近使用者的需求,加強與使用者的互動,讓使用者更輕易的獲取知識,同時將所知回饋給製作單位,如此一來一往,才能活化數位內容的應用。
當然,以上這些可能不是那麼容易達成,但很多時候,需要跳脫原有傳統包袱的框架,去思考一項工作或一種產品可能帶來的意外行為與驚喜,也許才能創造不同的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