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ged ‘’

淺談京劇戲服之美──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典藏戲服簡介

星期三, 七月 9th, 2008
文/京劇文物典藏計畫 黃一峰、程育君、許美惠
 
  京劇是中國戲曲藝術中相當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它博採眾長、發展成熟,因此在藝術表現上獨具特色,在臺灣曾一度以「國劇」尊之,足見其在戲曲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因此它成為許多地方戲曲借鏡取經的對象,對整體戲曲發展影響不可謂不大。而戲曲服裝到近年雖然迭有改革與創新,但傳統的京劇戲服發展完備,不僅在樣式規制上有自己的一套穿戴邏輯,在服裝的管理上也自成系統。但由於製作戲服費時費工,不僅在剪裁與色調上要符合舞台服飾的美觀效果,還要能符合舞台上的功能要求,而且每套傳統服裝上都得要繡上龍鳳鳥獸等精緻的紋飾,這使得戲服產業快速地被吞噬在工商社會中,恐有失傳之虞。96年度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所進行的「京劇文物數位典藏計畫」中,京劇戲服佔了相當大的比重,就是希望透過新時代的科技,保留下傳統服飾中工藝美學的精髓。
 
「五箱一桌」的管理系統
  「行頭」是指演出使用的道具和服裝,也是戲曲從業人員與服裝管理人員中服裝的統稱,又稱為「戲箱」(原意指裝戲服的鐵箱子,延伸意指戲服統稱),因而發展出「五箱一桌」的管理系統,分別為「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帽箱」、「旗把箱」與「包頭桌」,各司其職地管理舞台上所使用到的服裝與道具。
  「大衣箱」主要放置屬性為「文」的服飾,上至皇帝、宰相、官員,下至員外、小姐、丫環、販夫走卒等,大衣箱主司蟒服、官衣、褶子、宮裝、披等服飾,從服裝特徵來看,都是屬於寬大樣式。「二衣箱」則放置了屬性偏「武」的服飾,塑造的人物從元帥、將軍到草莽英雄、綠林好漢等等,服裝特徵則是袖口、褲管均為束口型式,以便利其武打所需。「三衣箱」主司各種靴履。「盔帽箱」顧名思義,乃是管理所有角色的盔頭、帽巾等等。而旗把箱則主要管理舞台道具及兵器(行話稱把子)、旗幟之處。包頭桌則特屬於旦角演員(舞台上的女性角色)使用,在京劇中,旦角上台之前必須要戴頭套、梳頭,則均在這個桌上完成,因此稱之為包頭桌。
 
 

…詳全文

秀才不出門能「學」天下事—談學習者語料庫

星期一, 六月 23rd, 2008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 李佩瑛

 

  從農業社會經過工業革命到現今的科學昌明,以往古人要學習新知,不外乎私塾或是聘請教師,現在則不同,拜網際網路之賜,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接觸到新的知識。在古代,「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已經代表對於資訊流通的掌握,但是在未來,不用出門就可以「學」到天下事則是新的趨勢。
 
  最早的學習者語料庫是八O年代末期所建立的朗曼學習者語料庫(Longman Learners’ Corpus)。九O年代中期,比利時魯汶大學 Centre for English Corpus LinguisticsSylvaine Granger建立了國際學習者英語語料庫(International Corpus of Learner English, ICLE),該語料庫是一廣泛國際合作的計畫,現存有超過二百萬詞,存有十四種不同母語背景的英文學習者語料,此外,香港科技大學也建置了類似的學習者語料庫 The HKUST(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us of Learner English 。現代學習者語料庫常與學習者中間語(inter language)分析連結並做比對,將學習者語言看成是一種規則系統並普遍存在於學習者之間。

 

 

…詳全文

從雲門大火看數位典藏

星期四, 五月 15th, 2008
 
文/王瑋廉(雲門舞集舞作資產數位典藏計畫專案助理)
 
  雲門舞集自二○○六年開始,與交通大學圖書館合作參與「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以舞作為軸的典藏文獻,兩年裡典藏了《白蛇傳》、《薪傳》、《九歌》、《行草三部曲》等四十支雲門經典舞作。典藏文獻除了舞作影片及節目單、傳單、海報等國內外演出文宣品之外,還包括相關的報導、舞評、演出紀錄、書籍等,呈現出舞作精要且豐富的面向。

 

  二○○八年二月十一日凌晨,農曆年後開工的前一天,位於台北縣八里鄉的雲門舞集排練場發生大火,三十五年來諸多創作手稿、服裝道具、圖書照片,皆不幸付之一炬。不僅經典舞作《白蛇傳》、《薪傳》、《九歌》、《家族合唱》、《風.影》的道具多數燒損,許多富有文化價值與歷史意義的物件如《薪傳》中〈渡海〉的布、《家族合唱》的舞台布景,也都在這場大火之中灰飛煙滅。此外,排在下一階段將進行數位化的典藏——早期舞作音樂盤帶,也在數位化之前遭祝融肆虐。

 

  雲門基金會辦公室的一間會議室,改成了臨時的「災後文獻儲藏室」。滿室煙燎的氣味,訴說著那夜大火的記憶。十座擺放「遺物」的鐵架,半數以上都是自火場搶救出的音樂盤帶。扭曲焦黑的外殼,標示著難以辨識的字跡——A8、風景(周文中)、stereo、7 ½ ips、民國60年……。一九七○年代,雲門創團初期,以「中國人作曲,中國人編舞,中國人跳給中國人看」為宗旨,舞蹈多以台灣當代音樂家的作品入樂,諸如《秋思》(1973)、《盲》(1973)、《寒食》(1974)、《奇冤報》(1974),大量與樂曲同名的舞作,凸顯出時代的文化風貌與成就。如今,這些磁盤卻滿目瘡痍靜臥於鐵架之上,瘖啞無聲。

 

  雲門災後,報紙媒體紛紛討論這次大火所帶來的啟示。社會學者林文蘭在《自由時報》發表〈雲門之火〉,討論藝術創作空間維護與智慧財產權管理的思維;《中國時報》社論〈這把火燒出了多少問題〉,點出文化政策捉襟見肘、文化建設杯水車薪的窘境;《聯合報》藝文記者賴素鈴在「聯合筆記」專欄發表的文章〈是不是狡兔,都得有三窟〉,則說明「資訊備份」與「異地備援」等重要觀念,並提到「眾多藝文團體,其實保存著同等重要的文化資產智慧財……要盡可能讓資料留存」,顯示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維護越來越受到重視。

…詳全文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