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ged ‘’
秀才不出門能「學」天下事—談學習者語料庫
星期一, 六月 23rd, 2008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 李佩瑛
從農業社會經過工業革命到現今的科學昌明,以往古人要學習新知,不外乎私塾或是聘請教師,現在則不同,拜網際網路之賜,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接觸到新的知識。在古代,「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已經代表對於資訊流通的掌握,但是在未來,不用出門就可以「學」到天下事則是新的趨勢。
最早的學習者語料庫是八O年代末期所建立的朗曼學習者語料庫(Longman Learners’ Corpus)。九O年代中期,比利時魯汶大學 Centre for English Corpus Linguistics 的Sylvaine Granger建立了國際學習者英語語料庫(International Corpus of Learner English, ICLE),該語料庫是一廣泛國際合作的計畫,現存有超過二百萬詞,存有十四種不同母語背景的英文學習者語料,此外,香港科技大學也建置了類似的學習者語料庫 The HKUST(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us of Learner English 。現代學習者語料庫常與學習者中間語(inter language)分析連結並做比對,將學習者語言看成是一種規則系統並普遍存在於學習者之間。
從雲門大火看數位典藏
星期四, 五月 15th, 2008
二○○八年二月十一日凌晨,農曆年後開工的前一天,位於台北縣八里鄉的雲門舞集排練場發生大火,三十五年來諸多創作手稿、服裝道具、圖書照片,皆不幸付之一炬。不僅經典舞作《白蛇傳》、《薪傳》、《九歌》、《家族合唱》、《風.影》的道具多數燒損,許多富有文化價值與歷史意義的物件如《薪傳》中〈渡海〉的布、《家族合唱》的舞台布景,也都在這場大火之中灰飛煙滅。此外,排在下一階段將進行數位化的典藏——早期舞作音樂盤帶,也在數位化之前遭祝融肆虐。
雲門基金會辦公室的一間會議室,改成了臨時的「災後文獻儲藏室」。滿室煙燎的氣味,訴說著那夜大火的記憶。十座擺放「遺物」的鐵架,半數以上都是自火場搶救出的音樂盤帶。扭曲焦黑的外殼,標示著難以辨識的字跡——A8、風景(周文中)、stereo、7 ½ ips、民國60年……。一九七○年代,雲門創團初期,以「中國人作曲,中國人編舞,中國人跳給中國人看」為宗旨,舞蹈多以台灣當代音樂家的作品入樂,諸如《秋思》(1973)、《盲》(1973)、《寒食》(1974)、《奇冤報》(1974),大量與樂曲同名的舞作,凸顯出時代的文化風貌與成就。如今,這些磁盤卻滿目瘡痍靜臥於鐵架之上,瘖啞無聲。
雲門災後,報紙媒體紛紛討論這次大火所帶來的啟示。社會學者林文蘭在《自由時報》發表〈雲門之火〉,討論藝術創作空間維護與智慧財產權管理的思維;《中國時報》社論〈這把火燒出了多少問題〉,點出文化政策捉襟見肘、文化建設杯水車薪的窘境;《聯合報》藝文記者賴素鈴在「聯合筆記」專欄發表的文章〈是不是狡兔,都得有三窟〉,則說明「資訊備份」與「異地備援」等重要觀念,並提到「眾多藝文團體,其實保存著同等重要的文化資產智慧財……要盡可能讓資料留存」,顯示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維護越來越受到重視。