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徵選計畫參訪心得Ⅰ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 許雅婷
近來接連走訪台北縣市之外的公開徵選計畫,尤其以第一年執行數位典藏為主要對象,包括與東海大學建築系合作的「鹿港龍山寺大木作數位典藏計畫」、台東水試所東部分所的「台灣東部海域魚類標本之數位典藏」計畫、澎湖科技大學的「數位典藏—澎湖的石滬形式與文化」計畫,除了希望能經由實際走訪這些計畫,更深入瞭解計畫執行狀況之外,同時也期盼能透過相關技術人員直接指導,更清楚的解決公開徵選計畫執行困難,或是提供更迅速更簡便的技術方法。
參訪中發現,本次雖均為北部縣市之外的計畫,但因該知識領域的學術生態不同,而有了不同的執行情形。
在上述單位當中,以水試所東部分所的「台灣東部海域魚類標本之數位典藏」計畫,執行情況較為理想。
該計畫主要執行人員江偉全博士(約聘助理研究員),原為動物主題召集人邵廣昭所長學生,因由邵所長得知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積極申請加入內容開發公開徵選計畫工作行列。
並於計畫通過之後,得到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原中研院動物所)的技術支援,直接吸收既有的數位化經驗(包含設備、流程、數位資料處理等)。
水試所更於該計畫通過後,補助約為國科會提供經費之五~六倍,投入數位化工作之前的相關設備(標本櫃、標本館相關設備、攝影器材等)。
更經參訪得知,該計畫已預定於第三季工作結束後,將資料匯入生物多樣性資料庫,第四季則將更完整的數位化資料匯入數位典藏聯合目錄系統當中。
江博士更透露一項有趣的訊息。目前於台灣各公立單位之魚類研究人員,大半均為邵廣昭所長學生,彼此間除了相互支援各類資源之外,更具有學術研究的良性競爭,於數位化工作上亦然。
動植物主題向來發展均較其他主題迅速,該主題特質—合作、開放—功不可沒。每次動植物主題小組開會時,各計畫除了派遣助理或實際工作人員到場,計畫主持人更親自報告每一季工作進度,並共同討論動植物主題當中所遭遇的各項問題,也因此在相關資訊傳播上無遠弗屆,即使本國家型計畫未能至台灣東部舉辦「數位典藏公開徵選計畫說明會」,亦能使水試所東部分所得到本訊息。
此外,該領域之開放性,也有利於數位化工作的執行與整合。動植物主題於91年計畫執行初期,經過激烈討論後已完成兩項主題小組的共通後設資料,資料交換非常便利性。
動物主題之開放性則更為明顯,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動物所)「臺灣動物相典藏之研究:臺灣貝類相之數位典藏」、國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所「臺灣大型甲殼類標本之數位典藏(Ⅱ)甲殼十足目長尾類」(92-93)、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台灣東部海域魚類標本之數位典藏」(94~)等計畫均直接使用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原動物所)「臺灣動物相典藏之研究:臺灣魚類相之數位典藏」計畫之網頁及資料庫。
此外,由於目前數位典藏聯合目錄及生物多樣性中心均可非常方便的交換資訊,因此更帶動生物學界數位化風潮。以水試所東部分所為例,水試所總所甚且補助該計畫六倍左右的經費,以便於該計畫建立合乎標準的標本館。
經過數位化後之資料,更將全數匯入生物多樣性中心以及聯合目錄,該領域之資源交流將更為便利。因此相關單位均期盼能夠加入數位典藏「動物主題小組」。
由上物情形可得知,主題小組召集人如為該領域具領導地位學者,並積極推動本國家型計畫整合情形,採取開放性姿態協助該主題項下各計畫,則該主題小組的發展自是更為蓬勃活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